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为监测玉米小斑病菌○小种优势种群的变化趋势,作者于1991-1995年连续5a用新分离出的○小种强菌株,对生产上的10个骨干玉米自交系进行了温室苗期接种鉴定和连续9a玉米杂交种进行抗病性跟踪监测。试验结果发现,玉米小斑病菌○小种随着新的抗病玉米杂交和在生产上的大面积种植,新的优势强菌系不断产生,致使玉米对小斑病的抗性也不断“丧失”。  相似文献   

2.
为监测玉米小斑病菌O小种优势种群的变化趋势,作者于1991~1995年连续5a用新分离出的O小种强菌株,对生产上的10个骨干玉米自交系进行了温室苗期接种鉴定和连续9a对玉米杂交种进行抗病性跟踪监测。试验结果发现,玉米小斑病菌O小种随着新的抗病玉米杂交种在生产上的大面积种植,新的优势强菌系不断产生,致使玉米对小斑病的抗性也不断“丧失”。  相似文献   

3.
玉米主要病害发生趋势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论述了黑龙江省玉米主要病害的发生及演化过程和灾变原因。在综合治理对策上,提出应加强病菌生理小种监测,选育和合理使用抗病品种,运用农艺保健措施,建立病害综合防治体系。  相似文献   

4.
黑龙江省玉米大斑病菌小种生理分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黑龙江省不同玉米种植区域大斑病菌生理小种组成、频率及变化趋势,进而应用抗性品种进行生态学防治病,采用常规鏊别寄主鉴定技术,对采自2009年和2010年黑龙江省的45份玉米大斑病病菌菌株的生理小种进行分化.结果表明:在供试菌株中鉴定出0、1、2、12、13和23N共6个生理小种.0号和1号生理小种所占比例最高,分别为35.72%和31.25%,并在黑龙江省各地广泛存在,因此0号和1号生理小种是黑龙江省玉米大斑病菌的优势小种.表明黑龙江省玉米大斑病菌生理分化呈现复杂化,并不断有新小种出现.  相似文献   

5.
由于玉米大斑病生理小种的变异和趋于复杂化,致使生产上原抗病品种丧失抗性,对玉米生产造成严重危害。玉米大斑病生理小种由最初报道的1个生理小种,至2012年已发展到16个生理小种。对玉米大斑病生理小种变化、玉米大斑病抗病材料筛选进行综述,以期为抗玉米大斑病品种的选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河南省玉米小斑病菌生理小种鉴定及致病力分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13年从河南省4个地区采集玉米小斑病标样,对分离出的140个玉米小斑病菌菌株进行了生理小种鉴定和群体结构分析。结果表明,河南省玉米小斑病菌有T、C、S、O等4种生理小种,但各小种在地区间的分布存在差异,其中,O小种是河南省各玉米产区小斑病菌的优势小种,且在豫南分布最广泛,其次是C小种和S小种,T小种的比例最小。O小种具有不同致病力,强致病力菌株的出现频率较弱致病力菌株高,强致病力菌株主要分布在豫南地区,弱致病力菌株主要分布在豫北地区。  相似文献   

7.
2008~2009年黑龙江省大豆灰斑病菌生理小种的监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2008~2009年在黑龙江省各主要大豆产区采集并分离大豆灰斑病菌菌株127个,采用一套鉴别寄主对采集的大豆灰斑病菌进行鉴定,以明确黑龙江省各主要大豆产区大豆灰斑病菌的小种组成及优势小种。结果表明,2008~2009年在黑龙江省大豆主产区共监测到大豆灰斑病菌14个生理小种,它们分别是1、2、3、4、6、7、8、9、10、11、12、13、14及15号生理小种。其中以1号小种出现频率最高,为35.43%;其次是7号小种,出现频率为17.32%;10号小种出现频率为9.45%,居第三位。这些研究结果为大豆抗灰斑病品种的选育和合理布局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玉米上的蠕孢类病茵主要有玉米大斑病菌、、玉米小斑病菌和玉米园斑病菌。本文对上述3种病菌生理小种研究的历史和现状进行了评述,指出了研究中的最新进展及存在的问题,以便更好地指导当前生产中的抗病育种工作。  相似文献   

9.
马兆宜 《新农业》2014,(7):16-17
玉米大斑病是辽西玉米主产区的常见病害。随着抗病杂交种的推广和栽培制度的变更,大斑病危害一度得到较好控制,但由于大斑病菌生理小种多,变异速度快,义县地区大斑病危害有所回升。就义县而言,玉米作为主要的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正逐年扩大,大部分农户已经废除了轮作倒茬的耕作制度,致使大斑病的发病几率加大。所以,预防玉米大斑病的发生变得愈发重要。  相似文献   

10.
玉米大斑病是我国玉米主要产区的常见病害,给我国玉米种植业造成严重损失。随着抗病杂交种的推广和栽培制度的变更,大斑病危害一度得到控制,但由于大斑病菌生理小种多,变异速度快,我国部分地区大斑病危害有所回升。  相似文献   

11.
浅谈小麦条锈病的流行与品种布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小麦条锈病的危害又趋严重,生产上种植的品种绝大多数为不抗病品种。通过对小麦条锈病的传播路线,生理小种的演变,现今生产品种布局分析,提出了通过利用不同抗源,分区堵截小条锈病菌传播的策略,并且针对当前流行的28、29号生理小种提出了一些可供育种单位及推广单位利用的抗源材料及推广品种,要求植保部门与育种单位密切合作,才参真正培育出丰产、抗病的品种。  相似文献   

12.
玉米大斑病是由突脐蠕孢属引起的,是我国玉米主要产区的常见病害,给我国玉米种植业造成严重损失。随着抗病杂交种的推广和栽培制度的变更,大斑病危害一度得到控制,但由于大斑病菌生理小种多,变异速度快,我国部分地区大斑病危害有所回升。  相似文献   

13.
一、玉米大斑病 玉米大斑病是由突脐蠕孢属引起的,是我国玉米主要产区的常见病害,给我国玉米种植业造成严重损失.随着抗病杂交种的推广和栽培制度的变更,大斑病危害一度得到控制,但由于大斑病菌生理小种多,变异速度快,我国部分地区大斑病危害有所回升.  相似文献   

14.
我国玉米大斑病菌生理小种种群动态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为明确近年来中国玉米大斑病菌(Setosphaeriaturcica)的生理小种变化和种群消长情况,分析玉米大斑病逐年加重的原因。采用常规Ht单基因(Ht1、Ht2、Ht3和HtN)鉴别寄主,对2005年和2006年采自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山东、陕西、山西、河南、四川和北京-天津-唐山地区共10个省区28个地区的204个玉米大斑病菌菌株进行了生理小种鉴定;利用毒力频率法分析玉米大斑病菌的生理分化及其在中国的分布频率。结合前人研究结果,分析了近30年中国玉米大斑病菌生理小种变化趋势。共鉴定出0,1,2,3,12,13,23,123,23N共9个生理小种,其中0号小种和1号小种为优势小种,分别占供试菌株的62.25%和19.12%,其他小种占供试菌株的18.63%;所鉴定的204个菌株,对Ht1抗性基因的毒性频率最高,为33.33%;对HtN抗性基因的毒性频率最低,为1.47%;对Ht2和Ht3抗性基因的毒性频率分别为16.18%和6.37%。玉米大斑病菌生理分化明显,呈现复杂化,不断有新小种出现。Ht1和Ht2抗性基因在中国大部分玉米严区均有不同程度的抗性“丧失”。玉米大斑病菌新小种出现、0号和1号小种以外其他生理小种出现频率的的升高和品种抗性的“丧失”是玉米大斑病发生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河北省玉米大斑病菌生理小种监测初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河北省玉米大斑病菌生理小种监测初报刘爱国,张成和(河北省农科院植保所,保定071000)关键词玉米;大斑病;生理小种中国分类号S435·131APreliminaryReportontheMonitorofPhysiologicalRaceofHel...  相似文献   

16.
本文论述了玉米小斑病菌生理小种研究的进展,指出了当前根据小斑菌对玉米细胞质的专化性鉴定生理小种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黑龙江省大豆灰斑病菌生理小种及遗传关系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调查黑龙江省大豆灰斑病菌(Cercospora sojina)的生理小种类型,分析黑龙江省大豆灰斑病菌各生理小种间的亲缘关系。【方法】2006-2011年,对黑龙江省进行大豆灰斑病样本的采集和病菌的分离。利用11对SSR引物对黑龙江省的24个灰斑病菌菌株进行EST-SSR基因型分析。【结果】共分离获得大豆灰斑病菌2 674株,鉴定出1-15号共15个生理小种。SSR结果共检测出等位变异46个,平均每个位点为4.2个,相似系数范围为0.091-0.956,平均相似性系数达到0.589。聚类分析结果与大豆灰斑病菌小种类型呈现出较高的相关性。【结论】黑龙江省大豆灰斑病菌间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大豆灰斑病菌的亲缘关系与生理小种类型密切相关,与采集年份、采集地点相关性不大。  相似文献   

18.
<正>玉米大斑病是由突脐蠕孢属引起的,是我国玉米主要产区的常见病害,给我国玉米种植业造成严重损失。随着抗病杂交种的推广和栽培制度的变更,大斑病危害一度得到控制,但由于大斑病菌生理小种多,变异速度快,我国部分地区大斑病危害有所回升。1.侵染机制大斑病菌以菌丝体、分生孢子在田间玉米病残体上越冬。分生孢子细胞可以转化为厚垣孢子。分生孢子在风力作用下可作长距离传播,在田间由植株叶片上的病斑产生大  相似文献   

19.
根据 A.L.Hooker 等提出的鉴别玉米小斑病菌 T、O 两个生理小种的方法与标准,本试验供试的5个菌株(3个来自我国,2个来自美国)中,有2个菌株(51号和1221号)属于 O 小种,1个株菌(1220号)属于 T 小种,其余2个菌株(4号和41号)既不属于 O 小种,也不属于 T 小种。因此,鉴别我国玉米小斑病菌的生理小种,需要另建立一套新的方法与标准。小斑病菌的菌核形成和分生孢子梗上着生的孢子数,不是小种和菌株的稳定性状,不能作为鉴别生理小种的依据。  相似文献   

20.
四川省小麦条锈病持续流行原因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12,自引:8,他引:12  
分析表明四川省近年来小麦条病持续严重发生的主要原因是病原菌小种变异及品种抗病性丧失。新的毒性小种条中30、31、32号的出现和发展导致四川省绝大部分生产品种的抗性丧失,加之气候适宜及防治工作未跟上,造成小麦条锈病连续几年的大流行。为了控制条锈病的流行和危害,提出了淘汰感病品种,推广现有抗病品种,加快审定新的抗病品种及抓好条锈病综合防治工作等应急措施。为了长期持续控制小麦条锈病,提出了提高生产品种抗病基因的丰富度,抗病基因台理布局,利用慢锈品种和持久抗性品种等策略。同时在川西北的越夏茵源基地应抓好种植结构调整,减少小麦种植面积,合理布局抗病品种,以阻断病菌的侵染循环,阻滞病原菌变异。经过不断努力,小麦条锈病可望得到控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