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3 毫秒
1.
小麦矮化腥黑穗病菌(Tilletia controversa Kühn)冬孢子具有很强的抗逆性,在土壤中可存活10 a以上,该病害的阻断是一个历久弥新的问题.试验将小麦矮化腥黑穗病菌冬孢子埋于种植水稻的稻田,通过对埋土前后冬孢子的萌发率和自体荧光率的测定,研究小麦矮化腥黑穗病菌在稻田中活性的变化及冬孢子萌发与自体荧光之间的关系.2 a试验结果表明: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冬孢子的萌发率和自体荧光率均逐渐降低,经过一个完整稻季处理后,病菌冬孢子萌发活性和自体荧光特性都全部丧失,丧失自体荧光的冬孢子,其萌发活性也相应丧失.  相似文献   

2.
啤酒大麦药剂处理对TCK冬孢子的杀灭效果及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参考啤酒大麦加工工艺流程中所采用的药剂及浓度,设计不同浓度的漂白粉、石灰、甲醛以及石灰加漂白粉,对小麦矮腥黑穗病菌(Tilletia controversa Kuhn)(简称TCK)冬孢子分别处理4h,接种于3%琼脂培养基上,然后移入5℃生长箱内培养,观察药剂处理对孢子萌发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漂白粉浓度达到0.05%以上时,孢子基本不能萌发;几种浓度的生石灰处理对TCK孢子几乎没有灭活作用;0.01%甲醛可以明显抑制TCK孢子的萌发;对TCK孢子直接浸水处理45d仍有50%以上的萌发率。大麦加工工艺中所采用的漂白粉及石灰处理浓度不足以杀灭TCK冬孢子;其污水处理中采用0.05%浓度的甲醛可抑制孢子的萌发。  相似文献   

3.
新疆塔什库尔干县小麦腥黑穗病的病原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疆农业科学》2000,(Z1):23-26
通过对塔什库尔干县 6个乡的小麦田间进行调查及采集样品的室内检验鉴定证明 ,为害该县小麦的腥黑穗病菌是小麦网腥黑穗病菌和光腥黑穗病菌。萌发实验表明 ,该县的小麦网腥冬孢子在 5℃和 18℃条件下均可萌发 ,在 0℃下停止生长 ,网腥的冬孢子大小平均为 17.7~ 19.8μm,网脊平均高度 1.33μm,网目平均大小 3.71μm;光腥的冬孢子大小平均为 16.7~ 18.6μm。目前在该地区尚未发现小麦印度腥黑穗病和小麦矮腥黑穗病 ,但还须加强当地口岸检疫和田间普查工作 ,严防二病自邻国疫区传入。  相似文献   

4.
由小麦矮腥黑穗病菌(Tilletia controversa Kühn)引起的小麦矮腥黑穗病和由小麦光腥黑穗病菌[Tilletia foetida(Walle.) Lindr]引起的小麦光腥黑穗病都是世界性的病害,小麦矮腥黑穗病是一种重要的国际检疫性病害,是麦类黑穗病中危害最大、极难防治的检疫性病害之一,小麦光星黑穗病在我国被列为北京市的检疫对象。采用激光共聚焦显微技术结合染色方法可简便快速区分小麦矮腥黑穗病菌和小麦光腥黑穗病菌,2种病原菌的冬孢子壁分别呈绿色网纹荧光及均匀平滑绿色荧光,检测可在5~7 min完成,为快速区分2种病原菌的冬孢子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进境美国小麦中常携带相当数量的禾本科杂草种子,增加了小麦矮腥黑穗病菌同属腥黑粉菌的传入风险。本文根据近年来我国口岸在进境货物中截获到的腥黑粉菌种类以及在进境美国小麦中截获到的杂草种子种类,总结了进境美国小麦可能携带的腥黑粉菌种类,筛选出4种小麦矮腥黑穗病菌的近似种,并从冬孢子形态、自发荧光、萌发生理等方面提供了鉴定依据。  相似文献   

6.
本试验明确了玉米丝黑穗病菌的冬孢子在中性或偏酸性的条件下有利于冬孢子萌发,pH=3.pH=5和pH=7的冬孢子最高萌发率分别为33.2%,48.8%和37.2%;黑暗促进冬孢子萌发,连续黑暗处理48h和72h的冬孢子萌发率分别为28.4%和27.2%;而连续光照处理48h和72h的冬孢子萌发率仅为13.2%和11.8%;冬孢子萌发适温为25℃左右,其萌发率为32.06%;冬孢子在60℃热水中处理10min即丧失萌发力;氧气促进冬孢子萌发。  相似文献   

7.
用溴甲烷、氰、溴甲烷与二氧化碳混剂、溴甲烷与环氧乙烷混剂以及溴甲烷与氰混剂在室内不同条件下对小麦矮腥黑穗病菌(Tilletia controversa Kuhn,TCK)进行了熏蒸灭菌效果的比较。结果表明:1)溴甲烷对TCK的灭菌效果随温度的升高、处理时间的延长而提高;间隔48h的2次120h的熏蒸处理,能显著降低溴甲烷的杀菌临界浓度值;2)溴甲烷与环氧乙烷混剂能完全杀灭TCK病菌,且能显著降低溴甲烷和环氧乙烷的杀菌临界浓度,其混合作用的熏蒸效果较溴甲烷与二氧化碳、氰混合剂好;3)在20℃,50%小麦装载量条件下,180g·m^-3溴甲烷处理120h或90g·m^-3溴甲烷2次处理各120h,均可以达到100%的杀灭效果;4)溴甲烷及其混剂对小麦光腥黑穗病菌冬孢子萌发率的影响可作为对TCK冬孢子萌发影响的指示;5)将溴甲烷处理小麦与国产未处理小麦以1:2比例混配时,小麦中总溴含量可以降低到50mg·kg^-1水平以下,符合美国小麦卫生标准。  相似文献   

8.
紫羊茅腥黑穗病菌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腥黑粉菌是危害禾本科牧草的一种重要真菌病害,对我国牧草业和城市绿化业造成潜在威胁。天津动植物检疫局第一次从美国进口的紫羊茅种子中截获腥黑穗病菌。从该菌立冬孢子形态看,寄生在紫羊茅上的腥黑穗病菌的形态特征介于小麦网腥(TCT)和狐草腥黑穗病之间,但从其萌发生理看,该菌与小麦TCT的萌发条件基本相一致。故我们初步将寄生在紫羊茅上的腥黑份菌定为小麦网腥。  相似文献   

9.
针对入境小麦腥黑穗病检验检疫中冬孢子区域计数问题,提出了小麦腥黑穗病图像处理的方法和流程.首先介绍了显微镜下腥黑穗病菌冬孢子图像的获取方法;在将冬孢子的彩色图像灰度化后,采用中值滤波抑制噪声,利用metric算法进行图像分割;为了从背景中准确提取冬孢子区域,流程中采用图像形态学方法来消除二值图像中冬孢子区域的背景噪声和孔洞,并剔除图像边界处不完整的冬孢子区域;最后采用区域标记的方法获得了冬孢子数目.结果表明,该研究提出的方法和流程能有效地改善图像的质量,并能够自动准确地提取并统计冬孢子区域,便于后续的识别工作.  相似文献   

10.
本试验明确了玉米丝黑穗病菌的冬孢子在中性或偏酸性的条件下有利于冬孢子萌发,PH=3,PH=5和PH=7的冬孢子最高萌发率分别为33.2%,48.8%和37.2%;黑暗促进冬孢子萌发,连续黑暗处理48h和72h的冬孢子萌发率分别为28.4%和27.2%;而连续光照处理48h和72h的冬孢子萌发率仅为13.2%和11.8%;冬孢子萌发适温在25℃左右,其萌发率为32.06%;冬孢子在60℃热水中处理1  相似文献   

11.
透射和扫描电镜观察表明,小麦光腥黑穗病菌冬孢子萌发时只生出一根原菌丝,而内壁发生多处消解。原菌丝含有多个细胞核,并有脂肪粒、核糖体、糖原和线粒体等。原菌丝顶端可形成8个担孢子,并桥接形成“H”形菌丝。  相似文献   

12.
玉米丝黑穗菌冬孢子在自来水中一般萌发率低,蒸馏水比自来水稍好些.白金铠等对高粱丝黑穗菌冬孢子及吴新兰等对玉米丝黑穗菌冬孢子在糖类中萌发率都较高. 为了明确糖类对不同来源玉米丝黑穗菌冬孢子萌发影响,从而探索其生理性状是否存在明显差异,于1981年进行试验. 方法应用二十种糖类:木糖、葡萄糖、蔗糖、甘露醇、纤维二糖、乳糖、山梨糖、麦芽糖、  相似文献   

13.
小麦光腥黑穗菌萌发的超微结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透射和扫描电镜观察表明,小麦光腥黑穗病菌冬孢子萌发时只生出一根原菌丝,而内壁发生多处消解。原菌丝含有多个细菌核,并有脂肪粒,核糖体,糖原和线粒体等。原菌丝顶端可形成8个担孢子,并桥接形成“H”型菌丝。  相似文献   

14.
六十年代末期以来,新疆各地小麦腥黑穗病为害均普遍回升,严重的发病率可达60—80%,给小麦生产造成较大的损害。新疆小麦腥黑穗病的菌原光腥黑穗病菌(Tilletia foefida)和网腥黑穗病菌(Tillefia caries)都有,仅是因地区而异,惟据了解,似以网腥黑穗病菌的分布和为害占优势。1981年,我们将采自南,北疆一些地区的小麦网腥黑穗病标本,经过比较鉴定,发现南、北疆的病原冬孢子无论从形态学或是生物学方面都存在差异。联  相似文献   

15.
玉米丝黑穗病菌冬孢子生物学特性的研究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玉米丝黑穗病菌冬孢子用清水浸2d,再用0.05mol/L盐酸处理6h、12h的能显著的促进冬孢子的萌发,萌发率为64%和58%;对照仅为26.3%,0.4mol/L,0.6mol/L,0.8mol/L,lmol/L的盐酸处理6h、12h、24h、48h显著地抑制冬孢子的萌发、萌发率为0;0.05mol/L盐酸予处理6h、12h、24h、48h对冬孢子的萌发无影响。不同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予处理不同时间对冬孢子的萌发均有抑制作用。以天门冬氨酸、吲跺乙酸为培养液,以质量分数0.1%的抗坏血酸为培养液的冬孢于萌发率最高,为61.2%.冬孢子在不同的抗感玉米材料及植株的各器官上其萌发率有显著差异,感病材料“京黄417”(32.96%),抗病材料MO17(4.4%)、胚芽鞘(47.2%),根(12.7%).  相似文献   

16.
图像分析技术能够实现对小麦腥黑穗病菌冬孢子特征的定量分析,冬孢子区域的分割则是分析的前提.针对小麦腥黑穗病菌图像的特点,考虑到传统分割方法的局限性,提出了一种基于彩色图像的分割算法.研究以病菌彩色图像B分量为聚类对象,以R、G、B分量值之和不变为迭代终止条件,利用K均值聚类的方法分割病菌图像,使类内像素均值的距离和取得局部极小值.与其他分割方法进行比较的结果表明,该分割算法既分割出亮度不均匀的背景,对噪声的敏感度较小,又减少了分割后的冬孢子粘连,分割出的冬孢子数目增加.  相似文献   

17.
小麦矮腥黑穗病是我国的重要进口植物检疫对象之一。此病以厚垣孢子混在麦粒中传播为主,故检查进口小麦中厚垣孢子的有无及其活性是该病害的关键性检疫措施。试验结果表明,用萤光色素染色法鉴别小麦矮腥黑穗病厚垣孢子的活性,方法简便,结果准确,具有广泛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播种带有腥黑穗病的小麦种子,或者土壤中带有小麦腥黑穗病菌,就会生产出带菌的种子。小麦腥黑穗病的发生可导致小麦减产,同时由于其病菌孢子含有有毒物质三甲胺,会使面粉品质降低,不能食用。如将混有大量菌瘿和孢子的麦粒作饲料,还会引起家禽和牲畜的中毒。因此,在小麦统供中应特别注意小麦腥黑穗病的防治。  相似文献   

19.
基于FDA-PI双荧光复染法的茄病镰刀菌孢子活性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茄病镰刀菌(Fusarium solani)孢子活性的检测是病害有效防控的基础。传统的孢子萌发法操作复杂,耗时费力,需要建立一种简便、快速的孢子活性检测方法。研究旨在建立基于荧光素二乙酸酯(fluorescein diacetate,FDA)-碘化丙啶(propidium iodide,PI)双荧光复染法和流式细胞术(flow cytometry,FCM)的茄病镰刀菌孢子活性检测技术。【方法】通过测定FDA和PI的最佳染色时间和最佳工作浓度,建立茄病镰刀菌孢子活性检测的FDA-PI复染法。为评价该方法的准确性,一方面用FDA-PI法检测已知死孢子比例(0、25%、50%、75%、100%)的茄病镰刀菌样品,分析实测死亡率和理论死亡率的相关性;另一方面,经物理、化学和杀菌剂处理后,比较FDA-PI复染法和孢子萌发法的检测结果。【结果】确定了FDA和PI的最佳染色参数,其中PI的最佳工作浓度为3 µg·mL-1,最佳染色时间为4℃处理10 min;FDA的最佳工作浓度为100 µg·mL-1,最佳染色时间为25℃处理20 min。用该技术检测已知死孢子比例样品,各样品实测孢子死亡率和理论死亡率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R2=0.99,P<0.05)。经物理和化学处理后,FDA-PI复染法测得的孢子死亡率与孢子萌发法测得的孢子萌发率之间也呈显著负相关(R2=0.99,P<0.05)。经杀菌剂处理后,随着药剂浓度增高,对茄病镰刀菌杀灭效果增强。其中,氰胺化钙处理后,FDA-PI复染法和孢子萌发法检测孢子死亡率结果一致;而咯菌腈和多菌灵处理后,FDA-PI复染法检测孢子死亡率略低于孢子萌发法检测结果。【结论】建立了基于FDA-PI复染法和流式细胞术的茄病镰刀菌孢子活性检测技术,该技术可以替代传统的孢子萌发方法,大幅度缩减病原菌活性检测时间,提高检测效率,对植物病原真菌活性检测平台的建立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将其应用于杀菌剂的筛选还需要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20.
播种带有腥黑穗病的小麦种子,或者土壤中带有小麦腥黑穗病菌,就会生产出带菌的种子。小麦腥黑穗病的发生可导致小麦减产,同时由于其病菌孢子含有有毒物质三甲胺,会使面粉品质降低,不能食用。如将混有大量菌瘿和孢子的麦粒作饲料,还会引起家禽和牲畜的中毒。因此,在小麦统供中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