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小麦光腥黑穗菌萌发的超微结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透射和扫描电镜观察表明,小麦光腥黑穗病菌冬孢子萌发时只生出一根原菌丝,而内壁发生多处消解。原菌丝含有多个细菌核,并有脂肪粒,核糖体,糖原和线粒体等。原菌丝顶端可形成8个担孢子,并桥接形成“H”型菌丝。  相似文献   

2.
胶锈菌在贴梗海棠上发育过程的电镜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电镜技术研究了胶锈菌在贴梗海棠上的发育过程,发现位于寄主细胞间隙的单核菌丝可直接侵入寄主细胞形成吸器.成熟吸器呈菌丝状或者由细长的颈部和膨大的吸器体构成.吸器也可形成于幼叶的微管束细胞内,但随后者的进一步分化,吸器趋于坏死.性孢子器呈瓶状,每一性孢子梗可在近同一部位上产生多个性孢子,产孢方式为整体芽生环痕式,并具瓶体式特征.锈孢子器通常呈杯状,每一锈孢子梗可由上向下连续产生多个锈孢子,锈孢子成串排列.成熟的锈孢子体表分布有利状突起.  相似文献   

3.
茭白黑粉菌营养菌丝的分离与确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茭白黑粉菌冬孢子通过单孢子分离所得菌株,在马铃薯琼脂培养基上菌丝呈梭状,一般1~17个隔,于分隔处可产生1~2级分支或不分支,其上产生担孢子,两端尖锐或略钝圆,大小为1.5~6.0 μm×16.5~225.0 μm.这些形态特征与冬孢子在马铃薯液体中萌发形成的菌丝形态完全一致.此外,梭状菌丝能在人工培养基上形成厚垣孢子,其萌发方式与冬孢子一致.由此,确证了梭状短菌丝是茭白黑粉菌(Ustilago esculenta)的营养菌丝.  相似文献   

4.
采用组织分离法从表现炭疽病症状的采后香蕉果实中分离到4个炭疽病菌菌株.通过观察这4个菌株的菌丝生长速率、孢子萌发、附着胞形成和致病性,发现4个菌株的菌丝生长速率无显著差异,但菌株X4的孢子萌发率、附着胞形成率和致病力明显高于其他3个菌株.采用传统的形态学鉴定方法,并结合ITS序列分析技术,鉴定菌株)“为芭蕉炭疽菌(Co...  相似文献   

5.
尖顶羊肚菌菌丝、分生孢子及原基显微观察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借助光学显微镜对尖顶羊肚菌(Morchella conica)菌丝、分生孢子及原基进行了显微观察分析。结果表明,尖顶羊肚菌气生菌丝呈透明状,根部粗,直径40~70μm;前段菌丝变细,直径20~60μm,且分叉增多。气生菌丝上有似孢子梗形成。土壤内菌丝粗,直径40~80μm,颜色比气生菌丝深,多见分叉与三角形联接。气生菌丝前端分枝形成孢子梗,分枝菌丝直径约20μm,分生孢子轮生于孢子梗上。同时还观察到,原基根部与1~3根活跃菌丝紧密相连,活跃菌丝直径40μm左右,在近原基端颜色深红,菌丝内分隔清晰可见,常呈叉状。推测是由活跃菌丝与分生孢子相互发生作用形成了原基,据此提出了羊肚菌生活史新模型。  相似文献   

6.
应用荧光染色技术,研究了向日葵锈菌夏孢子芽管在向日葵叶片上的结合现象及其核相状况.观察发现,夏孢子萌发后形成的芽管通常为双核,也有单核、三核及四核.夏孢子芽管可以在、2个、3个及多个芽管间结合并形成结合体.结合后的芽管拥有多个细胞核.在结合体内有双核、三核及四核.结合体可以继续产生菌丝.这一现象的发现,为进一步研究向日葵锈菌多核现象的生物学意义及其变异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球孢白僵菌对黄斑星天牛幼虫侵染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黄斑星天牛幼虫僵尸上分离到的球孢白僵菌经生物学特性的测定,该菌菌丝生长的适宜温度范围是20~30℃,分生孢子萌发的适宜温度范围是24~27℃;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的最适相对湿度为100%。温度偏高和湿度较低的条件下有利于分生孢子的产生,利用该菌的分生孢子的悬浮液浸染黄斑星天牛幼虫,其侵染过程为分生孢子萌发入侵,形成筒形孢子,简形孢子萌发菌丝,菌丝向体表生长和形成分生孢子5个时期。  相似文献   

8.
大鲵水霉病病原的形态学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解大鲵水霉病的特征及产生原因,对养殖大鲵水霉病病原的形态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病原是通过破坏皮肤,感染皮下肌肉,成长为具有一定长度,呈分支多而纤细的灰白色水霉菌菌丝,其生长发育分无性和有性两种繁殖方式.外菌丝主要靠出芽生殖形成新菌丝,也可形成孢子在适宜条件下发育为新菌丝;有性繁殖是在菌丝上分别形成藏卵器和雄器,受精后由孢子囊内孢子成长为新菌丝.同时还初步探讨了大鲵水霉病的发病机制和预防方法.  相似文献   

9.
<正> 观察所用菌丝是由羊肚菌(Morchella esculenta)风干子实体经单孢子分离和组织分离得到的,标本采自山西娄烦县的杨树林中。1 孢子和菌丝形态菌盖研磨液在显微镜下观察,可以看到子囊和子囊孢子。完整的子囊为末端封闭的管状物内有子囊孢子8个。子囊孢子椭圆形,宽12~13μm,长24~26μm,内容物丰富。吸足水的子囊孢子在琼脂平板上于22~23℃培养,24小时内萌发。菌丝从孢子长轴的两端长出,宽约10μm,横隔明显,浅黄褐色,在迅速伸展的同时分枝。孢子萌发24小时后,菌落直径可达2~2.5cm。菌丝的前三级分枝均较直,第四级分枝的菌丝短、细、扭曲、先端尖、近无色。聚集在分枝处形成灰白色的菌丝团。在琼脂平板上孢子菌丝30天内不形成菌核。  相似文献   

10.
草菇单孢子选育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草菇单孢子选育种研究的结果表明,利用单孢子分离方法选育的菌株,生长速率一般大于常规菌株。单孢子菌株按生长形态一般可分为3种类型,即菌丝浓密、气生菌丝多类型、菌丝密集、气生菌丝较多类型,菌丝稀疏、气生菌丝少、匍匐生长类型。从各类型菌株的出菇情况看,出菇时间较母株稍迟,但菇体结实。单孢子菌株的产量变化较大,从菌丝浓密、气生菌丝多并能产生大量厚垣孢子的菌株中可筛选出高产的菌株。  相似文献   

11.
本试验明确了玉米丝黑穗病菌的冬孢子在中性或偏酸性的条件下有利于冬孢子萌发,pH=3.pH=5和pH=7的冬孢子最高萌发率分别为33.2%,48.8%和37.2%;黑暗促进冬孢子萌发,连续黑暗处理48h和72h的冬孢子萌发率分别为28.4%和27.2%;而连续光照处理48h和72h的冬孢子萌发率仅为13.2%和11.8%;冬孢子萌发适温为25℃左右,其萌发率为32.06%;冬孢子在60℃热水中处理10min即丧失萌发力;氧气促进冬孢子萌发。  相似文献   

12.
玉米丝黑穗病菌冬孢子生物学特性的研究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玉米丝黑穗病菌冬孢子用清水浸2d,再用0.05mol/L盐酸处理6h、12h的能显著的促进冬孢子的萌发,萌发率为64%和58%;对照仅为26.3%,0.4mol/L,0.6mol/L,0.8mol/L,lmol/L的盐酸处理6h、12h、24h、48h显著地抑制冬孢子的萌发、萌发率为0;0.05mol/L盐酸予处理6h、12h、24h、48h对冬孢子的萌发无影响。不同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予处理不同时间对冬孢子的萌发均有抑制作用。以天门冬氨酸、吲跺乙酸为培养液,以质量分数0.1%的抗坏血酸为培养液的冬孢于萌发率最高,为61.2%.冬孢子在不同的抗感玉米材料及植株的各器官上其萌发率有显著差异,感病材料“京黄417”(32.96%),抗病材料MO17(4.4%)、胚芽鞘(47.2%),根(12.7%).  相似文献   

13.
稻粒黑粉菌冬孢子萌发的影响因素和休眠期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详尽地描述了病菌冬孢子萌发的过程和形态特征,并研究了各种因素对病菌冬孢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水中、室温30~32℃、太阳光照下、pH16~7、氧气充足的条件下,最适宜冬孢子萌发,产生的担孢子量也最多;约2%的冬孢子休眠期约一个月,但多数冬孢子需要体眠5~6个月;冬孢子室内保存有约2年的生命力,以保存7~12个月的冬孢子萌发率最多。  相似文献   

14.
红松松针锈病病原菌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红松松针锈病是分布广、发病重的长年流行病。人工接种试验和野外调查结果证明病原菌是升麻鞘锈菌(Coleosporium cimicifugatum Th(?)m.),其性孢子和锈孢子的寄主是红松[Pinus koraeinsis],夏孢子和冬孢子的寄主是升麻(Cimicifuga foetide)、单穗升麻 (C.simplex)、燕尾凤毛菊(Saussurea serrata)、东北燕尾凤毛菊 (S.serrate var.amureinsis)、北凤毛菊(S.discolor)和卵叶凤毛菊(S.grandifolia)等六种植物,夏孢子有再侵染力和交互侵染力。  相似文献   

15.
玉米苗期对丝黑穗病抗性机制初探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以11个不同抗性的玉米自交系和杂交种种苗为材料对玉米丝黑穗病(Sphacelothecareiliana)抗性机制作了初探。结果表明:冬孢子在感病的玉米材料胚芽鞘上的萌发率(13.23%~18.81%)显著高于在抗病的玉米材料胚芽鞘上的萌发率(6.60%~7.10%);感病材料幼苗中维生素C(Vc)和总糖的含量分别为14.91~19.71mg/100g鲜重和4.23%~5.91%,显著高于抗病材料幼苗中Vc和总糖的含量(7.18~10.76mg/100g鲜重、2.52%~3.78%);且二者与冬孢子在胚芽鞘上的萌发率呈显著的正相关(r=0.8476,0.8612),揭示了玉米幼苗期抗侵入的固有抗性;受玉米丝黑穗病菌侵染后,幼苗胚芽鞘内表皮在0.53mol/L高渗蔗糖溶液中感病的玉米材料丧失质壁分离能力的细胞百分率高干抗病的玉米材料,高感杂交种“京黄417”胚芽鞘内表皮丧失质壁分离能力的细胞百分率最高(47.4%);抗病自交系Mo17最低(23%)二因此,冬孢子在玉米幼苗胚芽鞘上的萌发率,幼苗中Vc、总糖的含量,以及病菌侵入后胚芽鞘内表皮丧失质壁分离能力的细胞百分率可作为玉米早期抗丝黑穗病的鉴定指标。  相似文献   

16.
针对入境小麦腥黑穗病检验检疫中冬孢子区域计数问题,提出了小麦腥黑穗病图像处理的方法和流程.首先介绍了显微镜下腥黑穗病菌冬孢子图像的获取方法;在将冬孢子的彩色图像灰度化后,采用中值滤波抑制噪声,利用metric算法进行图像分割;为了从背景中准确提取冬孢子区域,流程中采用图像形态学方法来消除二值图像中冬孢子区域的背景噪声和孔洞,并剔除图像边界处不完整的冬孢子区域;最后采用区域标记的方法获得了冬孢子数目.结果表明,该研究提出的方法和流程能有效地改善图像的质量,并能够自动准确地提取并统计冬孢子区域,便于后续的识别工作.  相似文献   

17.
小麦矮腥黑穗病菌冬孢子的热力灭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热力对病菌冬孢子进行灭菌的研究,以解决带菌的粮用小麦加工后,麦麸如何灭菌的问题。通过试验表明病菌冬孢子经过湿热处理65℃10min即可灭菌,而以70℃10min和8O℃5~10min为可靠的灭菌条件,干热处理100℃10min不能灭菌,带菌麦麸只有经过湿热处理后才能用作饲料。  相似文献   

18.
土壤汞污染胁迫对蚯蚓体内几种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汞是毒性较大的重金属,为了解土壤汞污染对蚯蚓抗氧化防御体系的影响,本文采用人工土壤法,研究了不同Hg暴露浓度水平下(1、2、4、8、16、24、32、50 mg/kg)赤子爱胜蚓(Eisenia foetida)的应激反应,分析了不同浓度Hg污染水平对蚯蚓体内3种抗氧化酶活性以及脂质过氧化最终产物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Hg暴露会对蚯蚓抗氧化防御系统产生较大影响。蚯蚓体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和过氧化氢酶(CAT)在不同浓度的Hg暴露水平下,随时间变化呈现出不同的阶段性应激反应。总体上看,Hg暴露环境对赤子爱胜蚓SOD和GSH-PX活性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对CAT活性的影响无明显规律。Hg暴露对蚯蚓体内MDA含量有一定影响,在32和50 mg/kg的较高浓度水平下,赤子爱胜蚓体内MDA含量明显增加,可能是汞胁迫造成了蚯蚓机体细胞的氧化损伤。  相似文献   

19.
图像分析技术能够实现对小麦腥黑穗病菌冬孢子特征的定量分析,冬孢子区域的分割则是分析的前提.针对小麦腥黑穗病菌图像的特点,考虑到传统分割方法的局限性,提出了一种基于彩色图像的分割算法.研究以病菌彩色图像B分量为聚类对象,以R、G、B分量值之和不变为迭代终止条件,利用K均值聚类的方法分割病菌图像,使类内像素均值的距离和取得局部极小值.与其他分割方法进行比较的结果表明,该分割算法既分割出亮度不均匀的背景,对噪声的敏感度较小,又减少了分割后的冬孢子粘连,分割出的冬孢子数目增加.  相似文献   

20.
蚯蚓堆制处理对不同物料中4种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旨在研究蚯蚓堆置处理作用对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降解的影响.采用室内接种的方法,用不同C/N的玉米秸秆与纯牛粪混合物为物料饲养赤子爱胜蚓(Eisenia foetida),以成蚓与幼蚓总数和物料中纤维素酶、木聚糖酶、过氧化物酶和多酚氧化酶的酶活性为检测指标.结果表明,接种蚯蚓的试验组比未接种蚯蚓的对照组能显著增强物料中4种酶的活性;接种蚯蚓的物料C/N为25时,成蚓与幼蚓总数、纤维素酶、过氧化物酶和多酚氧化酶的酶活性较其他组高,3种酶活性随时间逐渐增强;C/N为30时,木聚糖酶活性较其他组高,并随时间逐渐减弱.蚯蚓能在堆制处理过程中加速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的降解;当C/N=25时,蚯蚓繁殖较好,比较有利于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降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