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林业   5篇
综合类   9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用扫描电镜观察了中国三种松疱锈病菌的锈孢子、夏孢子和冬孢子堆表面形态。取自云南松正[Pinus yunnanensis Franch]、马尾松 [P.massoniana Lamb.]、樟子松[P.sylvestris var.mongolica Livim.]的松芍柱锈菌[Cronartium flaccidum (Albet Schw.)Wint.],取自云南松和黄山松[P.taiwanensis Hay]的栎柱锈菌 [C.quercuum Miyabe.]和取自红松(P.koraiensis Sieb.et Zuec.]的茶蔗生柱锈菌[C.ribicola J.C.Fischerex Rabenh.]的锈孢子表面都具突起,突起上都有环纹。三个菌种的锈孢子,都有一个明显的平滑区。生在东北茶藤子[Ribes manschuricum(Maxim.)Kom]、返顾马先蒿[Pedicularis resupinata L.]和芍药[Paeonia lactifloraPall.]上的冬孢子堆(柱)稍有差异可以相互区别,而夏孢子的形态基本相似。  相似文献   
2.
对凯湖松瘤锈病(Cronarlium quercuum)的组织病理学的研究表明,组织中菌丝多年生,有隔,单核,3.6μm粗,网状分布在木质部、韧皮部、形成层和皮层的薄壁组织细胞间。吸器单细胞,单核,顶端钝圆棒状,径3.6μm,长14.4μm。瘤组织中的薄壁细胞均增生肥大,木质部的垂直管胞发生变形且变短。  相似文献   
3.
研究结果表明,病级Ⅲ、Ⅴ树的木质部粗脂肪含量和病级Ⅲ、Ⅴ木质部,韧皮部粗蛋白含量均比健株高3—4倍;病Ⅲ、Ⅴ级树的木质部总糖含量为健株的2.5倍左右;病Ⅲ、Ⅴ级树的木质部含水量和粗灰分含量均低于健株。  相似文献   
4.
分析比较了几种松干和松针锈病病原菌锈孢子的酯酶同工酶谱。柱锈菌同一种群不同个体间没有差异,而种间Cronartiumribicola和C.quercuum差异明显。柱锈菌和鞘锈菌的属间差异显著大于柱锈菌所表现出来的种间差异,表明酯酶图谱可以反映松树锈菌的亲缘关系。鞘锈菌的图谱不因寄主和地理分布而异,据此认为我国东北地区的2—3针松鞘锈菌属于同一个种Coleosporiumpulsatillae。  相似文献   
5.
大环柄菇属[Macrolepiota Singer]的特征 Singer, Pap. Mich. Acad. Sci. 32:141, 1946.——, Agaricales, 415, 1949. Leucocoprinus subgen. Eu-coprinus Locquin, Bull. Soc. Linn. Lyon. 14:30,1945. 孢子印纯白色,孢子光滑,一般超过10微米,有的可达20微米;菌褶侧方无囊状  相似文献   
6.
落叶松褐锈病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落叶松褐锈病,是由落叶松拟三孢锈菌[Triphragmiopsis laricinum(Chou)Tai]引起的叶部传染病。自1951年9月周以良于吉林省安图县发现本菌以来,三十年间已扩大蔓延到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广大地区的苗圃和人工林中,给生产上造成了严重损失。1980年至1982年间,笔者在黑龙江省亚布力林业局石头河子一带对该病害进行了初步系统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红松松针锈病病原菌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红松松针锈病是分布广、发病重的长年流行病。人工接种试验和野外调查结果证明病原菌是升麻鞘锈菌(Coleosporium cimicifugatum Th(?)m.),其性孢子和锈孢子的寄主是红松[Pinus koraeinsis],夏孢子和冬孢子的寄主是升麻(Cimicifuga foetide)、单穗升麻 (C.simplex)、燕尾凤毛菊(Saussurea serrata)、东北燕尾凤毛菊 (S.serrate var.amureinsis)、北凤毛菊(S.discolor)和卵叶凤毛菊(S.grandifolia)等六种植物,夏孢子有再侵染力和交互侵染力。  相似文献   
8.
塔河林业局苗圃的樟子松苗木,由于松针红斑病和落针病的病菌(Do-thistroma pini和Lophodermium seditiosum)侵染而受害严重.1988—1990年,在调查两种病害及发病规律的基础上,进行了小面积药剂喷洒,换床苗药剂蘸根防病试验和综合管理措施的研究。提出以育苗管理措施为主,以化学药剂防治为辅的综合管理办法,收到明显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9.
兴凯湖松瘤锈病损失量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兴凯湖松瘤锈病是中国东北地区的严重树木干部病害,严重地影响了树木的生长、结实量和天然更新。研究结果证明当病级达到Ⅲ时,与正常树木相比,结实量减少71—92%,更新频率减少53%,直径年平均生长量、树高年平均生长量,材积年平均生长量分别减少57.4%、46.4%、80.5%。在研究的基础上,确定树木病级达到Ⅲ级时为防治指标。  相似文献   
10.
兴安落叶松[Larix gmslini]是我国东北林区分布广泛的重要用材树种。自1976年发现了癌肿病。病原菌是韦氏毛杯菌[Trichoscpphella willommii(Hart.)Nannf.]。病害发生在人工林、天然更新幼林和过熟的天然母树上的枝与干上,显然幼令林的发病率最高。发病率最低为21%,最高为97%,一般为50%。枝病后发生棱形癌肿,干病后发生各种形状的癌肿和流脂病状,癌肿表面有同心环状的突起溃疡伤。一旦发病年年发展,极难恢复。在溃疡伤的边缘产生盘状子实体,外白内橙黄。天然林中的病树,是人工林大面积发病的侵染来源。霜冻与温差大所造成的日灼伤,是发病的重要诱因,被冻死的芽和小枝以及皮部,是病菌的最有可能的主要侵染途径。建议防治措施应包括:普查病情、域内检疫,提高林分卫生标准、造混交林、不在低洼地和落叶松迹地上造林、适当加大初植密度以防冻害、成林后适时间伐、精心修枝,以减少侵染来源和病菌的侵染机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