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利用小麦内生细菌防治小麦全蚀病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植物内生细菌是指能定殖在健康植物组织内,并与植物建立了和谐关系的一类细菌。内生细菌对植物的益生作用主要表现为促进植物生长、抑制植物病原物、增加植物的抗逆性和他感作用等几个方面。小麦全蚀病(wheat take-all)作为一种世界毁灭性病害,目前,由于缺乏抗病品种和有效的化学防治药剂,所以利用微生物之间的拮抗作用来控制小麦全蚀病危害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研究通过从小麦里分离出内生细菌,从中筛选出对小麦全蚀病菌具有拮抗作用的菌株,在研究其拮抗机制和定殖作用基础上,对其防治小麦全蚀病的作用进行了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2.
 蜡样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B3-7 是一株对于小麦全蚀病具有有效生防作用的小麦内生细菌。为了研究B3-7 在小麦根内的定殖机制,本研究将含有转座子TnYLB-1 和温度敏感型复制子的质粒pMarB 转化B3-7 菌株,高温处理后TnYLB-1 插入细菌基因组中,构建转座子插入突变体库。通过筛选,获得1 株在小麦根内定殖能力显著降低的突变体B3-7-458。利用反向PCR 方法分离转座子插入位点的侧翼序列并分析其特征,发现转座子插入导致细菌鞭毛运动性相关基因mota 失活,同时发现mota 失活菌株对于小麦全蚀病的生防能力降低。通过构建互补载体对突变基因mota 进行互补分析,发现互补菌株的运动性、在小麦根系内部的定殖能力以及对于小麦全蚀病的生防能力得以恢复。本研究证明了生防菌蜡样芽孢杆菌B3-7 的mota 基因参与该菌株在小麦根系的内生定殖,也参与了该菌株对于小麦全蚀病的生物防治。  相似文献   

3.
控制小麦全蚀病扩展蔓延的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麦全蚀病是一种毁灭性病害,蔓延扩展迅速,为害严重。减产轻则1~2成,重的可达5成以上,甚至绝收。丰润县近几年小麦全蚀病迅速扩展,成为制约小麦单产提高的重要因素。为此,县植保站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全蚀病防治方法,成功地控制了小麦全蚀病的扩展。1 传播侵染特点 小麦全蚀病是1种土传病害,病菌寄生范围广,可寄生小麦、大麦、玉米等多种禾谷类作物和禾本科杂草。可在土壤中的病残体上过腐生生活。所以,潜伏在病残体上的菌丝是病害的主要侵染源。种子带菌和夹杂在种子、粪肥  相似文献   

4.
1980年8月24—29日在山东太安召开了第五次全国小麦全蚀病防治研究协作会。会议对小麦全蚀病的病菌来源、防治策略等问题,进行了广泛讨论;分析了农作物根病,特别是小麦全蚀病与土壤微生物、栽培管理等因素的关系。 小麦全蚀病是一种典型的土传根病,其发生发  相似文献   

5.
不同杀菌剂拌种防治小麦全蚀病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筛选防治小麦全蚀病的高效安全药剂,对多种杀菌剂在不同浓度下的防效以及对小麦的安全性进行了盆栽试验.结果表明,硅噻菌胺和苯醚甲环唑在推荐浓度下对小麦全蚀病有很好的防治效果,并且对小麦出苗、苗高没有显著影响;咯菌腈的防效与苯醚甲环唑相似,但对小麦出苗有轻微的抑制作用;其他几种杀菌剂对小麦全蚀病也能起到很好的防治效果,但是对小麦的生长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从防治效果、对小麦安全性以及抗药性治理方面综合考虑,将硅噻菌胺、苯醚甲环唑和咯菌腈等交替或混合使用是防治小麦全蚀病比较好的策略.  相似文献   

6.
全蚀病是小麦上一种重要的土传病害。选育和种植抗病品种是防治小麦全蚀病的根本途径,抗病基因研究是抗病育种的基础性工作。根据基因TaWIR1b(Accession no.M94959.1)的全长序列设计引物扩增‘新农19’的cDNA,获得了完整ORF,编码85个氨基酸残基,比对后发现与TaWIR1b序列同源性达100%。根据获得的TaWIR1b基因全长序列设计定量引物,分析TaWIR1b在全蚀菌胁迫条件下不同互作模式的表达特征。结果表明接种全蚀病菌后抗病小麦品种‘新农19’中TaWIR1b基因被诱导表达,接菌后3d达到峰值143.97,感病品种‘新麦19’中峰值出现在接菌后8d,表达量仅为对照的4.22倍,提示该基因可能参与小麦对全蚀病的抗病过程。  相似文献   

7.
为了研究新型吡唑-3-甲酸酯类化合物HNNK-1对小麦全蚀病的防治效果,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其对小麦全蚀病菌的毒力;并通过拌种处理在温室和田间测定了其对小麦全蚀病的防治效果;同时观察了HNNK-1拌种对小麦生长的影响。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结果表明,HNNK-1对小麦全蚀病菌的EC50为0.28 mg/L,低于硅噻菌胺的EC50(0.58 mg/L);盆栽试验结果表明,用50 g/L HNNK-1 SC拌种(药种质量比1∶3 000)后对小麦全蚀病的防效为60.10%;对小麦株高、根长等生长指标无显著影响。田间药效试验表明,用50 g/L HNNK-1 SC拌种(药种质量比1∶3 000)对小麦全蚀病的防效为73.13%(开封)和71.15%(周口)。HNNK-1可以有效控制田间小麦全蚀病发生和危害。  相似文献   

8.
番茄内生细菌的分离及拮抗菌株的筛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生物防治以其安全、高效及无污染等特点已经成为植物病害防治的重要途径。植物内生细菌在植物体内具有稳定的生存空间、不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等特点,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1]。番茄灰霉病和叶霉病是番茄重要病害,多年来一直依赖化学药剂防治。据报道,这两种病害的生防菌株主要是从土壤中分离的,与植物内生细菌相比,这些“外来”微生物在与植物根际土壤中大量习居微生物的竞争中难以占居优势,田间防治效果大多不明显甚至无效。作者从健康番茄植株体内分离内生细菌,筛选出对灰霉病菌和叶霉病菌有拮抗作用的菌株,以期探索新的生物防治途径。1材料…  相似文献   

9.
《湖北植保》2001,(5):28-29
近两年小麦病虫害发生严重 ,主要有小麦全蚀病、纹枯病、病毒病、根腐病、地下害虫、小麦吸浆虫、麦蚜等 ,特别是河北省植物检疫对象小麦全蚀病发生逐年加重 ,直接影响正定县小麦繁种和商品粮的调运。据今年 5月底调查 ,小麦全蚀病发生面积已达 1 5万亩 ,造成小麦减产 3 2 0 0吨 ;小麦根腐病发生也较重 ,小麦黑胚直接影响了农民公粮的交售。今年 ,田间存在大量菌源和虫源 ,抓好小麦播种期的病虫害防治是夺取小麦丰收提高产品质量的关键。为此 ,根据 "预防为主 ,综合防治 "的植保方针 ,制定了 2 0 0 0年小麦播种期病虫害防治技术措施 ,望各乡…  相似文献   

10.
小麦全蚀病的发生现状及防治措施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小麦全蚀病是土传病害,分布很广,在许多地区成为毁灭性病害.尚未发现抗病品种,也缺少有效的防治方法,70年代此病曾在山东胶东地区发生,损失严重。近年来,宁夏、山东、甘肃、内蒙、河北等省(区)许多地区又反映小麦根部病害逐年加重,但由于缺乏系统、深入的调查研究,病原种类不清,对小麦全蚀病的为害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1987—1990年,作者对宁夏和山东等地小麦根腐,特别是小麦全蚀病的发生现状及防治方法作了进一步的研究,现将主要结果初报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