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1 毫秒
1.
为确定对二点委夜蛾的最佳监测方法,2012—2013年在江苏省丰县进行了二点委夜蛾成虫田间诱捕试验,对性诱捕器及佳多虫情测报灯对二点委夜蛾的监测效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佳多虫情测报灯诱蛾量大,能准确反映二点委夜蛾发生动态,且操作简单,可用于预测预报及防治工作;性诱捕器诱蛾量小,可作为虫情测报灯的补充,用于二点委夜蛾的监测预报。  相似文献   

2.
二点委夜蛾是近几年丰县发生的新害虫,因种植结构调整和耕作制度的变化,逐年加重并暴发成灾。丰县首次发现在2011年,当年在夏玉米产区暴发,给夏玉米造成严重损失。自2011年以来,丰县充分利用虫情测报灯、性诱剂对二点委夜蛾的成虫发生期进行诱测观察,通过对诱测成虫的历史数据和田间幼虫发生情况进行分析,初步摸清了丰县地区二点委夜蛾发生特点和规律。  相似文献   

3.
通过用标准化害虫性诱监测器—飞蛾类通用型诱捕器开展二点委夜蛾性诱监测,并与太阳能杀虫灯诱捕效果作对比,结果表明,两者对二点委夜蛾成虫发生期预测都较准确,作为预测预报的一项重要工具,皆具有不同的优缺点。性诱监测成本低,操作安全、简便,针对性强,节省劳工,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灵敏度,弥补了灯诱监测的不足;但若与灯诱监测相结合,可起到更好的互补性,能更及时、准确分析二点委夜蛾等害虫发生与危害规律,为防治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4.
二点委夜蛾是2005年在河北省新发现的玉米害虫,近年来在我国夏玉米种植区发生日趋严重。为研究二点委夜蛾是否有向冷凉地区扩散的习性,证明二点委夜蛾主害代为害玉米以后是否迁移到其他地区,在河北省易县选择不同海拔高度和不同地貌类型的地区进行了定点诱测试验。其中,在平原地区设置2个测试点,利用诱虫灯诱集,作为对照(CK);在低海拔地区设置1个测试点、在高海拔地区设置3个测试点,均利用性诱剂进行诱集。结果表明:二点委夜蛾主害代没有发生的春玉米区,8~9月也没有发现其成虫;7月发生为害的平原区,8~9月有成虫活动,且7月发生越严重的区域,8~9月成虫量越高;高海拔地区未诱测到二点委夜蛾成虫。在河北省易县,二点委夜蛾主害代以后的时期,成虫未向高海拔冷凉地区迁移。  相似文献   

5.
田间使用杀虫灯、糖醋液、性诱剂3种不同成虫诱杀技术防治甜菜夜蛾,结果表明性诱剂对成虫的诱杀效果优于杀虫灯,杀虫灯的效果优于糖醋液。通过田间小区试验,15%安打、24%美满和20%杀铃脲悬浮剂对甜菜夜蛾具有理想的控制效果,防效达到90%以上。  相似文献   

6.
利用性诱剂诱杀二点委夜蛾一代成虫,是控制玉米田二点委夜蛾二代幼虫发生的一种最佳防治措施,操作简单、成本低、不污染环境、防效高,应大力推广该项技术。  相似文献   

7.
<正>近几年,二点委夜蛾在孟津县局部发生。二点委夜蛾是危害夏玉米幼苗的主要害虫之一,对夏玉米生产构成较大威胁,孟津县植保站高度重视,认真部署二点委夜蛾防控工作,及时落实防控措施,有效控制危害,以保秋作物丰收。一、二点委夜蛾的发生规律及危害形态二点委夜蛾属鳞翅目,夜蛾科。该害虫随着幼虫龄期的增长,害虫食量不断加大,发生范围也进一步扩大,如不能及时控制,将会严重威胁玉米生产。二点委夜蛾1年发生2代。成虫有趋光性,用黑光灯诱测,6月  相似文献   

8.
本文作者对二点委夜蛾使用性诱捕器和虫情测报灯监测效果进行了试验,试验结果分析表明,使用测报灯的诱虫量明显大于性诱捕器的诱虫量,使用虫情测报灯进行二点委夜蛾监测方便简单,能准确反映二点委夜蛾的发生情况,可用于二点委夜蛾的监测及防治。性诱捕器诱捕虫量偏少,可在预测预报中起一定的辅助作用。  相似文献   

9.
在二点委夜蛾重发地,小麦收获后立即用玉米秸秆还田机将麦残体分别粉碎1遍和2遍后还田,以小麦收获后麦秸直接散落在田间为对照( CK),研究了粉碎麦秸对夏玉米田二点委夜蛾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粉碎麦秸人为破坏了二点委夜蛾成虫的活动和产卵环境,能明显降低田间幼虫数量,对二点委夜蛾的防治效果达到85%以上,是1项防治二点委夜蛾简便、易行、省工、节时、有效的农业措施,且利于秸秆腐烂和农事操作。麦秸粉碎1遍对二点委夜蛾就有较好的防治效果(87.85%),粉碎2遍效果(90.38%)更佳。  相似文献   

10.
甜菜夜蛾是重要的蔬菜害虫,一直以来张家港市对甜菜夜蛾成虫的测报均采用性诱和灯诱相结合的方式,对2005—2016年12年间2种不同诱测工具对甜菜夜蛾的诱集数据进行分析,对年诱蛾量、种群监测的始末期和有效天数、气象条件等多个因素进行分析,得出甜菜夜蛾发生的一般规律,同时比较认为,性诱测报在诱蛾量、动态趋势、有效天数等方面均优于灯诱测报,而两者结合能够相互补充,更好地发挥测报效果。  相似文献   

11.
二点委夜蛾在玉米上的发生和为害与小麦秸秆还田的田间生态密切相关,其幼虫隐蔽在小麦秸秆下为害玉米幼苗的茎基部和根部。二点委夜蛾生存和为害离不开秸秆覆盖的隐蔽环境。为了探索二点委夜蛾的绿色防治措施,采用对比试验设计,以传统常规播种机播种为对照,分析了播种行旋耕播种对二点委夜蛾的控制效果。结果表明:采用传统常规玉米播种机播种,开沟宽度为5~10 cm,播种行仍有麦秸覆盖,有利于二点委夜蛾在麦秸下隐蔽为害玉米幼苗,玉米平均百株虫量10.5头,被害株率6%;而采用播种行旋耕播种,将带有麦秸的播种行进行旋耕,然后再播种玉米,可使玉米播种行15~20 cm范围内没有麦秸覆盖,玉米出苗后不被麦秸围棵,破坏了二点委夜蛾的适生环境,可有效减轻二点委夜蛾的为害,在播种沟内未发现二点委夜蛾和玉米被害株。采用播种行旋耕播种对二点委夜蛾具有很好的控制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影响二点委夜蛾发生和为害程度的重要因素。[方法]分析近几年二点委夜蛾主害代发生期间的降雨等气象因素,探讨影响其发生及为害程度的重要因素。[结果]麦生长后期田间湿度较高,尤其是一代蛾盛期以及卵孵化期和低龄幼虫期间的降雨,是决定幼虫发生数量的关键因素,如果降雨时期与蛾盛期高度吻合,会使产卵量明显增加,而降雨时期与卵孵化或低龄幼虫期的高度吻合,卵孵化率和幼虫存活率将大幅度提高。但低龄幼虫至4龄期如果降雨过于猛烈,引起田间积水严重且淹水时间过长,则会对幼虫造成淹死情况,使田间为害株率降低。主害代幼虫为害程度还受秸秆腐熟程度的影响,而秸秆腐熟程度则受降雨时间、降雨日数及降雨量的影响,如果降雨从5月开始,6月雨量大或雨日多,秸秆腐熟加快,则田间秸秆堆的结构被改变,压实无缝隙,将影响成虫躲藏、产卵,且土表腐殖质的增多,为二点委夜蛾提供了丰富的食料,将降低对玉米苗的为害率。[结论]阴暗潮湿的环境有利于二点委夜蛾发生为害。  相似文献   

13.
采用临界表面张力法、几何平均法、调和平均法和酸碱作用的试验方法,通过SIGMA 701(KSV)仪器测量麦秸表层、麦秸内层、狼尾草表层、狼尾草内层、福建柏薄木和杨木的表面自由能.结果表明,麦秸、狼尾草内层表面自由能均比其表层高,福建柏薄木和杨木的表面自由能比狼尾草与麦秸高,且杨木的表面自由能高于福建柏薄木.  相似文献   

14.
二点委夜蛾(Athetis lepigone Moschler)是夏玉米产区一种新发生的害虫。调查发现,秸秆还田地块尤为严重。本试验对秸秆还田与药剂处理地块的二点委夜蛾的危害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秸秆还田未进行药剂处理的地块被害株率达到82%,百株虫量最大为88头,喷除草剂和杀虫剂后二点委夜蛾发生量及危害率与未喷的差异不显著,百株虫量略有降低,但无秸秆还田地块喷施除草剂与杀虫剂后,其危害率显著低于上述处理,被害株率为20%,百株虫量为6头。  相似文献   

15.
木质原料性质对KOH活化法制备活性炭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北方落叶松、杨木、桦木、浸提落叶松锯屑和麦秸为原料,采用KOH化学活化,在相同条件下制备高比表面积活性炭,研究原料性质对活性炭的得率、灰分质量分数、比表面积及碘值的影响.以麦秸为原料制得活性炭比表面积最高,为3 753.39 m2/g;以浸提落叶松为原料制得活性炭得率最高,为22.82%;以落叶松为原料制得活性炭灰分质量分数最高,为10.7%.结果表明:m(KOH)∶ m(原料)=4∶ 1,750 ℃活化1 h,木质素质量分数是活性炭比表面积的主要影响因素.木质素质量分数越高,所制得的活性炭比表面积越小,且碘值相应减小.对针、阔叶材来说,木质素质量分数越大,活性炭的得率越大,且原料灰分对得率的影响没有木质素大.  相似文献   

16.
为明确有机物料腐熟剂对小麦秸秆动态腐解效果,设颗粒剂、液剂、清水3个处理,其中清水为对照,开展有机物料腐熟剂对小麦秸秆腐解动态变化特征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有机物料腐熟剂可显著提高秸秆降解率,处理40 d秸秆失重率达46.2%~47.6 %。综上所述,有机物料腐熟剂可加速小麦秸秆的降解速率,且有利于新茬作物生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明确韭菜迟眼蕈蚊的最佳趋性颜色和建立色板应用技术。[方法]采用颜色筛选行为反应法和田间调查法对韭菜迟眼蕈蚊雄虫、雌虫室内颜色趋性和田间色板诱集效果进行评价。[结果]韭菜迟眼蕈蚊雄虫、雌虫均对黑色表现出较强的颜色趋性,与黄色趋性基本一致,显著高于对红色、绿色、蓝色的趋性;色板诱集结果表明,黑板总体诱集效果好于黄板,显著高于蓝板、红板、绿板和白板,同一色板随悬挂高度的增高诱集效果逐渐降低,黑板仅对韭菜迟眼蕈蚊具有较高诱集效果,对其他害虫诱集效果较差。[结论]在利用颜色趋性进行韭菜迟眼蕈蚊诱杀和监测时,应尽量选择黑板,放低悬挂高度,可以获得较好的诱集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田间试验研究秸秆和DCD对冬小麦不同生育期施入尿素后土壤铵态氮的动态变化。[方法]试验设5个处理:对照(不施秸秆和尿素,CK);单施尿素(U);尿素+秸秆(U+S);尿素+DCD(U+DCD);尿素+秸秆+DCD(U+S+DCD)。[结果]在田间条件下,在尿素配施DCD的处理中,在一定时间内土壤NH4-N含量明显高于未加DCD处理;在尿素配施秸秆处理中,土壤NH4+-N含量均低于未加秸秆处理;在不同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尿素的水解速率亦有较大的差别。[结论]秸秆和DCD对通过不同时期施入尿素的土壤行为均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9.
为探讨麦秸作为粗饲料的可行性,以苜蓿作为对照,通过对湖羊的饲喂试验分析麦秸对瘤胃发酵代谢及肠道组织形态的影响,测定湖羊的消化道内容物pH及重量、血液及瘤胃液脂多糖含量、瘤胃液酶活力、挥发性脂肪酸含量及脏器指数,并观察肠道组织形态。结果表明:1)与苜蓿干草组相比,麦秸组瘤胃pH显著降低(P0.05),网胃、瓣胃、皱胃及肠道pH无显著差异;2)与苜蓿干草组相比,麦秸组瘤胃内容物重及占宰前活重比例极显著升高(P0.01);3)两组湖羊瘤胃内容物和血液中脂多糖浓度均无显著性差异;4)麦秸组瘤胃内容物中木聚糖酶活力显著高于苜蓿干草组(P0.01);5)两组湖羊瘤胃中挥发性脂肪酸含量无显著差异;6)两组湖羊脏器指数无显著差异;7)两组湖羊十二指肠、空肠和盲肠组织形态无病理性变化。综上,与苜蓿相比,饲喂麦秸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湖羊瘤胃排空速率,显著提高瘤胃木聚糖酶活力,促进纤维水解;饲喂苜蓿或麦秸均不会改变湖羊瘤胃发酵类型,不会影响瘤胃代谢及肠道组织形态,为麦秸在反刍动物上的合理利用提供了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20.
麦玉秸秆还田对土壤养分动态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通过定位试验在玉米秸秆全量粉碎还田及小麦秸秆旋耕施肥播种同步完成的前提下,研究秸秆还田循环利用条件下小麦玉米两熟制土壤养分特性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从玉米收获期至小麦成熟期,各处理的土壤全氮量有所降低,而土壤碱解氮在小麦整个生长发育时期呈现增加的趋势.小麦秸秆全量还田和玉米秸秆还田对稳定小麦生长前期(拔节期以前)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具有明显作用.秸秆还田对土壤速效磷含量的降低具有减缓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