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7 毫秒
1.
从广义电磁波角度,讨论了土壤水分电磁测量方法的物理机理,详细分析了土壤水分广义电磁测量方法的研究历史、现状和问题。指出现有各种土壤水分电磁测量方法误差大的核心原因是由于土壤理化特性空间变异造成的,因此,深入研究田间土壤理化特性空间变异对土壤电磁特性影响规律,寻找水分敏感性强而土壤容重、质地、含盐量影响小的测量方法和测量频率,并把这一理论研究与传感测试技术研究结合是土壤水分电磁测量理论与技术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2.
甘肃东部旱作区土壤水分补给量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旱作区的降水是土壤水库水分补给的主要源泉。土壤水分补给量与自然降水量依存关系密切。10mm的降水量土壤渗透深度为7-9cm,降水渗入土壤中的水分为降水量的62-76%。不同气候类型雨季给土壤补给量不同均为63mm,补给率为29%。  相似文献   

3.
日本旱地农业研究与开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日本旱地总耕地面积的45.6%,主要分布于火山灰土地带。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旱地农业研究与开发受到重视:(1)依据土壤水分动态和作物对水分胁迫敏感程度确定灌溉方案,并推行节水灌溉技术和灌溉设施的多目的利用;(2)注重不良性土壤的化学改良,并通过磷酸质资材的施用和既肥的连用进行土壤培肥;(3)采用深耕、混层耕和耘客土耕等土壤耕作措施进行层改良;(4)机械电子化,自动化、电脑化和农业情报化  相似文献   

4.
青海省旱作农田土壤水分状况及供需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0-1993年乐都马营旱作区农田土壤水分定位观察资料表明,中位山旱区农田土壤深厚且孔隙度较大,年均蓄水量高于低位区和高位区。作物对低位区农田深层水分利用旺多于中位区和高位区,0-200cm土壤水分变率在低位区表现强烈。  相似文献   

5.
黄土高原土壤水分与植被生产力的关系   总被引:39,自引:15,他引:39  
土壤水分生态条件的恶化愈来愈成为黄土高原植被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的限制因素,我们在对黄土高原土壤水分生态因素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黄土高原土壤水分的季节性变化、土壤剖面水分变化、区域水分变异规律,分析了土壤水分与植被生产力间的相互关系,并提出了改善黄土高原土壤水分生态环境、提高植被生产力的调控技术。  相似文献   

6.
连续三年研究结果表明,旱梯田果园间作,在干旱时段降低土壤水分(8.3%-33.8%),湿润时段增加土壤水分(9.2%-40.8%),不同间作物种类增减程度有差异;使土壤生物活性增强,NO3-N含量降低,NH4-N仅洋芋处理增高显著;间作物根重与果树很重及地上部生长成反比;间作均影响果树生长,以牧草无芒雀,百脉根抑制最强大,大豆一花生-草水樨次之,洋芋-谷子-糜子影响最小,且经济效益好,可作为该地区同类果园间作的参考模式。  相似文献   

7.
高寒半干旱区松免少耕技术效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依据定位进行的田间试验资料,分析了松免少耕在冀西北高寒半干旱区的作物生产,土壤水分、硬度及根系发育效应。研究结果表明,留茬下的松免耕作具有促进作物生育期间土壤蓄水,增加非生育季节土壤冻融聚墒与减少水分蒸失效果。与传统耕作相比,春小麦播期0 ̄20cm土壤水分增加4.4 ̄9.8mm。连年免耕,土壤硬度增大,相应土壤表层作物根系比重增加;间松耕维持了与传统耕作相近的土壤硬度,使20cm以下作物根系较传统  相似文献   

8.
水分胁迫对冬小麦叶片水分生理生态过程的影响   总被引:40,自引:1,他引:40  
在不同的土壤水分条件下对冬小麦叶片水分生理因子进行了连续的测定,结果表明水分胁迫使作物光合、蒸腾的日变化进程提前,上午胁迫处理作物气孔导度大于非胁迫处理作物的气孔导度,这有助于胁迫处理的作物利用有限的土壤水分;蒸腾速率比光合速率对水分胁迫反应更为敏感,更易受气孔调节的影响。在不同的生育期,作物气孔阻力与0-40cm土层的土壤含水量相关性最大,可用二次曲线来拟合,0-40cm土层土壤含水量在0.25m^3m^-3左右时,气孔开度最大,此时气孔阻力为最小。  相似文献   

9.
黄土高原土壤水分环境评价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植被调查,建立土壤水分研究移动实验室,分析了黄土高原土壤水分环境研究中一些指标的通用性不足问题,以最大吸湿量作为土壤有效水下限,创造性地提出"土壤有效湿度"概念并进行了模型检验,依据该指标建立土壤水分环境评价分级标准并对榆林附近土壤水分环境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榆林附近土壤水分环境存在类似于延安附近的空间突变现象。实际应用表明,土壤有效湿度指标及其分级标准可以作为黄土高原土壤水分环境评价的初步方案并有望在其它地区推广;结论认为,黄土高原土壤水分环境的空间突变现象具有重要自然地理意义,有深入研究必要。  相似文献   

10.
根据农田土壤水分平衡原理,综合应用詹森-海斯公式和缺水条件下的作物蒸散计算公式,模拟了旱地地膜穴播春小麦的土壤水分变化状况,模拟结果令人满意,其相对误差小于5%,可用于旱地地膜春小麦的土壤水分监测和指导补充灌溉,同时,用非线性回归技术计算了旱地地膜穴播春小麦的水分敏感系数,结果表明,旱地地膜穴播春小麦的播种-出苗,出苗-拔节,拔节-抽穗,抽穗-扬花和扬花-成熟期的水分敏感系数分别为-0.2318,0.0594,0.7709,0.3296和0.0181,说明拔节一抽穗期是旱地膜穴播春小麦补灌的有利时期。  相似文献   

11.
半干旱半湿润的延安黄土高原地区是我国水土流失严重和植被建设的重点地区之一,90年代以来以造林为主的植被建设效果并不理想。以果园地为研究重点的延安不同地区和不同立地条件下存在土壤水分状况的空间差异和普遍的土壤干化现象,土壤水分的总体亏缺是延安地区土壤干层出现的客观依据。延安地区土壤水分状况表明,延安南部和中部地区可以进行合理的人工造林,而北部地区应以灌草植被恢复为主,而地形破碎的梁峁地在造林过程中必需运用水平阶等集水造林技术。  相似文献   

12.
针对干热区气候特点,设置了旱坡地地表盖沙和覆膜两土壤水分处理方武,2003~2005年连续测定其土壤水分变化情况.在地面覆盖物作用下,耕作层40 cm以上土壤水分随降雨量和蒸发强度变化而变化,土层40 cm下土壤水分较稳定;土壤原本含水量的高低影响土壤水分的变化程度.盖膜、盖沙措施使土壤水分只在土壤表层40 cm内有不同程度增加.总体来说,盖膜增加最多,比CK多5%;其次是盖沙,比CK多2.612%.深层土壤水分总体趋势是随土壤深度增加而增加,增加幅度随深度增加不断减少.  相似文献   

13.
旱作农田改土截流蓄水种植沟耕作技术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通过在水土流失严重的山坡耕地上,采取人、机结合修建“改土截流蓄水种植沟”耕作法,辅以作物单作套种,覆盖保墒措施,优良品种配制等一系列技术,从而大幅度提高坡地生产力,使有限降水充分高效利用。在严重春早气候年份下,取得了较高的产量,保墒率提高12.5%-14.7%,雨季蓄墒期土壤水分比传统耕作增加24.4 ̄39.4mm,土壤蓄墒率达到45.1% ̄58.7%,比传统耕作法提高29.7% ̄54.7%。作物  相似文献   

14.
采用熵技术法对高泉小流域治理的水土效益进行评价.结果表明:高泉小流域生态恢复的水土效益指数为51.0,其水土效益指数排序为:林草地生态恢复效益>土壤水分含量>土壤养分效益>农田土地生产力效益.说明生态恢复治理措施对农田土地生产力和土壤养分效果,较之于土壤水分和林草地植被恢复效益低.这种评价结果比较符合当地实际,也说明该小流域通过治理后处于生态稳定阶段.  相似文献   

15.
采用大田遮雨和盆栽的方法进行水分控制试验,通过相关和回归分析,研究了谷子5个发育时段适宜土壤湿度下限指标,通过多项式拟合方法插值形成土壤水分下限动态指标曲线。结果表明:谷子生长期土壤水分下限呈抛物线型变化,播种至出苗土壤水分下限为60%,土壤湿润层深度为0~20cm;出苗至拔节水分需求较低,土壤水分下限为55%,土壤湿润层深度为0~30cm;拔节至抽穗为水分敏感期,根系继续向下伸展,土壤水分下限为65%,土壤湿润层深度为0~50cm;抽穗至灌浆为谷子需水最多时期,土壤水分下限为75%,土壤湿润层深度为0~50cm土层;灌浆至成熟期需水有所减少,土壤水分下限为65%,土壤湿润层深度为0~50cm土层。基于发育进程和积温方法建立的土壤湿度动态方程,相关指数R2分别为0.9706和0.9302,此方法可在谷子节水灌溉预报工作中应用。  相似文献   

16.
黄土高原退耕还林措施对深层土壤含水率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深层土壤水分分布状况对于黄土高原植被恢复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对陕北黄土区不同退耕还林措施(1979年种植的侧柏林、油松林和苹果林)及农地(对照)20 m深土壤剖面的土壤水分、根系分布状况及土壤粘粒含量进行了取样分析。结果表明:退耕还林措施显著降低了土壤含水率,总体表现为农地(11.30%)苹果林(6.66%)≈油松林(6.48%)≈侧柏林(5.92%)。深层土壤含水率同时受植物根系和土壤质地的影响,植物根系是影响4~10 m土壤含水率的主要因素,根系通过吸水作用降低了土壤含水率,但随着深度的增加,根系对土壤含水率的影响逐渐减弱,土壤质地对土壤含水率的影响逐渐增强,土壤含水率与土壤粘粒含量之间呈正相关关系。侧柏人工林根系影响土壤水分深度可达18 m,油松林的影响深度为16 m,35 a树龄的苹果林耗水深度为19 m左右。  相似文献   

17.
秸秆覆盖对盐渍土水分状况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三种质地,三种盐化程度的土壤上进行了秸秆覆盖条件下的水分运动的模拟试验,结果表明秸秆覆盖可明显降低土壤水分蒸发,与不覆盖相比,覆盖1.5t/hm^2土壤水分减少40%,覆盖6.75t/hm^2,土壤水分蒸发减少70%,并且覆盖在1.5t/hm^2-6.75t/hm62的范围内,土壤水分蒸发减少量随着覆盖量的增加逐渐增加。  相似文献   

18.
封育措施是恢复植被、改良土壤性质的重要措施。文中以科尔沁沙地小叶锦鸡儿群落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不同封育年限的沙地小叶锦鸡儿群落对土壤养分、土壤含水量、土壤紧实度、微生物生物量C、N、P含量等土壤性质的改良作用。结果表明,封育措施可以从土壤养分、土壤水分、土壤紧实度和土壤微生物等方面全面改良土壤,尤其是对表层土壤(0-10cm)的改良效果尤其明显。  相似文献   

19.
渭北地区残茬(秸秆)覆盖农田生态效应及应用技术实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综合分析各地残茬(秸秆)覆盖试验结果,从土壤物理性状、土壤水分、土壤养分、土壤温度、农田杂草和水保性能等方面对残茬(秸秆)覆盖的农田生态效应进行了总结,并依据渭北地区实际,介绍了适合该地区旱地冬小麦、旱地春玉米和小麦—玉米一年两熟应用的残茬(秸秆)覆盖技术。  相似文献   

20.
铜川市耀州区苹果林土壤水分状况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测定铜川市耀州区果地、果地~黄姜地和麦地不同类型土壤剖面含水量,研究其0~600 cm之间土壤含水量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耀州区正常降雨年份果地土层含水量从地表到地下呈现由低到高的变化,200~400 cm范围内出现了发育较弱的轻度干层;果地~黄姜地500 cm以上土壤水分得到了恢复,干层消失;500 cm以下土壤水分得到了补偿,但没有完全恢复.麦地100 cm以下土壤含水量没有明显变化,土层含水量正常.可见,轮作可以使土壤水分在一定范围内得到恢复.最后提出了土壤水分恢复的四点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