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根据农田土壤水分平衡原理,综合应用詹森-海斯公式和缺水条件下的作物蒸散计算公式,模拟了旱地地膜穴播春小麦的土壤水分变化状况,模拟结果令人满意,其相对误差小于5%,可用于旱地地膜春小麦的土壤水分监测和指导补充灌溉,同时,用非线性回归技术计算了旱地地膜穴播春小麦的水分敏感系数,结果表明,旱地地膜穴播春小麦的播种-出苗,出苗-拔节,拔节-抽穗,抽穗-扬花和扬花-成熟期的水分敏感系数分别为-0.2318,0.0594,0.7709,0.3296和0.0181,说明拔节一抽穗期是旱地膜穴播春小麦补灌的有利时期。  相似文献   

2.
提高中子仪测量农田耕层土壤水分精度初探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子仪测量土壤水分的合理计数时间,测量次数,曲线标定方法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在华北京郊农田土壤条件下,一般大田16s的计数时间1次即可,对刚浇过水湿度较大的地表层以32s较好,为保证精度,0-100cm耕层范围内宜采用“3段式”标定法,即0-5cm用直线标定,5-30cm用三阶多项式标定,30-100cm用直线标定,通过土壤水分的变异性可以预测下年的最少田间布管数。  相似文献   

3.
长武塬区苹果园和农田相互转换的深层土壤水环境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长武塬区苹果园和农田相互转换后0~1 000 cm土壤含水量特征,分析了苹果园土壤干燥化和苹果园转换为农田后土壤水分的恢复效应。结果表明:2、7、17、23、29 a苹果园200~1 000 cm的平均土壤含水量分别为22.8%、21.4%、16.8%、15.4%、14.9%。500~1 000 cm土层中,29 a苹果园平均土壤含水量(14.5%)高于23 a的果园(13.3%);17~29 a的苹果园均表现为轻度干燥化;基于苹果园和农田转换后土壤水分变化情况估算,苹果园最大种植年限为21 a。苹果园转换为农田1、5、10 a后,农田200~1 00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分别为:15.3%、15.7%和16.2%,恢复到土壤稳定湿度以上的土层厚度分别为140 cm(1 a)、220 cm(5 a)和400 cm(10 a)。  相似文献   

4.
渭北旱塬区的农田蒸散状况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用渭北旱原区的农田土壤水分连续观测资料及实测蒸散资料,计算,分析季不同水分条件,不同作物的蒸散量变化、为建立适用于本区域内的节水农业体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针对西南干热河谷旱季休闲农田面积扩大的实际,选择旱季初和旱季末2个时段,研究24 h休闲农田温度与农田蒸发量的变化规律及协同关系。结果表明:休闲农田温度曲线和蒸发量累计曲线大致呈现波形函数曲线变化,随着土壤深度和农田覆盖物的增加,曲线依次向后推移,波幅也逐渐变小,表明农田覆盖物对土壤起到一定的稳温和保水作用,可明显降低农田土壤水分散失;休闲农田温度与农田蒸发量的协同函数均呈现正向协同关系,且协同系数普遍较大,随着土壤深度和地表覆盖物逐渐增加,协同关系逐渐减弱,而干旱却有利于协同关系加强,说明在气候干燥区,农田温度升高,农田蒸发量增大,温度与蒸发量的协同关系增强,农田温度仍然是农田蒸发的主要推动因素。故西南干热河谷地区要开发利用季节性休闲农田,就必须做好旱季农田土壤水分的保蓄,增加地表覆盖物,减少农田水分的无效蒸发,为休闲农田的开发利用奠定良好的水分基础。  相似文献   

6.
半干旱偏旱区农田土壤水分状况的主要影响因子分析   总被引:9,自引:4,他引:9  
依据土壤-植物-大气系统理论,综合分析研究了气象条件、土壤因素和农业技术措施与土壤水分状况的关系,为制定土壤水分调控技术措施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科尔沁沙地坨甸交错区土壤水分的空间变异规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科尔沁沙地沙丘-草甸相间地区,地貌形态多样、土地利用类型众多,从而导致土壤水分空间分布的复杂性。通过对科尔沁沙地典型沙丘-草甸相间地区的调查取样与试验分析,运用统计学理论和方法,研究土壤水分的空间变异性及其空间分布规律。结果表明:水平方向上,土壤水分总体表现为草甸地大于沙丘地,过渡带介于两者之间。就草甸地而言,植物生长越好,其土壤水分越高,保水持水性能也越好;沙丘地则与之相反,植被最稀疏的流动沙丘,其土壤含水量大于半流动半固定沙丘与固定沙丘,且有良好的储水条件。垂向上,高覆盖草甸、低覆盖草甸和农田(草甸)土壤含水量在地表下0~40 cm波动最大,40~160 cm随深度增加而递增;流动沙丘、半流动沙丘和固定沙丘土壤含水量随深度增加呈微弱加大趋势。林地、撂荒地、农田(沙丘)变化程度居中。从空间分布看,研究区中东部土壤水分偏大,且向南北两侧区域递减。  相似文献   

8.
新疆冬小麦农田蒸散估算模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田间试验资料的基础上,综合考虑了影响冬小麦农田蒸散的气象、生物学特性和土壤水分等因素,选用蒸发力、冬小麦的叶面积指数和相对有效土壤湿度建立了新疆冬小麦农田蒸散估算模型,并且检验了该模型的计算效果。  相似文献   

9.
干旱季节渭北果园土壤水分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渭北旱塬干旱季节主要发生在春季到夏初,制约苹果早期生长发育的客观实际,对渭北旱塬苹果园和农田从3月初到5月底,0~100 cm土壤含水量时空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冬春季渭北果园土壤含水量明显高于农田,进入春季随着果树萌发并进入生长旺盛季节,果园土壤水分消耗较小麦农田更为明显,在0~100cm果园土壤耗水量显著,其中5月份0~60 cm土壤水分消耗更加明显。而农田土壤水分消耗层主要在0~30 cm。相对于农田而言,冬春季渭北果园土壤表现出极为明显的保墒性,有助于缓解春旱的威胁;而春季到夏初则表现为极为显著的土壤耗水性,土壤干燥化趋势明显,5月初为果园土壤水分管理的关键时期。  相似文献   

10.
陇东旱原小麦玉米组合种植的增产增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1-1995年研究了龙东旱原冬小麦玉米组合系统的增产增收,土壤水分利用,组合耗水量及补偿供水效应。结果表明:(1)小麦玉米组合具有增产增收和水资源集约利用的优势,土地当量比,收益当量比分别达到1.215,1.199。(2)在组合系统中,冬小麦边行优势总值达到94.9%-144.5%,其补偿率为18.90%-28.99%。(3)冬小麦对土壤水分的竞争利用是玉米带土壤水分不足的主要原因,系统组合  相似文献   

11.
旱地冬小麦周年地膜覆盖栽培的增产机理及关键技术研究   总被引:18,自引:5,他引:13  
从农田集水保墒,土壤水分变化,光合生理和物质运转等方面,系统研究了旱地冬小麦周年地膜覆盖栽培的增机理及关键技术。研究结果表明,周年地膜覆盖可有效减少冬小麦全生产年度土壤水分的蒸发损失,提高蒸腾耗水比例和光合速率,0-5cm土层≥0℃地积温增加10.5%,幼穗分化提前2d-3d,拔节后间伸长速度快,播种期较露地条播推后10d,适宜播量为每穴6位。最后还提出了该项技术应继续研究和解决的几个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2.
农田厚不饱和层硝态氮分布特征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G eoprobe(r)钻机获取深层连续土样,研究农田厚不饱和层硝态氮分布特征,并评估农田施氮污染地下水的潜力。研究发现在渗透性中等的土壤中,硝态氮已经淋溶到15 m以下,厚不饱和层中硝态氮分布按含量高低可分为三个明显区段:根系吸收层中含量区、吸收层下高含量区和深层低含量区。其中根系吸收区下的硝态氮含量明显高于吸收区;深层的硝态氮含量虽然较低,但累积量可能超过根区的累积量。硝态氮的这些分布特点表明地下水水质已经受到了很大威胁。吸收层下硝态氮含量的起伏明显受土壤的质地影响;在较深土层中与土壤水分含量也有明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黄土旱塬麦田生态系统能流特征及评价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根据长武试区1986年-1995年连续10年的统计资料并结合田间试验,对黄土旱塬典型农田生态系统-冬小麦农田系统能量的投入产出、流向、流量与转化效率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能量平衡中人工辅助能的投入逐渐增加,化肥能投入比例逐渐超过有机肥能;该区农业已发展到无机-有机复合阶段,农业生产中机械化程度有所提高。通过统计分析,得出提高无机能的投入比例可提高能量的产投比,增加化肥能投入水平则可提高能量的总产出,指出应在机械化条件下实行秸秆还田和多途径增加有机肥投入,调整能量投入结构,提高能量转化效率,提高光能利用率。  相似文献   

14.
绿洲农田防护林系统土壤蒸发特征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景电灌区绿洲农田防护林系统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农田防护林系统内土壤水分蒸发的测定分析,结果表明:在1H范围内,越靠近林带,土壤蒸发量越大。随着与林带距离的增加,土壤蒸发量有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农田防护林系统内土壤水分蒸发量在灌溉前后有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并且对照点土壤水分蒸发量始终高于林网内观测点,林网内土壤蒸发量与对照点相比平均减少了35.17%。说明绿洲农田防护林系统能有效减弱土壤蒸发量;相关分析表明,系统内土壤水分蒸发量受到土壤本身和气象因子的制约,其影响程度大小依次为土壤含水量>太阳辐射>空气相对湿度>风速>气温,其中土壤含水量、太阳辐射、气温、风速与土壤蒸发量成正相关,空气相对湿度与其成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5.
陕西渭北旱塬苹果种植区域农田水分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陕西渭北地区24个县(市)气象站1971~2000年30年的降水资料和土壤水分观测资料定量分析渭北塬区苹果园土壤水分特征和供耗水规律,计算苹果种植适生区干旱指数,划分水分盈亏分区.渭北旱塬苹果种植区土壤水分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特征,不同苹果种植类型区域蒸发力和水分盈亏量存在较大差异,渭北旱塬蒸发力为东部果区>北部果区>西部果区>中部果区;渭北旱塬水分盈亏量为东部果区>北部果区>中部果区>西部果区,土壤水分状况以西部果区最好, 中部果区次之,北部和东部果区土壤水分状况较差.  相似文献   

16.
科尔沁沙地典型人工植被区土壤水分动态研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半干旱沙区土壤水分对植物的成活与持续生长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对不同植物种类区土壤水分的动态监测分析表明,不同植物种类对土壤水分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别;不同地下水位埋深对植被区的土壤水分状况产生重要影响,地下水埋深浅的区土壤水分长期维持较高的状态,能够满足植物生长的需求;沙丘区地下水位深,土壤水分主要依靠降水的补充,固沙植物的生长明显降低了有效土壤水分供给量,多数植物受到水分胁迫的影响.在半干旱沙丘区建立人工植被过程中,应该依照土壤水分状况配置植物种类和栽植密度,以土壤水分状况决定植物分布.地下水位较高区可栽植密度大的乔木或草本植物,而在沙丘区则一定依照降水量栽植适宜的植物和合理的栽植密度,以保证植物的长期稳定生存生长.  相似文献   

17.
农田土壤水分动态估算模式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利用气温、降水等常规气象资料 ,建立了以旬为时间单位的农田土壤水分动态估算模式。并通过对昌图、庄河及朝阳三地作物生长季农田土壤水分估算的实例分析 ,验证了该模型的准确性。该模型的建立对干旱发生的预测、预警和合理安排农事活动具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8.
试论秦岭—黄淮平原交界带的农田水分旱涝指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土壤-植物-大气”水分连续系统出发,根据农田水分平衡方程及土壤分的有效性和作物吸水之间的关系,和岭东伸余脉-伏牛山与黄淮平原交界带的农田水分旱涝指标进行了论证。  相似文献   

19.
为定量分析农田土壤水分渗漏和硝态氮淋失特征,基于3年冬小麦-夏玉米轮作水氮试验,采用Hydrus-1D模型对泾惠渠灌区农田土壤水氮运移转化过程进行动态模拟。结果表明:Hydrus-1D模型可以准确模拟不同深度土壤水分和硝态氮的运移过程,根系层下(200 cm)土壤水分渗漏量主要受灌水量影响,冬小麦全生育期根系层下土壤水分渗漏量大于夏玉米全生育期,两者渗漏量分别为15.34~25.38 cm和6.98~9.82 cm。夏玉米和冬小麦全生育期根系层下土壤水分渗漏强度分别为0.06~0.08 cm·d-1和0.06~0.10 cm·d-1,冬小麦越冬期灌溉处理的全生育期根系层下土壤水分渗漏量受越冬期灌水量影响明显。夏玉米和冬小麦生育期内根系层下硝态氮淋失通量范围分别为0.003~0.016 mg·cm-3·d-1和0.001~0.032 mg·cm-3·d-1。硝态氮淋失与灌水量、降雨量及土壤剖面硝态氮含量呈正相关关系,并且对降雨和灌溉的响应具有滞后性,约在灌水...  相似文献   

20.
渭北旱区冬小麦田土壤水分动态及农田水分平衡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合阳基点3年(1991 ̄1994)试验资料基础上,根据SPAC观点和农田水分平衡法,系统分析了渭北旱塬冬小麦田土壤水分动态变化规律,研究了冬小麦田水分收支状况和土壤贮水、供水、失水、耗水等水分循环规律,查明了冬小麦的需水亏缺量,亏缺期;并通过统计分析,建立了冬小麦产量和农田蒸散量的数学模型,可为农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