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于春  李军  杨光红  岑延利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9):3891-3892,4012
[目的]检测5%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水分散粒剂的急性毒性。[方法]按《农药登记毒理学试验方法》(GB15670-1995)5%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水分散粒剂进行大鼠急性经口、急性经皮、急性吸入毒性试验和家兔眼刺激、急性皮肤刺激试验以及豚鼠皮肤变态反应试验。[结果]5%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水分散粒剂急性经口、经皮、吸入毒性试验结果均为低毒,对家兔眼黏膜大多有刺激作用,对家兔皮肤无刺激作用,均未引起豚鼠皮肤过敏反应。[结论]为评价5%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水分散粒剂的急性毒性提供了毒理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阿维菌素·毒死蜱对草鱼的毒性效应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阿维菌素、毒死蜱2种药物对草鱼的毒性效应及相互关系。[方法]以健康活泼的草鱼为试验对象,用阿维菌素、毒死蜱分别对其进行单一药物的急性毒性和2种药物组合和联合毒性试验。[结果]阿维菌素、毒死蜱、2种药物混合对草鱼24、48、72、96h的LC50分别为:阿维菌素0.54、0.49、0.17、0.10 mg/L;毒死蜱0.29、0.21、0.12、0.05 mg/L;阿维菌素与毒死蜱混合药1.22、1.08、0.99、0.86 mg/L;其对草鱼的安全浓度(SC)分别为:0.010、0.005、0.086 mg/L。药物的毒性大小依次为:毒死蜱〉阿维菌素〉混合药。[结论]阿维菌素和毒死蜱混合药的不同浓度对草鱼的生长有显著影响,浓度越高毒性作用越大,低毒性强度的阿维菌素对毒死蜱具缓解作用。  相似文献   

3.
彭家曙 《农技服务》2012,29(1):53-54
进行了阿维菌素及其复配剂防治棉铃虫的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阿维菌素与毒死蜱和三唑磷复配后,对棉花棉铃虫的速效性和持效性较阿维菌素均有所提高,建议在田间防治棉花棉铃虫时,使用阿维菌素与毒死蜱或三唑磷复配制剂,既可延长农药的使用寿命,又可减少农药的使用量。  相似文献   

4.
专利文摘     
毒死蜱微胶囊水悬浮剂,一种抗烟草病毒的农药混配剂,一种微生物杀菌剂及其制备方法[编者按]  相似文献   

5.
不同药剂混配组合对二化螟的防治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用毒死蜱、氯虫苯甲酰胺、阿维菌素和甲维盐4种化学药剂的单剂及其混配组合,在室内对二化螟进行了毒力测定,筛选出最佳混配比例(有效成分):毒死蜱与甲维盐(1∶1)、毒死蜱与氯虫苯甲酰胺(10∶1)、阿维菌素与氯虫苯甲酰胺(1∶1)、 阿维菌素与毒死蜱(1∶1), 其共毒系数分别为376.77、 254.84、 247.10和682.34。 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室内所获得的混配组合对二化螟的防治效果均达到76.4%以上,可有效防治二化螟,且对水稻生长安全。  相似文献   

6.
[目的]为枸杞蚜虫的防治提供理论指导。[方法]采用浸渍法测定1.8%阿维菌素乳油与2.5%鱼藤酮乳油、1%苦参碱可溶性液剂、0.5%绿农宝乳油、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混配对枸杞蚜虫的联合毒力作用。[结果]1.8%阿维菌素乳油与2.5%鱼藤酮乳油按有效成分1:4混配、与0.5%绿农宝乳油按有效成分1.0:0.6混配、与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按有效成分1.O:11.2混配均具有增效作用,其共毒系数(CTC)分别为477.5、455.1、244.5mg/L;1.8%阿维菌素乳油与1%苦参碱可溶性液剂按有效成分1.0:1.4混配的共毒系数(cTc)为110.3mg/L,药效表现出相加作用。[结论]该试验中4种农药混剂对枸杞蚜虫的防治效果均较好。  相似文献   

7.
随着生态和绿色农业建设不断推进,环保型低毒生物农药被广泛研发与利用。针对水稻主要病虫害,本研究探讨了不同有效成分用量阿维菌素和井冈霉素混配剂(以下简称阿·井混配剂)在室内试验和田间试验对水稻主要病虫害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阿·井混配剂对毒杀水稻纹枯病菌、稻飞虱(白背飞虱和褐飞虱)、二化螟、三化螟、黑尾叶蝉有显著的增效作用。其增效作用可部分中和病原菌和害虫的抗药性,从而延长药剂的使用期。使用阿·井混配剂对稻纵卷叶螟和稻螟蛉的毒杀效果与单独使用阿维菌素时的毒杀效果相当。综上所述,生物农药阿维菌素和井冈霉素混配具有提高对水稻主要病虫害防控能力的潜力,并且属于绿色防治方法,值得大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混合农药在甘蓝及土壤中的残留动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高效氯氰菊酯、哒嗪硫磷和毒死蜱单剂及其混配剂在甘蓝上的农药残留动态,结果表明:高效氯氰菊酯单剂以及高效氯氰菊酯和哒嗪硫磷、毒死蜱混配剂中的高效氯氰菊酯在甘蓝植株上的半衰期分别为0.98 d、0.90 d和0.82 d;哒嗪硫磷单剂以及哒嗪硫磷和高效氯氰菊酯混配剂中的哒嗪硫磷在甘蓝植株中的半衰期分别为1.19 d和1.09 d;毒死蜱单剂以及毒死蜱和高效氯氰菊酯混配剂中的毒死蜱在甘蓝植株中的半衰期分别为1.25 d和1.19 d。通过混配高效氯氰菊酯半衰期较单剂有所缩短;各供试农药在甘蓝植株和土壤中前7 d降解速度较快,随后趋于平衡,消解动态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且各供试农药在土壤中的消解速率大于其在甘蓝植株中的消解速率;高效氯氰菊酯、哒嗪硫磷和毒死蜱的安全间隔期分别为5 d、7 d和7 d,在甘蓝上的残留限量标准均为1 mg/kg。各供试农药在国家规定的安全间隔期内采收仅有高效氯氰菊酯单剂的残留超标,因此高效氯氰菊酯在秋冬季节的安全间隔期相对有所延长。混配剂中相应单剂的消解速率明显大于其单剂在甘蓝上的消解速率,以高效氯氰菊酯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9.
[目的]筛选对菜青虫防治效果好的生物源农药。[方法]选择6种药剂对蔬菜害虫——菜青虫进行了田间防效试验。[结果]高效氯氰菊酯对菜青虫的防治效果不理想,生物源农药印楝素、强敌3B、阿维菌素及其混剂对菜青虫的防治效果较好,最高防效均达到90%以上。[结论]生物源农药及其混剂在蔬菜生产中值得应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序贯法作为农药急性毒性替代方法的可靠性、可操作性以及该方法的优缺点。[方法]采用序贯法与霍恩氏法分别测定6种农药制剂的急性经口半数致死剂量(LD50)和95%可信区间,比较2种方法获得的急性毒性分级和试验所用动物数量。[结果]序贯法测得的LD50与霍恩氏法相近,毒性分级与霍恩氏法均一致;但序贯法试验使用动物数量减少了52.3%。[结论]序贯法测定农药急性经口LD50具有明显优势,用于农药急性经口毒性检测具有广阔前景。  相似文献   

11.
刘中现  卢毅  陆明星 《安徽农业科学》2018,(10):123-124,175
[目的]了解市场上几种常用药剂防治水稻二化螟的效果。[方法]研究了95%杀虫单SP、35%甲维·毒死蜱ME、10%氟虫双酰胺·阿维菌素SC(稻腾)、20%氯虫苯甲酰胺SC(康宽)和40%氯虫·噻虫嗪WG(福戈)对水稻二化螟的防治效果。[结果]药后7 d,35%甲维·毒死蜱ME、10%氟虫双酰胺·阿维菌素SC、40%氯虫·噻虫嗪WG的保稻效果较好,分别达83.36%、80.62%和84.71%,95%杀虫单SP的保稻效果最差,为62.69%,20%氯虫苯甲酰胺SC的保稻效果一般,为77.54%;药后20 d,几种药剂的保稻效果无显著差异,其中10%氟虫双酰胺·阿维菌素SC、20%氯虫苯甲酰胺SC、40%氯虫·噻虫嗪WG的保稻效果稍好,分别达92.40%、94.47%、91.04%,95%杀虫单SP和35%甲维·毒死蜱ME的保稻效果稍差,分别达87.08%、89.55%;药后20 d,10%氟虫双酰胺·阿维菌素SC和20%氯虫苯甲酰胺SC的防效较好,分别达81.58%和96.45%,95%杀虫单SP和40%氯虫·噻虫嗪WG的防效次之,分别为59.60%和34.71%,35%甲维·毒死蜱ME的防效最差,为26.31%。[结论]该研究结果为水稻二化螟的防控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考察抗白色念球菌的复方"克清甲"软膏经皮给药及入眼对试验动物的安全性。[方法]采用健康家兔进行皮肤急性毒性试验、皮肤及眼刺激试验,用健康豚鼠进行主动皮肤过敏试验,并观察。[结果]复方"克清甲"软膏未产生急性毒性反应和眼刺激反应;对于家兔完整皮肤,单次和多次经皮给药均无刺激性,对破损皮肤有轻度刺激反应,但除去药物后这种刺激性消失;对健康豚鼠完整及破损皮肤均无致敏性。[结论]复方"克清甲"软膏是一种安全的外用制剂。  相似文献   

13.
[目的]为了探寻有效防治水稻纵卷叶螟的药剂及组合。[方法]用清水作为对照(CK),采用48%毒死蜱EC 1 500 ml/hm2、2%阿维菌素EC600 ml/hm2、25%唑磷.毒死蜱EC1 500 ml+2%阿维菌素EC300 ml/hm2、50%毒.乙酰甲EC1 200 ml/hm2、25%唑磷.毒死蜱EC1 500 ml/hm2、50%敌.氟腈EC1 500 g/hm2进行防治水稻纵卷叶螟的对比试验。[结果]施药4 d后,以48%毒死蜱EC1 500 ml/hm2的防效最高,7 d和13 d后,以25%唑磷.毒死蜱EC1 500 ml+2%阿维菌素EC300 ml/hm2防效最佳,杀虫总效果和保叶效果均尤其突出。[结论]6种药剂均对水稻纵卷叶螟具有一定防治效果,且以25%唑磷.毒死蜱EC 1 500 ml+2%阿维菌素EC300 ml/hm2防效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14.
何丹  赖丹  刘芳珍 《安徽农业科学》2014,(28):9758-9759
[目的]筛选适合上栗县使用的稻纵卷叶螟的防治药剂.[方法]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5种高效、低毒药剂对稻纵卷叶螟的防治效果及对作物的安全性.[结果]药后14 d,15%茚虫威悬乳剂225 g/hm2、4%甲维·氟铃脲微乳剂750 ml/hm2、20%氯虫苯甲酰胺悬乳剂150 ml/hm2和1%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乳油1 500 ml/hm2对稻纵卷叶螟的杀虫和保叶效果均在80%以上,且对水稻生长安全,可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并轮换使用;1.8%阿维菌素乳油对稻纵卷叶螟的杀虫效果稍差,已在当地产生抗药性.[结论]为水稻安全生产及科学用药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5.
草莓红蜘蛛的生物学特性及其药剂防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室内测定3种杀虫剂对草莓红蜘蛛的毒力,并通过试验来了解草莓红蜘蛛的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1.8%齐螨素的LC50为0.07 mg·L-1;48%毒死蜱乳油的LC50为0.082 mg·L-1;40%漩螨可湿性粉剂的LC50为0.102 mg·L-1。药剂中防治草莓红蜘蛛效果最好的是1.8%齐螨素,40%漩螨可湿性粉剂最差,草莓红蜘蛛的死亡率由高到低依次为使用1 000倍液齐螨素的死亡率96.4%;使用500倍液毒死蜱的死亡率84.6%;使用1 250倍液漩螨的死亡率88.9%,因此,防治草莓红蜘蛛的药剂按效果依次是1.8%齐螨素、48%毒死蜱乳油以及40%漩螨可湿性粉剂。  相似文献   

16.
刘苏闽  王奎萍  尚衍强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6):20640-20641,20644
[目的]比较市场上可同时控制灰飞虱和水稻条纹叶枯病的不同药剂的防效,并检验其对水稻的安全性,为选用适宜的药剂提供参考。[方法]以清水为对照,进行了25%吡蚜酮.噻虫嗪悬浮剂及其与毒氟磷混配剂、吡蚜酮单剂等5种药剂对水稻灰飞虱及水稻条纹叶枯病的防效试验。[结果]吡蚜酮.噻虫嗪及其与毒氟磷混配剂、吡蚜酮单剂对秧田灰飞虱成虫均具有较好的控制效果,在灰飞虱大发生年份,秧田第4次药后7 d防效均在75.00%以上;25%吡蚜酮.噻虫嗪悬浮剂及其与毒氟磷混配剂、吡蚜酮单剂对水稻条纹叶枯病防效也较好,大多在70.00%以上。[结论]吡蚜酮.噻虫嗪及其与毒氟磷混配剂、吡蚜酮单剂对水稻灰飞虱及条纹叶枯病均具有较好的防效,可在水稻生产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测定8种药剂对广西不同地区不同作物南方根结线虫的田间防效,并探讨其中高效药剂在不同地区、不同作物上药效的稳定性,为生产上推广应用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沟施、灌根的施药方式,测定噻唑磷、阿维菌素、厚壁孢轮枝菌、丁硫克百威、辛硫磷、线虫净、毒死蜱及甲维盐等8种药剂对广西不同地区香蕉、甘蔗、番茄、黄瓜、西瓜、烟草等作物南方根结线虫的田间防效.[结果]10%噻唑磷颗粒剂和0.2%甲维盐乳油对南方根结线虫的防效最好,平均防效分别达到86.16%和85.24%,且在不同地区、不同寄主作物上表现良好的稳定性;其次是1.8%阿维菌素乳油和5%丁硫克百威颗粒剂,防效分别为81.47%和77.26%;传统防治药剂50%辛硫磷乳油、5%线虫净颗粒剂、15%毒死蜱也有一定的杀线虫活性,防效在70%左右;生防菌剂5%厚壁孢轮枝菌粉剂的防效较差,平均为50.97%.[结论]噻唑磷、甲维盐、阿维菌素和J硫克百威对不同地区不同作物南方根结线虫均有较好的防效,4种药剂均可在生产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汪仁莉  何生虎  张珠明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2):15851-15852
[目的]研究牛心朴子总生物碱对小鼠的亚急性毒性试验效果,为开发利用牛心朴子资源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32只小鼠按灌药剂量分为12、24、48mg/ksbw3个试验组(低、中、高剂量组)和一个蒸馏水对照组(0.5ml/d),连续给药30d进行亚急性毒性试验,观察各脏器病理组织学切片。[结果]各组动物未见明显的中毒症状和死亡。低剂量组、中剂量组小鼠的各器官均未发现明显细胞病变,高剂量组小鼠表现出比较明显的病理变化。[结论]在该小鼠亚急性毒性试验中,高浓度的牛心朴子总生物碱能引起小鼠的心、肝脏、胃、脾脏、肾脏、肺脏、卵巢出现不同程度的病变。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浓缩型兽用双黄连口服液的用药安全性,为其临床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昆明系小鼠为试验对象,通过开展浓缩型兽用双黄连口服液的急性毒性及亚慢性毒性试验,确定其临床应用的主要毒性作用及毒性作用靶器官.其中,急性毒性试验设20.00、10.00、5.00、2.50和1.25 g/kg 5个剂量组,试验开始当天在24 h内分2~3次对小鼠进行灌胃给药;最大耐受量试验用药剂量为240.00 g/kg,试验开始当天在24 h内分2次对小鼠进行灌胃给药,每次0.80 mL/只;亚慢性毒性试验设每天灌服0.16、0.08和0.04 mL/只3个剂量组,连续灌胃给药28 d.[结果]急性毒性试验小鼠灌胃给药后30 min内精神萎靡,安静,呼吸变慢,但30 min后恢复正常,未出现中毒症状和死亡现象,未能测出半数致死量(LD50).小鼠对浓缩型兽用双黄连口服液的最大耐受量大于240.00 g/kg.亚慢性毒性试验期间,各用药组小鼠的体重、脏器(肝脏、脾脏和肾脏)指数和血清学指标(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尿素氮和肌酐含量)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均无显著差异(P>0.05);病理组织切片观察发现,仅高剂量组小鼠的肝脏有损伤,肝细胞有点状坏死灶,肝细胞索凌乱,细胞界限模糊不清,细胞核着色减弱,其他脏器组织切片均无异常变化.[结论]浓缩型兽用双黄连口服液对小鼠无急性毒性作用,长期连续用药也无亚慢性毒性作用,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