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连续对南京、吴江和安庆3个地理种群的褐飞虱进行了吡虫啉的抗性动态监测,并对相关的室内筛选品系进行了适合度分析.结果显示:虽然2005年以来国内已经较少使用吡虫啉防治褐飞虱,但褐飞虱对吡虫啉的抗性并没有显著下降(由26.6~147.8倍到37.4~87.3倍).然而通过构建褐飞虱不同品系的实验种群生命表发现,褐飞虱对吡虫啉产生抗性后,其适合度显著下降,仅为敏感品系的0.191,表明褐飞虱杂合种群对吡虫啉的抗性具有不稳定性,在不接触药剂的情况下,田间抗性会逐步下降.对这一矛盾现象的讨论分析认为,目前田间褐飞虱对吡虫啉抗性没有显著下降的原因,一方面是局部地区还在使用吡虫啉,主要用于早期防治白背飞虱;另一方面目前使用的某些替代防治药剂可能与吡虫啉具有某种交互抗性关系.  相似文献   

2.
2011-2013年在贵州的东、南、西、北和中部5个地区(锦屏、盘县、三都、道真、花溪),以点滴法分别测定了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St覽l)]对5种杀虫剂的抗性变化。结果表明,三都县褐飞虱仅对阿维菌素表现抗性,对其余几种杀虫剂均未产生抗性;锦屏县褐飞虱对阿维菌素和吡虫啉未产生抗性,对异丙威、毒死蜱和辛硫磷已开始产生抗性;花溪区褐飞虱对阿维菌素、毒死蜱和辛硫磷未产生抗性,对吡虫啉和异丙威表现出抗性,但抗性不明显;盘县褐飞虱对阿维菌素和毒死蜱没有产生抗性,对吡虫啉、异丙威和辛硫磷表现出一定的抗性,且有上升的趋势;道真县褐飞虱对阿维菌素没有产生抗药性,而对吡虫啉、异丙威和毒死蜱都产生不同程度的抗药性。  相似文献   

3.
通过室内吡虫啉汰选法,对烟粉虱种群进行了连续14代的抗性筛选。结果显示:在筛选初期(1~6代),吡虫啉抗性增长较为缓慢,从第8代起抗性增长速度加快,到第14代时抗性达到8.64倍,且毒力回归方程中的斜率由1.772降低为0.838。此外测定了烟粉虱敏感种群和抗性种群羧酸酯酶(CarE)、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s)和多功能氧化酶(MFO)的活性,结果显示:抗性种群的CarE和MFO活性分别是敏感种群的2.35和1.20倍,表明CarE和MFO活性增强是烟粉虱对吡虫啉抗性增加的重要原因;而两个种群间GSTs活性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4.
通过室内吡虫啉汰选法,对烟粉虱种群进行了连续14代的抗性筛选。结果显示:在筛选初期(16代),吡虫啉抗性增长较为缓慢,从第8代起抗性增长速度加快,到第14代时抗性达到8.64倍,且毒力回归方程中的斜率由1.772降低为0.838。此外测定了烟粉虱敏感种群和抗性种群羧酸酯酶(CarE)、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s)和多功能氧化酶(MFO)的活性,结果显示:抗性种群的CarE和MFO活性分别是敏感种群的2.35和1.20倍,表明CarE和MFO活性增强是烟粉虱对吡虫啉抗性增加的重要原因;而两个种群间GSTs活性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5.
广东褐飞虱种群对4种杀虫剂的抗药性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测定广东省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St?l)对常用杀虫剂的抗药性,为科学防治水稻褐飞虱提供依据。【方法】在室内采用稻苗浸渍法测定了采自广东省广州市、雷州市、连州市、南雄市、海丰县、大埔县和怀集县等7个地方田间褐飞虱种群对噻嗪酮、吡虫啉、噻虫嗪和吡蚜酮的抗药性。【结果】广东褐飞虱种群对吡虫啉抗性仍处于极高水平抗性阶段(161.9~3576.4倍),对噻嗪酮抗性仍处于高水平至极高水平抗性阶段(93.4~1497.8倍),对噻虫嗪抗性仍处于高水平至极高水平抗性阶段(61.0~517.8倍),对吡蚜酮抗性处于敏感性下降至中等水平抗性阶段(3.7~11.0倍)。【结论】在水稻上防治稻飞虱需暂停使用吡虫啉、噻嗪酮和噻虫嗪;减少吡蚜酮在褐飞虱防治中的使用次数,以延缓抗药性的产生。  相似文献   

6.
褐飞虱是水稻上的重要害虫。通过对和县地区褐飞虱对吡虫啉,噻嗪酮、毒死蜱等8种药剂的抗药性系统监测和检测,明确了沿江稻区褐飞虱的抗药性水平,分析了抗性发展动态,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沿江稻区褐飞虱的用药治理策略。  相似文献   

7.
昆虫共生菌广泛参与寄主昆虫抗药性的形成,但对其抗性产生的分子机制的研究相对较少.本研究首先在室内敏感品系基础上建立了灰飞虱抗、感吡虫啉品系,利用现有灰飞虱转录组数据库,序列验证并定量分析了15条灰飞虱共生真菌P450基因,与敏感品系相比,发现其中10条P450基因在吡虫啉抗性品系中显著过量表达(LsSFP450-2、LsSFP450-8、LsSFP450-14、LsSFP450-12、LsSFP450-4、LsSFP450-5、LsSFP450-10、LsSFP450-7、LsSFP450-15、LsSFP450-9),由此推断灰飞虱共生真菌P450解毒代谢途径同样是介导吡虫啉抗药性的潜在因子,此结果为宿主共生菌介导杀虫剂抗性研究及田间害虫有效化学防控提供了新理论视角.  相似文献   

8.
水稻灰飞虱是水稻秧田期和大田生长初期的主要害虫,它不但影响秧苗素质,且是传播条纹叶枯病病毒的虫源.常用的有机磷等农药,药效期短,防治次数多,成本高.吡虫啉是一种高效内吸广谱杀虫剂,可防治多种抗性害虫.为减少水稻前期的用药次数,长时间控制灰飞虱种群数量,作者于2000年用吡虫啉浸种对水稻灰飞虱控制效果进行了试验.  相似文献   

9.
同翅目害虫抗药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多种同翅目害虫已对不同化学杀虫剂(包括新推广药剂)产生明显抗性,且交互抗性与多抗现象较为普遍。化学药剂的大理不合理使用以及同翅目害虫抗性机制的多样性,是导致该类害虫产生严重抗药性的主要原因。同翅目害虫的抗性机制主要包括代谢抗性和靶标抗性,其中前者在分子水平上多涉及酯酶基因扩增。对同翅目害虫的抗性治理应包括抗性监测、新型药剂使用、杀虫剂轮用与混用、抗药性天敌培育与释放以及抗虫作物推广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明确新疆主要农区烟粉虱生物型分布及其对常用杀虫剂的抗性水平,为新疆烟粉虱有效防治及抗性治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I基因(mt COI)酶切扩增多态性序列(CAPs)技术进行烟粉虱的生物型鉴定,利用浸叶法和着卵浸渍法测定新疆伊宁、和田、莎车、吐鲁番和昌吉烟粉虱种群对11种常用杀虫剂的抗性水平。【结果】生物型鉴定显示Q型烟粉虱在测试的5个田间种群中均有分布,和田烟粉虱是以B型为优势种的混合型种群,伊宁、莎车、昌吉和吐鲁番种群均为Q型;抗性监测表明吐鲁番种群对吡虫啉的抗性达到57.67倍的高抗水平,伊宁种群仅对吡丙醚具有抗性。吐鲁番、莎车、和田、昌吉种群对吡虫啉、噻虫嗪、呋虫胺和啶虫脒产生了低到高水平的抗性(RR 5.53~57.67倍),对吡蚜酮+异丙威具有低到中等水平的抗性(RR 5.14~31.92倍);吐鲁番和昌吉种群对阿维菌素及溴氰虫酰胺都产生了中等水平的抗性(RR 31.67~32.73倍,RR 10.93~29.57倍),对氟啶虫胺腈为低到中等水平的抗性(9.7~11.66倍);莎车、吐鲁番及伊宁种群对吡丙醚产生了低至中等水平的抗性(7.96~31.33倍)。【结论】测试的5个烟粉虱种群以Q型为主,B型仅有少量分布;不同烟粉虱种群对常用药剂的抗性水平不同,对吡虫啉抗性水平最高,应根据当地的抗性水平进行针对性的抗性治理。  相似文献   

11.
对8种不同剂型的种子包衣剂进行玉米苗期病虫害药效比较试验,鉴定其不同的抗病虫效果及使用安全性,可为生产中种衣剂的选择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吡.福.戊FS对苗期地下害虫防治效果较好,氟虫腈对叶部害虫防治效果较好,吡.高氯.戊对粗缩病防治效果较好,锐胜+满适金+AHS100、卫福对玉米苗期根腐病防治效果较好;锐胜+满适金+AHS100、双全种衣剂、氟虫腈、吡.福.戊FS的综合防治效果较好。8种种衣剂使用安全,对玉米出苗率和苗期营养生长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为筛选防治小麦地下害虫、土传病害的高效、低毒化学种衣剂,试验选用32%戊唑·吡虫啉悬浮种衣剂(奥拜瑞)、26%苯甲·吡虫啉悬浮种衣剂(大决战)、27%苯醚·咯·噻虫悬浮种衣剂(酷拉斯)、22%苯醚·咯·噻虫悬浮种衣剂(拌多乐)、22%苯醚·咯·噻虫悬浮种衣剂(燕化安保)、38%苯醚·咯·噻虫悬浮种衣剂(巧易)、22%苯甲唑·吡虫啉·萎锈灵悬浮种衣剂(金麦红)、15%五硝·辛硫磷悬浮种衣剂(海兰)、23%吡虫·咯·苯甲悬浮种衣剂(燕化保粒泰)共9种市场上代表性化学种衣剂,分别按推荐最低用量经包衣机搅拌均匀包衣小麦种子,出苗后7 d调查各处理药害,播种20 d后调查地下害虫种类及虫口数,灌浆期调查小麦土传病害发生情况,收获期调查小麦株高、产量构成因素。分析表明:27%苯醚·咯·噻虫悬浮种衣剂(酷拉斯)处理未发现地下害虫,防效最佳;32%戊唑·吡虫啉悬浮种衣剂(奥拜瑞)、26%苯甲·吡虫啉悬浮种衣剂(大决战)、27%苯醚·咯·噻虫悬浮种衣剂(酷拉斯)对小麦茎基腐病防效在80%以上,并能显著增加小麦株高、单位公顷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结果表明,9种化学种衣剂防治小麦地下害虫、茎基腐病效果差异显...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从作物胞质遗传效应的研究方法、水稻胞质效应对病虫害的抗性表现及其机理的影响、小麦和玉米等其他作物的胞质效应对其抗性表现的影响等方面对作物抗病虫性的细胞质遗传效应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进一步探讨了优异细胞质源在作物病虫害抗性育种中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4.
由于油菜害虫持续暴发,农药施用量、施用次数剧增,油菜籽油安全性问题令人关注。鉴此,对筛选出的2种防治春油菜生长期内主要害虫(小菜蛾、蚜虫、菜青虫等)的低毒、低残留农药阿维菌素、吡虫啉进行农药安全间隔期试验,检测不同农药、不同施用次数在植株、籽粒中的残留量。结果表明:在相同使用次数和使用剂量的情况下,供试的2种农药残留量表现为阿维菌素>吡虫啉。油菜施用吡虫啉后,植株、籽粒中的农药残留均未检出。油菜施用2%阿维菌素后籽粒中的农药残留量随施药次数增加而递增,但没有超过最高残留限量0.05 mg/kg。农药在油菜主要器官中的残留趋势为油菜植株>油菜籽,油菜植株比油菜籽农药残留量高46.15%。在油菜植株中的农药残留量也随施药次数增加而增加。  相似文献   

15.
[目的]为芋头地下害虫的防治奠定基础。[方法]以泰兴香荷芋为试验材料,研究5种供试药剂对芋头地下害虫的防治效果。[结果]600 g/L吡虫啉悬浮种衣剂750 ml/hm2对芋头地下害虫,尤其是地老虎有较好的防效,同时能有效提升芋头的商品性。[结论]吡虫啉是较为理想的芋头田地下害虫防治药剂。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柑桔粉虱在湖南吉首市大量发生,大面积引发烟煤病,严重影响了柑桔的品质和产量。为了更好地防治柑桔粉虱,控制柑桔烟煤病,对柑桔粉虱发生原因及发生规律进行了系统的观测,并进行了防治技术的研究。结果表明:美嘉、蚜蓟克、扑虱灵、蚜虱灵、高好5种药剂药后15 d防效均达90%以上,防治效果好。  相似文献   

17.
研究了三唑磷、杀虫双、阿维菌素、Bt 吡虫啉4种药剂处理对安徽江淮地区中稻田害虫-天敌群落的影响.结果表明,4种药剂处理对主要害虫的种群增长均有显著控制作用.三唑磷对群落多样性影响最大,其次是杀虫双,阿维菌素和Bt 吡虫啉处理区影响最小,其各处理区群落多样性平均值分别为1.509、1.537、1.770和1.782,均显著低于空白对照区(群落多样性平均值为1.945);药剂处理2周后,杀虫双处理区与三唑磷处理区的群落组成最相似,与Bt 吡虫啉处理区最不相似. 从群落稳定性和害虫可持续控制的角度看,4种药剂处理中以阿维菌素最优.  相似文献   

18.
探明吡虫啉及三唑酮作为小麦种衣剂的合适用量,为小麦安全生产提供参考。以70、11、06156、周麦18和11穗136小麦品种(系)为材料,采用室内培养皿发芽试验研究不同浓度5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和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对小麦种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浓度5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和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对5个小麦品种(系)的发芽率、发芽势和发芽指数均存在不同程度影响。当5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和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的浓度分别为125.0mg/L和75.0mg/L时,5个小麦品种(系)的发芽率、发芽势和发芽指数均达最高,并对其种子萌发有明显促进作用,还可有效隔离病虫害,保证种子正常安全发芽,超过此浓度则小麦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和发芽指数降低。  相似文献   

19.
[目的]筛选高效低毒的甘薯地下害虫防治药剂。[方法]在江苏徐州、河南商丘和河北易县对不同药剂进行了田间防效试验。[结果]所试药剂对蛴螬均有一定防治效果,30%辛硫磷微胶囊剂的防治效果最好,在69%以上;其次是5%吡虫啉可湿性粉剂,其防治效果为41.21%;神农丹和辛硫磷乳油的防治效果则相对较差。[结论]30%辛硫磷微胶囊剂在甘薯地下害虫的防治上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0.
北京地区不同桃蚜种群的抗药性研究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目的】明确北京地区蔬菜主要害虫桃蚜的抗药性水平。【方法】采用室内生物测定方法检测北京地区6个田间种群和1个室内敏感种群对5种杀虫剂的敏感性,用双向等位特异PCR技术检测击倒抗性水平,并检测桃蚜体内2种抗性相关酶的活力。【结果】结果表明通州、顺义、大兴、海淀、延庆和门头沟6个田间种群和1个敏感种群桃蚜均对高效氯氰菊酯产生了高水平抗性,除延庆和门头沟外,抗性纯合子比例均在90%以上。门头沟、通州和延庆种群的桃蚜对毒死蜱和吡虫啉抗性倍数分别在2.05—4.24和32.03—41.27倍之间。除大兴种群对阿维菌素和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抗性倍数分别为3.45和2.82),海淀种群对阿维菌素的敏感性有所降低外(抗性倍数为2.66),其它种群桃蚜对这2种药剂仍处于较敏感状态(抗性倍数在0.19—1.44)。羧酸酯酶活力与桃蚜对毒死蜱和吡虫啉的抗性倍数间存在明显的正相关性,乙酰胆碱酯酶活力与此2种杀虫剂的抗性倍数成负相关性。【结论】北京地区不同种群的桃蚜几乎对5种常用药剂均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抗性。防治中应当停止使用高效氯氰菊酯,避免使用毒死蜱,部分地区可以交替使用阿维菌素、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和吡虫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