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试验采用石蜡连续切片法,对小麦4个春性品种和3个半冬性品种的茎秆维管束形成发育与穗部性状的关系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1)分蘖节中心空间绝大部分为维管束群所占据。小麦茎生长锥伸长期是分蘖节中大维管束数目的最终决定期。(2)主茎基部伸长节间与穗下节间大维管束的比例关系为3:2.基部节间大维管束数与分化小穗数呈极显著正相关,穗下节间大维管束数与分化小穗数接近1:1的对应关系。(3)小麦节部的维管束联络结果为:节部的维管束粗大,成为茎内椭圆形大维管束,呈横行或倾斜状态。椭圆形维管束产生分枝、联合,形成分散维管束,包围着大维管束,并和边缘小维管束相连。大维管束在节板处与节网维管束相连,从叶鞘进入节部的维管束位于茎轴边缘,汇入边缘小维管束环。  相似文献   

2.
采用石蜡连续切片法,对小麦2个春性品种、3个半冬性品种的穗部维管束进行了连续观察。结果表明:(1)小麦穗部大维管束数随小穗位上升而递减,每上升1个穗轴节片,大维管束数减少1个,该大维管束进入同一穗轴节片节上着生的小穗中。顶小穗一般有3~5条大维管束,可认为顶小穗是由3~5个未能完全分化的小穗联合构成。(2)小穗上各位小花维管束数目随小花位上升而递减。第1,2朵小花一般有5~7条分支维管束进入,它们与小穗轴直接相连;第3,4朵小花有3~5条维管束分支,其中1条是下位花维管束的分支;第5朵小花以上各位花均只有3条维管束,且自上而下依次相连于邻花的维管束。  相似文献   

3.
播种密度对小麦茎秆大维管束系统和穗部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研究了不同播种密度与小麦地上部伸长节间大维管束系统和穗部生产力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播种密度显著影响地上部伸长节间大维管束发达程度(大维管束数目和横截面积)和穗部生产力,其发达程度与穗部生产力呈显著正相关。播种密度的差异显著影响地上伸长节间茎壁厚度、节间长度和粗度及茎高,从而影响到小麦的抗倒能力。同时,不同播种密度也显著影响单位面积穗数、单穗结实粒数、单穗重及经济产量。  相似文献   

4.
对小麦不同叶龄期施用氮肥与地上部伸长节间大维管束及穗部生产力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氮素营养影响茎秆大维管束数目的主要时期在生育前、中期;影响大维管束横截面积的主要时期则在生育中、后期。相关分析表明:大维管束数目与每穗小穗数、单穗粒数间的相关程度大于维管束横截面积的相关程度。  相似文献   

5.
对小麦云麦39、靖麦5及高加索3个品种进行考察,探讨主茎的根、茎、叶、分蘖节及穗等性状与小麦单株有效分蘖数的相关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在根的性状中,根的平均粗度及一次根数(次生根数)与单株有效分蘖数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小麦单株有效分蘖数与分蘖节直径有显著正相关,而与分蘖节长没有显著相关关系。单株有效分蘖数与第一节间长,第一节间粗均有极显著的正相关;单株有效分蘖数与主茎旗叶长有显著正相关。在穗部性状中,单株有效分蘖数与穗长、穗粒数、小穗数、穗粒重之间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与退花小穗关系不显著。  相似文献   

6.
1986年与1987年对六个普通小麦品种穗轴维管束系统观察结果,提供了小麦穗轴各部位大维管束数目及其横截面积变化的实验数据。证实小麦穗轴大维管束数目基部至顶端随节位上升而递减。但其递减的多少,因部位而异:穗的下半部递减量略高于穗的上半部。表明穗轴下部节片通向小穗的大维管束数略多于穗轴上部。  相似文献   

7.
水稻茎秆维管束数与穗部性状关系及其应用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水稻茎秆大维管束是营养器官向穗部输送水分、矿质和有机养料的通道。星川的研究结果,稻穗上每个一次枝梗内部都有与茎秆相通的一个大维管束,穗轴中的大维管束数,随穗节节位的升高而递减。因而,茎秆中大维管束数的多少和穗上一次枝梗和总颖花数有着密切的正相关关系。一些观察结果认为水稻茎秆基部第一节间的大维管束数与一次枝梗数的比例为3:1—4:1,而另一些研究结果认为茎第二节间与穗颈节间的大维管束数的比例,因水稻品种而不同可分5种比例类型,而水稻品种区分为大穗型、小穗型、偏大穗型、中间型等恰与这些比值有关。因此,了解茎内大维管束数和穗一次枝梗数间的比例关系,以  相似文献   

8.
《农村实用科技》2006,(3):16-16
小麦拔节肥水能促使第5节间(穗下节间)伸长,穗下节间长而粗的,穗头一般较大。拔节肥对旗叶略有增大作用,并能延长旗叶和其他叶片的功能期,有利于小花的分化发育和子粒形成与灌浆,显著减少不孕小穗数和不孕小花数,是提高成穗率和穗粒数的关键肥。  相似文献   

9.
春小麦数量性状的相关和通径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为了明确小麦主要数量性状之间的相关关系以及各性状对单穗粒重的贡献大小,本试验选用了20个小麦品种(系),针对15个主要数量性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单穗粒重、千粒重、每穗粒数、第1节长的遗传力很高;每穗粒数与单穗粒重呈极显著正相关,株高、千粒重、第1节、第2节与单穗粒重呈显著正相关;株高、I2、每穗小穗数、千粒重对单穗粒重的遗传直接通径为正贡献,每穗粒数、第1节、IL、第2节通过I2,穗长通过每穗小穗数对单穗粒重的间接贡献较大。  相似文献   

10.
于1994~1996年在天水地区观察了不同播种时期对冬小麦幼穗分化进程及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适期播种期情况下,冬性品种在越冬前进入伸长期,半冬性品种进入单棱期,但二棱斯均在返青后出现;(2)不同播期对半冬性品种幼穗分化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单棱期持续时间不同;(3)不同播种期小麦的叶片数不同,播期每推迟10d,大约减少1个叶片(4)适期播种情况下,小麦幼穗分化时间早,前期分化速度缓慢,  相似文献   

11.
对豫麦10号和冀5418小麦新品种茎秆进行了形态和比较解剖研究。同一品种中,茎基一节间、穗下节间的大维管束数与其每穗有效小穗数间存在着密切的正相关。与冀5418相比,豫麦10号品种茎中各节间大维管束数多、口径大,随节位升高递减幅度小,通入小穗柄中的穗下节间大维管束数和通入上部叶鞘和叶片的小维管束数均较多且口径大,输导的养分多,从而促使更多的小穗发育良好,形成大穗型的特征。在该试验的高肥条件下,豫麦10号对密度的增加反应较敏感。此时,两品种的最适密度均为每亩11万基本苗。  相似文献   

12.
采用徒手切片结合直观对应调查法研究了籼粳亚种间杂种F_1雏管束性状及其与籽粒充实度的关系,结果表明:1.伸长节间与穗颈维管束数目和大小,亚种间杂交稻>品种间杂交稻>常规稻。亚种间杂交稻籽粒充实度差主要与其输导组织的颖花负荷量过重有关。2.籽粒充实度差的亚种间杂交稻穗基部一次枝梗维管束性状优于穗项部,与对照表现一致;但其单个大维管束的韧皮部横切面积穗基部的远小于穗顶部。3.亚种间杂交稻伸长节间的大维管束数目,上部<下部,与品种问杂交稻相同但与常规稻相反。  相似文献   

13.
对二棱、四棱、六棱大麦7个品种多年观察表明,各品种于二叶期幼穗开始分化,二棱期以后叶龄与幼穗分化的对应关系不够稳定,雌雄蕊分化期开始后最后三个叶龄期与幼穗分化的对应关系比较稳定。各品种在适期播种情况下,基部第一节间伸长时幼穗正处内外颖分化期,第二节间伸长时幼穗为雌雄蕊分化期,第三节间伸长时幼穗为药隔期,第五节间伸长时幼穗为四分体期。幼穗分化进程与幼穗长度的对应关系也较稳定。  相似文献   

14.
对扬麦158典型田块、不同穗群类型、不同叶位分蘖穗穗部性状的调查观察分析结果表明:(1)扬麦158单穗重存在较大差异,提高单穗重的关键是增加每穗粒数;(2)扬麦158小穗分化数较为稳定,减少小穗退化数以增加其现存数,是增加穗粒数的有效途径;(3)充分利用分蘖成穗为主的穗群,穗大粒重,具有较高的单穗重;(4)不同叶位分蘖穗以拨节为界分为两种类型,拨节前产生的分蘖穗穗粒数、千粒重显著提高,高单穗重优势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于1989 ̄1994年对45个籼稻品种(包括杂交籼稻组合和制种亲本品种)进行的观察结果表明,籼稻一生有两类葫芦叶特征出现。第一类出现在移栽稻的分蘖期,由植伤引起,N叶期移栽,第(N+2)叶与第(N+3)叶为第一类葫芦叶;第二类出现在幼穗分化期,由拔节引起,这类葫芦叶的第一片倒数叶龄期为品种伸长节间数减2,一般4个伸长节间的品种最后有2片葫芦叶,5个伸长节间的品种最后有3片葫芦叶,6个伸长节间  相似文献   

16.
BAU—2诱导冬小麦不育性及其对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选用32个小麦品种(系),在其幼穗长度1.2cm时,喷施1.8‰的化学杂交剂BAU—2,探讨其诱导小麦品种的育性及其生长发育的表现。结果表明:(1)90%以上的品种(系)不育率达95%~100%,BAU—2杀雄效果稳定;(2)BAU—2对小麦柱头的活力有影响,人工、自然授粉结实率均较低,各为6.0%~36.8%、0.6%~34.2%,品种间差异极显著;(3)BAU—2对株高、穗下节间长度、穗长、千粒重、发芽势和发芽率均为副效应;对单株穗数有所增加,它们变幅分别为0.3~16.7cm、1.6~11.1cm、0~1.4cm、2%~99%和2%~99%、0.3~4.4个;小穗数与对照相近。这些不同程度的差异都是由品种间对BAU—2的不同反应所致。  相似文献   

17.
研究了100个不同类型的大麦品种在不同季节经过长日(16h-18h)、春化(0℃-3℃,20天)处理后,幼穗分化进程与植株外部形态的对应关系,结果表明,不同类型大麦品种的对应关系不同,春性品种在小花原基分化期节间开始伸长,拔节期基本与药隔期同步;冬性品种在三联期节间开始伸长,拔节期处于雌雄蕊分化期,长日与短日(对照)结果基本一致。长日对春性品种叶龄与穗分化对应关系影响较大,而对冬性品种影响较小.春播穗分化各期的叶龄均表现为比秋播大,说明温度对出叶有促进作用。长日对冬性品种有促进分蘖的作用,短日则有抑制分蘖的作用;而春性品种正好相反。  相似文献   

18.
研究了100个不同类的大麦品种在不同季节经过长日(16h-18h)春化(0℃-3℃,20天)处理后,幼穗分化进程与植株外部形态的对应关系,结果表明,不同类型大麦品种的对应关系不同,春性品种在小花原基分化期间开始伸长,拔节期基本与药隔期同步,冬性品种在三联期节间开始伸长,拔节期处于雌雄蕊分化期,长日与短日(对照)结果基本一致,长日对春性品种叶龄与穗分化对应关系影响较大,而对冬性品种影响较小,春播穗分  相似文献   

19.
水稻不同品种之间生长量差异较大,但不同密度间差异小.不同品种在稀植(30×26cm)处理下有效分蘖终止期同密植(30×13cm)相比,普遍向后延迟,且其叶龄指数分别为20和64,但最高分蘖期无明显差异,其叶龄指数分别为80和79;二次分蘖穗明显增多,提高了有效分蘖率;茎基部伸长节间短而粗,上部节间拉长,折损重大,抗倒能力增强,不同品种间都有同样的趋势.产量与结实率(x1)、千粒重(x2)、m2穗数(x3)、穗粒数(x4)间回归方程为经产量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品种、不同密度间和互作差异不显著.据各种农艺性状的终合分析,秋田32是较适合烯植栽培的优良品种.  相似文献   

20.
春小麦穗分化不同阶段对小穗数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解春小麦穗分化的不同阶段对小穗数的影响,以小穗数有差异的5个小麦品种为材料,对其穗分化各个阶段的天数与总小穗数进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尽量加快伸长期、单棱期的分化速率,缩短这2个分化时期的时间、延长二棱期分化的天数是提高春麦总小穗数的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