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双子表面活性剂因具有良好的界面活性及独特的流变性,在油气田开发中受到广泛关注。从双子表面活性剂的结构特征出发,对双子表面活性剂的优异性能、在压裂液和三次采油中的应用进行综合评述,提出运用廉价原料降低双子表面活性剂成本、开发新型双子表面活性剂以及加强表面活性剂的复配研究和在油气田开发中的工业应用。  相似文献   

2.
分析了表面活性剂体系的复配机理及优势,通过强碱重烷基苯磺酸盐与石油磺酸盐的复配得到了性能稳定的驱油用弱碱表面活性剂,并对复配体系的性能(界面张力、稳定性、抗吸附及乳化性能、天然岩心驱油效果)进行了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该弱碱表面活性剂可在较宽的活性剂浓度(0.05%~0.3%)和碱浓度(Na2CO3浓度跨度≥0.6%)区间范围内与大庆原油形成10-1 mN/m数量级超低界面张力,室内天然岩心驱油试验比水驱采收率提高17.2%,比单独应用石油磺酸盐驱油的采收率高出1.2%。该研究扩大了弱碱表面活性剂的来源,且相比强碱活性剂,三元复合驱降低了开采成本,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
氟表面活性剂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氟表面活性剂的结构、性能、合成和分类特点分析入手,全面介绍氟表面活性剂的用途和在石油工业、消防、造纸、表面处理等领域中的应用,指出氟表面活性剂的光明前景和目前国内相关行业急需解决的课题,即找到适应大规模生产的新工艺,以降低成本并拓展应用范围。  相似文献   

4.
O/W型药用微乳的制备及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O/W型药用微乳形成的基本规律及评价方法,为药用微乳的研究和应用提供一定的实验依据。【方法】通过滴定法绘制拟三元相图,考察不同表面活性剂和助表面活性剂对O/W型微乳形成的影响。【结果】在相同油相的情况下,不同表面活性剂和助表面活性剂的不同结构和性质、表面活性剂和助表面活性剂的质量比(Km)、温度的变化对微乳的形成均有影响。【结论】恰当的油相和适配的表面活性剂和助表面活性剂的合理搭配,可以使微乳体系中表面活性剂的用量降低至7.5%,而且一般微乳形成的区域大小与表面活性剂和助表面活性剂的总量成正比,与油的用量成反比。用三元相图作为选择最佳微乳组方需要结合微乳的稳定性考察来确定微乳的最佳形成条件。  相似文献   

5.
表面活性剂对Ni-P-纳米碳管化学复合镀层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化学复合镀技术制备了Ni-P-纳米碳管化学复合镀层,用正交实验方法分析了多种表面活性剂对镀层性能的影响,确定了Ni-P-纳米碳管化学复合镀最佳工艺条件。结果表明,采用阴离子表面活性剂与非离子表面活性剂进行复配时,所得镀层性能优于一种表面活性剂的单独使用,镀层硬度高、强度大。  相似文献   

6.
油体属于储藏脂肪的亚细胞单位,它的表面覆盖一层磷脂和油体蛋白,具有非常稳定的结构。文章以红花油体为研究对象,从PBS、NaOH、ddH2O、Tricine和Tris-HCl中筛选出最适合红花油体的提取溶剂并且制备了红花油体悬浮液,考察了不同条件下的红花油体悬浮液体外稳定性。结果表明:通过分析红花油体提取率、粒径和电位,确定PBS为红花油体最佳提取溶剂,在提取的过程中对不同料液比进行比较,确定红花油体提取的最佳料液比为1∶10。同时,考察了pH、盐离子浓度、表面活性剂、处理温度对油体体外稳定性的影响,确定了油体在体外稳定存在的pH为8,盐离子浓度为100 mmol/L,咪唑啉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对红花油体悬浮液稳定效果较好,在合适的pH、盐离子浓度和表面活性剂存在的条件下红花油体悬浮液可以在一定时间内保持稳定存在。  相似文献   

7.
张夙夙 《安徽农业科学》2014,(16):4967-4968
[目的]探究废弃钻井液中产表面活性剂菌株的性能.[方法]以废弃的钻井液为原材料,利用生物表面活性剂的性质进行产表面活性剂菌株的培养和筛选,并且将筛选出来的产表面活性剂菌进行排油活性和乳化性能的测定.[结果]筛选出的产表面活性剂菌排油圈的直径约为4 cm,乳化层初始较厚,1d后变薄.[结论]筛选出的产表面活性剂菌排油活性较好,但乳化性能不稳定.  相似文献   

8.
本文将自制羧基甜菜碱与烷醇酰胺表面活性剂按质量比1:1混合,得到复配表面活性剂体系。研究了该复配体系的界面活性及抗吸附性,监测了油滴的三相接触角随时间变化,并进行了模拟驱油实验。结果表明,复配表面活性剂体系与临盘原油的界面张力值可以达到10-3mN/m的超低数量级,经过石英砂静态吸附后,该复配体系依具有较低界面张力性能,并且该体系对原油有良好的乳化性能。油滴的三相接触角监测结果表明,复配表面活性剂能使固相表面由亲水性向偏亲油性转变,从而降低了油滴在低渗孔隙中的贾敏效应,提高了注水开发效果。在现场弱碱性水驱的基础上,注入1.5 PV的质量分数为0.5%表面活性剂复配体系段塞后,采收率进一步提高13%,注水压力下降。该复配表面活性剂在低渗透油田注水开发过程中有着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表面活性剂双水相体系及其对某些氨基酸的萃取分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瑛 《塔里木大学学报》1998,10(1):37-38,59
由头基较大的一种季铵盐型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另一种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按一定的比例和浓度混合而成的新颖双水相体系。作为一种液-液萃取体系用于低浓度、痕量成份的分离检测,其操作简单、快捷。该体系由于仅含有很稀浓度的表面活性剂(总表面活性剂浓度低于1%(w/w)),生物活性物质在其中分配不易失活变性。因此,在对生物活性物质在其中分离、纯化等方面表现出来了特有的应用价值。本文探讨了这种经济简单、条件温和独特的双  相似文献   

10.
生物表面活性剂的特性及其在环境污染治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李富兰  颜杰 《安徽农业科学》2011,(11):6651-6652
简要介绍了生物表面活性剂的特性,重点综述了生物表面活性剂在环境污染治理中的应用,最后提出了生物表面活性剂在环境治理中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1.
为提高生物质炭对重金属的吸附性能,以棕榈树纤维为原材料制备了棕榈树纤维生物质炭(NPB)、KOH活化正交优化生物质炭(PB)及负载改性纳米二氧化硅生物质炭(PBS)。分别采用红外光谱、扫描电镜等对制备的生物质炭进行表征,比较了其碘吸附值大小及对水中Pb~(2+)的吸附效果,并分析了吸附动力学和等温吸附特性。结果表明:PB、PBS较NPB增加了表面吸附位点,比表面积、总孔体积及最大吸附容量显著增加,PB吸附Pb~(2+)的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PBS吸附Pb~(2+)的过程符合准一级动力学模型,PB、PBS对Pb~(2+)的最大吸附容量分别为110.89、151.63 mg·g~(-1);通过比较Langmuir和Freundlich模型拟合方程相关参数可知,PB、PBS对Pb~(2+)的吸附过程为匀质、单双层同时进行,更加符合Langmuir方程。研究表明,PBS对Pb~(2+)的吸附性能最好(较PB吸附性能提升了1.37倍),负载改性效果显著,具有良好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12.
通过盆栽试验研究猪场沼液对芥菜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效应,旨在为其资源化利用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施用沼液能够显著提高芥菜根系活力,增加产量和生物量,以100%原沼液的增产效果最好,地上部产量增加21.5%,生物量增加22.1%;施用沼液具有改善芥菜品质的效果,与对照相比,50%处理后沼液可提高芥菜可溶性蛋白和可溶性糖含量,分别增加25.1%和27.1%,但维生素C含量差异不显著。因此,合理施用沼液进行农灌不仅可以减轻养殖场处理后污水的排放压力,还可以减少化肥施用量,提高叶菜品质。  相似文献   

13.
[目的]为了研究聚丁二酸丁二醇酯(PBS)基共聚物的降解性能及其对冬小麦生长的影响。[方法]将冬小麦分别播种在混有等量PBS,PBS-co-HS,PBS-co-BA的聚合物碎片的土壤中,研究聚合物在土壤中的降解,及其持续降解过程中的降解中间体、降解产物对冬小麦种子发芽及生长的影响。[结果]结果表明,在相同条件下的陕西塿土中,共聚物比PBS显示出更好的生物降解性能;聚合物的加入对冬小麦的发芽率、株高不仅没有影响,反而有利于植株生物量的提高。[结论]因此,可生物降解材料PBS、PBS-co-HS和PBS-co-BA的降解及其降解产物对目前土壤环境中植物的生长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14.
氮锌复合作用对白三叶草根瘤超显微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砂培试验和电子显微技术,研究了不同水平氮锌配施对白三叶草根瘤发育和超显微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随施氮水平增加,根瘤数量、根瘤固氮酶活性、单瘤重量、根瘤细胞内类菌体数量显著下降,类菌体周膜空间增大。与缺锌条件相比,足量供锌显著增加了根瘤数量、单瘤重量、根瘤固氮酶活性、根瘤细胞内类菌体数量和类菌体体积,减小了类菌体周膜空间,类菌体周膜、细胞壁、细胞膜完整性和均匀性增加。与其它处理相比较,低氮和足量供锌处理显著增加了根瘤数量、单瘤重量、根瘤固氮酶活性、根瘤细胞内类菌体数量,显著减小了类菌体周膜空间。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大鼠面神经低位切断伤后,大鼠面运动神经元死亡的时间进程和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局部应用对伤后面运动神经元的作用.方法 手术制作大鼠右侧面神经的低位切断伤 GDNF模型,左侧为切断伤 PBS液对照.用HE、甲苯胺蓝染色技术观测面运动神经元死亡情况及其形态学变化.结果 面神经低位切断伤可引起面运动神经元死亡且于伤后4周时达到高峰.损伤后1、2、4、6周时,GDNF侧神经元数量明显多于对照侧(P<0.01).伤后2、4、6周时,GDNF侧的神经元数量较第1周时均减少(P<0.01),而第4周与第6周的神经元数量差异无统计学意K(P>0.05).结论 局部应用GDNF对低位切断伤后的面运动神经元有显著的保护作用,这种作用在损伤4周内完全发挥.  相似文献   

16.
 为了探讨钙对烟叶拉断强度、拉伸强度的效应,在丽江烟区开展了Ca(OH)2施用量0,150,750,1500,2000,2500kg/hm2对烟叶拉断强度、拉伸强度效应的试验。结果表明:(1)上部叶中处理6[Ca(OH)22500kg/hm2]的烟叶拉断强度最大为1.87N,中部叶中处理6的烟叶拉断强度最大为119N,下部叶中处理5[Ca(OH)22000kg/hm2]的烟叶拉断强度最大为1.14N。(2)上部叶中处理4[Ca(OH)21500Kg/hm2]的最大拉伸率最大为8.64%;中部叶中处理5[Ca(OH)22000kg/hm2]的最大拉伸率最大为6.07%;下部叶中处理5的最大拉伸率最大为4.78%。(3)拉断强度和拉伸强度均存在上部叶>中部叶>下部叶的关系,说明上部烟叶的弹性和抗破碎性最好,而下部烟叶最易破碎。  相似文献   

17.
实验结果表明,在nc=10~16范围内,烷基三甲基溴化铵表面活性剂在水溶液表面的吸附和在水溶液中的胶团化作用均随着其碳氢链长的增加而呈不同程度的增强.在实际应用中,结合使用效果和经济效益,当强调表面吸附时,以C12TAB较好;若希望利用其胶团性质,则应更多地使用价廉的C16TAB.  相似文献   

18.
通过表面张力、接触角、沉积量和田间药效试验测定,初步探讨了加倍杀对井冈霉素防治玉米纹枯病的增效作用。结果表明,井冈霉素药液中加入加倍杀,能显著降低药液的表面张力和接触角,增加药液在玉米叶片上的沉积量,加倍杀最佳加入量为井冈霉素制剂量的15%。室内毒力测定和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加倍杀在离体条件下对井冈霉素抑制玉米纹枯病菌的菌丝生长无明显的增效作用,但能有效提高井冈霉素防治玉米纹枯病的田间防治效果,减少药剂用量。初步推断加倍杀对井冈霉素防治玉米纹枯病的增效机理是由于改善了药液的理化性能。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欧美杨107(以下简称107杨)应拉木与正常木的纤维形态及化学组成进行全面比较和分析,为杨树应拉木的合理高效利用提供依据。【方法】以直立生长和倾斜生长的107杨为研究材料,通过合理方法区分正常木和应拉木,再对应拉木的解剖构造进行电镜观察,着重比较了107杨正常木和应拉木在纤维形态及化学组成的差异。【结果】107杨应拉木具有典型的应拉木解剖构造,即细胞壁中存在明显的胶质层。正常木与应拉木纤维形态比较结果表明,应拉木的双壁厚、壁腔比、木射线比量和纤维比量均高于正常木,而正常木的纤维长度、纤维宽度、纤维长宽比、胞腔径、微纤丝角、导管比量均大于应拉木。引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正常木与应拉木之间纤维形态的差异,结果表明,正常木与应拉木纤维宽度、胞腔径、双壁厚、壁腔比在P=0.001水平上差异显著,纤维长度和微纤丝角在P=0.01水平上差异显著,其余形态指标差异均不显著。正常木与应拉木化学组成比较结果表明,应拉木的综纤维素、纤维素、α-纤维素含量均高于正常木,而正常木的半纤维素、木质素、苯醇抽提物含量、10 g/L氢氧化钠抽提物含量均高于应拉木;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正常木与应拉木纤维素、α-纤维素、半纤维素、木素、10 g/L氢氧化钠抽提物含量的差异在P=0.001水上显著,其余指标差异均不显著。【结论】107杨正常木与应拉木的主要纤维形态指标和化学组成存在明显差异,在木材加工利用时需要区别对待。  相似文献   

20.
为达到农药减施增效的目的,将6种喷雾助剂(强力源、柔水通、有机硅、阿普顿、怀农特、倍创)与3种药剂(70%吡虫啉水分散粒剂、5%阿维菌素乳油、1.3%苦参碱水剂)混配,测定混配后药液的表面张力和接触角变化,分析药液表面张力和接触角的关系。结果表明,添加不同质量浓度的6种喷雾助剂均能降低药液的表面张力,其中,有机硅、强力源、怀农特降低3种药剂表面张力的效果最好,柔水通、阿普顿次之,倍创效果最差。有机硅、柔水通、强力源、怀农特降低3种药剂接触角的效果最好,阿普顿次之,倍创效果最差。分析了3种药剂在添加不同质量浓度的6种喷雾助剂后药液的表面张力与接触角余弦值的关系,结果显示,二者呈显著(P<0.05)负相关关系。综上,合理选用喷雾助剂有助于提高农药的利用率。研究结果可为田间施药和进一步研发喷雾助剂提供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