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5 毫秒
1.
日粮脂肪(酸)是反刍动物重要的营养素之一,与反刍动物生产性能、动物脂肪产品品质及脂肪酸组成密切相关,如何调控反刍动物脂肪代谢过程,改善脂肪产品品质是反刍动物脂类营养研究的热点。作者对2010年反刍动物脂类营养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研究领域主要集中于脂肪酸瘤胃代谢调控、瘤胃后供给脂肪酸代谢及需要量、日粮脂肪(酸)对反刍动物生产性能和繁殖性能及产品脂肪组成的调控作用和过瘤胃保护脂肪的应用研究。  相似文献   

2.
碳水化合物是反刍动物瘤胃微生物和机体重要能量来源,一般占反刍动物日粮的70%以上,研究碳水化合物对反刍动物的营养调控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国内外研究主要集中在碳水化合物饲料原料饲喂反刍动物效果、青贮饲料发酵过程调控、全混合日粮(total mixed ration,TMR)品质研究、调控碳水化合物饲料减少甲烷气体排放、碳水化合物饲料的开发及利用等方面。作者综述了结构性和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营养、碳水化合物需要量、反刍动物碳水化合物饲料原料应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3.
在单位时间内反刍动物实际采食的饲草(料)数量称为反刍动物的采食量。据研究发现,反刍动物的采食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由生物和非生物因素共同、相互的影响过程。准确地计算和测定反刍动物的采食量,是制定反刍动物的良好的营养方案的基础;是确定其补饲的重要依据。研究反刍动物的采食量对整个畜牧产业有重要的作用。本文对反刍动物在自由进食状态下的采食量的影响因素进行了阐述,并对其采食量的测定方法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研究。  相似文献   

4.
反刍动物尿素氮再循环利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尿素氮的再循环利用对于维持反刍动物体内氮的营养代谢具有重要意义.尤其当日粮氮摄入不足时,反刍动物会更加依赖再循环的尿素氮.本文阐述了内源尿素氮对于反刍动物氮代谢的重要性,研究反刍动物尿素氮代谢的方法、影响尿素氮代谢的因素以及调控反刍动物尿素氮循环代谢的机制等,并对当前调控反刍动物尿素氮循环代谢机制的研究热点尿素转运蛋白进行了简析.  相似文献   

5.
玉米豆饼粉日粮中缺乏核黄素,且所含核黄素的利用率又很低。NRC标准中的核黄素推荐量已过时了,因其没有考虑到现代肉鸡和火鸡品种的情况,也没有考虑到当前的饲养条件。高能日粮、高生长率和慢性应激(包括热应激),可提高核黄素需要量。垫料中聚积起硼元素,也会提高核黄素需要量。缺乏核黄素会降低皮肤的抗张强度,还会减慢伤口的愈合。近两年来的研究表明当前商品饲料中的核黄素添加率不能满足最佳性能表现的需要。  相似文献   

6.
核黄素是人和动物必需的水溶性维生素,利用微生物发酵生产核黄素是目前国内外生产核黄素的主要方法,其具有生产成本低、生产周期短、产品纯度高等优点。本文综述了核黄素生产中微生物发酵、生产方法、生产工艺、分离提取等研究进展,并展望了核黄素生产的发展前景,为核黄素工业生产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7.
碳水化合物是反刍动物瘤胃微生物和机体重要能量来源,一般占反刍动物日粮的70%以上,研究碳水化合物对反刍动物的营养调控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国内外研究主要集中在碳水化合物饲料原料饲喂反刍动物效果、青贮饲料发酵过程调控、全混合日粮(total mixed ration, TMR)品质研究、调控碳水化合物饲料减少甲烷气体排放、碳水化合物饲料的开发及利用等方面。作者综述了结构性和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营养、碳水化合物需要量、反刍动物碳水化合物饲料原料应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8.
葡萄糖是动物机体的主要供能物质,是体内脂肪酸合成所需的还原性辅酶Ⅱ(NADPH)的主要供给者,对反刍动物生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关于反刍动物体内葡萄糖代谢规律的研究逐渐展开.本文对葡萄糖对反刍动物的作用、反刍动物体内葡萄糖的来源及代谢等进行了阐述,并主要叙述了反刍动物葡萄糖与其他营养物质之间关系的研究现状.  相似文献   

9.
反刍动物的主要能量来自于瘤胃发酵日粮所产生的VFAs,所以定量研究VFAs的产生、吸收、利用已成为反刍动物能量研究中的重要内容。对反刍动物瘤胃VFAs的吸收,包括吸收机制、影响因素、研究方法及模型建立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10.
B族维生素中有硫胺素、核黄素、泛酸、胆碱、烟酸、吡哆醇、促生素、叶酸、钴胺素等10多种。这类维生素都属于水溶性维生素,由植物、酵母细胞和各种微生物合成,反刍动物可由瘤胃中的微生物合成。家禽和猪则要依靠饲料供应,其中,除了钴胺素外,都不能在体内贮存,所以应按需要量在日粮中不断补充。否则,易发生B族维生素缺乏症。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践踏对草垫式混合草坪草质量和根系生长的影响,本研究以多年生黑麦草品种‘名仕’为研究材料,以无草垫处理为对照,通过践踏器模拟研究轻度、中度和重度践踏条件,进行为期4周的践踏处理,以此研究两种草垫对不同人造-天然混合草坪的坪观质量、生长特性和运动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践踏条件下,草垫式混合草坪的色泽、盖度和坪观质量等综合表现优于天然草坪,且践踏强度越大差异越明显,其中在践踏4周后的重度践踏条件下,两个草垫试验组分别比对照组的色泽提高了45.5%和39.0%,盖度分别比对照组提高了136.4%和150.0%。在践踏处理下,草垫减缓了草坪的损伤程度,对草坪草地上和地下部分的生长起到了保护作用,对践踏具有缓冲作用,践踏4周后无背衬试验组的根长在轻度、中度和重度践踏下分别比对照组提高了105.3%、239.1%和152.6%。草垫在践踏胁迫下对草坪草生长起到了较为明显的保护作用,增加草坪的扭动摩擦,降低了摔倒的风险,但草垫增加了草坪的表面硬度和坪床紧实度,使得头部损伤风险加大,其中有背衬结构的风险较大。因此在草垫式混合草坪的使用中要采取适宜的养护措施,避免硬度过高带来风险。  相似文献   

12.
黄土高原不同发育阶段生物结皮的导水和持水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明黄土高原不同发育阶段生物结皮对土壤导水和持水特性的影响,以裸沙和不同发育阶段生物结皮(藻结皮、藻-藓混生结皮、藓结皮)为研究对象, 分别采用定水头法和威尔科克斯法对其导水和持水特性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 在0~10 cm土层, 生物结皮显著降低了土壤饱和导水率, 藻结皮、藻-藓混生结皮和藓结皮土壤的饱和导水率较裸沙分别平均下降了59.3%,62.9%和27.6%;同时, 其水分入渗参数(初始入渗速率、稳定入渗速率、平均入渗速率和累积入渗量)较裸沙分别平均降低了37.7%、54.3%和18.4%, 延缓了土壤水分入渗过程;此外, 3种发育阶段生物结皮的田间持水量(体积含水量)较裸沙分别增加了0.97、1.10和0.70倍, 退水过程(0~120 h)的平均土壤体积含水量分别增加了1.14、1.40和0.74倍。与裸沙相比, 不同发育阶段的生物结皮均显著降低了土壤导水率, 同时提高了土壤持水性;其中藻-藓混生结皮对土壤导水和持水性能的影响大于藻结皮和藓结皮, 其主要原因可能是不同发育阶段生物结皮中非维管束植物和微生物的群落结构存在差异。综上, 随着生物结皮由藻向藓的发育演替, 其土壤导水性呈现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 而土壤持水性表现为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3.
为探明小型机械在丘陵山区播种苦荞的农机农技配套技术,以酉荞5号(中抗倒伏苦荞品种)为试验材料,于2016和2017年秋季,利用播种深度2(A1)、3(A2)和4 cm(A3),播种量16.8(B1)、33.6(B2)和50.4 kg·hm-2(B3),施肥量150(C1)、300(C2)和450 kg·hm-2(C3)三因素三水平设计L934正交试验,研究9个处理水平对苦荞倒伏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对苦荞倒伏影响表现为播种深度>播种量>施肥量,随播种深度的增加,倒伏时期后移,3 cm播种深度苦荞倒伏级别和倒伏率最小;随播种量、施肥量的增加倒伏级别和倒伏率都增大。茎秆基部第二节间长度、茎粗、鲜重和抗折力从盛花期到成熟期逐渐增加,对茎秆基部第二节间茎粗、鲜重和抗折力的影响表现为播种量>播种深度>施肥量,随播种量的增加,第二节间茎粗、鲜重和抗折力逐渐减小,第二节间长度先减后增;播深对茎秆第二节间长度影响大于播量和施肥量,随播深的增加,第二节间茎粗、鲜重和抗折力先增后减,第二节间长度先减后增;随施肥量的增加,第二节间长度、直径、鲜重和抗折力逐渐增加。从盛花期到成熟期茎秆基部第二节间4-香豆酸辅酶A连接酶(4-coumarate:CoA ligase, 4CL)、苯丙氨酸解氨酶(phenylalanine ammonia-lyase,PAL)、肉桂醇脱氢酶(cinnamyl alcohol dehydrogenase,CAD)活性先升后降,木质素含量逐渐增加,对木质素含量、4CL、PAL、CAD酶活性的影响表现为播种量>播种深度>施肥量。对产量、单株粒数和总株数的影响表现为播种量>播种深度>施肥量,对千粒重的影响表现为播种量>施肥量>播种深度。随播种量的增加,总株数增加,单株粒数和千粒重减少,产量先增后减;随播种深度的增加,产量、单株粒数和总株数先升后降,千粒重先减后增;随施肥量的增加,总株数和产量差异不显著,单株粒数和千粒重显著增加。本试验条件下,丘陵山区苦荞小型机械播种A2B2C3处理(3 cm播种深度、33.6 kg·hm-2播种量和450 kg·hm-2施肥量)最佳。  相似文献   

14.
为探究陇中干旱区扁蓿豆种子生产的最佳种植方式,以期为该地扁蓿豆种子生产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于2017-2019年在甘肃定西设置垄沟覆膜、地膜平覆、垄沟覆秸、平作覆秸、垄沟和平作(对照)研究了扁蓿豆种子产量及构成因素。结果表明,种植前3年扁蓿豆植株绝对高度、分枝数、主根长度、光合特性、荚果数、种子数、实际种子产量和表现种子产量皆表现为垄沟覆膜>地膜平覆>平作覆秸>垄沟覆秸>垄沟>平作处理;2017年植株绝对高度、分枝数、光合特性、实际种子产量在垄沟覆膜和地膜平覆处理下显著高于其他处理;2018-2019年植株绝对高度、分枝数和实际种子产量在垄沟覆膜、地膜平覆、平作覆秸和垄沟覆秸处理间差异均不显著。3年实际种子产量垄沟覆膜处理均表现最好,较平作处理分别提高110.4%、38.6%和20.4%,其次是地膜平覆和平作覆秸处理,较平作处理分别提高了94.6%、38.4%、15.5%和48.0%、37.1%、13.3%。考虑到种子产量、地膜成本、土壤污染以及耕作便捷程度等因素,平作覆秸处理适宜在陇中地区扁蓿豆种子生产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高产、优质、多抗牧草新品种是我国畜牧业生产的基石,也是我国退化草地补播改良的物质基础,影响国家的食品安全和生态安全。我国牧草育种工作进展缓慢、国际依存度高,已成为农业领域的“卡脖子”问题。近十年,在组学技术和生物技术等的推动下,牧草育种进入快速发展时期,但与主要农作物相比仍有很大差距。本研究综述了未来我国牧草育种发展的3个关键瓶颈:1)种质资源大规模收集、高精细评价与充分利用,包括构建高饱和度突变体库、各类遗传群体等;2)牧草高效再生、遗传转化和基因编辑体系的建立与优化;3)牧草基因组高精度组装与利用,包括基因芯片、全基因组选择等。依据学科前沿和国家需求,笔者展望了今后5~10年我国牧草育种应重点关注的10个科学问题:乡土草资源挖掘与利用、落粒与休眠、雄性不育、倍性育种、生物互作、节水耐旱、从头驯化、营养优质、表型自动化检测、快速育种等,以期为今后的牧草育种相关研究提供参考。这些科学问题的解决,有助于我国尽早培育出一批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市场竞争力强的牧草新品种,攻克农业领域的“卡脖子”问题,保障国家的食物安全和生态安全。  相似文献   

16.
为探明紫花苜蓿/燕麦间作下种间氮营养竞争和互馈,试验采用桶栽土培法对紫花苜蓿和燕麦进行模拟间作,通过不同生育期、不同氮素水平及不同根系分隔方式对紫花苜蓿和燕麦的氮代谢特性、根系特性及紫花苜蓿结瘤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燕麦氮代谢特性、根系特性及紫花苜蓿结瘤特性在各生育期和氮素水平下表现为不分隔>尼龙网分隔>塑料分隔≥单作,且差异显著。紫花苜蓿的氮代谢酶活性、氮含量、氮积累量在现蕾期和初花期时均表现为单作显著大于不分隔和尼龙网分隔(P<0.05),根系平均直径和根系体积在各生育期和氮素水平下表现为单作>塑料分隔>尼龙网分隔>不分隔,且单作显著大于不分隔。在两个氮素水平下,各生育期的紫花苜蓿和燕麦的氮代谢酶活性、干物质重、氮含量、氮积累量、根表面积、根平均直径、根体积、根系活力均表现为N210(施氮水平)>N21(不施氮水平),而紫花苜蓿总根瘤重、总根瘤数、有效根瘤数、有效/根瘤数均表现为N21021,且在初花期时不同根系分隔方式间的差距最大。因此,在紫花苜蓿/燕麦间作体系中,种间根系互作越紧密,越有利于燕麦根系的生长和根系活力的提高,增强燕麦氮同化能力,促进紫花苜蓿结瘤固氮并将由此产生的氮素部分继续转移给燕麦,增强间作系统中种间氮营养的互补利用,以达到紫花苜蓿/燕麦间作体系内的种间氮营养高效回馈,从而有效提高了间作体系中氮素的利用效率;且适宜氮素的添加和生育期的推进,使得种间根系互作不断加强,加强了种间氮素的互补利用,促进其间作体系内氮素的高效利用。  相似文献   

17.
为探究镉(Cd)胁迫条件下,施硅(Si)对玉米幼苗生长以及根系构型分级的影响,寻求可缓解Cd对玉米毒害的有效途径,本研究采用水培试验,在Cd胁迫条件下施加不同浓度Si,测定玉米的Cd浓度及含量、生长相关指标、光合指标、根系构型,并将根系构型按根系直径进行分级比较其变化特征。结果表明,Cd胁迫条件下玉米幼苗的生长发育受到抑制,叶绿素含量上升,光合参数显著降低,总根长、根表面积、根体积、根尖数和分枝数,包括Ⅰ~Ⅲ级径级区间的根长,和Ⅰ~Ⅱ级径级区间的根表面积以及根体积显著下降。施加不同浓度Si后,玉米幼苗整株Cd含量降低了12.65%~88.07%,Cd毒害在不同程度上得到缓解,表现为株高、主根长、生物量和耐受指数的提高;总叶绿素含量在Si浓度为0.25 mmol·L-1时提高了11.76%,Cd胁迫下气孔导度、胞间CO2浓度和蒸腾速率分别在Si浓度为1.00 mmol·L-1时显著提高;总根长、分枝数、Ⅰ级径级区间的根长、根表面积和根体积在Si浓度为1.00 mmol·L-1时达到最大,当Si浓度为1.50 mmol·L-1时,根表面积和根体积达到峰值。相关性分析表明Ⅰ~Ⅲ级径级区间内的总根长和根表面积,以及Ⅰ~Ⅱ级径级区间的根体积与Cd转运系数呈显著负相关;生长耐受性综合评价表明,总体上1.00 mmol·L-1外源Si缓解50 μmol·L-1玉米Cd毒害的效果最佳。结果表明,施Si可通过降低玉米幼苗根系对Cd的吸收、积累和转运,减少地上部的Cd浓度及积累,从而减小Cd对光合系统的影响,提高玉米幼苗生物量,并进一步促进光合产物向地下部的分配,减轻Cd对根系构型的影响,提高玉米耐Cd能力,缓解Cd对玉米的毒害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解白三叶青贮后不同浓度多菌灵农药的降解情况和果园喷施多菌灵对白三叶青贮过程中细菌多样性的影响,扩大具有农药残留的果园覆盖植物利用途径,在喷施不同浓度[2.0 (RU-),2.5 (RU),3.0 g·L-1 (RU+)]的多菌灵后进行白三叶青贮,以喷水为对照,发酵60 d。采用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分别在青贮开始前、青贮第3和60天取样,对白三叶中细菌群落多样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青贮后多菌灵降解率达到59.6%以上,喷施量越高,降解率越高;多菌灵处理显著(P<0.05)增加了白三叶青贮发酵的乳酸、乙酸、丙酸含量,乳酸在多菌灵RU-、RU、RU+浓度下分别增加了47.55%、63.24%、71.08%,乙酸分别增加了24.49%、44.90%、46.94%,丙酸分别增加了66.67%、187.50%、250.00%,有利于白三叶青贮饲料营养成分的保留;多菌灵喷施显著(P<0.05)改变了白三叶青贮菌群群落构成,增加了青贮的菌群丰度、多样性;多菌灵处理中乳球菌属、魏斯氏菌属、泛菌属、Rosenbergiella、假单胞菌属、寡养单胞菌属、肠杆菌属、芽孢杆菌属菌群丰度增加,不利于青贮发酵,但随着青贮时间的推移,寡养单胞菌属、肠杆菌属、芽孢杆菌属等菌群丰度减少。喷施多菌灵后有利于青贮发酵微生物菌群的丰度增加,对青贮发酵有害菌、多菌灵降解菌群丰度及青贮微生物多样性产生影响,青贮后多菌灵残留高于欧洲食品安全局规定的作物类动物饲料中农药最大残留量,达不到饲用标准。研究结果可为具有农药残留的白三叶青贮饲料的饲用安全性和果园覆盖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盐碱胁迫下AMF对羊草的离子吸收和分配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丛枝菌根真菌(AMF)通过影响植物地上及地下离子吸收分配来增强植物耐盐碱能力的机理尚不明确,采用盆栽试验,选取松嫩草地的优势种羊草作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盐碱梯度下接种AMF对羊草体内无机阳离子吸收、运输和分配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1)盐碱胁迫会增加羊草体内Na+含量,减少K+、Ca2+和Mg2+含量,增强地下到地上部分Na+的运输,抑制K+、Ca2+和Mg2+的运输,改变羊草体内地上和地下的离子分配;2)盐碱胁迫条件下,AMF抑制了羊草对Na+的吸收,促进了其对K+、Ca2+和Mg2+的吸收,同时提高了根系对Na+的截留能力,通过调节羊草体内的无机离子运输比和阳离子运输选择比,维持其体内的离子平衡,从而提高耐盐碱性;3)盐碱胁迫程度增加改变了AMF的盐碱适应性,使其菌丝侵染率及菌丝密度显著降低,泡囊侵染率显著升高,AMF可以利用泡囊存储更多的盐碱离子来减轻盐碱胁迫对羊草根系的破坏作用。可见,在盐碱胁迫下,AMF能够通过抑制羊草吸收Na+,利用泡囊结构帮助其根系截留Na+,以及促进K+、Ca2+和Mg2+的吸收来调节羊草体内地上和地下的离子分配,进而增强羊草的盐碱耐受性。由此,可以利用羊草-AMF共生体改良草地盐碱化,同时为研究AMF对其他植物的耐盐碱机理提供了有效参考。  相似文献   

20.
本试验旨在研究全株水稻与平菇菌糠共发酵料对浏阳黑山羊屠宰性能、肉品质和器官指数的影响。试验依据日粮不同分为两个组,试验组为65%精补料+35%全株水稻与平菇菌糠共发酵料,对照组为65%精补料+35%全株玉米青贮料。采用随机区组设计,选取18只体重为(15.53±2.22) kg的浏阳黑山羊,根据性别相同及体重相近原则首先组成9对,再随机分入两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2雌1雄共3只羊。预试期10 d,正试期60 d。结果表明:试验组肌肉失水率、肌纤维面积、脾脏指数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其中失水率降低18.27%、肌纤维面积降低11.24%、脾脏指数降低27.78%;试验组肌肉pH24h、熟肉率、肌纤维密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其中肌肉pH24h高10.53%、熟肉率高5.29%、肌纤维密度高9.28%;其余指标,包括宰前活重、胴体重、屠宰率、眼肌面积、GR值、pH45min、亮度、红度、黄度、剪切力、肌纤维直径、心脏指数、肝脏指数、肺脏指数和肾脏指数,差异不显著。由此可见,相对全株玉米青贮料而言,饲喂全株水稻与平菇菌糠共发酵料对浏阳黑山羊屠宰性能无不良影响,而且羊的肉品质更好;至于引起脾脏指数降低,其原因尚待探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