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采用青茶工艺制作山苦茶,之后经真空包装辐照杀菌,与当地百姓采摘后直接晒干的山苦茶相比较,水浸出物、茶多酚、蛋白质、可溶性糖含量均增加,咖啡碱含量降低;卫生指标经检验符合国标。产品汤色橙红明亮,滋味醇厚回甘,清香怡人。  相似文献   

2.
以山苦茶为主料,果胶、白砂糖、柠檬酸为辅料,研制山苦茶果冻。结果显示,山苦茶茶水比1∶500,浸提时间15 min,白砂糖添加量12%,柠檬酸添加量0.05%,果胶添加量1%,按此配方研制出山苦茶果冻呈淡棕黄色,口感酸甜适中,产品富有弹性和韧性,具有山苦茶特有的茶香味。  相似文献   

3.
山苦茶抗氧化功能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猪油中添加质量分数0.2%的山苦茶浸出物,在烘箱中以60℃贮存,POV值表明,处理后的山苦茶比对照可延长5 d;在猪油中添加质量分数0.02%抗坏血酸、0.02%柠檬酸和0.1%的山苦茶浸出物,有抗氧化协同增效作用;山苦茶浸出物对超.OH,DPPH.和O2-.的清除率较好。  相似文献   

4.
在猪油中添加质量分数 0.2%的山苦茶浸出物, 在烘箱以 60 ℃贮存, POV 值表明, 处理后的山苦菜比对照可延长 5 d; 在猪油中 0.02%抗坏血酸、 0.02%柠檬酸和 0.1%的山苦茶浸出物, 有抗氧化协同增效作用; 山苦茶浸出物对超·OH, DPPH·和 O2-·的清除率较好。  相似文献   

5.
山苦茶组织培养与快速繁殖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给山苦茶(Mallotus oblongifolius)大规模繁殖和推广种植打下技术基础,以山苦茶当年生带芽茎段为试验材料,研究了山苦茶离体茎段培养和快速繁殖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山苦茶带芽茎段最佳消毒方法为70%的酒精浸泡30 s,0.1% HgCl2溶液消毒8 min。最适宜的山苦茶茎段启动培养基为MS+2.0 mg/L 6-BA+1.5 mg/L KT。1/2MS为基本培养基,细胞分裂6-BA和KT组合有利于嫩茎增殖。山苦茶较好的继代增殖培养基为1/2MS+2.0 mg/L 6-BA+1.5 mg/L KT,生根培养基为1/2MS+2.0 mg/L IBA+2.0 mg/L NAA。利用本试验所得出的结果,可实现山苦茶种苗的离体无性快速繁殖,增殖率可达3。  相似文献   

6.
以昆仑雪菊、山苦茶、麦冬、冰糖为原料研制保健型袋泡山苦茶。结果表明,昆仑雪菊添加量0.5 g,冰糖添加量2.5 g,麦冬添加量3.0 g,山苦茶添加量2.0 g时,产品感官品质最佳。用250 m L开水浸泡3 min时口感最佳,该茶是一种口感柔和、补肾益气、凝神助眠的营养复合保健茶。  相似文献   

7.
采用不同方法对山苦茶饮料进行澄清化处理。试验结果表明,采用β-环糊精添加量0.7%,木瓜蛋白酶添加量0.3 g/kg,果胶酶添加量0.075 g/kg进行澄清处理,山苦茶的透光率可达95%。将其冷藏于4℃下3个月,未见沉淀产生。  相似文献   

8.
我国苦茶资源主要生化成分的鉴定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苦茶是中国特有的一类茶树资源。对保存于国家种质杭州茶树圃的24份苦茶资源进行了主要化学成分的测定与评价。结果表明,苦茶资源在影响茶叶品质的主要生化成分上与普通资源相比,不存在本质的差异;在体现茶类适制性的指标上,苦茶资源具有适制红茶的特点;在体现茶树进化程度的儿茶素组成及含量的指标上,苦茶资源偏向于阿萨姆茶变种,属于进化上比较原始的类型。聚类分析结果表明,苦茶与阿萨姆茶聚为一类,可以将苦茶类归属于阿萨姆茶。  相似文献   

9.
山苦茶抑菌效果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山苦茶浸出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杆菌、大肠杆菌和啤酒酵母具有较低的抑菌浓度,分别为1 300,1 000,1 500,1 000 mg/L,能短时间内杀灭这4种菌,30 min杀菌率在60%以上,60 min杀菌100%,并有良好的热稳定性。  相似文献   

10.
山苦茶浸出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 枯草杆菌、 大肠杆菌和啤酒酵母具有较低的抑菌浓度, 分别为 1 300 mg/L、1 000、 1 500, 1 000 mg/L, 能短时间内杀灭这 4 种菌, 30 min 杀菌率在 60%以上, 60 min 杀菌 100%, 并有良好的热稳定性。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不同加工工艺对‘紫娟’茶品质的影响,以‘紫娟’鲜叶为原料,分别利用烘青绿茶、晒青绿茶、红茶、白茶及黑茶的加工工艺制作成5种‘紫娟’茶,检测其主要品质成分的含量并进行系统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加工工艺下,同一品种‘紫娟’鲜叶制得的茶样所含化学成分的含量差异较大。其中,‘紫娟’烘青绿茶中花青素含量最高,晒青绿茶次之;儿茶素的含量随着发酵程度的加深而降低。此外,在黑茶中没食子酸含量最高,在白茶中茶氨酸含量最高,而咖啡碱在红茶中的含量最高。由此可见,不同加工工艺对‘紫娟’茶的主要品质化学成分影响较大,其中‘紫娟’烘青绿茶的多酚类物质含量最为丰富。  相似文献   

12.
红绿茶加工工艺对茶鲜叶香气和糖苷类香气前体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为了研究不同的加工工艺对茶鲜叶香气和糖苷类香气前体的的影响,利用槠叶种群体的一芽二、三叶鲜叶为原料,按照传统的加工工艺分别制成红茶、绿茶,应用SDE提取、GC/MS对香气组成进行分析,同时应用溶剂提取、双相酶解和GC/MS对糖苷类香气前体物质进行系统分析。结果表明:由同一批鲜叶所制的绿茶和红茶,其香气和糖苷类香气前体在组成和含量上存在明显差异。鲜叶、绿茶和红茶中精油相对总量依次为17.263、5.004和34.702。糖苷类香气前体检测结果表明,鲜叶中的香气前体苷元有6种,分别为苯甲醇、反式-芳樟醇氧化物、芳樟醇、苯乙醇、水杨酸甲酯和香叶醇;绿茶中有5种,苯甲醇未检测出;而红茶中只检测出了反式-芳樟醇氧化物和苯乙醇两种。在绿茶加工中,鲜叶中的苷元仅有20.34%得以释放;而在红茶加工中,95.60%的苷元得以释放。这些释放出的苷元成为成品茶的重要香气组分。实验证实了鲜叶在不同的加工工艺处理下,在制得的成茶中香气和糖苷类香气前体的组成和含量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3.
将信阳毛尖绿茶研磨成粉添加到主食面包中制备信阳绿茶主食面包,研究不同绿茶粉添加量对主食面包比容、感官品质、水分含量及酸度的影响。结果表明,绿茶粉最佳添加量为面包粉质量的3%,此时得到的绿茶主食面包比容为5.75 m L/g,感官品质评分98分,水分含量32.7%,茶多酚含量0.386 g/100 g,酸度2.98°T;绿茶面包表皮完整且丰满,无焦斑,色泽均匀,稍有茶叶的黄绿色,组织紧密有弹性、耐咀嚼,有茶叶的清香,无茶苦味,且具有较好的营养保健功能,市场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14.
为了客观地评价不同主产地绿茶品质的差异性,统计分析了四川、湖北、福建的16个绿茶样品的茶多酚、茶多糖、茶氨酸、灰分、水分、重金属、农药残留含量的差异。结果表明,四川产绿茶的茶氨酸含量显著高于湖北,3个省份的茶多酚、茶多糖含量差异不显著;茶多酚、茶多糖、茶氨酸含量最高的产地分别为宜宾市、峨眉山市、眉山市(编号3)。湖北产绿茶的灰分含量显著高于四川和福建,水分含量显著低于四川;不同主产地绿茶的重金属含量和农药残留量均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研究结果将为绿茶原料的产地选择、品质评价等提供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15.
设施栽培对绿茶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常规栽培绿茶为对照,通过对设施栽培绿茶中主要生化成分、五种儿茶素含量的测定,香气物质的GC-MS分析及感观审评,对设施栽培茶叶的品质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设施栽培环境下茶叶的茶水浸出物和氨其酸含量较常规栽培有所增高,茶多酚和咖啡碱含量略低于常规栽培;五种主要儿茶素总量设施栽培低于常规栽培茶叶,但儿茶素品质指数有明显提高;GC-MS分析共鉴定出57种香气物质,其中大棚茶叶51个组分、露天对照茶叶43个组分,通过对2种茶叶主要香气组分和香气特征物质的对比,发现二者主要香气物质和香气特征物质的组成成分基本相同,但相对含量差异较大;设施栽培茶叶感观审评得分93.45,略高于对照的93.40分。因此,设施栽培茶园的管理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绿茶良好品质的形成。  相似文献   

16.
对绿茶酸牛乳保藏过程中的品质变化进行研究。绿茶酸牛乳在4℃冷藏条件下,其功能性成分叶绿素、茶多酚、游离氨基酸的含量逐渐减少;在保存6 d时,挥发性风味物质以芳香阈值较高的醛类、酸类等为主。确定绿茶酸牛乳的最佳饮用时间为4℃冷藏条件下保存5~6 d,超过此期限,绿茶酸牛乳的营养价值下降。  相似文献   

17.
针芽形名优绿茶滚筒杀青工艺研究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针芽形名优绿茶的滚筒杀青工艺对其感官品质及品质成分的影响,并优化提出最佳滚筒杀青工艺参数,以针芽形名优绿茶的外形、香气、滋味的感官审评结果为依据,多指标评价优化滚筒杀青工艺参数,并考察滚筒杀青时间、温度、投叶量对针芽形茶主要品质成分的影响。结果显示:多指标评价优化的针芽形名优绿茶最佳滚筒杀青工艺参数,即温度270℃、时间90 s、投叶量125 kg/h;杀青温度对氨基酸总量、咖啡碱含量具有显著影响,对茶多酚含量具有极显著影响;杀青时间对水浸出物、茶多酚、氨基酸含量具有显著影响;投叶量对咖啡碱含量具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