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杂种肉羊3月龄、6月龄的生长发育测定结果表明:萨寒F13月龄断奶重、6月龄育肥重极显著地高于对照组(P<0.01),德寒F1、陶寒F13月龄断奶重、6月龄育肥重都显著地高于对照组(P<0.05);并且萨寒F1这些性能比德寒F1、陶寒F1都要好,德寒F1、陶寒F1无明显差异。育肥屠宰结果表明:平均屠宰率、平均胴体净肉率萨寒F1极显著地高于对照组(P<0.01),德寒F1、陶寒F1都显著地高于对照组(P<0.05);并且萨寒F1比德寒F1、陶寒F1都要好,德寒F1又高于陶寒F1。  相似文献   

2.
雌核发育彭泽鲫后代理论上应为全雌群体,前期研究发现实验室养殖彭泽鲫F1代(相比池塘养殖)和实验室高密度养殖F2代(1.28尾/L,相比低密度0.64尾/L)组中出现了高比例的雄鱼。之前研究认为Vtg B和ZP2基因是雌性特异性表达的基因,本试验对F1、F2代雌雄鱼Vtg B和ZP2表达及卵黄蛋白原含量差异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实验室养殖F1代雄鱼性腺中Vtg B和ZP2的表达分别极显著和显著高于雌鱼(P0.01,P0.05);池塘养殖F1代雄鱼性腺中Vtg B和ZP2的表达分别极显著高于和低于雌鱼(P0.01);F2代低密度养殖组中雄鱼性腺中ZP2的表达极显著高于雌鱼(P0.01)。实验室养殖F1代雄鱼肝胰脏中Vtg B和ZP2的表达分别极显著高于和低于雌鱼(P0.01);池塘养殖F1代雄鱼肝胰脏Vtg B和ZP2的表达均极显著低于雌鱼(P0.01);F2代雄鱼肝胰脏中Vtg B和ZP2的表达极显著高于雌鱼(P0.01)。F1代实验室养殖雄鱼全鱼卵黄蛋白原含量极显著低于雌鱼(P0.01);F1代池塘养殖雄鱼性腺、肝胰脏中卵黄蛋白原含量分别极显著高于和低于雌鱼(P0.01);F2代雄鱼性腺、肝胰脏中卵黄蛋白原含量极显著高于雌鱼(P0.01)。本研究表明,彭泽鲫Vtg B和ZP2基因并非雌性特异性表达,且不同的养殖方式、密度影响雌雄鱼Vtg B和ZP2表达及卵黄蛋白原含量。  相似文献   

3.
对12~18月龄20头西门塔尔与秦川牛杂交F1肉牛和20头秦川黄牛进行100d直线育肥,西杂F1肉牛平均日增重954.5g+100.46g,屠宰率:58.3%,净肉率:49.6%;秦川黄牛日增重500.1g+84.30g,屠宰率50.2%,净肉率:42.4%。西杂F1肉牛比秦川黄牛日增重提高90.86%(P<0.01),屠宰率和净肉率分别提高8.1和7.2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4.
以原鸡滇南亚种(♂)与原鸡(♀)、临沧茶花鸡(♀)、绿耳乌骨鸡(♀)、楚雄麻鸡(♀)不同组合F1代为研究素材,分析比较了其常规肉质性状和基本营养成分。结果表明:原鸡杂交F1代胸、腿肌pH值显著低于原鸡纯种F1代(P<0.05),宰后24h均呈下降趋势,纯种F1代下降最为明显;胸、腿肌系水力、滴水损失率、蒸煮损失率、肌纤维直径(密度)等指标在各组间差异显著(P<0.05)。就营养成分而言,胸、腿肌水分含量及胸肌粗蛋白含量在各组间差异均不显著(P>0.05),腿肌粗蛋白含量在各组间差异显著(P<0.05);胸肌及腿肌的粗脂肪、粗灰分含量也均有显著差异(P<0.05)。总体而言,原鸡(♂)与临沧茶花鸡(♀)肉质特性杂种优势较大,与楚雄麻鸡(♀)杂种优势较小。通过了解原鸡与家鸡杂交后代肉质特性,将对野生原鸡的保种、开发利用和家鸡的杂交改良、选育实践具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5.
雷芳萍 《畜禽业》2011,(10):17-18
试验结果表明:萨寒F13月龄断奶重、6月龄育肥重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边寒F1、杜寒F13月龄断奶重、6月龄育肥重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并且萨寒F1这些性能比边寒F1、杜寒F1都要好,边寒F1、杜寒F1无明显差异。育肥屠宰结果表明:平均屠宰率、平均胴体净肉率萨寒F1显著地高于对照组(P<0.01),边寒F1、杜寒F1都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并且萨寒F1比边寒F1、杜寒F1都要好,边寒F1又高于杜寒F1。  相似文献   

6.
选择生产性能与胎次接近的临产母猪60头,随机分为2组,选择出生日期、断奶重、体型相近的断奶仔猪60头,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头。哺乳母猪在产前7d和产后8d、保育仔猪在断奶换料后30d、添加0.1%的银翘散和0.1%的止泻散,育成猪在转栏后30d,添加0.1%的银翘散,进行饲喂效果比较。结果表明,试验给与对照组21日龄断奶窝重差异极显著(P<0.01);窝日增重差异极显著(P<0.01);断奶个体重每头提高280g,差异极显著(P<0.01);平均断奶窝头数差异极显著(P<0.01);平均保育日增重每头提高14g差异显著(P<0.05);保育肉料比试验组为1∶1.51,比对照组减少0.08;育成结束重(81日龄个体重)差异极显著(P<0.01);平均育成日增重每头提高9g差异显著(P<0.05);育成肉料比试验组为1∶1.71,比对照组减少0.12。试验组的猪瘟、高致病性蓝耳病、伪狂犬、口蹄疫的免疫抗体合格率高于对照组;同时减少了哺乳期、保育期的发病率(P<0.05),降低了哺乳期的死亡率(P<0.01);节约了药费哺乳期每头2.33元(P<0.01),保育期2.27元(P<0.05),育成期2.12元。  相似文献   

7.
中华鳖黄河群体选育F1-3 世代生长性能比较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中华鳖黄河群体选育世代的养殖性能,对其3个选育世代F1、F2、F3从温室苗种饲养阶段到室外成鳖饲养阶段的生长性能进行了连续观测比较试验.结果显示:(1)个体日均增重:苗种阶段的顺序为F3≈F2>F1,F2和F3极显著地优于F1(P<0.01);成鳖阶段的顺序为F3>F2>F1,F3极显著地优于F1和F2(P<0.01);(2)每平方米日均产量:苗种阶段的顺序为F3>F2>F1,F3和F2极显著地优于F1(P<0.01);成鳖阶段的顺序为F3>F2>F1,F3极显著地优于F1和F2(P<0.01);(3)体重变异系数:苗种阶段的顺序为F1>F2>F3;成鳖阶段的顺序为F2>F1>F3;F3生长最整齐;(4)裙边比:在成鳖阶段,裙边比的大小顺序为F3(18.1%)>F2(17.79%)>F1(17.47%).对以上4项指标的综合分析表明,黄河鳖选育群体的养殖性能逐代提高.  相似文献   

8.
刘文骁  陈宏 《水产科学》2015,(2):100-103
利用建鲤和彩鲫正反交获得了鲤鲫F1(彩鲫♀×建鲤♂)和鲫鲤F1(建鲤♀×彩鲫♂)两个杂交群体,将两个杂交群体各分为两组,分别在室内水族箱和室外池塘中饲养6个月后,通过显微镜对鳞片黑色素细胞的数量进行统计,利用丙酮抽提液对鳞片红色素细胞的吸光值进行测定。结果发现,鲤鲫F1的红色素细胞吸光值与彩鲫接近(P0.05),黑色素细胞数值极显著低于建鲤(P0.01);鲫鲤F1红色素细胞吸光值极显著低于彩鲫(P0.01),黑色素细胞值显著低于建鲤(P0.05)。  相似文献   

9.
胚胎移植用受体山羊同期发情方法的比较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本研究分别用CIDR(处理1)、CIDR+PG(处理2)、CIDR+PG+PMSG(处理3)三种处理方法对山羊进行同期发情处理。结果发现,三种处理均以去栓36h后发情率最高。不同处理去栓24h后发情率,处理3(34.3%)极显著高于处理1(7.1%)、显著高于处理2(15.7%),而处理1和2之间差异不显著;不同处理去栓后36~48h内发情率,三种处理(51.4%、56.9%、50%)之间差异均不显著;不同处理去栓后48h发情率,处理1(14.2%)显著高于处理3(4.3%),其它处理间无明显差异;不同处理之间去栓后36~72h发情率,三种处理间(65.7%、64.5%、54.3%)也均无显著差异;不同处理的总发情率,处理3(88.6%)极显著高于处理1(72.9%),其它处理间无明显差异;持续发情或返情(发情羊中第7天仍发情的羊)的比例,处理3(18.6%)极显著高于处理1(2.9%)和处理2(3.9%),而处理1和2之间的差异不显著;实际胚胎移植可用羊数,处理1(62.3%)和处理2(60.8%)极显著高于处理3(35.7%),而处理1和2之间的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0.
刘安芳 《畜禽业》2003,(2):38-39
选用1日龄健康樱桃谷肉鸭600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设4个重复,每个重复50只肉鸭,试验采用单因素完全随机试验设计。A组饲喂基础日粮,B组、C组在基础日粮的基础上分别添加0.2%、0.4%的双乙酸钠。试验结果表明:日粮中添加双乙酸钠对肉鸭日增重、瘦肉率有显著影响(P<0.05);对肉鸭的饲料转化率有极显著影响(P<0.01);对肉鸭的成活率和屠宰率、皮脂率无显著影响(P>0.05)。B组日增重比A组提高了8.65%(P<0.05),比C组提高了5.45%(P>0.05);B组料肉比较A组降低了11.52%(P<0.01),较C组降低了3.29%(P<0.05);B组的成活率与A组、C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B组每只肉鸭分别比A、C组多盈利1.04元、1.06元。  相似文献   

11.
本试验选用4月龄的南江黄羊与本地山羊杂交一代羊和本地山羊在农户条件下进行为期 60d短期育肥,试验结果表明:本地山羊试验1组(放牧加补饲)平均日增重较对照组(传统饲养法)增加 27.43g,差异极显著(P<0.01),增收 11.48 元,增加纯利润 3.78 元。南×本杂交一代山羊试验 2组(放牧加补饲)比本地山羊对照组平均日增重提高56.26g,差异极显著(P<0.01),增收23.59元,增加纯利润13.69元;而与本地山羊试验1组比较,平均日增重提高28.83g,差异极显著(P<0.01),增收12.11元,增加纯利润9.91元。  相似文献   

12.
用6只规格为6m×6m×2m的网箱,饲养黄颡鱼。分为3组,第1组(F1),适时投喂中草药药饵;第2组(F2),定期投喂西药(氟苯尼考)药饵;第3组(F0),整个饲养期不喂任何药物,用于对照。经过120d试验,结果表明:F1的存活率(93.78%),极显著高于F2(72.9%)和F0(58.67%)(p<0.01)。F1的因伤死亡率(4.17%)显著低于F2(8.71%)(p<0.05);极显著低于F0(11.97%)(p<0.01)。试验表明:用中草药防病,不仅存活率高,经济效益好;而且养出的鱼全部达到输韩水产品标准。从而保证了食品安全和出口安全。  相似文献   

13.
PIC猪与长荣猪育肥对比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通过对PIC配套系五元杂交仔猪和长荣杂交仔猪在相同营养水平和饲养管理条件下进行育肥饲养对比,结果表明:PIC猪的育肥性能和经济效益显著优于长荣猪:(1)PIC猪育肥期内日增重826g,长荣猪为779g;(2)PIC猪饲料报酬明显优于长荣猪,PIC猪为2.88∶1,长荣猪为3.27∶1;(3)PIC猪瘦肉率(64.4±3)%,长荣猪瘦肉率(47.6±3.4)%,差异极显著;脂肪率、皮率、膘厚,后腿比例、眼肌面积等其它主要指标也差异极显著(P<0.01),PIC猪胴体屠宰主要性状指标明显优于长荣猪;PIC猪与长荣猪屠宰率、骨率、pH值、大理石纹评分、肉色评分差异均不显著(P<0.05),皮厚和熟肉率差异显著(0.01相似文献   

14.
在水温25.6~27.0℃、盐度31、光照2000lx条件下饲育仿刺参苗种,研究了鱼粉、大豆蛋白与梭子蟹粉3种蛋白源对仿刺参幼参生长的影响。在饲料中分别按海藻质量的1‰、2‰、3‰分别添加鱼粉、大豆蛋白与梭子蟹粉。在27个容积为56L的玻璃钢水槽中分别放入一片30cm×40cm的波纹板和200头(0.1g/头)幼参,适量充气进行培育。试验结果表明,鱼粉试验组中以1‰的添加量效果最好,20d内质量增加175.0%,平均每头幼参质量日增加(3.75±0.9)mg;大豆蛋白试验组中以1‰的添加量效果最好,20d内质量增加165.0%,平均每头幼参质量日增加(3.25±0.3)mg;梭子蟹粉试验组中以3‰的添加量效果最好,20d内质量增加203.5%,平均每头幼参日质量增加(5.17±0.7)mg。3种蛋白源的1‰添加量中,效果依次为:鱼粉>蟹粉>大豆蛋白>空白组,空白组与添加蛋白源组之间差异极显著(P<0.01);2‰添加量中,效果依次为:蟹粉>鱼粉>大豆蛋白>空白组,蟹粉与鱼粉和大豆蛋白之间差异显著(P<0.05),空白组与添加蛋白源组之间差异极显著(P<0.01);3‰添加量中,效果依次为:蟹粉>鱼粉>大豆蛋白>空白组,蟹粉与鱼粉和大豆蛋白之间差异极显著(P<0.01),空白组与添加蟹粉试验组之间差异极显著(P<0.01)。试验结果证明,用梭子蟹粉作蛋白源效果显著好于鱼粉和大豆蛋白。  相似文献   

15.
为探讨石斑鱼杂种优势形成过程中基因组DNA甲基化水平的变化,本研究采用甲基化敏感扩增多态性(Methylation-sensitive amplification polymorphism, MSAP)技术检测云纹石斑鱼(Epinephelus moara)、鞍带石斑鱼(Epinephelus lanceolatus)及云纹石斑鱼(♀)×鞍带石斑鱼(♂)杂交F1 3个群体的基因组DNA甲基化水平,分析杂交F1与亲本基因组DNA甲基化水平的差异。结果显示,云纹石斑鱼和鞍带石斑鱼的基因组DNA属于甲基化程度较高的类群;云纹石斑鱼、鞍带石斑鱼及其杂交F1的DNA总甲基化率分别为60.62%、59.38%和55.78%,DNA全甲基化率分别为31.37%、30.67%和29.27%,DNA半甲基化率分别为29.25%、28.71%和26.51%;杂交F1的DNA总甲基化率、全甲基化率和半甲基化率均低于双亲,并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3个群体的全甲基化率均大于半甲基化率。研究表明,云纹石斑鱼(♀)×鞍带石斑鱼(♂)杂交F1 DNA甲基化水平与杂种优势呈负相关,杂交F1 DNA甲基化水平的降低可能是形成快速生长等杂种优势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6.
试验以波杂山羊为试验对象,设计了3种不同的短期同期发情处理方法,对同期发情率、发情后卵巢状态观察及情期受胎率进行了统计分析与评价。结果表明:组2(CIDR+PG+PMSG,82%)和组3(PG+三合激素,80%)的同期发情率显著高于组1(PG+PMSG,66%)(p<0.05);组2处理后发情羊的卵巢状态明显优于其他2组;而且组2的情期受胎率也显著高于组1和组3(p<0.05)。综上,CIDR+PG+PMSG是波杂山羊最有效的短期同期发情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17.
山羊补饲生长发育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左学斌 《畜禽业》1999,(3):46-47
合川白山羊是重庆特有的皮肉兼用型地方良种。为探索其生长发育增重效果,选择了3-6月龄育成母羊月只观测,对体尺、体重与闭体进行了测定,结呆表明:经叨天补饲测定,其体尺与体重增长为体高4.1二3%,十字部高5.37%,体外长7.85%,胸口10.06%,胸深7.35%,购定10%,体重65.49%,只牛口增重64.1g。  相似文献   

18.
试验在玉米-豆粕型日粮中添加蛋白酶和淀粉酶组成的复合酶以考察其对蛋鸡早期生长和营养物质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复合酶显著的降低了料重比(P<0.05),极显著的提高了日粮干物质、粗蛋白、钙和磷的利用率(P<0.01),其增加量分别等于或大于5.3%、15%、20%、15.2%。处理1和处理2分别是日粮的表观代谢能增加了0.76和0.78MJ/kg。在试验期内,处理组鸡只能量、钙和磷的沉积率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蛋白沉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其增加量分别等于或大于2.99%、12.34%、9.30%、6.24%。  相似文献   

19.
三种鲫鱼对暴发性鱼病的抗病力   总被引:6,自引:4,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报道彭泽鲫、异育银鲫及白鲫对嗜水气单胞菌引起的暴发性鱼病抗病力的研究结果。在菌液浓度为6.0×10~6个/ml,注射剂量为0.3ml/尾时,半数致死量(LD_(50))分别为彭泽鲫 10~(-1.?),异育银鲫 10~(-1.61),白鲫 10~(-2.21),差异极显著(P<0.01)。从三个方面进一步研究了造成以上差异的机理:(1)补体总量——彭泽鲫 6.40 单位/ml,异育银鲫 5.97 单位/ml,白鲫 2.20 单位/ml,差异极显著(P<0.01);(2)补体替代途径(C_d 旁路)杀菌能力——彭泽鲫和异育银鲫极显著优于白鲫(均值多重分析 D>D_(0.01)),彭泽鲫好于异育银鲫,但差异不显著;(3)白细胞吞噬功能——三种鲫鱼间存在极显著差异(P<.01),吞噬百分率是彭泽鲫极显著优于白鲫和异育银鲫(D> D_(0.01)),吞噬指数是彭泽鲫和异育银鲫显著优于白鲫(D>D_(0.05))。彭泽鲫是对暴发性鱼病抗病力较强的品种,白鲫是对暴发性鱼病抗病力最差的品种。  相似文献   

20.
对12~18月龄20头西门塔尔与秦川牛杂交F1肉牛和20头秦川黄牛进行100d直线育肥,西杂F1肉牛平均日增量954.5 g+100.46 g,屠宰率:58.3%,净肉率:49.6%;秦川黄牛日增重500.1g+84.30 g,屠宰率50.2%,净肉率:42.4%.西杂F1肉牛比秦川黄牛日增重提高90.86%(P<0.01),屠宰率和净肉率分别提高8.1和7.2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