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刘明亮  雷海平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11):5140-5143
应用空间数据整合技术和数据库技术,对湖南省不同开发区不同时点的成果数据进行分析整合,构建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空间数据库并建立湖南省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成果数据库管理系统,形成湖南省开发区"一张图",实现湖南省省级以上开发区不同时点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成果的集成管理和应用。实践表明,该系统在国土管理部门及开发区的土地管理工作中具有良好的应用效果和推广前途。  相似文献   

2.
在广泛收集有关水文、土地、水土利用现状资料和实际调查数据的基础上,介绍了土库曼斯坦降水、地表水、地下水、土地资源等资源概况,并分析了该区域水土资源利用现状,探讨了水土资源在开发利用中所面临的问题,并为实现水资源、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提出重要举措。该研究为土库曼斯坦今后发展及中亚其他干旱区国家建立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模式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3.
基于Landsat8遥感影像的合肥市土地利用分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Landsat8卫星2013年9月获取的合肥市OLI多光谱数据,在经过校正以及波段的融合等处理后得到的数据作为研究数据,采用不同分类方法进行分类识别,并且对比不同分类器在遥感影像分类中的效果和分类精度。根据国家土地利用现状分类的标准和合肥市土地利用的现状,将合肥市的土地主要分为建设用地、交通用地、水体、绿化用地、农业用地、林地等6类,并采用5种常见监督分类方法和BP神经网络分类法对于本研究数据进行分类,结合实际用地情况对分类结果进行了总结分析,完成总体分类精度和Kappa系数等指标对各分类器精度的评价,对比了各分类器对各要素的分类精度。  相似文献   

4.
在广泛收集有关水文、土地、水土利用现状资料和实际调查数据的基础上,介绍了土库曼斯坦降水、地表水、地下水、土地资源等资源概况,并分析了该区域水土资源利用现状,探讨了水土资源在开发利用中所面临的问题,并为实现水资源、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提出重要举措.该研究为土库曼斯坦今后发展及中亚其他干旱区国家建立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模式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安泽县经济迅速发展,土地利用类型结构和布局也随之发生了变化,而且趋向复杂化.该研究根据2005和2010年安泽县土地利用数据,通过比较该县农用地、建设用地、其他用地的数据来分析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情况,得出该县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大,城镇工矿用地与农村居民点用地增减不同步,土地利用方式与其适宜性的一致性较差.提出了整合农村居民点、提高植被覆盖率、适当发展畜牧业和旅游业等建议,以达到土地利用系统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最优化.  相似文献   

6.
随着城市化的加快,对城市土地的需求不断增加,城市土地的高效利用是必然趋势.该研究以芜湖市为例,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对2004~2013年芜湖市的土地利用经济效益进行定量评价.结果表明:2004 ~ 2013年芜湖市土地利用效益总体较高;但在某些年份存在土地利用效益低下的状况,主要原因是各土地投入要素组合不合理.根据评价结果,并结合芜湖实际发展情况,提出要调整各类产业结构,增加第三产业用地比重,充分利用城市土地,整合闲置土地资源等建议,以提高城市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7.
基于GIS的福州土地利用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最基本的自然资源,土地利用研究是目前全球变化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以福州市2000年1:10万土地利用现状图为主要数据源,在ARCVIEW GIS 3.2软件的支持下,对福州市土地利用现状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福州土地资源合理利用措施。  相似文献   

8.
农户行为视角下农业生产性服务对土地规模经营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我国农业生产性服务发展水平较高的水稻产业为例,在分析农业生产性服务发展现状的基础上,采用国家水稻产业综合实验站固定观察点的农户调查数据,从农户土地规模经营行为视角实证研究农业生产性服务对土地规模经营的影响。结果表明:1)当前我国农业生产性服务产中环节发展水平较高,产前和产后环节发展相对薄弱;2)农业生产性服务促进了土地的规模经营,产中和产后环节生产性服务对农户土地规模经营行为的影响更为显著;3)对不同经营规模农户而言,农业生产性服务对大规模农户土地规模经营行为影响更为显著;4)个体特征、生产经营特征对农户土地规模经营行为也存在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9.
为了揭示土地系统脆弱性现状,在构建云南省土地系统脆弱性VSD模型框架的基础上,测算云南省土地系统脆弱性,并根据其脆弱性进行分级,并分区域提出土地系统脆弱性应对策略.结果表明:云南省2010、2015和2018年土地系统脆弱性指数分别为3.8363、3.2109和3.1092,土地系统脆弱性整体上呈下降趋势.云南省土地系统脆弱性空间分异显著,不同州市由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自然条件状况、土地利用结构等不同,导致全省土地系统脆弱性分布的差异性.该研究可为了解人类活动对区域土地的干扰和破坏程度,根据不同区域的脆弱性针对性地提出应对策略并对云南省土地系统保护发展政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正通过对重庆市渝北区铜锣山工矿废弃土地现状的调查,总结该区域工矿废弃土地利用现状数据,详细阐述工矿废弃地复垦操作路径,分析工矿用地复垦对区域经济、社会、生态发展的意义,为县域工矿废弃土地复垦利用实施提供参考。土地资源是国家重要的自然资源,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有力地支持了各项生产建设。在生产建设中,因工程施工挖损、压占等造成了土地资源的破坏及生态环境的恶化。为及时对破坏土地复垦利用和恢复建设区生态  相似文献   

11.
The ex-ante assessment of the likely impacts of policy changes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s on agriculture can provide insight into policy effects on land use and other resources and inform discussion on the desirability of such changes. Integrated assessment and modeling (IAM) is an approach that can be used for ex-ante assessment. It may combine several quantitative models representing different processes and scales into a framework for integrated assessment to allow for multi scale analysis of environmental, economic and social issues. IAM is a challenging task as models from different disciplines have a different representation of data, space and time. The aim of this paper is to describe our strategy to conceptually, semantically and technically integrate a chain of models from different domains to assess land use changes. The models that were linked are based on different modeling techniques (e.g. optimization, simulation, estimation) and operate on different time and spatial scales. The conceptual integration to ensure consistent linkage of simulated processes and scales required modelers representing the different models to clarify the data exchanged and interlinking of modeling methodologies across scales. For semantic integration, ontologies provided a way to rigorously define conceptualizations that can be easily shared between various disciplines. Finally, for technical integration, OpenMI was used and supplemented with the information from ontologies. In our case, explicitly tackling the challenge of semantic, conceptual and technical integration of models forced researchers to clarify the assumptions of their model interfaces, which helped to document the model linkage and to efficiently run models together. The linked models can now easily be used for integrated assessments of policy changes,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s and societal and biophysical changes.  相似文献   

12.
郑汴一体化背景下城市土地集约节约利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郑汴一体化的提出背景出发,阐述了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涵义,从修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盘活城市存量土地、优化用地空间布局、健全土地市场体系、强化土地法制管理、增强集约节约用地意识等方面提出了郑汴一体化背景下城市土地集约节约利用的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13.
黑龙江省大庆市生态风险评价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为保障大庆市的生态安全,利用该市1978、1988、1992、1996、2001年5个时段的MSS和TM影像,以GIS技术为数据集成分析平台,获取20余年不同时期的土地利用信息.在此基础上,引入层次分析法,确定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生态风险的权重值,构造不同时段综合生态风险指数.利用空间采样法和空间插值法,表达大庆市区域生态风险的时空动态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978—2001年,大庆市的生态风险除了个别集中治理的区域有所减轻外,总体上强度和范围都不断增大;1988—2001年生态风险区域分布的不均匀性增大,大庆市内形成了2个高生态风险区.根据分析结果,提出了大庆市生态环境的重点保护与治理区及相应的土地利用与生态建设对策.  相似文献   

14.
基于DEM的浏阳市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解译卫星遥感影像,利用DEM数据,应用GIS的空间分析功能,分别从高程、坡度和坡向对浏阳市的土地利用情况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地形因子对土地利用的空间格局有很大的影响。不同地形因子不同级别下的主导土地利用方式不同,各土地利用类型的优势区域不同,相同土地利用类型在不同地形级别下的数量和结构也存在很大差异。通过对土地利用的结构和空间布局分析,将有助于实现该地区的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和不同地形上土地利用类型的合理布局,保护该地区的生态环境和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为探讨变权组合预测模型在区域生态风险预测中的应用,该文以黑龙江省大庆市为研究对象,利用该市1976、19881、9921、996、2001、2003年各年的TM遥感影像数据,以GIS技术为数据集成分析平台,获取了20余年不同时期的土地利用信息.在此基础上,引入层次分析法,确定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生态风险权重,构造各土地利用类型不同时段的综合生态风险指数,采用基于回归预测法、灰色预测法和神经网络预测法的变权组合预测方法模拟了大庆市2010年生态风险程度空间分布预测图.结果表明,生态风险指数的空间分布是基本沿着城区和主要交通干线的轮廓呈线状或点状逐步向外减小的,这说明干道交通系统建设以及城市开发活动在区域生态风险程度增加中的重要贡献;大庆市生态风险程度分布中,高、中生态风险程度区的范围都有所扩大,这表明大庆市的生态风险在不断的提高,范围也在不断扩大.  相似文献   

16.
城乡一体化土地管理是未来的发展趋势,建立农地流转综合管理信息系统(RLMIS)可以实现对农地流转的自动化管理、智能查询与统计分析并辅助相关主体进行决策。RLMIS系统设计与开发的关键在于农地流转管理的业务流程建模、RLMIS与地籍管理信息系统的空间数据共享、RLMIS空间数据多尺度管理与应用和RLMIS数据自动综合。在分析RLMIS系统功能的基础上,探索了系统的运作流程,并对上述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7.
作为包含经济融入、社会融入、心理与身份融入三方面的综合融入过程,农民工城市融入程度的提升会显著促进该群体的农村土地流转行为。其中,经济融入主要提升农民工作出土地流转抉择的可能性;社会融入明显拓展了农民工土地流转的对象范围;心理及身份融入则主要对农民工土地流转期限的提升具有显著影响。但由于中央对农民工的保护性政策倾向,城市融入度对农民工土地退出的影响却并不显著。细化出不同融入指标对农民工土地流转行为的差异性影响,旨在为我国新时期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提供一定借鉴。  相似文献   

18.
利用ArcGIS的空闻分析模块进行土地利用空间变化的分析。以孟州市为例,通过对孟州市2个时段(1985和2000年)土地利用矢量图的空间整合、叠置等一系列分析,得出孟州市15年来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在空间上的分布状况,从而可以计算出孟州15年来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的面积、土地利用的转移矩阵。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孟州市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原因及驱动机制。  相似文献   

19.
以西藏的"一江两河"流域为例,以1990年、2000年、2010年、2015年4期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和数字高程模型(DEM)派生数据坡度、坡向和高程3个地形因子信息为基础,基于DEM并结合ArcGIS技术,对地形因子和土地利用数据进行叠加提取,采用土地变化强度指数(K)、土地分布指数(LDI)和土地转移分布指数(p)3个指标分析总结了地形因子对流域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的影响特征及规律.结果表明:1990-2015年期间,居民地用地强度变化呈现最大,其余地类变化缓和;耕地、居民地、林地和草地的分布指数随高程坡度变化分布指数差异大,不同地类在各级因子中优势分布差异显著;林地最容易转移,耕地和建设用地向低海拔低坡度半阳坡转移明显,其余地类转移较为缓慢.综合来看,地形因子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作用明显,土地利用优势分布和土地利用转移均出现不同的时空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