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通过差速离心法提取桡足类组织细胞膜,依照本实验室确立的细胞膜与WSSV特异性的结合关系,进行了桡足类细胞膜与白斑综合症病毒(WSSV)结合实验。结果表明,桡足类细胞膜与WSSV之间存在着特异性的结合,二者的结合说明了桡足类细胞膜上存在有WSSV的受体蛋白,其为确定桡足类属于WSSV感染宿主提供了重要证据。同时,比较了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鳃细胞膜对桡足类细胞膜与WSSV结合的影响作用,证实了凡纳滨对虾鳃细胞膜对二者的结合具有明显的封闭作用,侧面说明了WSSV在二者细胞膜上存在有相同的受体蛋白或结合位点。桡足类细胞膜经表面活性剂Triton x-100处理后,与WSSV的结合活性没有受到影响,而经Tween-20处理能显著提高与WSSV的结合活性,提示受体蛋白在细胞膜上可能占有一段较小的跨膜区域。经SDS-PAGE分析确定了桡足类细胞膜由分子量为18~207kD范围的约33条蛋白条带组成。  相似文献   

2.
锯缘青蟹大眼幼体与凡纳滨对虾混养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3口池塘共1.14 hm2进行锯缘青蟹大眼幼体与凡纳滨对虾的混养试验,投放锯缘青蟹大眼幼体8500只,凡纳滨对虾苗2.03×105尾,经96~129 d的养殖,收获锯缘青蟹729.1 kg,凡纳滨对虾2804.3 kg;锯缘青蟹平均312 g/只,凡纳滨对虾57.5尾/kg;锯缘青蟹大眼幼体成活率27.5%,凡纳滨对虾成活率79.4%。试验结果表明,锯缘青蟹大眼幼体可以直接投入池塘中与凡纳滨对虾混养,将为今后大规模发展锯缘青蟹养殖摸索出一条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3.
丁勇 《水产养殖》2017,(6):33-34
<正>近年来海参池塘网箱育苗以其低成本、生态化养殖的优势在海参育苗产业中的比重逐步提高,但依然有很多问题没有解决。比如对附着基的选择和桡足类的控制,笔者通过试验对当前常用的几种附着基进行对比,并选取大连地区常见的3种生物进行桡足类控制试验,以期为完善海参网箱育苗技术提供借鉴。1材料与方法1.1试验条件试验池塘位于大连市皮口镇大连有德渔业集团有限公司,池塘面积6.6 hm~2,水深2.5 m,自然纳  相似文献   

4.
本试验为生产性试验。凡纳滨对虾"科海1号"初始规格为16万尾/kg,土苗凡纳滨对虾初始规格为8万尾/kg。试验管理与投饵全部根据企业整个生产进度同步进行。试验结果认为,凡纳滨对虾"科海1号"特定生长率6.87%,显著高于对照5.74%,体长、体重规格整齐度均优于土苗,体重变异大于体长变异。  相似文献   

5.
凡纳滨对虾"桂海1号"是由广西水产研究所选育的新品种(品种登记号:GS-01-001-2012)。为验证该品种在河北养殖适应情况,2014年我们对该虾进行了生产性养殖试验。试验设三个平行试验组,每组试验池1个,对照池1个。凡纳滨对虾"桂海1号"苗种和普通凡纳滨对虾苗种(俗称土苗)初始规格均为8万尾/kg,试验管理与投饵全部根据企业整个生产进度同步进行。试验结果:凡纳滨对虾"桂海1号"平均日增重显著高于对照组36.4%,33.3%,36.4%,饵料系数试验组比对照组分别低13.9%,14.0%,13.8%。出塘成活率和肥满度试验组与对照组相当。试验证明,凡纳滨对虾"桂海1号"具有较好的生长优势,在河北省养殖推广有较好的前景。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如何充分利用凡纳滨对虾养殖池的水体、底质空间和饵料资源,降低养殖成本,提高养殖经济效益,进行了凡纳滨对虾与方格星虫的混养试验。试验池塘1口,面积2800 m2,放养体长0.8~1.0 cm的凡纳滨对虾苗22万尾,放养体长2~3 cm、平均体质量0.402 g的方格星虫苗种6万条。经过117~123d养殖,收获凡纳滨对虾2 453 kg,规格66尾/kg,成活率73.6%,产值58 872元;收获方格星虫268 kg,规格159条/kg,成活率71.0%,产值17688元。试验总产值76560元,利润36218元。  相似文献   

7.
测定和分析了海水和淡水养殖的凡纳滨对虾肌肉常规营养成分、氨基酸含量和脂肪酸组成。试验结果表明,海水养殖凡纳滨对虾肌肉中粗蛋白和粗灰分含量显著高于淡水养殖凡纳滨对虾(P0.05),而水分的含量显著低于淡水养殖凡纳滨对虾(P0.05);海水养殖凡纳滨对虾氨基酸总量、必需氨基酸量、鲜味氨基酸总量均显著高于淡水养殖凡纳滨对虾(P0.05);海水和淡水养殖凡纳滨对虾肌肉中均含有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总量分别达68.48%和69.80%,但海水虾肌肉中饱和脂肪酸和单不饱和脂肪酸总量显著高于淡水虾(P0.05),而多不饱和脂肪酸总量显著低于淡水虾(P0.01);海水虾肌肉中n-3多不饱和脂肪酸总量亦显著低于淡水虾(P0.05),表明在海水环境中凡纳滨对虾合成n-3多不饱和脂肪酸的能力较差。综合分析表明,海水养殖凡纳滨对虾肌肉的营养价值和风味稍优于淡水养殖凡纳滨对虾。  相似文献   

8.
李明 《河北渔业》2005,(6):53-53
日前,由山东西港水产集团公司承担的“刺参海上网箱人工育苗技术的研究”项目在高区威海试验成功。 此次培育刺参苗的网箱22个,每个网箱容积为100m^3。根据威海市科技局组织专家进行的现场验收,22个网箱共培育250多万头参苗,平均每个网箱11多万头.每m^3出苗1100多头。。  相似文献   

9.
<正>本试验是继2013年凡纳滨对虾"科海1号"新品种试验之后的又一次生产性试验。该试验增加了凡纳滨对虾"浙桂1号"、"一代苗"。试验管理与投饵全部根据企业整个生产进度同步进行。试验结果认为。凡纳滨对虾新品种较当地"土苗"具有抗病力强、生长速度快、成本低、效益高的特点。1材料与方法1.1材料来源凡纳滨对虾"浙桂1号"苗种来自本公司育苗场,5月8日放苗;凡纳滨对虾"科海1号"苗种来  相似文献   

10.
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原产于美洲太平洋沿岸水域,70年代初在厄瓜多尔正式养殖。1992年8月人工繁殖获得了初步的成功,1994年通过人工育苗获得了小批量的虾苗。目前我国凡纳滨对虾人工育苗技术已经基本成熟,但目前的苗种市场不规范,已经进入低价格的恶性竞争状况,大量使用药物提高出苗率,其中幼体出苗率可达80%,单位水体出苗量可达30万尾/ m~3。这一现状在解决我国凡纳滨对虾苗种不足的同时,  相似文献   

11.
前言: 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原产于美洲太平洋沿岸水域,上世纪70年代初厄瓜多尔正式养殖。1992年8月人工繁殖获得了初步的成功,1994年通过人工育苗获得了小批量的虾苗。目前我国凡纳滨对虾人工育苗技术已经基本成熟,但苗种市场很不规范,已经进入低价位的恶性竞争状态。大量使用药物提高出苗率,其中幼体出苗率可达80%,单位水体出苗率可达30万尾/m^3。这一现状在解决我国凡纳滨对虾苗种不足的同时,也导致苗种质量的严重下降。为了提高我国凡纳滨对虾的种质和苗种质量,我们对提高人工育苗质量的关键技术进行研究,建立了凡纳滨对虾规模化全人工繁育、连续传代和无特定病原(SPF)种苗繁育技术体系。  相似文献   

12.
对饲喂同一种配合饲料分别在海水及低盐水体中饲养的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肌肉及肝胰脏的脂肪酸组成进行了分析比较.结果显示,(1)海水养殖凡纳滨对虾肌肉中的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和总含量低于低盐养殖凡纳滨对虾(P<0.05), 而单不饱和脂肪酸(MUPA)总含量高于低盐养殖凡纳滨对虾(P<0.05), 二者的饱和脂肪酸总量(SAFA)无显著差异(P>0.05).海水养殖凡纳滨对虾肌肉中ω3系列脂肪酸总量显著低于低盐养殖对虾(P<0.05),而ω6系列脂肪酸总量显著高于低盐养殖凡纳滨对虾(P<0.05),ω3/ω6比率海水养殖凡纳滨对虾显著低于低盐养殖对虾(P<0.05).(2)海水养殖凡纳滨对虾肝胰脏中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和饱和脂肪酸(SAFA)总含量均显著高于低盐养殖凡纳滨对虾(P< 0.05).海水养殖凡纳滨对虾肝胰脏中ω3系列脂肪酸总量显著高于低盐养殖凡纳滨对虾(P<0.05),而ω6系列脂肪酸显著低于低盐养殖对虾(P<0.05), ω3/ω6比率海水养殖凡纳滨对虾显著高于低盐养殖对虾(P<0.05).  相似文献   

13.
凡纳滨对虾又称南美白对虾,为提高凡纳滨对虾人工育苗质量关键技术,建立了凡纳滨对虾规模化令人工繁育、连续传代和无特定病原繁育技术体系。  相似文献   

14.
正刺参网箱育苗由于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比传统的工厂化育苗优势明显,已在北方大面积推广,但目前仍有一些问题困扰养殖户。影响该技术大力推广的首要问题就是在网箱育苗过程中网衣上的藻类的繁殖使网衣堵塞,造成水流不循环,影响了刺参的生存环境,从而影响参苗的生长,甚至造成网箱中的苗死亡,对养殖是一个极大的冲击。再则如果藻类在网箱中死亡则会释放出大量的氨氮和亚硝酸盐,使得刺参的生长环境迅速恶化,可能会  相似文献   

15.
在2.5m×4.0m×2.0m的水泥池中,按3.0×106尾/hm2的密度放养体长2~3cm、4~5cm和8~9cm的凡纳滨对虾。每种规格的对虾3口池塘,其中两口池塘在对虾养殖10d后,分别放入5尾体长为12.3~13.6cm和17.6~18.8cm的点带石斑鱼,另一池单独饲养凡纳滨对虾作为对照组。60d的养殖结果显示,单养池中2~3cm、4~5cm的凡纳滨对虾的质量增加显著低于混养(P0.05),但存活率显著高于混养(P0.05);混养时对虾规格越大增长越快,存活率越低,其中凡纳滨对虾2~3cm,点带石斑鱼17.6~18.8cm及凡纳滨对虾4~5cm,点带石班鱼17.6~18.8cm混养组合的质量增加最大(分别为7.88g与7.67g)。单养和混养时,8~9cm的凡纳滨对虾存活率差异不显著(P0.05)。方差分析显示,对虾规格与养殖模式间的交互作用对对虾质量增加和存活率影响极显著(P0.01);混养时对虾规格对鱼的质量增加影响不显著(P0.05),17.6~18.8cm的点带石斑鱼平均质量增加显著大于12.3~13.6cm(P0.05),对虾规格越大,混养鱼的捕食量越小,凡纳滨对虾8~9cm,点带石班鱼17.6~18.8cm的混养组合对虾存活率高,鱼虾的交互作用对鱼的质量增加和捕食量均有极显著影响(P0.01)。凡纳滨对虾混养的利润显著大于单养(P0.05),其中凡纳滨对虾4~5cm、点带石斑鱼17.6~18.8cm,凡纳滨对虾4~5cm、点带石斑鱼12.3~13.6cm,凡纳滨对虾2~3cm、点带石斑鱼17.6~18.8cm混养组合的利润显著高于其他混养组合(P0.05),凡纳滨对虾8~9cm的养殖利益显著低于其他规格对虾。建议凡纳滨对虾体长达到4~5cm开始混养点带石斑鱼。  相似文献   

16.
为探寻高产高效的养虾模式,应对环境恶化及疾病蔓延对凡纳滨对虾养殖的制约,以凡纳滨对虾新品种"科海1号"SPF优质虾苗为对象,采用循环水养殖系统及其高效水处理技术,进行了为期90d的循环水养虾试验,以探析循环水养虾的可行性及适宜的养虾条件与管控措施。结果显示:在循环水系统,凡纳滨对虾活动正常,生长快速;在放虾苗750~1200尾/m2的高密度情况下,养成产量平均高达8.6016kg/m2(5.734 4kg/m3),平均存活率64.88%,饵料系数1.22。由此表明,循环水系统适合凡纳滨对虾集约化养殖,并能高产高效。  相似文献   

17.
凡纳滨对虾人工繁育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凡纳滨对虾(Penaeus vannamei Boone,1931)又名南美白对虾、万氏对虾、白脚虾,自然分布于东太平洋沿岸的暖水水域。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曾于1988年和1991年先后2次引进凡纳滨对虾,并于1992年完成了实验室条件下幼体培育工作(张伟权等,1993)。1998年以后,随着凡纳滨对虾育苗技术的成熟,育苗产量逐年提高,如今全国凡纳滨对虾养殖产量已达到50万t以上。虽然我国是世界养虾大国,但是我国目前凡纳滨对虾还没有一个品牌虾苗。现有的凡纳滨对虾人工繁育技术模式,基本上都是在黑暗环境下进行,水环境很难控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尝试将生物絮团养殖技术(Bio-floc aquaculture technology, BFA)应用到凡纳滨对虾高密度养殖系统中,研究生物絮团在凡纳滨对虾不同放苗密度下的水质调控、对虾生长及存活等方面的作用效果。试验将200、400和600尾/m2的放苗密度分为传统养殖组(TF200、TF400和TF600)和絮团养殖组(BFA)(BF200、BF400和BF600)共6组,分别在18个室内水泥池中进行,其中BFA组通过添加益生菌和赤砂糖培养生物絮团,并在养殖过程中极少换水,而传统养殖组进行传统换水养殖管理。经过113d的养殖试验,随着放苗密度的增加,水质、对虾存活率和对虾特定增长率逐步下降,然而BFA在400尾/m2的凡纳滨对虾封闭式养殖中有良好效果。与400尾/m2的传统养殖组(TF400)相比,400尾/m2的BFA组(BF400)在养殖过程中生物絮团平均形成量提升3.25倍;水体中的亚硝酸氮和氨氮平均含量分别降低67.9%和72.7%,而用水量只有传统养殖组的33%左右;对虾的体重、存活率、特定生长率及单位产量分别提高了14.5%、156.3%、2.4%和194.1%;400 尾/m2的BFA组对虾单位产量达到4.01±0.94 kg/m2,具有最好的环境和产出效应。  相似文献   

19.
以凡纳滨对虾为研究对象,通过在养殖池中施用益生菌制剂,在露天土池中的使用量分别为0、0.3g/m3、0.45g/m3、0.6g/m3水体,研究了在凡纳滨对虾养殖水体中使用益生菌制剂对氨氮(NH+4-N)、亚硝酸盐氮(NO-2-N)、化学需氧量(COD)等水质指标的影响和对凡纳滨对虾成活率以及饲料系数的影响,目的是探讨益生菌制剂在凡纳滨对虾养殖池塘中的适宜使用量。  相似文献   

20.
报道了凡纳滨对虾无特定病原 (SPF)育苗技术及养成试验效果。试验结果表明 ,平均单位水体出苗12 .88× 10 4ind/m3 ,育苗成活率 86 .15 % ;2 0 0 2年养成试验的对虾平均体重 34.318g/ind ,平均体长 14 .75 5cm/ind ,而对照池对虾平均体重 2 5 .793g/ind ,平均体长 13.0 33cm/ind。养成试验显示 ,放养优质无特定病原虾苗的池塘 ,平均可增产 4 6 .4 5 % ,成活率提高 7.4 6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