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试验利用PPD颈部皮内变态反应检测方法、PPD尾根腹面皮内变态反应方法、γ-干扰素ELISA方法对北京市规模化奶牛场及华北某大型奶牛场进行了牛结病检测,并对测定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在阴性牛比例、阳性牛比例、可疑牛比例指标上,PPD颈部皮内变态反应法测定结果与尾根腹面皮内变态反应法测定结果差异不显著(P0.05);PPD颈部皮内变态反应法测定结果与γ-干扰素ELISA方法牛结核病检测结果差异不显著(P0.05);在阳性牛头数、可疑牛头数指标上,γ-干扰素ELISA方法重复检测结果与PPD颈部皮内变态反应法检测结果差异不显著(P0.05),但ELISA方法的敏感性要高于PPD颈部皮内变态反应。  相似文献   

2.
牛结核病是由牛分枝杆菌引起的一种人兽共患的慢性消耗性传染病,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因此,对该病的定期检疫对公共卫生和食品安全具有重大意义。本研究采用提纯结核菌素(PPD)皮内变态反应试验和γ-干扰素(IFN-γ)ELISA试验,对扬州市的892头奶牛进行结核病检测。结果表明,PPD皮内变态反应检出的31头牛型结核阳性牛和可疑牛中,经IFN-γELISA试验检测仅检出9头禽型结核可疑牛。PPD皮内变态反应试验特异性较差,出现了较高的假阳性率,其原因可能与禽结核分枝杆菌感染或其他非特异性因素的干扰有关。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牛型提纯结核菌素PPD皮内变态反应试验和牛结核γ-干扰素ELISA试验的相关性,对规模牛场先进行牛型PPD皮内变态反应试验,采集检疫阳性牛和部分阴性牛抗凝血进行牛结核γ-干扰素ELISA试验,通过试验结果找出两者之间的相关性,研究牛结核γ-干扰素ELISA试验在牛结核病检疫中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4.
将PPD皮内变态反应法和抗γ-干扰素ELISA法相结合,对云南奶水牛进行牛结核病检测。应用PPD皮内变态反应法检测304头奶水牛,检出32头阳性、25头疑似反应牛,检出阳性和可疑比例高达18.75%,阳性和可疑牛只的分布并无地域和场的趋向性。对PPD皮内变态反应法检出的阳性和疑似反应牛经采集抗凝全血样品54份,应用抗γ-干扰素ELISA法复检,未检检出阳性牛只。结合对受抗γ-干扰素ELISA法检测牛的临床观察,初步认为PPD皮内变态反应法检出阳性和可疑牛系非特异性反应所致。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采用PPD皮内变态反应试验和γ-干扰素ELISA试验,对甘肃省3个地区的1585头奶牛进行结核病检测.结果表明,PPD皮内变态反应共检出7份阳性样品;经γ-干扰素ELISA检测2份为阳性、其余5份为假阳性或禽型阳性,假阳性或禽型阳性样品再经细菌分离鉴定表现为阴性;PPD皮内变态反应检出的21份疑似样品再经γ-干扰素ELISA检测,表现为禽型阳性、假阳性或阴性;PPD皮内变态反应阴性样品经γ-干扰素ELISA试验检测,结果为阴性或禽型阳性.在检测奶牛结核病时,PPD皮内变态反应试验特异性较差,γ-干扰素ELISA试验结果与牛结核分枝杆菌细菌分离鉴定结果一致,而且该技术敏感性、特异性和鉴别假阳性均优于PPD皮内变态反应试验.  相似文献   

6.
为制定奶牛结核病净化方案提供参考,通过颈部皮内变态反应(SICT)检测上海某奶牛场的483头奶牛,然后用γ-干扰素ELISA方法检测皮试法阳性牛及与阳性牛密切接触牛共50头。结果发现:颈部皮内变态反应与γ-干扰素ELISA的阳性符合率100%;在变态反应阴性牛中,仍然检出了部分ELISA阳性牛。我们考虑在高风险牛场增加皮内变态反应试验频率,再随之实施抗体检测,会更有利于结核牛场的净化与防制。  相似文献   

7.
牛型结核分支杆菌PPD皮内变态反应试验,是当前国际国内普遍使用的牛结核病诊断方法.我国农业部《牛结核病防治技术规范》将牛型结核分支杆菌PPD皮内变态反应试验规定为牛结核病确诊方法之一.GB/T 18645-2002(《动物结核病诊断技术》)规定,用牛型结核分支杆菌PPD皮内变态反应试验检出的结核病可疑牛,应立即在对侧颈部用同一批号试剂再进行一次试验.在实际生产中,因为检出结核病阳性牛必须扑杀,为慎重,除可疑牛外,多数情况下阳性牛也同时进行了再次试验(复检)以再次确认.根据往年检测结果,我们发现这种短期内复检通常都可弱化首次试验结果.为研究这种变化发生的原因及评价其对检测结果判定的影响,2012年我们对新疆南疆阿克苏地区的4个奶牛场和北疆昌吉地区的1个奶牛场使用该方法进行结核病检测的情况进行了观察分析.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宁夏贺兰县奶牛结核病的流行情况,为制定宁夏地区牛结核病净化方案提供参考。[方法 ]2015年采用皮内变态反应和γ-干扰素ELISA检测方法,对宁夏贺兰县2个规模化奶牛场开展牛结核病流行病学调查,共检测奶牛2 230头。[结果 ]在2个规模化奶牛场累计检测出皮内变态反应阳性奶牛79头,皮内变态反应和γ-干扰素ELISA双阳性奶牛72头,双阳性率为3.23%(72/2 230)。[结论 ]γ-干扰素ELISA检测方法准确度较高;在对牛群进行结核病检测时,先以皮内变态反应方法筛测,再结合γ-干扰素ELISA检测结果确诊,更有利于牛结核病的检测与净化。  相似文献   

9.
从试剂成本、人工成本、奶牛产奶量等方面,对采用皮内变态反应和γ-干扰素ELISA检测方法检测奶牛场牛结核病对经济效益的影响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在测试期(11d)内,采用牛结核病γ-干扰素ELISA方法较运用皮内变态反应方法,每头奶牛产生的经济效益高374.0元(按广西当前鲜奶收购价计算)。对奶牛场进行牛结核病检测时,选择γ-干扰素ELISA方法更利于保障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10.
[目的]综合分析奶牛的健康状况,评价不同检测方法的优缺点,提出实际应用建议。[方法]同时采用单纯牛结核菌素(PPD)皮内变态反应试验(TST,使用国产PPD简称国产TST、使用进口PPD简称进口TST)、欧盟比较变态反应试验(SICTT)和牛结核γ-干扰素酶联免疫吸附试验(IFN-γ-ELISA),对河北省唐山市某奶牛场存栏的115头牛进行结核病平行检测。[结果]经综合判定牛型结核阳性15头(其中5头为牛型、禽型双阳性)、阴性100头(其中1头为禽型阳性),牛型结核阳性率13.04%、禽型结核阳性率5.22%、二者混合感染率为4.35%。试验表明,对于伴有非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的牛群,仅靠一种活体检测方法难以做出牛结核病准确诊断。[结论]因此,可采用进口TST初筛,阳性和可疑牛用IFN-γ-ELISA复检以排除部分假阳性,对于早期感染牛场可直接采用IFN-γ-ELISA方法检测。  相似文献   

11.
通过单纯颈部皮内变态反应(SICT)、比较变态反应(SICCT)检测方法、γ-干扰素ELISA和ELISA 4种方法,同时检测上海2个奶牛场的222头奶牛。结果发现:阳性检出率以颈部皮内变态反应为最高(67.6%)、ELISA(44.1%)和γ-干扰素ELISA居中(31.1%),比较变态反应最低(13.1%);单纯的颈部皮内变态反应与2种ELISA的符合率较差,而比较变态反应与2种ELISA具有较好的符合率;在变态反应阴性牛中,仍然检出了部分ELISA阳性牛。由此认为,先以变态反应检疫牛群,再随之实施抗体检测,会更有利于结核病牛场的净化与防制。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首先应用皮内变态反应对10200头奶牛进行结核病检测,然后应用γ-干扰素体外释放试验对前者检测出的阳性牛和可疑牛再次进行结核病检测,比较两者的阳性符合率。结果显示,应用皮内变态反应共检测出结核病阳性牛96头、可疑牛4头;γ-干扰素体外释放试验检测皮内变态反应呈阳性的96头奶牛,结果为阳性牛94头、阴性牛2头,而检测皮内变态反应为可疑的4头奶牛,结果全为阳性。结果表明,两种方法的阳性符合率为97.92%(94/96),虽然皮内变态反应存在一定的假阳性,且费时、费力,但考虑到γ-干扰素试剂盒比较昂贵,建议用皮内变态反应作为初筛试验,γ-干扰素试验用于初筛阳性样品的复核,以提高结核病检测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3.
<正>奶牛结核病是一种由牛分枝杆菌所引起的牛的慢性传染病,具有感染性强的特点,通过奶制品,可传染至人或其他动物,易造成严重危害,属于二类动物疾病。近些年,奶牛结核病发病率有所上升,特别是规模化奶牛场,因此,奶牛结核病检疫引起了相关人士的关注与重视。如今,在科技发展的推动下,检测技术不断成熟、更新,在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其中,牛型结核分枝杆菌病PPD皮内变态反应试验与牛结核γ-干扰素ELISA试验是检测奶牛结核病的常用检测技术。  相似文献   

14.
结核病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人畜共患慢性、消耗性传染病。检疫淘汰自然感染结核杆菌的牛,是保证奶制品安全、预防人结核病的主要措施。水牛可提供比奶牛更优质的牛奶,但也同样面临结核杆菌感染的问题,且国内尚无针对奶水牛结核病检疫的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笔者于2013年春秋两季,随机选取当地奶水牛304头,用皮试法进行初筛,结果表明,采用PPD变态反应结合抗γ-干扰素ELISA对奶水牛群进行结核病检疫,总体上是可行的。此外,PPD皮内变态反应法检出阳性的牛中有2头用ELISA测定为阴性,该假阳性可能是由抗原性相近的副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等因素所致,具体原因还有待于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15.
本文报道应用两种活体诊断方法检测牛结核病的试验结果。2010~2011年度,应用PPD皮内变态反应方法分3批次对5156头奶牛和奶水牛实施监测,监测阳性数57头,阳性率1.11%。采集该57头牛抗凝全血,应用γ-干扰素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进行检测,检出阳性样品3份,阳性率5.26%。对14头第一批PPD皮内变态反应阳性牛进行病理检验和进行细菌分离培养和PCR检测,结果3份样品分离培养呈阳性,其中1份PCR鉴定为结核分枝杆菌,2份为非分枝杆菌。PCR方法检测的14份组织样品中,2份为结核分枝杆菌阳性,1份为牛结核分枝杆菌阳性。结合病理剖检和病原PCR诊断,分析比较PPD皮内变态反应试验和γ-干扰素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由于PPD纯度、非特异性反应、结果判定的主观性等因素,导致PPD皮内变态反应监测检出假阳性率较高。  相似文献   

16.
不同方法检测奶牛结核病的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常规皮内变态反应(TST)、牛全血干扰素试验方法(IFN-γ)及胶体金3种检测方法,对2个奶牛场的600头奶牛进行结核病检测,发现结核病阳性率均偏高,表明奶牛场结核病感染较严重。将3种方法检测结果的敏感性、特异性及符合率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单独使用PPD皮内变态反应方法或胶体金方法在牛结核病的诊断方面存在特异性及符合率差的缺点;用IFN-γ实验进行检测,可以提高特异性,避免因假阳性造成的误杀,适合在本地区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牛结核病是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近年来发病率有所上升,给养殖业造成巨大损失。目前牛结核病的诊断仍然以传统的PPD皮内变态反应为主,缺乏快速、敏感、特异和准确的诊断方法。世界各国皆在研究新型的诊断技术。本试验主要针对怀柔区300头奶牛采用固有的PPD皮内变态反应和新型诊断技术IFN-γ体外释放检测法进行诊断对比。结果表明,采用IFN-γ体外释放试验检测出结核阳性数5头,采用PPD皮内变态反应检测出结核阳性数4头;IFN-γ体外释放试验与PPD皮内变态反应符合性高达98%,其敏感性和特异性高于PPD皮内变态反应。  相似文献   

18.
采用常规皮内变态反应(TST方法)对唐山、秦皇岛、沧州和石家庄四个市共计2 204头奶牛进行牛结核病检测,采用IFN-γ试验方法对PPD检测结果为阳性、可疑的牛以及部分阴性牛进行复检。将IFN-γ试验与TST检测结果相比较,其敏感性为78.26%,特异性为89.09%,符合率为84.33%。研究表明单独使用PPD皮内变态反应方法在牛结核病的诊断方面存在特异性差的缺点,用IFN-γ试验对TST试验阳性和可疑牛进行复检可以提高特异性,避免造成假阳性牛的误杀;该方法在临床上适合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上林县奶水牛结核病检疫报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按国家规定采用牛型结核分枝杆菌提纯的结核菌素 (PPD)皮内变态反应试验对上林县某奶牛场水奶牛进行结核病检疫 ,被检奶水牛 46头 ,检出结核病阳性奶水牛 3头。文章分析了结核病阳性牛发生原因并提出净化奶水牛结核病的措施。  相似文献   

20.
我国已启动牛结核病净化计划和评估论证工作。有效诊断是有效实施牛结核病"检疫-扑杀"控制策略的前提。牛结核γ-干扰素检测法是国际公认的确诊方法。本研究进行不同方法的临床比对试验,旨在指导临床有效选择和应用牛结核检测的不同方法。使用牛结核菌素比较皮内变态反应(CCT)与牛结核γ-干扰素检测法对某奶牛场200头奶牛实施平行检测,γ-干扰素检测法同时采用了国产试剂盒(KIT1)与进口试剂盒(KIT2)。结果显示:CCT与KIT2具有中等一致性(Kappa值为0.5),但特异性较差(66.4%),阳性预测值低(54.0%),易出现假阳性结果导致大量的错杀。γ-干扰素检测试剂盒KIT1与KIT2具有较好的一致性(Kappa值为0.9),总符合率95.0%,表明二者均能有效检测牛结核,且国产试剂盒能显著降低检测成本。在控制成本的前提下,建议用皮试先初筛,γ-干扰素检测法确诊阳性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