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种子的休眠可分为内源休眠、外源休眠、综合休眠。其中内源休眠又称为胚休眠;外源休眠又分为物理休眠、化学休眠、机械休眠;综合休眠又称为组合休眠,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因素引起的休眠,常见的是由种皮透气性和胚形态未成熟共同作用引起的休眠或由外壳存在萌发抑制物质以及种皮透性障碍双重作用引起的休眠。打破种子休眠主要有物理方法、化学方法、生物方法以及综合方法。物理方法又分为温度处理,机械处理,射线、超声波、电场、磁场处理,层积处理。化学方法分为激素、无机化学药剂、有机药剂处理等。生物处理主要是动物体内的酸或酶对种子的影响。许多种子的休眠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所以可采用综合方法破除种子休眠。本文分析总结了禾草的休眠类型、休眠原因及其破除方法,为禾草种植时破除其休眠提供依据及方法。  相似文献   

2.
四种国产野生无髯鸢尾种子休眠类型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4种国产无髯鸢尾玉蝉花、山鸢尾、金脉鸢尾和西南鸢尾的种子均存在休眠,萌发情况因种而异。通过对鸢尾种子的吸水性研究、不同的切割处理、胚根伸长的机械阻力测量、离体胚生长势测定以及冷层积处理,发现4种鸢尾种子难以萌发的主要原因是胚的生长势不足以打破来自于珠孔端组织结构(胚乳和种皮)的机械束缚。试验表明,4种鸢尾种子离体胚是不休眠的,离体胚的萌发率达到100%而且幼苗生长良好;适当的切割,特别是切除珠孔端胚乳可有效破除种子休眠;冷层积或外源赤霉素处理也能极大地提高萌发率。综合整个试验结果,4种鸢尾种子的休眠类型更趋向于浅生理休眠。  相似文献   

3.
种子在中药材的生产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研究药用植物种子萌发过程中的限制因子及其解除方法并寻找适宜的萌发条件,对提高中药材的产量和质量尤为重要。药用植物种子休眠类型有生理休眠(PD)、形态休眠(MD)、生理形态休眠(MPD)、物理休眠(PY)和综合休眠(PY+PD),休眠解除方法有层积处理、变温处理、化学药剂浸种处理、机械碰撞种皮或将几种方法联合起来使用。适宜的温度、光照、水分、外源激素、酸碱环境和播种深度更利于种子的萌发与生长;种子萌发过程中种子的内含物质含量会呈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种子的物质基础可为种子萌发提供能量及营养。对药用植物种子的休眠类型及其解除方法、萌发特性、萌发过程中物质动态变化进行概述,可为药用植物栽培过程中遇到的种子休眠问题提供解决方案。关于药用植物种子萌发的遗传基础、种子休眠及其解除过程的分子机制还有待继续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4.
为探究红花绿绒蒿(Meconopsis punicea Maxim.)种子休眠的原因及破除方法,本研究对红花绿绒蒿种子进行了结构分析及生物活性测验,并测定了种子吸水率及沙藏前后种子的胚率及发芽指标。结果表明:红花绿绒蒿的胚发育时期多处于球形或心形胚时期,未发育成熟,种子内含有萌发抑制物质,种皮对其萌发不造成透性障碍,种子休眠类型为形态生理休眠。低温层积是破除红花绿绒蒿种子休眠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5.
为破除沙生针茅(Stipaglareosa)种子休眠,采用不同种子处理方法,测定各种处理对种子萌发的影响,明确解除种子休眠的有效途径。结果显示,1)解除种皮休眠:60℃蒸馏水浸泡种子24h,种子吸水率、发芽率、发芽势分别达到26.32%、38%和32%;机械划破种皮,种子发芽率达到34%。2)解除胚生理休眠:-20、-20℃变温处理96h,发芽率、发芽势分别达到48%和46%;切除种子3/4胚乳,发芽率、发芽势分别达到58%和54%;用80mg·L-1赤霉素(GA3)水溶液浸泡种子24h,发芽率、发芽势分别达到54%和48%。3)解除种子综合休眠:采用变温+浸泡+GA3方法,发芽率、发芽势分别达到78%和76%。种子存在的萌发抑制物对种子发芽的影响大于种皮不透性对种子发芽的影响。种子发芽高峰期集中于前2~5d,切除胚乳和GA3水溶液浸泡种子,发芽高峰期集中于前2~8d。  相似文献   

6.
在预备试验的基础上,选用了21种促进种子发芽的方法,结果显示,完整的s.aurantiaca种子对任何处理都无响应,砂纸磨擦 近胚根处切除小部分可使种子发芽率提高至11%。以上处理结合300mg/L GA3溶液的使用可破除种子休眠,使种子发芽率提高到69%以上。结果还表明,S.aurantiaca种子发芽的适宜温度为20℃;25℃ 16h/d光照及30℃的条件可降低种子的发芽率。研究还对S.aurantiaca种子的吸胀能力以及所含抑制物对生菜种子发芽的影响进行了比较。初步得出,S.aurantiaca种子具有种皮限制和种胚休眠的双重休眠机制,GA3和机械处理的相互作用可破除种子休眠。  相似文献   

7.
内源激素对桑芽休眠与萌发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正>许多种子生理的研究表明,种子休眠与内源抑制物质有关,并确定这种抑制物质主要是脱落酸(ABA)。又有人认为:影响某些种子萌发的主要原因在于种壳的机械阻力或种皮的透气性。另有报道:内源ABA及GA的含量是决定种子休眠的重要因素。但是,关于木本植物芽的休眠与萌发的研究,迄今报道甚少。对冬芽休眠的生理机制,仅从环境因子给予解释,难  相似文献   

8.
以滇产纳罗克非洲狗尾草种子为研究对象,采用去除稃片、擦破种皮和去除种壳的机械方法处理种子,借助于吸水称重法和呼吸速率法检测种壳透性,并通过 MS 培养基离体培养检测种胚萌发性,结果表明:纳罗克非洲狗尾草种子的种壳(含种皮)对其种子透水、透气均有很强的阻碍作用,种子萌发存在着种壳(含种皮)障碍;种胚(带胚乳)存在着休眠特性;其种子休眠属于综合性休眠。在种子收获60 d 后,种胚休眠开始释放,至180 d 释放完毕;在种子收获210 d 后,种壳已基本失去对种子萌发的束缚作用,其休眠期至少为210 d。  相似文献   

9.
膜苞鸢尾种子休眠及萌发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膜苞鸢尾(Iris scariosa)种子存在休眠。通过萌发抑制物测定、胚培养、低温层积、赤霉素处理等方式对其休眠及萌发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膜苞鸢尾种皮及胚乳均透水性良好,最适萌发温度为15/25℃,对光照要求不严;胚无休眠特性,种皮与珠孔端处胚乳对种子萌发有机械束缚;种皮与胚乳中分别含有水和醇溶性抑制物;低温层积能有效打破膜苞鸢尾种子休眠,沙藏40 d萌发效果最佳;NaOH处理浓度低于10%对种子萌发影响不大,但从10%开始随浓度增高萌发率明显降低,而不同浓度赤霉素处理对种子萌发无影响。  相似文献   

10.
主要从不同种子种壳、种皮的结构,种皮的透水性、透气性,种胚发育结构、形态,种子内含物成分的休眠机制进行综述,找到较好的实验方法研究种子的休眠机理,从不同的角度剖析种子休眠。  相似文献   

11.
以7种豆科牧草线叶野豌豆(Vicia tenuifolia)、苦豆子(Sophora alopecuroides)、红豆草(Onobrychis viciaefolia)、罗马苜蓿(Medicago falcata)、准噶尔岩黄芪(Hedysarum songaricum)、山地岩黄芪(Hedysarum shandi)和小花红豆草(Onobrychis micrantha)的种子为材料,采用机械、热水和硫酸3种不同方法破除种子休眠,并对萌发种子所形成的幼苗进行连续15d的培养,以期研究不同方法对种子休眠的解除效应,探讨种子休眠的原因并寻求打破种子休眠的最佳途径。结果表明:这7种豆科植物种子的休眠类型均属于物理性休眠,机械破损种皮和80℃热水处理5min均能有效打破种子休眠、显著提高萌发率(P0.05),且幼苗生长15d后株高和根长与处理前相比差异均不显著。硫酸处理因物种和处理时长不同而异,且随处理时间的延长种子萌发率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综合考虑,以98%硫酸处理5min效果最好,此时种子萌发率显著提高(P0.05),幼苗生长状况与处理前相比差异不显著。研究结果可为荒漠区人工草地的种植与植被退化恢复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细叶鸢尾种子休眠原因及解除休眠的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细叶鸢尾种子存在休眠。通过种子的吸水性研究、切割处理、萌发抑制物测试等方法对其内在休眠原因进行了研究,并探讨了解除其休眠的方法,进一步分析休眠解除过程中种子内部产生的响应。结果表明,细叶鸢尾的离体胚不休眠,种皮和珠孔端胚乳均能显著抑制种子的萌发;种皮中存在萌发抑制物质,且为醇溶性的极性物质;浓硫酸处理60 min和变温层积(4℃/25℃)120和150 d均能有效打破其休眠,萌发率分别从0升至51.11%,36.67%,40.00%,发芽指数也提高为0.45,0.42和0.51,而低温层积150 d的萌发率仅为7.78%;变温层积过程中种子的珠孔端组织(种皮和胚乳)机械阻力的降低和胚生长势的增大是萌发率提高的根本原因。综合整个试验结果得出,细叶鸢尾种子属生理休眠,是由珠孔端组织的机械阻力和种皮中的萌发抑制物共同作用而成。  相似文献   

13.
促进马蔺种子萌发的前处理方法探讨(简报)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马蔺(Iris lacteaPall.var.chinensis(Fisch.)Koidz)别名马莲、马兰、马兰花,是鸢尾科鸢尾属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根、花、种子均可入药[1]。该种分布于内蒙古、宁夏、青海、西藏等20多个省区,生长于荒地路旁、山坡草丛、盐碱草甸中,耐盐碱,耐践踏,根系发达,可用于水土保持,盐碱地、工业废弃地改造和园林绿化等[2,3]。马蔺种子具有很深的休眠,在人工栽培过程中,存在着当年播种出苗率低的现象,次年出苗率也不足30%[4]。关于破除马蔺种子休眠的研究报道很多,但是最终发芽率均不高[5],或者虽然得到了较高萌发率,但需要时间较长[6],李苗等[5]通过物理、药剂以及低温层积处理的单一或综合处理方法处理马蔺种子,得到的最高发芽率为14%,郭瑛等[6]对马蔺自然萌发试验表明其种子播种经过10个月的发芽率才达到73%,李志武[4]等研究发现,拌雪埋藏30d可使马蔺种子的发芽率达到83%-87%,但该处理方法只在常年积雪的地区才具有实意义。为了有效地破除马蔺种子休眠,促进其迅速、整齐地萌发,本文比较了机械破除种皮、酸蚀、层积等处理效果,探索可促进马蔺种子萌发的前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四唑液质量分数和染色前预处理对沙蓬(Agriophyllum squarrosum)种子生活力测定的影响,以及不同预处理方法破除沙蓬种子休眠的效果。结果表明,染色前刺破种皮法可缩短沙蓬种子四唑染色时间,以1.0%四唑溶液染色14~18 h效果最佳。种皮刺破法亦可有效地破除沙蓬种子的休眠,种子吸胀7 d后刺破种皮,各种样第2天种子即迅速萌发,第7天发芽率平均达92%,较未刺破种皮平均发芽率提高47%。  相似文献   

15.
西藏砂生槐种子萌发特性研究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林少敏 《草业科学》2002,19(5):30-32
自然条件下藏砂生槐种子萌发比较困难,不同收获年份砂生槐种子发芽率不同,砂生槐种子的休眠由种皮障碍所致,物理处理比化学处理发芽率高,最佳处理为刀刺破种皮及砂布磨擦种皮发毛(用具消毒),发芽率可达90%和83%。  相似文献   

16.
结缕草种子发芽温度及打破休眠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通过对不同温度发芽试验,结缕草休眠种子发芽温度以温差较大的20 ̄35℃变温最为适宜,10℃、15℃、20℃、25℃和30℃5种恒温均不利于种子萌发。在8种破除种子休眠方法试验中,硝酸钾加大量元素钙或硝酸钾加微量元素锌浸种处理可有效地破除种子休眠。  相似文献   

17.
无芒隐子草和条叶车前种子破除休眠研究   总被引:8,自引:5,他引:3  
对无芒隐子草和条叶车前种子休眠特性和破除休眠的方法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35/20℃变温可有效破除无芒隐子草种子的休眠,20℃恒温条件下, 0.02%,0.05%和0.10% GA3都可有效破除条叶车前种子的休眠,二者休眠均属于胚休眠类型;而25/10,25/15,30/20,40/20和50/20℃变温都不能破除无芒隐子草种子休眠;20/10,25/10,25/15和30/20℃变温,0.2% KNO3和60%,70%,80%,90% H2SO4浸泡处理均不能破除条叶车前种子休眠.0.02% GA3处理不同时段的条叶车前种子а-淀粉酶活性均高于对照,其中以培养24 h相差最大,为对照的11.3倍.GA3诱导条叶车前种子大量萌发前 48 h出现а-淀粉酶活性高峰,而对照出现在大量萌发前 108 h.无芒隐子草和条叶车前标准发芽初次统计时间分别在第3和第3天,末次统计时间应分别在第10和第8天.  相似文献   

18.
野生羌活种子休眠机理及破除休眠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植被的破坏、生境破碎化以及经济利益的驱动,高寒区野生羌活(Notopterygium incisum)和宽叶羌活(N.forbesii)野生种群受到严重破坏,而繁殖率极低则是制约人工驯化栽培的主要障碍。通过野外调查、室内和田间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野生羌活种子休眠特性及破除休眠的技术,结果表明:羌活种子具有胚后熟特性,休眠期8-10个月,需要胚的后发育才能解除休眠;秋季采收的羌活种子,无胚或呈原胚状态,不具备发芽能力,需要后熟,解除休眠的技术为流水冲洗,将种子内的ABA含量降低到可以萌发的程度;用赤霉素或赤霉素与细胞分裂素混合处理种子,可提前萌发,提高发芽率;变温(15~25℃/2~5℃)层积,可缩短解除休眠时间,层积前期暖温可加速胚的发育,低温是萌发成苗的必要条件;经过2-3个月的暖温和低温层积,种子萌发率提高到19.8%。]  相似文献   

19.
种子休眠程度深、发芽率低是限制虉草栽培利用的重要因子.通过对3个年份采收的虉草种子发芽试验、吸水率测定及种子萌发抑制物活性的生物鉴定,揭示虉草种子休眠机理;并利用植物激素、硝酸钾和有机溶剂浸泡处理虉草种子,以探寻打破虉草种子休眠的最佳方法.结果表明:虉草种子休眠属于种皮吸水障碍、存在萌发抑制物和胚生理休眠的综合性休眠,其中萌发抑制物是限制种子萌发的首要因素.用100mg/L GA3、100mg/L 6BA、150mg/L KT或4g/L KNO3浸泡虉草种子24h可显著提高其发芽势、发芽率和发芽指数,其中以4g/L KNO3浸种24h效果最好,平均发芽率可提高到91 %,比对照高137%;其次是100mg/L GA3浸种24h,平均发芽率为84%,比对照高118%.  相似文献   

20.
"贝斯莉斯克"俯仰臂形草(Brachiaria decumbeus cv."basilisk")是我国热带亚热带地区优良的刈牧兼用型牧草,适应性强,产草量高,可单播建立稳定持久的放牧人工草场,具有极高的推广利用价值。但因其种子产量低,休眠程度深,严重制约了该牧草推广应用。研究机械处理对种子休眠的破除效果,旨在提高种子的活力及发芽率,为其播种前的预处理提供操作简便而行之有效的方法。在3种机械处理方法中,"去除稃片"法对"贝斯莉斯克"俯仰臂形草种子休眠的破除效果最好(P0. 05),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活力指数、芽长和根长分别达到21. 67%、16. 33%、5. 46、0. 02、0. 75cm和2. 68cm,分别是处理前(CK)的1. 81、24. 50、5. 56、3. 98、7. 5和11. 65倍;稃片的存在是引起"贝斯莉斯克"俯仰臂形草种子休眠的重要原因之一,破除休眠提高其种子活力和发芽率的最佳机械处理措施是去除稃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