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微细化木薯淀粉糊特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真空球磨设备,以食用木薯淀粉为原料制备不同粒度梯度的微细化淀粉,对因淀粉颗粒粒度效应引起的微细化淀粉糊化特性、聚集态结构、冻融性、溶解度等的改变进行表征。木薯淀粉经微细化处理后,其黏度变化趋势与原淀粉基本相同,糊化温度、峰值黏度及保温过程中黏度下降幅度等均随淀粉颗粒粒度的降低而呈下降趋势。微细化后木薯淀粉黏度的热稳定性显著提高,凝胶冷稳定性及溶解度有所提高,冻融稳定性与原木薯淀粉接近。  相似文献   

2.
马铃薯淀粉微细化及其糊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微细化后的淀粉,其结构及组成分布模式的改变对于改善淀粉及淀粉基降解材料的性能,提高降解材料中淀粉的添加量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利用球磨设备对普通食用级马铃薯淀粉微细化,并对不同粒度梯度的微细化马铃薯淀粉糊特性研究,通过实验得出马铃薯淀粉微细化的最适宜实验条件为:球磨时间24 h,球磨机转数350 r·min~(-1),淀粉液浓度0.35 g·ml~(-1)。微细化淀粉的粘度变化趋势与原淀粉基本相同,其糊化及保温过程中粘度下降幅度,均随淀粉颗粒粒度的降低而呈现下降趋势;且微细化后淀粉粘度的热稳定性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3.
为探讨气流粉碎对玉米淀粉颗粒形态及理化性质影响,以高直链玉米淀粉为原料,利用流化床气流粉碎设备在不同分级频率条件下粉碎处理,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偏光显微镜、激光粒度分析仪、X-射线衍射仪、快速粘度分析仪研究粉碎处理前后高直链玉米淀粉颗粒形态、双折射现象、颗粒尺寸及分布、晶体结构、粉体密度、压缩度、水合性质及脂肪结合能力、淀粉糊粘度等结构及性质变化。结果表明,淀粉粉体经气流粉碎微细化后,粉体颗粒形状及尺寸不均,颗粒表面粗糙,粒径变小,在分级频率3 000 r·min-1时颗粒平均粒径由14.01μm减至5.8μm,偏光十字减少;淀粉相对结晶度由28.63%降至19.19%,破坏淀粉颗粒结晶结构,由多晶态向无定形态转变;微细化后粉体松装密度和振实密度降低,压缩度增大,粉体水溶性、膨胀性、持水及脂肪结合能力增强;淀粉糊衰减度和回生值分别为原淀粉1/4.4和1/1.9,淀粉热糊及冷糊稳定性较好。研究结果为淀粉干法物理改性技术研究和高直链玉米淀粉深加工与高值化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超微细化大米淀粉的理化性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大米淀粉为原料,采用球磨法制备微细化大米淀粉,观察了不同球磨时间下大米淀粉物化性质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将大米淀粉研磨一定时间后,可以得到平均直径小于0.10μm的超微细粉体;机械力作用对淀粉颗粒的粒度、粘性、分子量及其与碘的结合等有影响;随着破碎程度的增大,淀粉的碘兰值、吸湿量、溶解率、胶稠度、透明度和酶解率都有所增大。在球磨前20 h,各指标变化迅速,20 h后趋于平缓。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不同加热方式下,淀粉基膜材的结构变化和增塑剂迁移情况,为新型淀粉基膜材在食品包装中的应用提供参考。[方法]以蒸馏水体系为热加工介质,采用沸水加热和微波加热,对淀粉基膜材进行热加工处理并分析加热过程中膜材表层增塑剂迁移、总迁移及膜材基体质量和结构变化。[结果]沸水加热和微波加热均加剧了淀粉基膜材表面增塑剂的迁移,淀粉高分子片段溶出,膜材内部产生高分子聚集,促使膜材总体迁移增大;当增塑剂含量较低时,2种热加工处理后的膜材断面形成了更加明显的孔洞结构。另外,相比于沸水加热,微波加热较高的瞬时功率促使膜材表层增塑剂迁移、总迁移程度更大。[结论]不同的热传递模式导致淀粉基膜材结构变化与分子迁移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6.
玉米胚芽渣的微细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不同的微细化方法对玉米半湿法加工的副产品──玉米胚芽渣进行了微细化处理,并借助光学显微镜对粉碎机粉碎、胶体磨磨碎和超微粉碎3种微细化方法所得的产品进行了粒度分析,得出了不同方法的粒度分布结果。  相似文献   

7.
东方百合不同品种鳞茎冷藏期间形态和生理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福建省山地自繁的3个东方百合栽培品种为试验材料,探讨了鳞茎在低温解除休眠过程中的芽伸长变化,以及不同部位淀粉和还原糖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东方百合鳞茎内的新芽在冷藏过程中不断伸长,OT百合的芽长为最长、其次为索蚌,最短的为西伯利亚;淀粉含量先是明显下降,54 d以后,淀粉含量变化比较平缓,并且都存在淀粉含量上升过程;还原糖含量先升高,到达峰值后下降。  相似文献   

8.
烤烟烘烤过程中淀粉酶及淀粉含量的变化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通过对烤烟品种红花大金元和K326的3个施氮量的烟叶烘烤过程中α-淀粉酶、β-淀粉酶活性的变化和烟叶淀粉含量的研究得出如下结论。2个品种3个施氮量处理烟叶α-淀粉酶变化曲线都呈现双峰曲线,两个高峰出现在烘烤过程的36 h和60 h. β-淀粉酶变化的曲线也呈现双峰曲线,两个高峰值出现在烘烤后36 h和72 h. 2个品种3种施氮量处理烟叶淀粉含量都是从烘烤开始至48 h均迅速下降,烘烤48 h至烘烤结束烟叶淀粉含量下降趋势趋于平稳。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香蕉果实抗性淀粉形成机理,为选育高抗性淀粉香蕉品种和调控抗性淀粉合成提供理论基础。【方法】以 ‘巴西’蕉(Musa acuminata L. AAA group cv. Brazilian)果肉为试材,对香蕉果实采前和采后抗性淀粉含量变化及其与其他类型淀粉相关关系进行分析。【结果】香蕉果实发育过程中,总淀粉、直链淀粉、支链淀粉及抗性淀粉含量整体呈上升趋势,后熟过程中各种淀粉含量逐渐下降;乙烯处理加速了总淀粉、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的降解,但抗性淀粉降解速度较自然后熟慢;1-MCP处理香蕉果实各种淀粉含量呈先增后降的单峰曲线变化。相关性分析表明:香蕉采前果实抗性淀粉合成与直链淀粉含量变化呈显著正相关,与总淀粉和支链淀粉含量变化不相关;1-MCP处理后,抗性淀粉含量变化与直链淀粉含量达到显著正相关水平,与总淀粉含量变化不相关。【结论】香蕉果实抗性淀粉形成与直链淀粉含量密切相关,在香蕉果实发育过程中可通过调控直链淀粉含量促进抗性淀粉合成。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使用化学试剂处理对贮藏马铃薯品质的影响。[方法]以费乌瑞它、威芋3号、大西洋、中薯3号、黔芋1号为试验材料,贮藏4个月,每个月测定其相关化学成分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相比,使用化学试剂处理的马铃薯淀粉含量的下降速度较慢,干物质损失不大,Vc、还原糖、粗蛋白含量下降幅度较小。[结论]使用化学试剂处理后由于马铃薯未出芽,其品质变化不大,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1.
本试验以未处理的玉米、蒸汽玉米、微化玉米、膨化玉米、爆破玉米为材料,采用化学成分分析、活体外人工瘤胃产气量试验,研究不同方法处理玉米对化学成分、淀粉糊化度和活体外发酵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方法处理玉米的淀粉、脂肪含量,淀粉糊化度、体外发酵的理论最大产气量、产气速度与NH3—N浓度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而粗蛋白、体外发酵液pH及总VFA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综合比较得出,不同方法处理均可有效改善玉米的营养价值,且蒸汽处理为最经济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以F15、F901、G15、瑞士N4和GR911等木薯品种为材料,在块根膨大期对其干物质、蛋白质、淀粉、可溶性总糖含量以及收获期对产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木薯块根干物质和淀粉的积累与生长期呈一定的正相关,随着时间的延长而升高;蛋白质含量随着时间的延长均呈先升后降的趋势,在11月份达到最高值;依据淀粉含量变化和块根产量表现, F15和F901淀粉含量连续保持上升趋势,建议采收期在1月份, G15和瑞士N4淀粉含量在12月份增长缓慢或不增长,建议采收期在12月份。  相似文献   

13.
综述20年来超临界技术在植物活性成分微粉化方面的应用进展,简要说明微粉化植物活性成分的表征方法、特点及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4.
[目的]为了迅速准确的对中国各农业遗址中的淀粉粒残留物进行鉴定,需要进行现代植物淀粉粒形态变化研究和模拟实验分析不同试剂和实验处理方法对淀粉粒形态的影响。[方法]研究现代小麦成熟过程中淀粉粒形态变化,完成了对成熟小麦的一系列模拟试验,如:研磨、超声波处理、盐酸和双氧水处理、干燥处理。[结果]成熟过程中小麦淀粉粒经历了由小到大的变化,最后稳定在由大、小两组淀粉粒组成;研钵研磨会使小麦淀粉粒粒径增大;较长时间的超声波处理使得小麦淀粉粒粒径增大;浓度为10%的盐酸和浓度为6%双氧水对小麦淀粉粒的影响很小;低温干燥处理不会使小麦淀粉粒出现糊化。[结论]该研究结论可有效地指导考古遗址古代样品淀粉粒分析实验流程以及处理参数的选择,提高了淀粉粒分析的效率和结果的可靠性。同时也为中国的农业起源和作物传播的研究提供了基础实验资料。  相似文献   

15.
糯小麦与普通小麦糖化过程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李斌  徐智斌  冯波  王涛 《中国农业科学》2011,44(13):2760-2767
 【目的】探索糯小麦在糖化过程中的物质动态变化规律并确定最佳糖化工艺。【方法】以糯小麦和普通小麦为原料,以根霉麸曲为糖化剂,进行糖化试验,比较两种小麦糖化过程中各物质的动态变化;分析糖化前后可发酵性糖的变化;同时以糯小麦为原料,通过设计正交试验,确定糯小麦的糖化工艺。【结果】糯小麦与普通小麦在糖化过程中各物质的动态变化趋势相似,还原糖含量均为先升后降,在24 h时达到最大值;糖化酶活力均在32 h达到最大值,后有小幅上升;pH先降低,后稳定在一定的范围内,总酸与之相反。不同之处在于糯小麦淀粉的消耗速度大于普通小麦;糖化结束时糯小麦的还原糖含量高于普通小麦;糯小麦糖化过程中糖化酶活力略低于普通小麦。糖化醪的液相色谱分析表明,糖化后可发酵性糖与多糖比例增加,一些多糖水解为小分子的短链多糖。糯小麦的正交试验结果表明,最佳糖化工艺是糖化时间36 h,糖化温度35℃,接种量1%。【结论】糯小麦在糖化过程中淀粉消耗速度快,糖化醪还原糖含量高,表明糯小麦的糖化效果优于普通小麦。  相似文献   

16.
淀粉是一种来源广泛的天然高分子化合物,是工业等生产的重要应用原料。淀粉有天然淀粉和变性淀粉之分,变性淀粉更能满足生产生活的特殊需求。其中氧化淀粉不仅能够改变食物的色泽、口感,还能改变食品的特性,在工业生活中应用更广泛,必不可少。以次氯酸钠为氧化剂制备氧化淀粉的研究工艺为基础,综述了淀粉的变性方法及淀粉来源、NaClo氧化性、反应介质PH、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对次氯酸钠氧化淀粉性能的影响。同时阐述了氧化淀粉在食品及工业中的应用,展望了次氯酸钠氧化淀粉的应用发展前景,以期为今后制备次氯酸钠氧化淀粉提供一定的研究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