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2篇
  2017年   1篇
  201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目的]为了迅速准确的对中国各农业遗址中的淀粉粒残留物进行鉴定,需要进行现代植物淀粉粒形态变化研究和模拟实验分析不同试剂和实验处理方法对淀粉粒形态的影响。[方法]研究现代小麦成熟过程中淀粉粒形态变化,完成了对成熟小麦的一系列模拟试验,如:研磨、超声波处理、盐酸和双氧水处理、干燥处理。[结果]成熟过程中小麦淀粉粒经历了由小到大的变化,最后稳定在由大、小两组淀粉粒组成;研钵研磨会使小麦淀粉粒粒径增大;较长时间的超声波处理使得小麦淀粉粒粒径增大;浓度为10%的盐酸和浓度为6%双氧水对小麦淀粉粒的影响很小;低温干燥处理不会使小麦淀粉粒出现糊化。[结论]该研究结论可有效地指导考古遗址古代样品淀粉粒分析实验流程以及处理参数的选择,提高了淀粉粒分析的效率和结果的可靠性。同时也为中国的农业起源和作物传播的研究提供了基础实验资料。  相似文献   
2.
青藏高原海拔高,气候干燥,降雨量少,先民对其适应策略引起了广泛关注。目前,学者对高原植物资源的利用和开发的情况尚缺乏全面的了解。距今约7.6ka BP拉乙亥遗址是一处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的新旧石器过渡时期遗址,出土了高原早期文化遗存鲜见的石磨盘和石磨棒。本文对拉乙亥遗址一件磨盘和一件磨棒表面残留物进行淀粉粒和植硅体分析,结果表明:黍族淀粉粒含量较多,其次为小麦族大麦属,并有少量的块根块茎类和豆科植物淀粉粒;此外,发现少量来自植物茎叶和粟稃片植硅体。对比后发现从新旧石器过渡时代至青铜时代,本区史前先民对植物利用种类有较高一致性和稳定性,而对块茎类的利用又反映出对高原环境的响应与适应,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