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救荒活民书》是迄今所知我国现存最早的综合性救荒专著,其作者董煟生平事迹与成书时间均不详。本文考证认为:董煟,字季兴,号南隐,饶州德兴县人。绍熙四年(1190)进士,初授筠州新昌县尉,后历任成都征商、郢州文学、瑞安县令、辰溪县令等职。董煟官职虽低却交游甚广,与程粊、魏了翁、项安世、叶适等人均有交往。就成书时间而言,《救荒活民书》可分为两部分:前三卷最迟写作于嘉泰元年并于当年进呈,《拾遗》一卷完成于嘉定二年(1209)左右。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救荒书的传承和发展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中国古代的救荒书源远流长,内容丰富。今日可考可查者约有280部,实际流传的救荒书将远不止此数。根据现代灾害学原则划分,则古代救荒书大致有八大类,即总论类、荒政类、农艺类、治水类、漕运类、除虫类、野菜类、历象杂占类,每一类型皆与救荒活动密切相关。救荒书的发展可初步划分为三个阶段:先秦至隋唐时期、宋元明时期和清时期。先秦至隋唐时期,救荒书数量少且落后于救荒活动的发展,一些重大的救荒工作也没有以救荒书的形式反映出来,如常平仓、义仓的设置等;宋代是中国古代救荒书发展史上的转折点,自宋至明,各种救荒书均有出现,而且产生了经典性的救荒书,如宋代董煟的《救荒活民书》和明代朱橚的《救荒本草》等。清代是救荒书出现的高峰期,清代学者不但创作了一批救荒书,还对前此时期的救荒书作了初步整理。  相似文献   

3.
《救荒活民书》中救荒思想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救荒活民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本专门针对救荒的专著。书中提出较完整的救荒思想如:预先救济思想;以常平、义仓、劝分、禁遏籴、不抑价等五种救荒方法为主,辅以一系列配套方法的综合救荒措施;救荒过程中的各级行政管理的程序思想等。  相似文献   

4.
荒政思想是指人们对荒政在制度上、政策上或措施上的思想探索和主张。宋代荒政思想的发展日臻成熟,救荒措施不断完善。两宋荒政思想尤以士大夫荒政思想为典型,出现了以范仲淹、苏轼、王安石、朱熹、曾巩、董煟等为代表的荒政思想家。南宋时期,董煟《救荒活民书》,标志着古代荒政思想走向成熟。这些士大夫的荒政思想中常有共通之处,也不乏争论与创新,形成两宋士大夫荒政思想鲜明的特征。  相似文献   

5.
王维泗同志在《中国农民报》一九八三年三月八日和十日发表的《历史上重视植树造林的名人轶事》一文,提出了朱元璋“首创农桑学校”之说,把他看作是我国创办农桑学校的第一人。我认为此说是有背于历史事实的。王维泗同志认为朱元璋首创农桑学校的根据何在呢?他的文章,有一段以“朱元璋首创农桑学校和园林场”为小标题的文字写道: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以农桑为立国之大本。他说:‘农桑衣食之本,学校道理之原。’提倡办农桑学校,并对进京汇报的人不知道桑株数目和办校情况,很不满意,下诏申斥。”  相似文献   

6.
《古今农业》2021,(2):46-51
《农桑经》是清代文学家蒲松龄的"杂著"类作品,属于小型地方性农书,反映了清代山东淄川地区农桑生产情况以及蒲松龄的农学思想,具有一定的学术和实践价值。本文概述了《农桑经》的成书背景、体例和主要内容,分析其农学思想及其当代启示,为更好地研究利用该书、更全面地认识蒲松龄的生平思想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我国古代棉花播种保苗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卢惠民 《农业考古》1991,(1):325-326,333
我国是世界上主要产棉国家之一。植棉历史悠久,对植棉技术有非常丰富的经验。本文就棉花的播种保苗技术,考证如下。一、播种期棉花的播种期,根据各地气候条件而定。我国古农书中,对各地气候条件不同,有不同的记载。据较早的宋代(1084年)司马光撰《资治通鉴》中,对长江以南地区,棉花播种“以春二、三月(农历)之晦,下子种之”。在元代(1286年)孟棋等人撰《农桑辑要》中有:“至谷雨前后,拣好天气下种”。元代(1314年)鲁明善撰《农桑撮要》中  相似文献   

8.
蒲松龄,是一位多才多艺的诗人与作家。他一生除写有《聊斋志异》外,还给我们留下了近150万字的诗、词与杂著,其《农桑经》就是很有代表性的有关农业的著作。根据现存较早《农桑经》抄本,说明《农桑经》可分为《农经》和《蚕经》两部分,并各自独立。路大荒先生在《蒲松龄集》收录该书时,也以小标题示明。《蒲松龄集》中《农桑经》共分列为五大部分:《农经》七十二则,实际只写了1至9月中的农事;《蚕经》二十一则,其中,包括桑与养蚕两个方面;《补蚕经》十二则,全是关于蚕生长过程中管理的条例;《附录》又分两方面:养蚕的禁忌与种桑之法。路大荒先生在编辑《农桑经》时,其《农经》部  相似文献   

9.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民 法 通 则 》第135 条 明 确 规 定 :“向 人 民 法 院 请 求 保 护 民 事 权 利 的 诉 讼 时 效 期 间 为 2 年 法 律另 有 规 定 的 除 外 。 ”但 是 ,在 现 实 生 活 中 , 许 多 人 并 不 知 道 这 权 利 的 保 护是 有 时间 限制 的 。这就 是 说,在诉 讼 时 效 期 内 , 人 民 法 院 对 债 权 人 的 权 利 依 法 予 以 保 护 , 超 过 了 诉 讼 时 效 期 限 的,人民 法 院则 不再 保 护。 例 如, 公民 刘 某向 王 某 借 款 500 元 , 双 方 协 定 在 1 年 内 由 王 某 向 刘 某 付 …  相似文献   

10.
《农桑易知录》撰者郑之侨故里考察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纵观中国古代农学史,广东人著述的农书并不多见,故清代潮阳人郑之侨所撰《农桑易知录》能流存至今就尤显珍贵了。其书虽在光绪《潮阳县志》、张之洞《书目答问》、《清史稿·艺文志》、王毓瑚《中国农学书录》等书有著录,但传本极为罕见(1),且国内对《农桑易知录》的研究处于起步阶段,并存在某些误区。如对撰者生平了解不多,有的文章说,其“生卒年失载”;二是对农书所载农业生产技术反映的地域尚有不同意见,如有的说书反映清乾隆时期广东农业状况,有的则持批评态度。为使《农桑易知录》研究工作的顺利、深入进行,首先有必要对撰者家世、生平…  相似文献   

11.
汉简资料记载,汉初为了保护农业发展,律令禁止放牧养猪的养殖方式,这或许促使了圈养方式的兴起。两汉时期既有民间个体饲养也有政府集体养殖两种方式,边塞的戍守系统继续沿用此种模式。汉代人们对猪的认知度颇高,无论是在朝廷赏赐、医疗、饮食,还是在地名、人名中都广泛应用,猪文化影响深远。此外,西北汉简中的“肉价”可能就是猪肉价格的简称,这为深化汉代社会生活史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2.
贵州境内汉代墓葬分布较广,通过墓葬中的出土文物,可以考察古夜郎族群民风民俗的面貌。贵州汉代墓葬的出土文物反映,在衣食住行等物质文化生活方面,古夜郎族群已经具有显著的农耕文化特征;巫觋鬼神的过度信仰,体现了古夜郎族群以农牧为基础的思想意识和精神寄托;生殖崇拜的多种多样,附着着古夜郎族群在农牧社会条件下繁衍后代的文化色彩;赫章可乐出土的“套头葬”,具有深厚的农耕文明的文化意蕴和独特的科考文旅价值。  相似文献   

13.
石华  张法瑞 《古今农业》2006,6(1):19-27
农业是稳定政权的基础,元朝对恢复和发展农业相当重视,颁行了一系列重农政策和措施,这在《通制条格》中得到充分反映。其中又以卷16《田令.农桑》“劝农立社事理条画”所载更为详实,给元代后期乃至后世的农业发展和农业管理带来了深远的影响。本文分析了《通制条格》“劝农立社事理条画”对元朝中前期农业所起的作用,成为元代农业管理纲领性文件的原因;并且还就这一时期蒙汉杂糅的二元体制对元代的农村、农民、农业的影响,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
海藻养殖是我国渔业产业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多重生态功能。利用造林成本法、工业制氧价格法、生产成本法等方法,对海藻养殖的固碳、释氧、吸收水体营养物质三方面生态价值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2000-2012年海藻养殖产生的生态价值为6 090 284万元/a。其中,固定CO2生态价值为42 916万元/a,释放O2生态价值为63 389万元/a,吸收N、P元素生态价值为5 983 979万元/a,约占到总价值比例超过98%。构建了海藻养殖生态价值指数和固碳、释氧生态价值指数与吸收N、P元素生态价值指数两个子指数。加强对海藻养殖生态功能的研究,为海藻养殖生态价值核算与生态补偿机制建立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5.
秦汉以后,农村中由地方豪强控制政治经济,很多人只是农奴身份,即便是自耕农也受到很大的压制。所发生的社会动乱,以及改朝换代的主导是权臣和地方豪强。土地制度改革也是由统治者主导进行的。到宋代较普遍的实行了佃耕制,出现了许多庶族地主。土地零细化,土地买卖频繁,劳动力自由化,大量的雇工出现。而失掉土地的农民成为流民或半流民,造成社会的严重问题,农民起义由此而频繁发生。但一千多年来“千年田换八百主”不断的更换土地主人,依然保持佃耕制,直到近、现代工商业的发展,才促成土地改革。两者的主要土地问题差异:前者是朝廷与豪强争夺编户,土地改革目的是抑制豪强;后者是流民丧失土地,要均平土地权力。  相似文献   

16.
朱熹在南宋社会内忧外患、佛道盛行的历史环境下又一次回应并发展了孔子的礼学、礼教思想,决心重振社会人伦秩序,其礼学思想对宋元以降的中国及东亚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朱熹礼学思想建构的特点能给当代儒学复兴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礼不远人,人能弘礼;礼学思想需要哲学的突破;礼是归宿;礼学的发扬需要经典文本的支撑与因时制宜。  相似文献   

17.
阐述了宋代潮汕地区,在人多地少的情况下,为获得更多的农产品,求得生存与发展,形成一套独特的农业耕作方式———“绣花农业”,并粗浅地分析其成因及特点。  相似文献   

18.
元代地方儒学的释奠仪式上曾出现“礼乐坏缺”,“差遣俳优,鼓以俗乐”的“雅俗冲突”现象,这种现象引起了部分地方官员和儒士的不满。延祐五年(1318)在一位江西官员的倡导下,礼部开始诏令全国各地宣圣庙置办雅乐。此诏令并不具有强制性,但对化解“雅俗冲突”、恢复释奠雅乐起到了一定作用;同时也有一些官员和儒士从维护儒家礼乐的完备性出发,自觉开展雅乐重建活动。在元朝官方并未强制推行儒学雅乐的环境下,地方儒学雅乐的星火重建,是儒家礼乐观“文化惯性”的体现,也是儒士自我认同的曲折反映。  相似文献   

19.
粟谷是明代华北平原最为重要的秋粮作物,不仅广为种植,而且品种多样。伴随着明代华北平原小麦、高粱种植区域的扩大,粟谷在粮食种植结构中的比重有所降低,但其核心和主体地位并未动摇。《天工开物》所言北方"烝民粒食,小麦居半,而黍、稷、稻、粱仅居半"之语,当是大体估测,而非实数,但却造成一种北方粟作地位无足轻重的错觉。事实上,"麦不熟小歉,谷不熟则大饥"仍然是明代华北平原粮食种植结构的基本写照。  相似文献   

20.
蒙元文化在现代园林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蒙元文化内涵的研究以及园林要素与文化的联系性研究,找到在园林的各个要素中应用蒙元文化的途径和应该遵循的原则;通过典型设计实例的分析,将蒙元文化的应用具体化,为现代园林设计提供借鉴。蒙元文化可应用于现代园林的地貌、建筑、雕塑小品、路面铺装等景观要素中,蒙元文化意境的塑造可通过蒙古图腾文化、特色造型、特色图案、民俗风情的应用等途径来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