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甘薯在山东传播种植史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冬生 《农业考古》1991,(1):219-222
山东是目前我国甘薯生产主要地区之一。在各类粮食作物中,甘薯在山东种植的历史迄今不足三百年,算不上悠久。但自传入山东后,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到本世纪五六十年代已成为仅次于小麦的第二大粮食作物。从七十年代末以后,又列在小麦、玉米之后,居第三位,在粮食作物中仍占重要地位。为了探求甘薯在粮食种植业中的历史变化,现就甘薯在山东历史上的传播种植作简要回顾。  相似文献   

2.
小麦、玉米和水稻是世界三大粮食产物,玉米的种植面积仅次于小麦和水稻,但是玉米的产量却居三大谷物之首。玉米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突出贡献。受到自然气候的影响,我国粮食品种结构不平衡的问题仍然存在,为扩大玉米的种植产量,对玉米的种植条件进行分析与探究。  相似文献   

3.
玉米作为世界上分布最广泛的粮食作物之一,其种植面积仅次于小麦和水稻而居第三位,它的生产量稳定与否将直接影响着全球粮食需求与供应的稳定关系。而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玉米生产国,其玉米种植面积很大,分布也很广,但在玉米的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也很多,例如倒伏、虫害、空杆、粒少、黄叶等,这些都将直接影响玉米的质量和产量。该文将主要就北方玉米的种植和管理进行简单的阐述,并根据北方玉米种植与管理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法和措施。  相似文献   

4.
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以GIS技术和空间统计分析方法为主,分析了中国北方地区粮食生产格局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全国粮食总产量总体呈波动增长趋势,北方粮食产量增幅大于南方。粮食生产的区域格局发生了变化,北方粮食生产地位已超过南方,目前在全国的占比达56%。北方地区主要粮食作物总产量和单位播种面积产量在波动中实现大幅增长;从播种面积来看,北方小麦播种面积呈减少趋势,玉米面积增加明显,水稻面积增加不显著。反映了过去几十年粮食作物种植结构的变化特点,主要是小麦的种植比重下降而玉米种植比重上升。也从单产的提升潜力和后备耕地与水资源条件等方面分析了北方不同区域粮食增产的限制性因素,认为未来粮食安全保障应在稳定华北播种面积的同时,以拓展东北的生产能力为主要发展方向,而西北干旱区和中部半干旱区则主要以生态恢复和保护优先。  相似文献   

5.
小麦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产物,通过对种植水平和病虫害防治技术的研究提高产量对于农民收入的增长和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都有着重大的意义。山东省是我国北方重要的小麦产地,山东农业厅发布数据2016年本省的小麦播种面积达,379.13万hm~2,提高小麦的产量对于小麦种植者本身以及整个省的经济发展来说都至关重要,本文就小麦高产的种植技术以及病虫害防治技术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6.
小麦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在粮食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随着农业发展快速推进,小麦在农业产业结构中占有十分大的比重。因此,应采用科学的技术手段促进小麦种植产量的提升,优化小麦质量。同时,从小麦的种植技术以及病虫害防治技术上入手,在本文主要针对小麦品种、整地工作、施肥和土壤的处理、播种深度,做好病虫害防治,实现小麦的优质高产。  相似文献   

7.
小麦是中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中央明确提出,中国人一定要牢牢把饭碗端在自己手里,碗里盛着自己的粮食。由此可见粮食的地位,本文从小麦的播种技术,麦田除草剂实用技术,提出了提高小麦产量和质量的关键措施,也是被广大粮食种植户最容易忽视的技术,同时,提高了小麦的种植效益,也可以激发种粮大户种粮的积极性,带动更多热爱农业的有识之士投身粮食种植,带动土地流转。  相似文献   

8.
<正>粮食是人们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因此,粮食的种植与生产一直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我国,小麦是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种植情况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小麦的产量对于我国社会稳定的维持都有着潜在的影响。因此,务必重视小麦的种植技术,以保证我国人民群众的粮食需求。一、小麦种植条件分析驻马店市位于河南省南部,横跨淮河、长江两大流域,素有"豫州之腹地,天下之最中"之称。全  相似文献   

9.
我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但近些年来,我国的耕地面积不断缩小,使我国的粮食压力不断增大。我国是一个粮食生产大国,更是一个粮食消费大国。小麦作为我国的主要粮食品种,其种植情况直接关系着我国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也关系着社会的稳定与国家的经济发展。因此,本文将以小麦的种植技术作为研究对象,结合我县的小麦种植条件进行小麦种植技术的分析与阐述。  相似文献   

10.
粮食种植结构是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体现,在传统农业社会中尤为重要,对社会经济发展与百姓生活影响较大。有清一代,在自然环境与社会发展的共同作用下,畿辅粮食种植结构不断变迁,进一步向多元化发展,高产抗灾作物种植不断增加。小麦主粮地位进一步稳固,粟米种植比重有所下降,豆类种植面积不断增加,高粱、玉米和甘薯迅速崛起,水稻呈现政策性波动。粮食种植结构的不断优化,对保证京师粮食安全、维护社会稳定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1.
4种旱作谷类作物根系发育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杨丽雯  张永清 《中国农业科学》2011,44(11):2244-2251
 【目的】探讨春小麦、谷子、高粱、黍子4种谷类作物根系分布的空间几何构型特点和根系生长时空分布规律。【方法】采用盆栽、根管土柱栽培、铁丝网箱栽培与田间调查相结合的方法,研究谷子、高粱、黍子、春小麦4种作物根系的生长规律。【结果】(1)4种供试作物根系的种子根数、次生根数、入土深度和根幅明显不同;根系最大入土深度为高粱>谷子>春小麦>黍子;最大根幅为高粱>黍子>谷子>春小麦。(2)随着生育时期的推进,谷子、黍子、春小麦和高粱根系的根长与根重的增长均表现为慢-快-慢的规律。(3)4种谷类作物苗期主要以根系纵向下扎为主,根长与根干重呈明显的“T”字型结构;拔节期春小麦根长分布呈现近似“8”字型,其它作物的根长和根重分布仍呈明显的“T”字型;抽穗期谷子、高粱、黍子根长在不同土层深度中的分布近“8”字型,而春小麦呈现近卵型。(4)4种谷类作物根重在不同深度土体中的垂直分布符合指数递减方程y=A·e-bx,但其垂直递减率b值大小不等。4种谷类作物的总根长在不同深度土体中的分布前期符合指数递减方程y=A·e-bx,但后期与多项式y=ax3+bx2+cx+d的拟合程度更好。【结论】4种谷类作物根系空间分布的存在相似性,该相似性可为谷类作物高产栽培的根系调控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多年的地下水超采,导致华北平原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漏斗区”,农业可持续发展压力巨大。综合考虑耕地资源持续利用和国家粮食安全,减少高耗水作物如冬小麦的种植面积,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是当务之急。根据已有研究成果,比较分析了华北平原冬小麦和马铃薯的水分亏缺量,推算出华北地下水漏斗区马铃薯替代小麦种植,每年可节约水资源总量达(3.47~7.35)×108 m3,同时在一定的技术支持下,能够提高粮食产量水平。这将有利于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上,逐步缓解地下水资源衰变的态势。  相似文献   

13.
为找出适合白灵菇菌丝生长的谷物颗粒培养基,为白灵菇菌丝体的培养、提取与白灵菇栽培料的制备提供一定的依据。本研究在微生物实验室内采用随机区组试验,以白灵1号与白灵801为供试菌株,通过对菌丝萌发时间、颜色、密度、均匀度、平均生长速率和生长指数进行比较,探讨7种不同谷物(脱壳与不脱壳)对白灵菇菌丝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无论脱壳与否,白灵1号与白灵801在供试的7种谷物培养基上均能生长,但生长情况各不相同,其中最适合供试白灵1号菌株菌丝生长的是脱壳高粱培养基,其次为不脱壳的小麦和高粱培养基,最适白灵801生长的是不脱壳大麦培养基,其次为不脱壳小麦、荞麦、高粱米培养基;通过对比,在脱壳谷物培养基上(除荞麦外)白灵1号菌丝生长指数较高,在不脱壳谷物培养基上(除大黄米外)白灵801菌丝生长指数较高。综合各项因素,不论脱壳与否,高粱、小麦、大麦培养基相对适合白灵菇菌丝的生长。  相似文献   

14.
为筛选能够降低土壤硝态氮残留量并具有显著经济效益的华北旱作区夏播种植模式,在河北省徐水县设置夏播作物的不同单间作模式田间对比试验.结果显示,各处理中,玉米大豆间作的作物总吸氮量最大,使土壤硝态氮残留量明显降低并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其土地当量比也大于1,且在提高后茬冬小麦籽粒产量、秸秆产量、作物吸氮量方面效果较好.与玉米单作比较,玉米大豆间作模式0~200 cm土层硝态氮残留量降低56.66 kg· hm-2,作物整体吸氮量提高6.17 kg·hm-2,经济效益增加2 054.62元·hm-2;后茬冬小麦的籽粒产量、秸秆产量、作物吸氮量分别提高了197、673 kg· hm-2和5.91 kg· hm-2.  相似文献   

15.
To evaluate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conservation tillage modes on crop yield in various ecological regions, we interviewed peasant households in the Northeast China Plain, North China Plain, Chengdu Plain, and Northwest China Oasis, China, to analyze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the tillage methods on crop yield. An index set was determined from seven yield parameters based on expert consultation and relevant literature. A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of conservation tillage methods in the various ecological regions was carried out using fuzzy theory. The approaches with the highest scores were identified for each region: wide and narrow rotation planting with high stubble standing retention in the Northeast China Plain; seeding after rotary tilled of wheat under corn straw mulching and no-tillage seeding of corn and other crops under wheat straw mulching in the North China Plain; no tillage with high stubble retention in the Northwest China Oasis;and no-tillage seeding of wheat and other crops under rice straw mulching in Chengdu Plain. These research data provide a useful guide for the selection of conservation tillage methods for optimum yields in different regions of China.  相似文献   

16.
近30年我国谷子生产时空变化与区域优势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谷子营养丰富、生育期短、抗旱耐瘠,谷子种植对优化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种植结构和促进农民增收具有重要作用。分析我国谷子生产时空变化特征与区域优势,以期为优化谷子布局和促进谷子生产发展提供建议与理论依据。方法 基于1985—2015年谷子各省、县域生产统计数据,采用产量贡献率、重心迁移、比较优势指数等指标,分析了我国谷子生产时空变化规律。结果 30年间全国谷子播种面积由3.318×10 6hm 2减少至7.88×10 5hm 2后回升至8.39×10 5hm 2,单产由1 801.2 kg·hm -2提高至2 342.9 kg·hm -2,总产量变化中面积贡献率为80.3%,单产贡献率为18.4%,且单产贡献率逐渐增加。全国谷子生产重心年际间变化较小,优势产区稳定在东北地区中西部、黄淮海平原中北部和北部中低高原区东南部,具体集中在内蒙东部、东北三省与内蒙接壤的县域、河北大部、河南西北部、山东中部、山西大部、陕西北部、甘肃东部及宁夏中部。30年间黄淮海平原区、东北地区与西北部分县域单产增加但播种面积大量减少,使该区域表现为单产优势与面积劣势,2000年后北部中低高原区的吉林通榆、内蒙敖汉旗与山西部分县域的播种面积回升。播种面积较大而单产劣势的县域集中在黄土高原地区的陕西和山西中北部部分县域。结论 30年来全国谷子播种面积先减后增,生产集中程度不断增大,优势产区趋于稳定,单产逐步提升。黄淮海地区被夏玉米替代的夏谷较难恢复,东北地区中西部、北方农牧交错区及太行山沿线区谷子生产具有恢复潜力。谷子育种、栽培技术与生产加工机械的进步,对谷子生产提质增效与实现产业化发展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7.
番薯自明万历年间传入我国以来,距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其救灾备荒的属性广为人知。明至民国时期,天灾人祸频发,劳动人民食不果腹,番薯凭借产量大,对种植条件要求低等特点,迅速成为时代的“网红农作物”。新中国成立以来,番薯的产量占农作物的比重也越来越高,番薯的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居世界第一位。在长期的培育番薯的过程中,劳动人民总结了许多技巧和经验,各地都产生了关于番薯的诸多谚语,涉及育种、藏种、田间管理、插秧技巧和储藏等多个方面。这些农谚不仅对当时的农业生产有指导意义,而且对现在番薯的培育仍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衡饲1号系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旱作农业研究所以农家种大三变丑为母本、以冀谷31为父本,根据生物遗传规律和亲本优缺点互补的原则,杂交组配选育而成的粮饲兼用型谷子新品种。该品种具有籽粒高产、抗病性强、活秆成熟、适宜青贮、粮饲多用等突出优点,生物产量达到14 248 kg/hm2,其中籽粒产量达到5 080 kg/hm2;适宜在河北、河南、山东等华北夏谷区夏播或晚春播种植,生产中可与其他作物如小麦、油葵、绿豆、饲用黑麦组成高效栽培模式。  相似文献   

19.
华北夏谷区2001—2015年谷子育种变化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对华北夏谷区近15年谷子区域试验数据进行分析,探讨谷子育种变化趋势,为谷子品种改良提供参考。【方法】利用2001—2015年华北夏谷区参试品种的主要农艺性状数据,研究其变化规律;以通过鉴定的51个育成品种为材料进行分析,并与15年间华北地区谷子生长季6—9月份气候因素进行相关分析,梳理通过鉴定的51个品种的类型。【结果】2001—2015年华北夏谷区区域试验参试品种各农艺性状在年度间变异较大,随着年份的推移,产量、生育期、株高、穗长、单穗重和穗粒重持续增加,千粒重基本不变,公顷穗数略有下降。51个通过鉴定品种的整体变化趋势与所有参试品种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51个通过鉴定品种间产量、生育期、株高、穗长、千粒重和公顷穗数差异极显著,单穗重、穗粒重和出谷率差异不显著。华北夏谷区谷子生育期气候趋向于暖湿的变化趋势。通过鉴定的品种产量和生育期、单穗重、穗粒重呈极显著正相关,与最低温、降水量呈极显著负相关。最低温、最高温、降水量、生育期、穗粒重、出谷率决定谷子产量85.17%的变异。对产量贡献较大且为负效应的是最低温,为正效应的是最高温。近几年谷子育种水平有所提高,品种类型较丰富多样,抗除草剂品种和优质米类型逐渐增多,反映了轻简栽培和优质是目前的主要育种方向。但是以冀谷19、豫谷1、冀谷25等3个主干品种为亲本来源的品种数为26个,占杂交选育品种的57.8%,育成品种亲本范围相对较窄的问题越来越严重。【结论】2001—2015年华北夏谷区区域试验育成品种产量有所提高,品种类型较丰富多样,育种水平取得一定的进步。然而,造成产量显著差异的原因主要取决于气候因素,而且品种培育的亲本选择狭窄可能是育种突破的关键瓶颈。在今后的育种过程中,要从亲本创制和选择着手,丰富亲本类型;提高品种穗粒重和出谷率,以适应气候变化,提高夏谷产量。  相似文献   

20.
姚满生  郭平毅  王鑫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6):11753-11754
[目的]为大田正确使用大田除草剂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高粱、谷子喷施甲磺隆,观察高粱和谷子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及蒸腾速率的日变化。[结果]1日内高粱和谷子的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均呈抛物状曲线,高粱的蒸腾速率均高于谷子,谷子对除草剂的敏感性高于高粱,10:00~18:00时甲磺隆对气孔的抑制作用更强。在光照强、温度高的条件下,甲磺隆能降低谷子的蒸腾速率。除草剂处理后高粱的光合速率12:00~18:00时较对照低,谷子的光合速率10:00~18:00时显著低于对照,降幅30%~56%。[结论]甲磺隆可明显抑制高粱和谷子的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及蒸腾速率,对谷子的光合速率、气孔导度抑制作用明显大于高粱。光合作用受除草剂的影响更大,谷子抗除草剂的能力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