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随机选用16头中国荷斯坦泌乳牛,研究轻微至中度热应激对其生理指标及产奶性能影响。结果表明:(1)泌乳牛在轻微热应激期(THI 74.5±1.0)的生理常数指标与非热应激期(THI 65.2±4.1)差异均不显著(P>0.05);中度热应激期(THI 84.0±2.4)的各项生理常数指标均显著高于非热应激期(P<0.05)。从非热应激至中度热应激,THI每升高1,直肠温度上升0.04℃;从轻微至中度热应激,THI每升高1,泌乳牛的呼吸频率增加3.4次/min,脉搏增加2.6次/min。(2)在轻微和中度热应激期泌乳牛产奶量分别下降13.8%和26.9%(P<0.01),产奶量与THI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R= -0.82),THI每上升1,产奶量下降1.9%。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冷热应激对北京地区荷斯坦牛产奶性能和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评估可指示荷斯坦牛冷热应激反应的候选血液生化指标,为该地区奶牛的生产管理及耐应激个体选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试验以北京市三元绿荷金银岛牧场的健康泌乳荷斯坦牛为研究对象,连续监测了热应激期(2014年8月份)、非应激期(2014年11月份)和冷应激期(2015年1月份)牛舍THI,并分别采集了178头、120头和126头荷斯坦牛的血样,测定了14种血液生化指标,同时收集了试验个体的7项产奶性能数据,采用SAS9.2中的MIXED模型分析了荷斯坦牛在冷热应激下产奶性能和血液生化指标的变化规律,并通过Logistic过程分析了荷斯坦牛在冷热应激下显著变化的血液生化指标指示奶牛个体冷热应激反应的准确性。【结果】牛舍8月份的平均温度为31.80℃,平均THI达到了81.57,且该月THI大于78持续时间超过8 h的天数达到了21 d,表明本试验群体在8月份长期处于中度热应激状态;11月份的平均温度为12.76℃,该月平均THI为55.43,表明本试验群体在11月份处于非应激状态;1月份的平均温度为-6.70℃,平均THI为25.63,且该月有21 d的温差大于12℃,表明试验群体在1月份处于较严重的冷应激状态。与非应激期比较,热应激下荷斯坦牛AMY下降了1.34 kg,奶样中FP、PP、F/P和SP极显著降低(P0.01),LP显著降低(P0.05),SCS则极显著增加(P=0.01);血清中GH、LD、PRL和SOD极显著升高(P0.01),而BUN、CRP、LDH、LPO、NE和K~+极显著降低(P0.01);ROC曲线分析显示PRL、GH和CRP的AUC值大于0.80,分别为0.91、0.85和0.83。与非应激期比较,冷应激下荷斯坦牛AMY下降了1.13 kg,奶样中FP和SP极显著下降(P0.01),F/P显著下降(P0.05),SCS则极显著增加(P0.01);血清中COR、CORT和K~+极显著升高(P0.01),而CRP、DA、GH、PRL和SOD极显著降低(P0.01),ATCH显著降低(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仅SOD的AUC值大于0.80,其值为0.84。【结论】研究结果表明北京地区荷斯坦牛在8月份和1月份均处于较严重的应激状态,且冷热应激已极大地影响了该地区荷斯坦牛的产奶性能和生理状态,PRL和GH可作为监测荷斯坦牛早期热应激的候选指示指标,SOD可作为监测荷斯坦牛早期冷应激的候选指示指标。  相似文献   

3.
选择体重、年龄相近的藏獒10只,研究不同温湿指数(THI)对藏獒的生理常数、外周血淋巴细胞凋亡及HSP70蛋白表达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夏季高温季节,随THI升高,藏獒的直肠温度和呼吸频率也逐渐升高,极显著高于春季非热应激组;(2)夏季高温热应激显著增加了藏獒外周血淋巴细胞的凋亡率,淋巴细胞早期凋亡率在THI为83.58时达到最高,与非热应激组相比差异极显著;(3)夏季高温热应激诱导外周血淋巴细胞HSP70蛋白的表达,与非热应激组相比差异极显著.结论:(1)夏季高温热应激显著提高了藏獒的直肠温度和呼吸频率;(2)热应激诱导藏獒外周血淋巴细胞发生凋亡;(3)热应激诱导藏獒外周血淋巴细胞HSP70蛋白过表达.  相似文献   

4.
选择体重、胎次、泌乳量均接近的健康荷斯坦奶牛48头.研究不同温湿指数(THI)条件下奶牛外周血淋巴细胞凋亡的变化.结果表明,热应激可明显地增加奶牛外周血淋巴细胞的凋亡率,淋巴细胞凋亡率在THI为83.58时达到最高,为17.79%,与非热应激处理组相比差异极显著(P<0.01).可见热应激对奶牛外周血淋巴细胞凋亡率的变化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5.
热应激对荷斯坦奶牛生理常数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择体重、胎次、泌乳量均接近的健康荷斯坦奶牛48头,研究不同温湿指数(THI)条件下奶牛生理常数的变化.结果表明,在夏季热应激时期,奶牛的呼吸频率和直肠温度极显著地高于冬季非热应激处理组(P<0.01).可见热应激显著提高了奶牛的直肠温度和呼吸频率.  相似文献   

6.
选择体重、胎次、泌乳量均接近的健康荷斯坦奶牛32头,研究不同温湿指数(THI)条件下奶牛生理常数、外周血淋巴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以及血液抗氧化指标的变化,探讨血液抗氧化指标与细胞凋亡的关系.结果表明:(1)夏季热应激时期奶牛的呼吸频率和直肠温度极显著高于冬季非热应激处理组(P<0.01).(2)热应激可明显地增加奶牛外周血淋巴细胞的凋亡率,淋巴细胞凋亡率在THI为83.58时达到最高,为17.79%,与非热应激处理组相比差异极显著(P<0.01).(3)在THI为78.09时,G0/G1期细胞比例下降到最低,S期和G2/M期细胞比例达到最高,与非热应激处理组相比较差异均极显著(P<0.01);同时外周血淋巴细胞的增殖指数在此时达到最大值.(4)奶牛外周血超氧化物岐化酶(SOD)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的活性在夏季高温季节比非热应激处理组均呈极显著下降(P<0.01);丙二醛(MDA)含量在夏季高温季节时呈极显著上升(P<0.01);抗活性氧(抗ROS)活性在THI为83.58时最低.(5)血液中SOD、GSH-Px和抗ROS的活性与奶牛淋巴细胞凋亡率均呈中等强度负相关(P<0.01);MDA含量与淋巴细胞凋亡率呈正相关(P<0.01).可见:(1)热应激显著提高了奶牛的直肠温度和呼吸频率;(2)热应激对奶牛血液抗氧化指标与淋巴细胞凋亡率的变化影响显著;(3)奶牛外周血抗氧化指标的变化与淋巴细胞凋亡存在显著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热应激对不同泌乳阶段奶牛日产奶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丰利  李小杉 《湖北农业科学》2014,53(19):4650-4653
对热应激条件下湖北省黄冈市某规模化奶牛场不同泌乳阶段奶牛日产奶量的变化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处于非热应激期和热应激恢复期的泌乳早期奶牛的日产奶量极显著(P<0.01)高于处于中度热应激期的泌乳早期奶牛的日产奶量,处于非热应激期的泌乳中期奶牛的日产奶量显著(P<0.05)高于处于中度热应激期的泌乳中期奶牛的日产奶量。中度热应激期与非热应激期相比,温湿指数(THI)每增加1个单位,泌乳早期、泌乳中期和泌乳后期的奶牛日产奶量分别下降0.46、0.37和0.30 kg/头;热应激恢复期与中度热应激期相比,THI每降低1个单位,泌乳早期、泌乳中期和泌乳后期的奶牛日产奶量分别增加0.45、0.16和0.05 kg/头。因此,泌乳早期的奶牛受到热应激的影响程度大于泌乳中期的奶牛,泌乳后期的奶牛受到热应激的影响程度最小。建议奶牛场合理安排奶牛的配种与产犊时间,在上一年的10、11、12月尽量不给奶牛配种,避开母牛在7、8、9月产犊,从而避免热应激对奶牛泌乳早期和中期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热应激对荷斯坦奶牛外周血抗氧化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择体重、胎次、泌乳量接近的健康荷斯坦奶牛48头,研究不同温湿指数(Temperature-humidity index,THI)对奶牛外周血抗氧化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奶牛外周血超氧化物岐化酶(SOD)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的活性,在夏季高温季节比冬季均呈现极显著的下降(P0.01),丙二醛(MDA)的含量在夏季高温季节则表现极显著的上升(P0.01)。抗活性氧(anti-ROS)活性在THI为83.58时最低。所以热应激显著影响了奶牛外周血的抗氧化指标。  相似文献   

9.
夏季奶牛热应激问题给奶业生产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为揭示奶牛发生热应激后乳腺组织应答反应的分子机制,通过研究热应激奶牛乳腺组织差异表达基因,探究差异基因对乳腺组织转录调控的影响。以8头中国荷斯坦牛为研究对象,分别采集热应激期(8月,温湿指数THI=83.8)和非热应激期(3月,THI=65.8)各4头奶牛乳腺组织,利用HiSeq2000进行转录组测序,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共发现96个差异表达基因(差异倍数>2),其中上调表达46个,下调表达50个。GO分类结果表明,注释到细胞组分、分子功能和生物学过程的差异基因数量分别为41、38和36个(P<0.05)。KEGG通路分析结果表明,差异基因共富集到18条信号通路(P<0.05),其中6条与疾病有关,9条与代谢有关,此外,与免疫应答相关的细胞因子-细胞因子受体相互作用和NOD样受体信号通路明显富集。通过比较热应激和非热应激奶牛乳腺组织转录组,分析差异基因相关信号通路,为进一步了解奶牛发生热应激反应的分子机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0.
为确定酵母铬和二氢吡啶是否能缓解围产期奶牛热应激,将24头体质量和胎次相近的围产期荷斯坦奶牛随机分为3组,饲养于环境温湿指数(THI)高于68的热应激条件下,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酵母铬组和二氢吡啶组饲喂基础日粮的同时饲喂8 g/(头·d)铬含量为1‰的酵母铬和3 g/(头·d)的二氢吡啶,试验周期为40 d,观测酵母铬和二氢吡啶对围产期奶牛热应激反应的影响。结果显示:① 酵母铬组和二氢吡啶组奶牛与对照组奶牛在呼吸频率上无显著差异(P>0.05)。② 各组奶牛血清中血糖和胆固醇含量在产前第7天与产后第3天均无显著差异。二氢吡啶组奶牛产前第7天血清中甘油三酯含量显著降低(P<0.05)。③ 与对照组比较,酵母铬组和二氢吡啶组产前、产后血清中Na+、K+、Cl-的浓度均无显著差异(P>0.05),各组在产前、产后血清中碱性磷酸酶和肌酸激酶的含量也均未出现显著变化(P>0.05)。④ 酵母铬组、二氢吡啶组与对照组奶牛血清中热休克蛋白70(heat shock protein 70,HSP70)基因mRNA表达量没有明显差异(P>0.05)。以上结果表明,热应激条件下,在围产期奶牛日粮中添加8 g/(头·d)铬含量为1‰的酵母铬和3 g/(头·d)二氢吡啶对血液生化指标和HSP70 mRNA表达量均无显著影响,说明日粮中添加8 g/(头·d)铬含量为1‰的酵母铬和3 g/(头·d)二氢吡啶对缓解围产期荷斯坦奶牛热应激无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11.
将40头健康娟荷奶牛和荷斯坦奶牛分为2组,分别于冬季12月份(牛舍日平均气温10.35℃,温湿度指数为47.24)和次年夏季7月份(牛舍日平均气温31.07℃,温湿度指数为82.61)测定热应激对奶牛血液流变学指标及血清无机离子浓度和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除血沉外,全血比黏度、血浆比黏度、红细胞压积,荷斯坦奶牛、娟荷奶牛夏季都明显升高,与冬季间差异均极显著(P<0.01),但在夏季或冬季2个品种间差异不显著(P>0.05);血清K+浓度,娟荷奶牛冬季与夏季间差异显著(P<0.05),荷斯坦奶牛冬季与夏季间以及2个品种间差异不显著(P>0.05);热应激极显著降低血清Na+、Ca2+浓度(P<0.01),但夏季或冬季2个品种间差异不显著(P>0.05);血清C l-浓度,2个品种间及2个季节间差异均不显著(P>0.05);热应激显著升高谷丙转氨酶、碱性磷酸酶活性(P<0.05),但夏季或冬季2个品种间差异不显著(P>0.05);谷草转氨酶活性,冬季2个品种间差异显著(P<0.05),夏季2个品种间差异不显著(P>0.05).可见,全血比黏度,血浆比黏度,红细胞压积,血清Na+、Ca2+浓度和谷丙转氨酶、碱性磷酸酶活性与奶牛品种无关,与热应激程度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2.
奶牛HSP基因多态性与血清生化指标的相关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PCR-SSCP技术对荷斯坦牛和娟-荷F1牛2个群体奶牛的热应激基因(HSPA8和HSPA3)进行了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分析,对部分基因型个体的PCR产物进行测序和序列比较,并分析了标记基因型与奶牛血清生化指标间的相关性.测序发现:HSPA8座位存在T缺失突变以及C→G颠换和T→C转换突变;HSPA3座位发现C→A颠换突变.相关性分析表明,HSPA3和HSPA8位点多态性与2个群体奶牛血清中总抗氧化能力(T-AOC)没有关联,而与血清中的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活力、丙二醛(MDA)含量有一定的相关.  相似文献   

13.
李林  艾阳  谢正露  曹洋  张源淑 《中国农业科学》2016,49(15):3046-3053
【目的】选取分娩1周后的泌乳期荷斯坦奶牛6头,提前适应期1周后,正式饲喂从2013年6月29日至8月5日,总共35 d(5周),使泌乳奶牛处于热应激状态。进而检测泌乳奶牛乳产量及乳蛋白含量,血液中生长激素(GH)、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I)、葡萄糖以及肝脏中热休克蛋白70(HSP70)和糖异生作用的变化情况,拟从GH-IGF-I轴的角度阐明泌乳奶牛发生热应激时对糖异生作用及乳品质下降的机制。为进一步揭示奶牛热应激的发生机理及控制奶牛热应激的发生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分别统计第1—5周泌乳奶牛的产奶量及分析乳蛋白含量,并采集泌乳奶牛颈静脉血液和进行活体采取肝脏组织的方法,检测血液中葡萄糖和GH、IGF-I的含量,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 RT-PCR)技术对奶牛肝脏组织中HSP70和糖异生的关键酶丙酮酸羧化酶(PC)、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PEPCK)以及生长激素受体(GHR)、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受体(IGFR)进行检测。【结果】在35 d的饲喂过程中,日间平均气温在32℃以上的持续时间达25 d,且最高温度为38℃,高温持续时间大于72 h,即此气候条件下奶牛处于一个热应激状态。随着泌乳奶牛热应激程度的不断加深,从第1周到第5周产奶量和乳蛋白含量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通过比较第5周和第1周泌乳奶牛肝脏中HSP70的表达,发现第5周HSP70的表达量极显著高于第1周。检测血液中GH、IGF-I以及葡萄糖的含量,发现在第5周的时候其含量均高于第1周且差异显著(P0.05);检测泌乳奶牛肝脏组织中PC和PEPCK的表达水平,发现第5周显著高于第1周(P0.05);通过检测第5周与第1周肝脏组织中GH和IGF-I受体的表达水平,发现GHR和IGFR同样上调,其中IGFR显著上调(P0.05)。【结论】随着泌乳奶牛热应激的程度的不断加深,血液中的葡萄糖含量显著升高,其可能是由于垂体分泌的GH刺激肝脏产生更多的IGF-I,即通过GHIGF-I轴上调肝脏糖异生途径关键酶的表达,使糖异生途径处于激活状态。而乳中乳蛋白含量的下降可能是由于其前体物被过多的用来进行糖异生作用,增加血液中葡萄糖含量,维持机体正常供能所致。  相似文献   

14.
为比较热应激与喷淋-风扇系统对热应激期不同泌乳期奶牛生理、生产性能、发病率的影响,将泌乳牛按泌乳时间分为新产牛(0~21 d)、泌乳前期(22~120 d)、泌乳中期(121~200 d)、泌乳后期(201~305 d)奶牛,分别随机选择体况、年龄、泌乳时间相近的健康经产(2~4胎)各泌乳阶段奶牛10头,共计40头作为试验对象。按养殖场日常饲养和管理方式,不做人工干预,热应激期采用喷淋-风扇系统降温。每日测定牛舍温度、相对湿度、风速、直肠温度、呼吸频率、日产奶量、日大缸奶乳成分、日新发肢蹄病、酮病、临床型乳房炎和隐性型乳房炎等。结果表明:喷淋-风扇系统下,热应激期牛舍内温度接近30 ℃,相对湿度为82%,风速达1.35 m·s-1,湿热指数处于中度热应激。热应激期,各泌乳期奶牛直肠温度平均分别升高0.9、0.7、0.6、0.5 ℃,呼吸频率平均分别上升32.9、29.1、29.3、28.5次·min-1,较非热应激期均极显著(P<0.01)升高;新产牛、泌乳前期和中期奶牛日单产均极显著(P<0.01)下降,降幅分别为9.17%、18.97%和13.23%,而泌乳后期奶牛无显著变化(P>0.05),新产牛泌乳启动时奶产量下降,各阶段泌乳牛泌乳峰值均降低;全群泌乳牛乳脂率、脂蛋比均极显著(P<0.01)下降,乳蛋白显著(P<0.05)降低,乳脂率、脂蛋比、乳蛋白含量分别降低0.29百分点、5.23%和1.61%;全群泌乳牛肢蹄病、酮病、临床型乳房炎和隐性型乳房炎发病率分别升高5.77、0.78、2.60和5.77百分点。结果说明:喷淋-风扇系统对舍内热环境改善不显著;热应激影响新产牛和泌乳前期、中期奶牛直肠温度和呼吸频率,使新产牛泌乳启动时产奶量下降,各阶段泌乳牛产奶峰值降低;全群泌乳牛乳品质降低,发病率升高。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冷热应激对三河牛血液生化指标及相关基因表达量的影响,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ELISA方法检测冷热应激期和非应激期血清中肌酸激酶(CK)、乳酸脱氢酶(LDH)、葡萄糖(GLU)和尿素氮(BUN)含量及淋巴细胞中HSP70家族基因(HSPA1A、HSPA1B、HSPA8)mRNA表达量。结果显示:1)冷热应激期血清中CK和LDH活性相比非应激期均升高,热应激期升高尤为显著(P0.05);热应激期GLU含量相比非应激期显著降低(P0.05);热应激期BUN含量略低于非应激期,差异不显著;冷应激期GLU和BUN含量相比非应激期均显著升高(P0.05)。2)冷热应激期淋巴细胞中3个HSP70家族基因mRNA表达量相比非应激期显著升高(P0.05)。结果表明,慢性冷热应激改变了血液中酶的活性、糖和蛋白质的代谢,从而导致奶牛的一些组织细胞的损伤和营养代谢的紊乱,并冷热应激时血液淋巴细胞中HSP70家族基因mRNA表达量的上升,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其对动物机体的保护水平。  相似文献   

16.
热应激大白鼠脾脏和肝脏组织HSP70和NOS的表达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机选用42只6月龄健康雄性SD大白鼠,研究热应激处理1 h后恢复0、2、4、8、12、48 h6个时段脾脏和肝脏组织热应激蛋白70(HSP70)和一氧化氮合成酶(NOS)免疫组织的化学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热应激处理后恢复4 h,大白鼠脾脏组织HSP70的阳性表达达到高峰,大量细胞破裂,8 h后呈逐渐下降的趋势;恢复0、2、4、8、12 h的阳性表达与对照的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P0.01),恢复48 h的阳性表达与对照的差异不显著(P0.05).(2)热应激处理后各恢复期肝脏组织HSP70的阳性表达与对照的差异均不显著(P0.05).(3)热应激处理后恢复8 h,肝脏组织NOS的阳性表达达到高峰,而后逐渐下降;恢复0、2、4、8、12 h的阳性表达与对照的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P0.01);恢复48 h的阳性表达与对照的差异不显著(P0.05),恢复0、2、4、8、12 h间的阳性表达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P0.01);(4)热应激处理后各恢复期脾脏组织NOS的阳性表达与对照的差异均不明显.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掌握气候变化背景下奶牛热应激发生规律,可为畜牧业优化布局、牧场智能管控、选址改造、效益提升等方面提供参考,有助于优化牧场生产管理,促进奶牛生态健康养殖。【方法】 以江苏省为例,利用1980—2020年全球大气再分析资料ERA5数据集,基于表征奶牛热应激程度的温湿指数(THI),构建风险度指数(RI),选择k均值聚类算法实现奶牛热应激风险区划,结合热应激发生强度、频率、起止时间、持续日数的特征开展区域评估;求算气候倾向率,分析不同风险区内奶牛热应激发生特征的变化趋势;基于累积温湿指数(CTHI),利用Mann-Kendall检验,判定不同风险区气候突变点,进而从逐日和逐小时两个时间尺度,分析气候变化对不同风险区内奶牛热应激发生特征的影响。【结果】 江苏奶牛热应激风险呈现“西南高东北低”的特征,低风险区主要包括淮北和江淮之间中东部地区,区域温湿指数均值为73.63,以轻度热应激发生为主;高风险区主要包括沿江苏南和江淮之间西部地区,区域温湿指数均值为75.12,轻、中度热应激发生频次相当。低、高风险区域中,热应激开始和结束时间均呈现提前和推后趋势,持续日数呈延长趋势(4.0 d/10a、4.2 d/10a);温湿指数值增加(0.2/10a);累积温湿指数分别增加301.2/10a和256.1/10a;轻度热应激发生频次均呈双峰型,主要发生在6月上旬至7月中旬和8月上旬至9月中旬;中度热应激发生频次均呈单峰型,主要发生在7月中旬至8月中旬;日热应激强度变化基本呈现“正弦”分布形态,高发时段集中在11:00-17:00。受气候变化影响,江苏全省奶牛热应激呈现明显增强趋势,至2010年达到小高峰,有一回落后呈稳步上升趋势,且超过显著性水平0.05临界线。低、高风险区域内,热应激高影响时段延长、发生频率增加、覆盖度提高且出现时间前移;日热应激高发时段开始时间提前1 h左右,高风险区热应激发生强度基本接近中等。【结论】 基于THI、RI和CTHI可以实现奶牛热应激风险区划评估及气候影响分析,确定奶牛热应激的高发区域和关键防控时段,把握其气候变化趋势。随气候变化,江苏奶牛热应激发生呈现“趋早、趋强、趋长、趋多”的特征,需积极应对。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全棉籽替换TMR(全价混合日粮)中精料对奶牛生产性能的影响.[方法]试验选用产奶量、膘情、胎次相近、泌乳后期健康的荷斯坦奶牛30头,褐牛25头.采用自身对照,对照期按牛场常规TMR饲喂奶牛,试验期在TMR中用2kg全棉籽替换等量的精料饲喂奶牛,与对照期相比较.[结果]试验期乳脂率、乳糖率极显著地高于对照期(P<0.01),荷斯坦奶牛和褐牛的乳脂率提高了9.09;和8.70;;荷斯坦奶牛和褐牛的乳糖率提高了2.82;和7.98;;试验期奶牛产奶量、干物质采食量、乳蛋白都有增高的趋势,但与试验期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在奶牛泌乳后期,用2kg全棉籽替换TMR中等量(2kg)精料可以提高奶牛的乳脂率和乳糖率,但对体细胞数及其它乳成分的影响差异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