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1 毫秒
1.
巴州辖区内某奶牛场为根除牛结核病对该奶牛场的威胁,技术人员根据该奶牛场情况制定了检疫计划,选用皮内变态反应与γ干扰素ELISA检测相结合的方法,从而达到检疫的目的。初筛检疫使用牛型结核病PPD(纯化蛋白衍生物)皮内变态反应,出现阳性或可疑牛之后,再对其接触较为密切的同群牛进行γ干扰素ELISA(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目的在于检出与患病动物接触的牛群是否处在牛结核感染的潜伏期。检测结果:皮内变态反应全检150头奶牛后,出现1例阳性牛和1例可疑牛,之后将阳性、可疑与同属一个圈舍的其他13头牛进行γ干扰素ELISA检测,出现1例牛型结核分枝杆菌阳性、14例阴性。表明牛结核PPD皮内变态反应结合γ干扰素ELISA可以有效提高牛结核病检疫的准确性,节省检疫时间,减少因单纯使用牛结核PPD皮内变态反应出现假阳性而造成的不必要扑杀。  相似文献   

2.
上林县奶水牛结核病检疫报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按国家规定采用牛型结核分枝杆菌提纯的结核菌素 (PPD)皮内变态反应试验对上林县某奶牛场水奶牛进行结核病检疫 ,被检奶水牛 46头 ,检出结核病阳性奶水牛 3头。文章分析了结核病阳性牛发生原因并提出净化奶水牛结核病的措施。  相似文献   

3.
采用比较变态反应检测方法对石河子地区6家规模牛场牛型提纯结核菌素(PPD)皮内变态反应检出的475头阳性牛进行了检测,按照国家标准-动物结核病诊断技术(GB/T18645-2002)进行结果判定,结果表明:牛型结核阳性457头,符合率在93.18%~100%之间,平均96.21%。经反复试验对比分析采用牛型提纯结核菌素皮内变态反应进行结核病的检测,结果准确,既经济实用又便于操作,还可避免再采用比较变态反应要隔离阳性牛而导致牛结核病传染散播风险。项目组通过在四个牛场的对比分析,在未建立符合防疫条件的独立隔离圈舍的牛场检测阳性牛及可疑牛在隔离45d后再次检测时新增阳性牛数量增加;而采用牛型提纯结核菌素检测后对阳性牛采取扑杀、无害化处理、消毒等综合性措施后,间隔45d对全群再次检测时新增阳性牛数量明显减少。因此牛结核病检疫采用适宜基层实际的牛型提纯结核菌素皮内变态反应对及时检出阳性牛,并尽快进行扑杀、无害化处理、净化牛群、控制结核的传播扩散,实现公共卫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综合分析奶牛的健康状况,评价不同检测方法的优缺点,提出实际应用建议。[方法]同时采用单纯牛结核菌素(PPD)皮内变态反应试验(TST,使用国产PPD简称国产TST、使用进口PPD简称进口TST)、欧盟比较变态反应试验(SICTT)和牛结核γ-干扰素酶联免疫吸附试验(IFN-γ-ELISA),对河北省唐山市某奶牛场存栏的115头牛进行结核病平行检测。[结果]经综合判定牛型结核阳性15头(其中5头为牛型、禽型双阳性)、阴性100头(其中1头为禽型阳性),牛型结核阳性率13.04%、禽型结核阳性率5.22%、二者混合感染率为4.35%。试验表明,对于伴有非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的牛群,仅靠一种活体检测方法难以做出牛结核病准确诊断。[结论]因此,可采用进口TST初筛,阳性和可疑牛用IFN-γ-ELISA复检以排除部分假阳性,对于早期感染牛场可直接采用IFN-γ-ELISA方法检测。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某区奶牛场牛型结核分支杆菌的流行状况及风险因素。本研究于2016年9月~10月通过全群抽样策略,对某区27个奶牛场3月龄以上的所有牛只(15 903头)采用牛型结核分支杆菌PPD皮内变态反应试验对结核病感染状态进行检测,同步进行问卷调查,利用Epi infoTM 7软件对检测和问卷调查结果进行单因素分析,显著性水平为p 0.2,Fisher确切检验x2;并将筛选出p0.2的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建立该区奶牛结核病Logistic预测模型。PPD皮内变态反应检测结果显示,结核病阳性牛(皮厚差≥4 mm)0头,可疑似牛(2 mm≤皮厚差4 mm)37头,分布于9个奶牛场。单因素分析筛选出11个有统计学意义的风险因素,其中危害性风险因素9个,保护性风险因素2个,最终进入该区奶牛结核病Logistic预测模型的风险因素有病死牛深埋点位于场内、牛舍消毒频率≤3次/周和隔离结核病可疑牛只。结果表明,本市某区奶牛场结核病阳性率处于极低水平,未出现结核分支杆菌流行的状况,基本具备全面净化的条件。但该区部分奶牛场仍然存在牛只引进、生物安全措施执行不严格以及管理水平不高等高风险行为。  相似文献   

6.
笔者用牛型提纯结核菌素皮内变态反应试验对5425头奶牛进行结核病监测检测,然后间隔42d对前者检测出的阳性牛或可疑牛再次进行结核病检测,比较前后两次的阳性牛或可疑牛符合率.结果显示,前次应用皮内变态反应试验共检测出结核病阳性牛或可疑牛共计142头;再次检测呈阳性或可疑的142头奶牛中,结果仍为阳性牛121头.结果表明,皮内变态反应试验存在一定的假阳性,假阳性率约为14.8%(21/142),建议用皮内变态反试验监测检测奶牛结核病时,对检测出的阳性牛开展1次复核,以提高结核病检测的准确性和降低养殖业主的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7.
将PPD皮内变态反应法和抗γ-干扰素ELISA法相结合,对云南奶水牛进行牛结核病检测。应用PPD皮内变态反应法检测304头奶水牛,检出32头阳性、25头疑似反应牛,检出阳性和可疑比例高达18.75%,阳性和可疑牛只的分布并无地域和场的趋向性。对PPD皮内变态反应法检出的阳性和疑似反应牛经采集抗凝全血样品54份,应用抗γ-干扰素ELISA法复检,未检检出阳性牛只。结合对受抗γ-干扰素ELISA法检测牛的临床观察,初步认为PPD皮内变态反应法检出阳性和可疑牛系非特异性反应所致。  相似文献   

8.
牛结核病是由牛分枝杆菌引起的一种人兽共患的慢性消耗性传染病,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因此,对该病的定期检疫对公共卫生和食品安全具有重大意义。本研究采用提纯结核菌素(PPD)皮内变态反应试验和γ-干扰素(IFN-γ)ELISA试验,对扬州市的892头奶牛进行结核病检测。结果表明,PPD皮内变态反应检出的31头牛型结核阳性牛和可疑牛中,经IFN-γELISA试验检测仅检出9头禽型结核可疑牛。PPD皮内变态反应试验特异性较差,出现了较高的假阳性率,其原因可能与禽结核分枝杆菌感染或其他非特异性因素的干扰有关。  相似文献   

9.
采用常规皮内变态反应(TST方法)对唐山、秦皇岛、沧州和石家庄四个市共计2 204头奶牛进行牛结核病检测,采用IFN-γ试验方法对PPD检测结果为阳性、可疑的牛以及部分阴性牛进行复检。将IFN-γ试验与TST检测结果相比较,其敏感性为78.26%,特异性为89.09%,符合率为84.33%。研究表明单独使用PPD皮内变态反应方法在牛结核病的诊断方面存在特异性差的缺点,用IFN-γ试验对TST试验阳性和可疑牛进行复检可以提高特异性,避免造成假阳性牛的误杀;该方法在临床上适合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本试验利用PPD颈部皮内变态反应检测方法、PPD尾根腹面皮内变态反应方法、γ-干扰素ELISA方法对北京市规模化奶牛场及华北某大型奶牛场进行了牛结病检测,并对测定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在阴性牛比例、阳性牛比例、可疑牛比例指标上,PPD颈部皮内变态反应法测定结果与尾根腹面皮内变态反应法测定结果差异不显著(P0.05);PPD颈部皮内变态反应法测定结果与γ-干扰素ELISA方法牛结核病检测结果差异不显著(P0.05);在阳性牛头数、可疑牛头数指标上,γ-干扰素ELISA方法重复检测结果与PPD颈部皮内变态反应法检测结果差异不显著(P0.05),但ELISA方法的敏感性要高于PPD颈部皮内变态反应。  相似文献   

11.
为了解牛型提纯结核菌素PPD皮内变态反应试验和牛结核γ-干扰素ELISA试验的相关性,对规模牛场先进行牛型PPD皮内变态反应试验,采集检疫阳性牛和部分阴性牛抗凝血进行牛结核γ-干扰素ELISA试验,通过试验结果找出两者之间的相关性,研究牛结核γ-干扰素ELISA试验在牛结核病检疫中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中采用常规皮内变态反应(TST)对广西南宁、柳州共计2 818头黑白花奶牛进行牛结核病检测,采用抗原特异性IFN-γ试验方法对PPD检测结果为阳性、可疑的牛以及部分阴性牛进行复检。将抗原特异性IFN-γ试验与TST检测结果相比,其敏感性为53.33%,特异性为70.49%,符合率为67.11%。本研究证实单独使用PPD皮内变态反应方法在牛结核病的诊断方面存在非特异性强等缺点,易造成假阳性牛的误杀;用抗原特异性IFN-γ试验对TST试验阳性和可疑牛进行复检可以提高特异性,该方法在临床上有重要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充分了解本地奶牛结核病流行病学,预防人畜共患病,采用牛型结核分支杆菌PPD皮内变态反应试验,1996~2006年对武威市奶牛结核病感染情况进行调查,结果11年间共检奶牛17 049头,检出阳性牛255头,平均阳性率为1.49%。该期间武威市奶牛结核病在古浪县、天祝县、民勤县和凉州区均有发生。从奶牛结核病的流行趋势分析,11年间奶牛结核病的发病率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采用PPD皮内变态反应试验和γ-干扰素ELISA试验,对甘肃省3个地区的1585头奶牛进行结核病检测.结果表明,PPD皮内变态反应共检出7份阳性样品;经γ-干扰素ELISA检测2份为阳性、其余5份为假阳性或禽型阳性,假阳性或禽型阳性样品再经细菌分离鉴定表现为阴性;PPD皮内变态反应检出的21份疑似样品再经γ-干扰素ELISA检测,表现为禽型阳性、假阳性或阴性;PPD皮内变态反应阴性样品经γ-干扰素ELISA试验检测,结果为阴性或禽型阳性.在检测奶牛结核病时,PPD皮内变态反应试验特异性较差,γ-干扰素ELISA试验结果与牛结核分枝杆菌细菌分离鉴定结果一致,而且该技术敏感性、特异性和鉴别假阳性均优于PPD皮内变态反应试验.  相似文献   

15.
本文报道应用两种活体诊断方法检测牛结核病的试验结果。2010~2011年度,应用PPD皮内变态反应方法分3批次对5156头奶牛和奶水牛实施监测,监测阳性数57头,阳性率1.11%。采集该57头牛抗凝全血,应用γ-干扰素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进行检测,检出阳性样品3份,阳性率5.26%。对14头第一批PPD皮内变态反应阳性牛进行病理检验和进行细菌分离培养和PCR检测,结果3份样品分离培养呈阳性,其中1份PCR鉴定为结核分枝杆菌,2份为非分枝杆菌。PCR方法检测的14份组织样品中,2份为结核分枝杆菌阳性,1份为牛结核分枝杆菌阳性。结合病理剖检和病原PCR诊断,分析比较PPD皮内变态反应试验和γ-干扰素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由于PPD纯度、非特异性反应、结果判定的主观性等因素,导致PPD皮内变态反应监测检出假阳性率较高。  相似文献   

16.
牛结核病是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近年来发病率有所上升,给养殖业造成巨大损失。目前牛结核病的诊断仍然以传统的PPD皮内变态反应为主,缺乏快速、敏感、特异和准确的诊断方法。世界各国皆在研究新型的诊断技术。本试验主要针对怀柔区300头奶牛采用固有的PPD皮内变态反应和新型诊断技术IFN-γ体外释放检测法进行诊断对比。结果表明,采用IFN-γ体外释放试验检测出结核阳性数5头,采用PPD皮内变态反应检测出结核阳性数4头;IFN-γ体外释放试验与PPD皮内变态反应符合性高达98%,其敏感性和特异性高于PPD皮内变态反应。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依据《动物结核病诊断技术》(GB/T18645—2002),采用牛型结核分枝杆菌PPD皮内变态反应试验对柳州市20日龄以上的存栏奶牛进行结核病检测。2004~2013年累计检测奶牛养殖场431个(次),检测奶牛20223头,阳性牛105头,平均阳性率为0.52%。通过采取长期不间断的监测和淘汰阳性牛等措施,柳州市奶牛养殖场的牛结核病得到了稳定控制和净化。  相似文献   

18.
二种牛型提纯结核菌素变态反应试验结果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不同厂家生产的牛型提纯结核菌素(PPD)对奶牛结核病检疫皮内变态反应试验结果的影响,随机选取二个不同规模奶牛场的100头青年母牛,分别采用国产和荷兰产PPD诊断液2000IU和3000IU的剂量,在每头参试牛的左右侧颈部同时进行皮内变态反应试验,并对判定结果进行比较;同时对所有阳性牛肺门淋巴结样品应用细菌培养的方法进行复核。结果显示:二种PPD诊断液均存在非特异性反应,但国产PPD的非特异性反应显著大于荷兰产PPD(P〈O.01)。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首先应用皮内变态反应对10200头奶牛进行结核病检测,然后应用γ-干扰素体外释放试验对前者检测出的阳性牛和可疑牛再次进行结核病检测,比较两者的阳性符合率。结果显示,应用皮内变态反应共检测出结核病阳性牛96头、可疑牛4头;γ-干扰素体外释放试验检测皮内变态反应呈阳性的96头奶牛,结果为阳性牛94头、阴性牛2头,而检测皮内变态反应为可疑的4头奶牛,结果全为阳性。结果表明,两种方法的阳性符合率为97.92%(94/96),虽然皮内变态反应存在一定的假阳性,且费时、费力,但考虑到γ-干扰素试剂盒比较昂贵,建议用皮内变态反应作为初筛试验,γ-干扰素试验用于初筛阳性样品的复核,以提高结核病检测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为达到迅速准确诊断牛结核病的目的,[方法]用2年时间对我国最常用的牛结核病检测方法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试验结果表明,国标皮内变态反应试验(PPD)与皮内变态反应比较试验(SICTT)有较高符合率;国标皮内变态反应试验(PPD)阳性敏感性高于皮内变态反应比较试验(SICTT);皮内变态反应比较试验(SICTT)较国标皮内变态反应试验(PPD)有较好特异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