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林以种为本,林木种业是林业的命脉和促进林业产业升级的原动力.文章总结了中国林木种业发展现状、成效、面临的问题,分析了国内外林木种业发展趋势,提出了中国林木种业发展目标、任务和对策.70年来,林木种业支撑着中国林业产业的提质增效,在林木种质资源保护、良种基地建设、林木分子育种研究、育种创新及新品种选育等方面取得了实质性进...  相似文献   

2.
近几十年来,我国各地都积极加强了林木、尤其是高大林木和珍稀林木的保护工作,目前已初见成效,在林木保护工作上已经建成了相对完善的管理制度,林木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得到完善,制定了行之有效的林木防灾方案,林木病虫害防治技术发展迅速,人们的环保意识显著增强。本文结合目前国内外先进林木病虫害防治技术,提出高大林木病虫害防治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3.
"秭归空心李"是新发掘的产量高、品质优、特晚熟地方优良李品种,2003年12月被湖北省林木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为湖北省经济林木良种,2004年2月被国家林木品种审定委员会认定为围家级林木良种.  相似文献   

4.
《农家致富》2012,(1):49
为继续保持江苏省林木种苗发展优势,近日江苏省印发《关于加快推进林木种苗发展的意见》。《意见》明确江苏省未来5年主要目标,即到2015年,全省林木种苗面积稳定在180万亩,年总产苗量稳定在26亿株,林木种苗年总产值达200亿元。全省建立和完善6个国家级林木良种基地、30个省级林木良种基地、30个保  相似文献   

5.
正《林木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管理办法》已经2016年4月11日国家林业局局务会议审议通过,自2016年6月1日起施行。该办法规定,从事林木种子经营和主要林木种子生产的单位和个人,应当向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申请林木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申请林木种子进出口业务的林木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的,申请人应当向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审核后,由国务院林业主管部门核发。申请林木良种种  相似文献   

6.
保护和发展森林资源是现代林业建设过程中最核心的任务和出发点,林木良种是培育森林资源的关键因素。对1999年以来德宏州林木良种工程建设的现状、主要成果进行了综述,并提出未来的林木良种工程建设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7.
江苏省靖江市国家中山杉林木良种基地于2012年2月被确定为第二批国家重点林木良种基地,是靖江市首个国家级林木良种基地。该基地通过加强建设与管理,大力提升其经营管理水平和林木良种产量质量,推进了靖江市乃至江苏省的林木良种化和种苗产业发展。  相似文献   

8.
林木抗虫性是林木育种和营林生产中的一项重要技术指标,是指由树木遗传特性所决定的,以林木生物物理、生物化学因子为基础,对昆虫行为和生物化学产生影响的一种防御体系.根据林木对害虫的作用特点,将林木的抗虫性分为3类拒虫性、抗生性、耐虫性.林木抗虫机制主要包括林木对害虫的抗性防卫、林木抗虫的化学机制及遗传机制等.众多研究表明,林木的拒虫性、抗生性、耐虫性均与林木所含的抗虫化学物质密切相关.林木抗虫化学物质包括营养物质和次生代谢物质两大类,共同影响昆虫的行为、生长发育和繁殖.目前对林木抗虫性的分级和评价还缺乏系统性,但人工接虫技术是林木抗虫性鉴定的基本方法.  相似文献   

9.
林木抚育可以加快林木的生长,是目前保护林木生态系统中最有效的措施之一。合理缩短林木砍伐的周期,保障林木健康生长,对于提高林木的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重点研究实施林木抚育间伐措施,对于林木生长、林木质量、林木生长稳定性的影响,希望对于我国林业管理工作者在日常工作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2018—2020年郎溪县连续3年开展的林木种苗质量调查情况进行了总结,包括林木种苗生产现状、抽查情况、存在的问题、建议等方面内容,以期为当地林木种苗产业健康有序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林木种苗培育是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实施乡村振兴、推进“三北”重点生态工程建设的重要基础。2023年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印发《林草种苗振兴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明确提出要全面优化林木种苗品种结构、全面保障“三北”工程种苗供应。本文从选择育苗基地、筛选苗木种子、苗期管理及移栽造林等方面总结了林木种苗培育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12.
林木资产的计价是森林资源资产化管理的核心,对林木资产计价要以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为基础,要遵循历史成本原则。林木资产计价的基础工作是进行林木资产的核算,林木资产核算的难点,是要解决好林木资产的多效益、自然生长增值以及经营风险性大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2009年10月14—16日,由云南省林学会主办,云南省林木种苗工作总站、西南林学院、云南省林业科学院、云南省林业技术推广总站承办的“第五次西南片区林木遗传育种学术研讨会暨第二届云南省林学会林木遗传育种专业委员会会员大会”在昆明召开,本次会议的主题是“良种产业化、产业良种化”。  相似文献   

14.
林木抗虫性与抗虫化学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木抗虫性是林木育种和营林生产中的一项重要技术指标,是指由树木遗传特性所决定的,以林木生物物理、生物化学因子为基础,对昆虫行为和生物化学产生影响的一种防御体系.根据林木对害虫的作用特点,将林木的抗虫性分为3类:拒虫性、抗生性、耐虫性.林木抗虫机制主要包括林木对害虫的抗性防卫、林木抗虫的化学机制及遗传机制等.众多研究表明。林木的拒虫性、抗生性、耐虫性均与林木所舍的抗虫化学物质密切相关.林木抗虫化学物质包括营养物质和次生代谢物质两大类,共同影响昆虫的行为、生长发育和繁殖.目前对林木抗虫性的分级和评价还缺乏系统性.但人工接虫技术是林木抗虫性鉴定的基本方法。  相似文献   

15.
<正>2015年8月,在宁夏农林科学院副院长张富国的主持下,国家林木种质资源平台技术负责人、首席专家郑勇奇研究员为国家林木种质资源平台枸杞保存库授牌,标志着宁夏农林科学院枸杞保存库正式进入国家林木种质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宁夏农林科学院于2012年被纳入国家林木种质资源平台参建单位。截止2014年底,整理与数字化描述枸杞种质资源1 300份,并提交国家林木种质资源网;完成130份资源特性描述;采集枸杞树种子150份,提交国家林木种质资源平台超  相似文献   

16.
森林采伐限额是指地方各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通过编制各采伐类型和消耗结构的森林采伐指标,确定一定地区一定时期内的合理采伐量。森林法规定,国家所有的森林和林木以国有林业企业事业单位、农场、厂矿为单位,集体所有的森林和林木、个人所有的林木以县为单位,制定年采伐限额,由  相似文献   

17.
实测太岳山36株油松边材和心材面积,建立计算林木边材和心材直径回归方程,使用TDP80探针采用热平衡技术测定山西太岳山地区油松林木夏季边材和心材中液流速度,对比分析夏季不同天气条件下树干边材和心材的导水效率.结果显示油松林木树干液流夜间流速约为白天流速的5%(60年生林木)~15%(30年生林木);30年生林木白天平均流量(11.7 dm3/d)占全天平均流量(13.9 dm3/d)的84.33%,60年生林木白天平均流量(67.5 dm3/d)占全天流量(69.9 dm3/d)的96.56%.油松林木日间蒸腾耗水占全天耗水量的85%~95%.研究表明30~60年生油松林木液流日总量中边材液流量只占61%~72%,心材液流量可占到28%~39%.油松林木心材的导水功能不宜忽略.  相似文献   

18.
落叶松人工林动态间伐系统的研究Ⅱ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于1970年至1984年对我校帽儿山实验林场1958年春栽植的落叶松(Larix gmelini)人工林进行了系统的试验研究。 首先对落叶松人工林进行了以小群体为单元的林木分级,共分五级,即A、B、C、D、E级。每个小群体是以每株林木为中心位置与其相邻的林木所组成的,共七株林木,中心林木一株,周围六株,组成六边形的空间状态。 本试验共分五个组合,第一区抚育强度基本控制在10%、第二区为20%、第三区为30%、第四区为40%、第五区为对照区。 间伐对象:原则是培育A级木、间伐B级木、解放C级木,清除D、E级木,在实施过程中还要因立地条件和林木位置做某些调正。 经过14年的试验结果表明,以对照区第一次间伐后林分蓄积量为100%,第一区为114.9%,第二区为128.4%,第三区为133.1%,第四区为118.5%,属第三区生长量最大。此外,林木径级生长量、生物量、总的重量均有显著增加,由此看出,根据林木竞争状态转移的规律和森林生态经济的理论,而提出的间伐方法是科学的有效的。  相似文献   

19.
林木根系研究综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林木根系研究始于18世纪,发展至今,研究主要集中在林木根系的生态学、生物学、生理学、固土力学等方面,林木根系与生态环境相互作用的机制、林木根系生理学、林木根系固土力学机理的研究和应用将是今后根系研究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20.
林木种苗是林业建设的基础工作,林业要发展,种苗是关键.林木良种基地建设,林木种苗,品质的高低和良种壮苗的使用率是衡量林木良种基地建设的一项重要指标.该文以老秃顶林木良种基地为例.从林木良种基地建设营建技术、园址选择与造林、基地管理等方面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在基地建设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