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伪狂犬病疫苗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疫苗免疫接种是防制和控制乃至根除伪狂犬病的根本措施,许多国家在发展和改进现有常规疫苗的同时,纷纷探索利用生物技术研制和开发安全有效的新型疫苗。为此,本文就伪狂犬病疫苗的研究做一综述,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天津农业科学》2017,(8):37-41
猪伪狂犬病(pseudorabies,PR)是由伪狂犬病毒(pseudorabies virus,PRV)引起的猪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对世界养猪业危害严重。疫苗免疫是预防和控制猪伪狂犬病的主要措施之一。目前,国内外临床应用的猪伪狂犬病疫苗包括灭活疫苗、弱毒疫苗和基因缺失疫苗。近年来,随着我国伪狂犬病的反弹和流行,伪狂犬病防控和疫苗研究再次成为研究热点。本文对猪伪狂犬病疫苗的研究及使用现状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综述。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IFN-α2b与狂犬病纯化疫苗对小白鼠的保护效果。[方法]将IFN-α2b与狂犬病纯化疫苗按不同的免疫程序应用于6个试验组中。1组:狂犬病疫苗腹腔注射0.5 ml/只,0、37、1、4 d免疫;2组:狂犬病疫苗腹腔注射0.5 ml/只,同时腹腔注射IFN-α2b 1 500IU/只,0、3、71、4 d免疫;3:狂犬病疫苗腹腔注射0.5 ml/只,0、37、d免疫;4组:狂犬病疫苗腹腔注射0.5 ml/只,同时腹腔注射IFN-α2b1 500 IU/只,03、7、d免疫;5组:狂犬病疫苗腹腔注射0.5 ml/只,03、、71、4 d免疫,于0、12、d腹腔注射IFN-α2b 1 500 IU/只;6组:狂犬病疫苗腹腔注射0.5 ml/只,0、3、71、4 d免疫,于0、12、、37、1、4 d腹腔注射IFN-α2b 1 500 IU/只。34、组于第9天攻击,12、、56、组于第21天攻击后计算其保护率。[结果]狂犬病疫苗与IFN-α2b联合应用组其保护率明显高于其他组,且按免疫程序同时应用IFN-α2b组其保护率最高。[结论]按狂犬病疫苗免疫程序同时应用IFN-α2b组其免疫效果最好,保护率最高。而提前应用IFN-α2b并没有增强狂犬病疫苗的保护率。  相似文献   

4.
狂犬病一旦发病就无法救治,惟一有效的应对方法就是及时进行预防接种.但有少数人被狂犬咬伤,按规定接种过狂犬疫苗后,仍会发生狂犬病,这是为什么?  相似文献   

5.
论狂犬病疫苗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概述了狂犬病疫苗的研究进展,以期为合理应用疫苗及了解其发展趋势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假疫苗内幕     
目前,在传染性疾病中,狂犬病是死亡率最高的疾病之一,一旦发作,死亡率就是100%.如果被携带有狂犬病毒的狗、猫等动物咬伤抓伤后,应该马上去接种人用狂犬病疫苗,因为狂犬病疫苗是抵御死神的最后一道屏障.  相似文献   

7.
8.
《福建农业》2010,(7):36-37
我国对养犬者规定应接种狂犬病疫苗。接种狂犬病疫苗,既对犬有益,也有利于饲养犬的人的健康。目前,国内大城市中狂犬病发病率低,主要是因为犬接种狂犬病疫苗的功劳。而值得注意的是,狂犬病疫苗接种最好选择单苗,以确保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9.
猪伪狂犬病疫苗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猪伪狂犬病是一种高死亡率的急性传染病,给畜牧业发展带来了很大的损失。综述了各种伪狂犬疫苗的类型、特点、发展动态以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
伪狂犬病基因缺失疫苗研究进展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伪狂犬病是由疱疹病毒科α-疱疹病毒亚科猪疱疹病毒I型的伪狂犬病毒引起的包括多种家畜和野生动物共患的一种急性传染病。猪是本病病毒的天然宿主和贮存者,本病可引起猪严重的繁殖障碍,给我国乃至全世界的养猪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采取安全有效的疫苗进行免疫预防,是控制该病的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11.
罗雯 《安徽农业科学》2013,(21):8926-8926,8931
世界上已有部分国家和地区成功地消灭了狂犬病,但我国每年仍有数千人死于狂犬病。接种狂犬病疫苗是目前防治狂犬病的唯一有效措施。与传统灭活疫苗相比,复制缺陷型重组狂犬病毒被认为是更为安全有效的候选疫苗,可在控制和消除狂犬病中发挥巨大的作用。对复制缺陷型狂犬病毒疫苗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2.
【目的】反向遗传学技术构建EgM123基因重组狂犬病SRV9病毒疫苗株,研究狂犬病病毒G基因、细粒棘球绦虫EgM123基因、eGFP基因重组质粒在真核细胞中的蛋白表达效果与蛋白免疫原性,为通过反向遗传学拯救eGFP标记EgM123基因重组狂犬病病毒,制备狂犬病-包虫病二联基因重组疫苗提供研究基础。【方法】将已构建的携带eGFP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的狂犬病病毒G基因重组细粒棘球绦虫EgM123基因重组质粒(3033 bp)利用脂质体转染方法转染BHK-21细胞,使其在BHK-21细胞中表达出融合蛋白,并通过荧光显微镜观察、SDS-PAGE聚丙烯酰氨凝胶电泳、Western blotting试验鉴定融合蛋白的荧光蛋白表达、融合蛋白分子量,鉴定其免疫原性。【结果】在转然后48 h可见绿色荧光蛋白的表达;通过SDS-PAGE聚丙烯酰氨凝胶电泳结果显示,重组质粒在BHK-21细胞中表达获得分子量约为120KDa的融合蛋白;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将蛋白凝胶转移PVDF膜分别经狂犬病病毒G蛋白单克隆抗体、EgM123多克隆抗体、GFP单克隆抗体分别孵育,均在120KDa处可见抗原抗体结合条带。【结论】eGFP标记的狂犬病病毒G基因重组细粒棘球绦虫EgM123基因重组质粒在真核细胞中成功表达出融合性蛋白,且具有免疫原性,  相似文献   

13.
布鲁氏菌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和动物健康的人畜共患病,人群感染主要来源于感染的动物及被污染的畜产品,目前疫苗免疫仍是控制动物布鲁氏菌病的主要措施。现有国际参考疫苗主要有牛种疫苗株S19和羊种疫苗株Rev.1,这些疫苗为动物群布鲁氏菌病控制提供重要保障的同时也存在关键的技术瓶颈问题,如安全性差,接种动物出现流产;血清抗体体内持续时间较长,干扰常规诊断等。随着布鲁氏菌基因组测序工作的相继完成及DNA重组技术的发展,新型布鲁氏菌病疫苗的开发成为研究的热点。亚单位疫苗本着其较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在动物群布鲁氏菌病控制过程中具有较大的应用前景。笔者综述了布鲁氏菌病疫苗的发展史,并对布鲁氏菌病亚单位疫苗的研究进展进行概述。  相似文献   

14.
疫苗是目前控制鱼类病害最经济有效的方式。免疫学及生物工程的迅速发展极大地促进了鱼类基因工程疫苗的研究。基因工程疫苗克服了传统疫苗的一些缺陷和不足,显示出巨大的应用前景,已成为国内外水产养殖业的研究热点,近年对鱼用基因工程疫苗的研究已取得较大进展,但鱼用基因工程疫苗在研究和应用过程中也面临着急需解决的若干问题。  相似文献   

15.
奶牛金黄色葡萄球菌乳腺炎及其疫苗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金黄色葡萄球菌是奶牛乳腺炎的重要致病菌,笔者对奶牛乳腺炎、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其致病机理、金黄色葡萄球菌乳腺炎疫苗的研究等进行了综述,并对新型疫苗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6.
植物基因工程疫苗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年来的许多研究已经显示,动物和人体摄取表达抗原的转基因植物能激发机体的血清和黏膜产生特异性抗体,植物口服疫苗的研究是当今疫苗研究领域的热点之一。文章综述亚单位抗原在转基因植物中的表达水平及方式、基于植物口服递送疫苗的免疫原性及免疫保护、转基因植物疫苗面临的问题等,并展望其研究趋势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7.
为了考察市售高效灭活疫苗与政府采购疫苗免疫效果之间差异分别选取了两家疫苗公司生产的政府采购疫苗和高效灭活疫苗,分别在4个猪场展开免疫效果评估。4个猪场按照相同的免疫程序进行免疫,分别采集免疫前、加强免疫后30 d、加强免疫后60 d的血清,用O型口蹄疫抗体液相阻断ELISA试剂盒进行抗体检测。结果表明,加强免疫后30 d,抗体平均效价依次为1∶196.9、1∶251.9、1∶256.0、1∶243.8。高效灭活苗与政府采购疫苗在同样的免疫程序和免疫剂量下,同一时间点其抗体水平效价差异不显著;但免疫副反应方面,高效灭活疫苗比政府采购疫苗低,且差异极显著。  相似文献   

18.
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是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的病原。近年来IBDV变异毒株和超强毒株的流行,严重威胁着世界养鸡业的发展,传统疫苗已不能控制IBDV的流行,迫切需要研制新型疫苗。IBDV VP2蛋白是重要的结构蛋白,能诱导机体产生中和抗体,因此,利用VP2蛋白制备IBDV重组疫苗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综述了IBDV VP2蛋白的作用及在不同表达系统中用VP2蛋白制备疫苗的研究进展,以期为IBDV新型疫苗的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Glycoconjugate vaccines provide effective prophylaxis against bacterial infections. To date, however, no commercial vaccine has been available in which the key carbohydrate antigens are produced synthetically. We describe the large-scale synthesis, pharmaceutical development, and clinical evaluation of a conjugate vaccine composed of a synthetic capsular polysaccharide antigen of Haemophilus influenzae type b (Hib). The vaccine was evaluated in clinical trials in Cuba and showed long-term protective antibody titers that compared favorably to licensed products prepared with the Hib polysaccharide extracted from bacteria. This demonstrates that access to synthetic complex carbohydrate-based vaccines is feasible and provides a basis for further development of similar approaches for other human pathoge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