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罗庆芳 《农业考古》2013,(1):119-121
本文认为秧马是一种插秧工具,创制于汉唐,大量应用于北宋.文章从“秧马”的辞海释义上查找其含义,认为其是一种古代农具,能减轻插秧的劳动强度;并对苏轼创作的《秧马歌》和清代诗人郑珍创作的《播州秧马歌并序》中的“秧马”进行了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2.
我国宋代的插秧工具——駃騠,曾以它的灵巧轻便、新奇而富有特色吸引了历代不少农学家、文学家及有识之士的注意。他们反映秧马在推广地区“民皆施用以为便”,亲切而形象地称它为“木駃騠”。本文就秧马的使用年代和地区、形制特点及文献记载情况作一简略介绍。根据目前所掌握的材料分析,秧马出现的最早年代应在北宋中期,主要使用地区为湖北武昌一带。苏东坡在游历武昌时“见农夫皆骑秧马”,十分赞赏。此后他曾向江西、江苏、浙江等地大力推广。在向江西推荐的过程中,挥笔写下了驰名海内的《秧马歌》,并为之作  相似文献   

3.
关于秧马     
编辑同志: 读《农业考古》83年二期刘崇德同志的《关于秧马的推广及用途》一文,我完全赞同他的意见,即“秧马并非为插秧所用,而是为起秧所用”。刘同志的根据是《东坡先生外集》中的《题秧马歌后》四条,我则根据农村实践略作补充。现在农民插秧时不许两脚在田中随便移动,否则留下很多脚印,不能保持田面平整,反而成为许多小水潭。如果秧马用于插秧,势必在移动时在田中留下一条浅沟,这对排水烤田是很不利的,古代农民不可能用它进行插秧。如用  相似文献   

4.
《秧马歌》碑及秧马的流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宋绍圣元年(公元1094年),苏轼贬官惠州(今广东惠阳)。南迁时途经庐陵太和(今江西泰和县),见宣德郎曾安止(1048——1098年,江西泰和人)。安止出所作《禾谱》,轼美其“文既温雅,事亦详实”,然惜其不谱农器。因此,作了一首《秧马歌》(见附录)赠安止附《禾谱》之末。《秧马歌》今存《苏轼诗集》中。《文献通考·经济考·农家类》曾引陈振孙略记此事。陆游为曾之谨(曾安止侄孙)题诗有云:“曾侯奋笔谱多稼,谵州读罢深咨嗟。一篇秧马传海内,农器名数方萌芽。”可见此歌颇为宋人所传诵。但《秧马歌》碑刻尚未见有著  相似文献   

5.
刘崇德同志:您好读了您的大作《关于秧马的推广及用途》(载于《农业考古》1984年2期),我表示非常赞同您的观点。对坡公所见“秧马”这一农具的阐述、正名,您的文章是有披辟之功的。我想借《农业考古》一席地,向您展示我所见到的有关“秧马”的实物例证,并再说上两三句。在江苏省镇江市丹徒县境内的扬子江心,有个高桥乡,在这个乡的柳洲村,家家农民都有用来拔(水稻)秧的“秧船”(当地亦有称为“秧马”、“秧鞍”或“秧凳”的)。82年我在那里工作时,顺便拍摄了“秧船”的照片(见本期封三图版),这种秧船如苏东坡公在《秧马歌引》中  相似文献   

6.
尹美禄 《农业考古》1990,(1):195-197
《禾谱》是北宋时期庐陵太和(今江西泰和)人曾安止(公元1048——1098,字移忠,号屠龙翁)所著的一部农业著作。《宋史·艺文志·农家类》和《文献通考·经济考·农家类》中皆有著录。北宋绍圣元年(公元1094年),著名文学家、书法家苏东坡贬官惠州(今广东惠阳),南迁时道经太和,得见此书,极为赞赏,称其“文既温雅,事亦详实”,并作“秧马歌”(其碑刻现存泰和县博物馆)一诗赠安止附《禾谱》之末。《禾谱》在宋元明时期还一直流传于世,到明代末期仅空存其目。关于此书的内容,苏轼在其“秧马歌”及其文集中只字未提,学者们也不甚了解。  相似文献   

7.
东洋插秧机是目前水稻栽插作业中较为理想的机型之一,经我站两年试验示范深受农民欢迎,其插秧设计是采用对秧块进行均匀切块的原理来实现分秧与插秧,育秧技术的好坏直接影响东洋插秧机的栽插质量。掌握高性能插秧机的配套育秧技术是推广机插技术的关键。一、机插秧苗标准1.采用  相似文献   

8.
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中主要是育秧技术,能否育出符合机械栽插的规格化、标准化秧块是关键。对于中籼杂交稻机插秧,秧苗素质的提高,能有效地降低漏插率,提高栽插质量,有利于中籼杂交稻机械栽插推广的步伐。机插秧的软盘育秧技术是旱育植的一种方式,于传统的早育秧方式极为相似,在推广过程中虽然容易被农民接受,但由于机插秧对秧块的整体要求比较高、(一盘秧苗无高矮,一把秧苗无粗细),农民在育秧实际过程中,采用传统旱育秧方式的粗放型操作,育出的秧块,整体素质不高,达不到标准吗,造成漏插或育秧失败等,对中籼杂交稻的机插秧推广,形成一定的负面影响。下面就育秧和栽植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采取如何补救措施,不断完善育秧技术,加快中籼杂交稻机插秧的推广。  相似文献   

9.
本文所稱烂秧死苗系按其发生的时期不同来区别的。烂秧一般是指水稻下种后,在幼苗生长的前一阶段所烂的秧而言;至於死苗则是指秧苗在初期生长正常,在后期遇到不良气侯环境,因而引起凋萎或死亡。如武昌纸坊老农反映说:“今年(1955年),秧死的不合理,是站着死的。”又酝陵少数群众1955年提早在4月中旬插秧,结果遇到寒潮,引起大批死亡。这些情况,都可称为死苗。  相似文献   

10.
农具诗产生于北宋,并且在当时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北宋规模较大的农具诗创作主要有两次,其一是孙端、梅尧臣、王安石等人的组诗创作,其二是满执中与王令的组诗创作。北宋的农具诗中,吟咏水车的数量较多,诗中描摹水车形象、突显水车功用和引发对汉阴丈人的评价这样几个方面的内容,代表了农具诗的基本特点。农具诗在北宋的产生和发展,跟“宋诗”的演化、中国咏物诗的发展以及“耕读传家”文化传统的形成有着密切的关系。北宋的农具诗不仅推动了“宋诗”的生活化,推动了后世农具诗的发展,即使对当代农具诗的发展也具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北宋文豪苏轼在《东坡杂记》里曾描写了一位号称“聪药王”的钱塘净慈寺和尚,八十多岁了仍目光炯炯、面色童相,问其原因,“自言服生姜四十年,故不老云”。说明古人早已有服食生姜的习惯。在古典巨著《红楼梦》中也有含食生姜的记述,如第五十二回中记述:  相似文献   

12.
水稻机插秧育苗过程中利用无纺布替代塑料膜,利用空闲场地育秧的方式,能够节约大量良田育秧,方便管理,省工省时,节约用水,便于取秧移栽和运输;无纺布替代塑料膜,减少环境污染,节约人工成本,减少水稻育秧投入,解决了水稻机插秧推广工作中的育秧难题,进而提高农民种植水稻的积极性,促进水稻机插秧的推广。  相似文献   

13.
据调查,多数农民对水稻机插秧认识已有所提高,愿意放弃传统的手工插秧和原始的直播种稻方式,采用现代的机械化插秧。农民思想转变的主要原因有:一是1个劳动力每天只能插1亩多点的秧,效率低下。而机插秧每台插秧机日插秧近50亩,是人工插秧的40多倍,省时、省工、省力,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农忙时劳力不足的问题。二是人工插秧成本高,而机插秧可为农民节省种稻成本20%左右,  相似文献   

14.
论农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农谚浙江农业大学游修龄一、农谚的起源农谚流传相当久远,不少古书上已有记载。例如,现今流行的“秧好半年田”,“麦要浇芽,菜要浇花”,“处暑根头白,农夫吃一赫”,“稻如莺色红,全得水来供”等农谚,见之于明末的《沈氏农书》;“寸麦不怕尺水,尺麦只怕寸水”...  相似文献   

15.
唐诗云:“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这首诗真切地说出了田家五月忙碌的情景。在我们广大江淮地域,五月里可不光是收麦,还要忙着插秧,叫麦连秧。这段时间,可以用屁股不沾灰和失头盼命来形容。插秧这种活为农民们最辛苦的一种活计。过去栽秧的第一天,称开秧门,很热闹,家家放鞭炮,还敲锣打鼓表示庆祝。插秧的时候还唱秧歌,依稀记得两句:“大米好吃秧难栽,小曲好唱口难开,闺女漂亮人人爱,花儿美丽莫要采。”  相似文献   

16.
正近年来水稻机插秧栽培技术推广十分迅速,效果好,节省人力成本、工时,经济效益较好,而且农民也易于接受这种模式。在水稻机插秧栽培过程中,培育壮秧是最关键的环节,是提高水稻产量、保证机插秧质量的基础,在栽培过程中必须要严格把控播种关。为了节省成本,减少操作环节,水稻机插湿润育秧方法是未来水稻栽培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经过多年实践,机械插秧湿润育秧栽培技术的推广范围越来越大。1秧床和稻田选择与处理  相似文献   

17.
水稻不同移栽方式对比试验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水稻手插秧、手摆秧、人工抛秧(以下简称插秧、摆秧、抛秧)3种不同移栽方式的对比试验,初步认为:摆秧综合了抛秧与插秧两者的优点,降低了无效分蘖率,提高了成穗质量,进而提高了产量,改善了品质、接近:“无浪费、精准栽培”范畴,值得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18.
殷代西周是否大量使用青铜农具之考古学再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殷代西周是否大量使用青铜农具,我在《殷代西周是否大量使用青铜农具的考古学观察(以下简称《观察》)中提出了这样的看法:“在殷代和西周,确实存在着青铜农具,但绝没有大量或普遍使用,更没有取代各种非金属农具在农业生产中的地位。……青铜农具较多的应用于农业生产劳动实践是西周以后的事情。”该文发表后,曾引起学术界的关注,赞同者或  相似文献   

19.
武宁县在去年五月开展的文物保护宣传月活动中,在县城从一青年学生手中征集到春秋农具一件。它是开挖沟渠和做垅用的铜锸,其形制和使用方法与现今的锹很为相似。锸又写作雷,《释名》上说:“臿,插也,”插地起土也。”《史记·田单传》:“身操版插”。《汉书·沟洫志》也记载:“举臿为云,决渠为雨。”形象地描述了众多的农夫以锸开沟的盛况。锸的刃日是套在木板前端的,木板的后部连着一条柄,属于装直柄的农具。使用时双手  相似文献   

20.
实行集中育秧 促进四川水稻机插秧又好又快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展机插秧,是时代的呼唤,农民的期盼。"七分育三分插",机插秧成败的关键在于是否能育出合格的秧块和秧苗。据各地反映,在适宜水稻机插的区域,机插秧技术应用的最大障碍是没有足够的秧苗供给,这一问题已成为该项技术推广的瓶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