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秧马歌》碑及秧马的流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宋绍圣元年(公元1094年),苏轼贬官惠州(今广东惠阳)。南迁时途经庐陵太和(今江西泰和县),见宣德郎曾安止(1048——1098年,江西泰和人)。安止出所作《禾谱》,轼美其“文既温雅,事亦详实”,然惜其不谱农器。因此,作了一首《秧马歌》(见附录)赠安止附《禾谱》之末。《秧马歌》今存《苏轼诗集》中。《文献通考·经济考·农家类》曾引陈振孙略记此事。陆游为曾之谨(曾安止侄孙)题诗有云:“曾侯奋笔谱多稼,谵州读罢深咨嗟。一篇秧马传海内,农器名数方萌芽。”可见此歌颇为宋人所传诵。但《秧马歌》碑刻尚未见有著  相似文献   

2.
罗庆芳 《农业考古》2013,(1):119-121
本文认为秧马是一种插秧工具,创制于汉唐,大量应用于北宋.文章从“秧马”的辞海释义上查找其含义,认为其是一种古代农具,能减轻插秧的劳动强度;并对苏轼创作的《秧马歌》和清代诗人郑珍创作的《播州秧马歌并序》中的“秧马”进行了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3.
编辑同志:江西泰和县有关部门与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通力合作,最近在该县发现了北宋时期江西著名农学家曾安止所著《禾谱》一书的部分内容以及其他有关曾安止生平的珍贵资料。曾安止(1048—1098)字移忠,号屠龙翁,江西泰和县文溪村人。所著《禾谱》一书,《通考·经籍志》和《宋史·艺文志》农家类中均有著录。宋元明时期,一直流传于世。只是在明代末期,才淹没无闻。这次所见《禾谱》一书的部分内容,是曾安止后裔(迁往  相似文献   

4.
秧马是我国北宋时出现的一种先进农具,近年来不少书籍中提到它,但皆有不确之处。如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国通史组蔡美彪等人编写的《中国通史》第五册(1978年版)在北宋《农具的改进》一节中这样写道: 秧马——苏轼在武昌看到农民种稻插秧用“秧马”,说是比弯着腰插秧,劳动强度大为减轻。秧马虽然没有进一步推广和流传,但农民群众的创造精神是极可贵的。另外如曾枣庄所著《苏轼评传》(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中也记载到苏轼“在贬官黄州期间,常到武昌游玩,发现武昌农夫骑着秧马插秧”,“他于是专门写了一首《秧马歌》”。这些说法有两点是值得纠正的。一是只提到苏轼是秧马的发现者,甚至认为秧马这种农具“没有进一步推广和流传”,而实际上是由于苏轼的推广,这种农具曾被广泛流传。再则是人们误解了苏轼的《秧马歌》,误把秧马当作了插秧的农具,实则这是一种用来起秧的农具。  相似文献   

5.
刘崇德同志:您好读了您的大作《关于秧马的推广及用途》(载于《农业考古》1984年2期),我表示非常赞同您的观点。对坡公所见“秧马”这一农具的阐述、正名,您的文章是有披辟之功的。我想借《农业考古》一席地,向您展示我所见到的有关“秧马”的实物例证,并再说上两三句。在江苏省镇江市丹徒县境内的扬子江心,有个高桥乡,在这个乡的柳洲村,家家农民都有用来拔(水稻)秧的“秧船”(当地亦有称为“秧马”、“秧鞍”或“秧凳”的)。82年我在那里工作时,顺便拍摄了“秧船”的照片(见本期封三图版),这种秧船如苏东坡公在《秧马歌引》中  相似文献   

6.
大辽物产论     
白光 《农业考古》2004,(1):179-187
一契丹贵族首领耶律阿保机于公元90 7年称帝,公元916年建国,号契丹,至太宗耶律德光改国号为大辽以来,计2 18年。其疆域,《辽史·地理志》载:“东至於海,西至金山(今阿尔泰山) ,暨於流沙,北至胪朐河(今克鲁伦河) ,南至白沟,幅员万里。”即东至鸭绿江以东和邻国高丽接壤,东北越过黑龙江外兴安岭直到海上,北边包括了现在国境线迤北很大一部分地方,西经山西北部至陕西,和当时的西夏相邻,南以白沟(今河北省拒马河南支,向东沿塘泺从沧州以北至海)界河,恒山分脊与北宋接壤。所辖行政区域,“总京五,府六,州、军、城百五十有六,县二百有九。”(《辽史…  相似文献   

7.
近日在《农业考古》2 0 0 1年第 2期上读到周文棠先生的大作《 <广雅 >茶事作者与时代的商榷及其对茶史的影响》 ,周文在论及陆羽《茶经·七之事》所引“《广雅》云”时认为 :“这段文字是茶界公认的茶文化重要史料 ,但作者是谁 ?作者是什么时代著的 ?却有不同意见。……吴觉农、陈祖、朱自振、周文棠等认为是张揖所著 ,但对于作者所处时代意见不同。……本文作者认为是南北朝后魏太和年间 (约公元 4 77— 4 99年 )。”“后魏之说是言之有据的。即张揖是《广雅》中茶事内容的作者 ,其著作时代是南北朝后魏太和年间。”周文的观点主要有两…  相似文献   

8.
陕西洋县南宋《劝农文》碑再考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今陕西洋县的前身“洋州”,始置于西魏废帝二年(553),治所在今陕西西乡县,隋炀帝大业二年(606)废;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复置,玄宗天宝十五年(756),徙治兴道县(今洋县)。其州治衙门,即今洋县人民政府所在地,千余年来,未移地址,故唐、宋名人撰书的石碑,多集中嵌其二堂壁间。其中有唐·韩干《牧马图·》碑、戴嵩《牧牛图》碑,宋·文同、苏轼、苏辙、韩亿、韩缜、鲜于侁等诗碑,皆萃于此。  相似文献   

9.
陆羽的一桩茶事冤案──对《新唐书·陆羽传》“更著毁茶论”一说的质疑中华茶人联谊会王郁风“复著毁茶论”──唐·封演《封氏闻见记》(约作于八世纪末)①。“更著毁茶论”──北宋·宋祁撰《新唐书·隐逸列传·陆羽传》(1044—1060年)②。所谓陆羽“著毁茶...  相似文献   

10.
商殷林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商殷时期的中原大部地区是草木茂畅、禽兽逼人之区商代以盘庚迁殷大致可划分两个时期,前一时期三百余年,都城屡迁,已发掘者如河南偃师城西商城遗址及郑州商城遗址等都曾经是这一时期政治经济的中心,后一时期二百七十余年以殷(今河南安阳)为政治经济中心。此六百年间势力所及远远超过夏王朝,特别是武丁统治的五十余年是殷王朝最强盛的时期,他不仅征服西北,“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易·即济》),并且“奋伐楚荆,深入其阻”(《诗·殷武》),其统治达到长江以南。当然,就整个商殷时期而言,其主要区域还是黄河中下游一带。关于古代黄河中下游的森林状况,早在二十年代陈嵘教授著有《中国森林史料》一书,有  相似文献   

11.
宋代皇帝常赐给大臣一些名茶,其中有种“七宝茶”特别珍贵,它是由7种甘香的原料配合细嫩茶芽制成的,专门进贡给皇宫享用。《广群芳谱·茶谱》引《甲申杂记》:“宋仁宗朝(公元1023——1063年),春试进士集英殿,后妃御太清楼观之,慈圣光献出饼角子以赐进士,出七宝茶以赐考试官。”可见七宝茶之珍贵。北宋著名诗人梅尧臣曾写有“七宝茶”诗: 七物甘香杂蕊茶,浮花泛绿乱于霞。啜之始觉君恩重,休作寻常一等夸。  相似文献   

12.
我国宋代的插秧工具——駃騠,曾以它的灵巧轻便、新奇而富有特色吸引了历代不少农学家、文学家及有识之士的注意。他们反映秧马在推广地区“民皆施用以为便”,亲切而形象地称它为“木駃騠”。本文就秧马的使用年代和地区、形制特点及文献记载情况作一简略介绍。根据目前所掌握的材料分析,秧马出现的最早年代应在北宋中期,主要使用地区为湖北武昌一带。苏东坡在游历武昌时“见农夫皆骑秧马”,十分赞赏。此后他曾向江西、江苏、浙江等地大力推广。在向江西推荐的过程中,挥笔写下了驰名海内的《秧马歌》,并为之作  相似文献   

13.
河南省洛阳市政协委员、中国农学会农史学会会员、河南省新安县铁门镇农民张宗子,经过长期勤奋笔耕,终于完成了《嵇含文辑注》。全书共6万余字,内容包括《南方草木状辑注》和《嵇含佚文辑注》两部分。嵇含(公元263—304)字君道,晋代“竹林七贤”之一嵇康的从孙,河南巩县亳丘(今鲁庄)人,平生著述很多,据《隋书·经籍志》载有广州刺史嵇含《集》十卷,《录》一卷,惜多已亡佚,今仅存《南方草木状》一书,被誉为世界上最早的区系植物志。为了传播和整理我国古代文化科学遗产,张宗子以坚韧不拔的精神,收集了散见于  相似文献   

14.
陆机(公元261—303)的《文赋》被誉为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完整而系统的理论专著,他在比较各种文体特点时所提出的“诗缘情而绮靡”说在古典诗学理论史上更具有特殊的意义。虽然《文赋》本不是主要论诗,但这一命题的提出,却“使古代诗歌理论发生了划时代的变化,中国诗歌美学自此开始熠熠生辉”(陈良运《诗学·诗美·诗观》)。本文也拟从这一命题出发,探讨一下陆机的诗歌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15.
茶禅一味与云居山--"吃茶去"源头小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叶静 《农业考古》2004,(4):216-218
“茶禅一味”恐怕是人们对禅宗茶文化谈论得最多的一个话题 ,其最重要的一个理由 ,便是赵州和尚那句著名的偈语———“吃茶去”。赵州和尚即著名的唐代名僧从谂 (公元 778— 897) ,因常住赵州 (今属河北省赵县 )观音院 (今柏林寺 ) ,又称“赵州古佛” ,由于其传扬佛教不遗余力 ,时谓“赵州门风”。他于禅学于茶学都有很高的造诣 ,《广群芳谱·茶谱》引《指月录》文曰 :“有僧到赵州从谂禅师处 ,僧曰 :‘新近曾到此间么 ?’曰 :‘曾到。’师曰 :‘吃茶去。’又问僧 ,僧曰 :‘不曾到。’师曰 :‘吃茶去。’后院主问曰 :‘为甚么曾到也云吃茶…  相似文献   

16.
古代居住在长江流域以南有一民族,就是史称的百越族。《汉书·地理志》颜师古引臣瓒的话:“自交趾(今越南)至会稽(今浙江境内)七、八千里,百越杂处,各有种姓”。他们的分布范围大约在今江苏、上海、浙江、安徽、福建、江西、湖南、湖北、贵州、四川、云南、广西、广东、海南、台湾以及东南亚诸国境内。他们发展的历史,原始社会时称“有苗”(或三苗),进入阶级社会后称越族(或百越族),一直延续到三国时期的后  相似文献   

17.
《农业考古》(1991年第二期《中国茶文化》专刊1)载:《“工夫茶”中有工夫》(彭世奖老师撰文),阅后颇有启迪,今就清代《清稗类钞》所述有关“工夫茶”作一补述。清代年间,闽粤地区民间,嗜饮“工夫茶”者甚众。故精于此“茶道”之人亦多。《清稗类钞·其富翁嗜工夫茶》的一则故事,读来颇有雅兴。事情是这样的: 有一人因过分嗜饮工夫茶,结果好端端的一家、弄得家庭贫苦,沦为“乞丐”。后又以此“道”,又神奇般的重振家业。一句话,从工夫茶而“破家”,继之又以工夫茶而“兴家”的曲折离奇的故事。据载,潮州一富翁平日嗜饮  相似文献   

18.
古时我国棉花有多年生(G.arboreum L.)及一年生(即现称中棉G.arboreum L.或草棉G.herba-ceum L.)两类。明确记载多年生棉花较早的如晋代(公元265—420年)的张勃吴录说:“交趾安定县(地在今越南北部——作者注;以下括号中的说明均为作者注)有木棉,树高大,实如酒杯口,有绵如蚕之绵也,又可作布。”唐贞观年间(公元627——649年)的李延寿南史海南诸国傅也说:林邑国(地亦在今越南北部)出古贝树,“其花如鹅毛,抽其緒纺之以作布,与(纟宁)布不殊,亦染为五色,织为斑布。”北宋范正敏遯斋闲览(约著于十一世纪末)说:“闽岭以南多木棉,土入竟植之,有至数千株者,采其花为布,号吉贝布。”南宋方勺泊  相似文献   

19.
黄庭坚的家乡——洪州分宁双井(今江西修水杭口乡),位于修江上游北岸,是著名的产茶区。早在宋代双井就已经是“绿丛遍山野,户户有茶香”了,所产青茶(绿茶)“细者有白毛,状如银须,色碧,味隽。”故又有“白茶”、“龙须”、“云腴”、“风爪”,“雪芽”等佳誉,一时名噪京华,列为贡品,深受封建士大夫和文人们的青睐。《宋史·食货志》上说:“茶产于东南者,……隆兴之黄隆、双井,皆绝品也。”据与黄庭坚同时的欧阳修在《归田录》中的记载:“自景祜(公元1034——1037年)以后,洪州双井白茶渐盛,近岁制作尤精,囊以红纱,不过一、二两,以常茶数十斤养之。用避暑湿之气,其品远在日注上,遂为草茶第一。”江西武宁旧志上也记载有黄庭坚乐赠当  相似文献   

20.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中华人民共为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中国共产党中央革事委员会关于建立伟大的领袖和导师毛泽东主席纪念堂的决定….…”3<总585)中共中央关于出版《毛泽东选集》 和筹备出版《毛泽东全集》的决定二”二“”·”·”··……”~二~…3(总586)伟大的历史性胜利 《人民日报》、《红旗》杂志、《解放军报》社论·“·······“·“·”“一3(总587)吴德同志在首都庆祝大会上的讲话·”·”·····””·”·······~·“·“····”··”一3(总59的农业学大寨、普及大寨县普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