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比较了8种在医药和兽药上广泛使用的抗真菌、抗寄生虫化学药物对家蚕微粒子病防治效果,以筛选家蚕微粒子病治疗药物新材料。结果表明:在供试药物中,阿苯达唑对家蚕微粒子病有较好的治疗作用,可达到与现行生产上使用的治疗药物防微灵相近的治疗效果,有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本文报道了家蚕叶面消毒剂消微灵对家蚕微粒子原虫的消毒效果,并对杀菌机理进行了探索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消微灵对家蚕微粒子原虫有显著、快速的杀灭效果:浓度为50mg/L,作用5min,对孢子的杀灭率可达95%以上;在10%有机物存在的情况下,浓度为75mg/L,作用5min,对孢子的杀灭率达99%。根据光镜和电镜的观察结果,推测消微灵的作用机理是药物通过孢壁进入孢内灭活孢原质达到杀灭作用。  相似文献   

3.
家蚕微粒子病是一种可以应用药物进行治疗的蚕病。通过比较多种化学药物对家蚕微粒子病的防治效果,发现阿苯达唑对家蚕微粒子病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而且对蚕体毒害性低。利用阿苯达唑采取溶液浸泡桑叶或以药粉直接喷洒蚕座上桑叶的方式均可以达到治疗家蚕微粒子病的效果,两种使用方式的实用浓度分别为1 000 mg/L和1.0 g/kg,而且适宜采取每天添食药物1餐的方式利用药物。在蚕种生产中初步应用阿苯达唑组合药物防治家蚕微粒子病,也取得了一定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4.
漂白粉精和防微灵对种茧质量和制种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锦发 《蚕桑通报》2012,43(3):27-28
家蚕微粒子病的发生、蔓延和危害,会给蚕种生产带来毁灭性打击。在生产上应采取控制胚种带毒,控制桑园病虫害,控制食下感染途径,严格防病消毒等技术措施,能有效控制微粒子病。就目前蚕种生产环境而言,如果没有对桑叶进行叶面消毒,就会造成蚕种微粒子病毒率超标而淘汰蚕种,影响蚕种平衡。药物防微所用药物有2类,一类是治疗性药物,如防微灵;另一类是消毒性药物,如消特灵等。  相似文献   

5.
何安蓉  王琦 《蚕学通讯》2004,24(4):38-40
家蚕微粒子病是经蚕食下传染和胚种传染的一种毁灭性蚕病,严重威胁着蚕种场的生存和蚕桑事业的发展.目前,对家蚕微粒子病的防治可以从三个方向努力.首先是预防.主要是防止微粒子病对家蚕的感染.常以补正检查、预知检查、母蛾检查、环境及桑叶消毒等技术措施为有效手段,并已取得了系统有用的研究成果,广泛运用于家蚕繁育的全过程.第二为治疗.即主要是对家蚕添食抗微药品,如防微灵、克微宝等,以此来控制家蚕微粒子在蚕体的增殖.第三为育种防治.即用生物工程技术将抗微粒子病基因导入经济性状好的蚕品种内,培养出在感染微粒子病毒的任何浓度下绝对不会发生家蚕微粒子病的蚕种,不过该研究还只是一种设想.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防治家蚕微粒子病药物进行了综述,分别从蚕业生产中常用的消毒药物和治疗药物的种类、作用效果、作用机理进行全面分析,为合理使用防治微粒子病药物提供科学依据,并为开发新型防治家蚕微粒子病药物提出新思路。  相似文献   

7.
按照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的要求,为稳定我国蚕种生产,推进家蚕微粒子病防治成果的应用,由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蚕业与农产品加工研究所组织开展家蚕微粒子病治疗药物"防微灵"在全国范围内的试验示范。为了防微灵示范试验的顺利开展,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蚕业与农产品加工研究所于2015年4月10日在广州召开了家蚕微粒子病防治技术培训研讨会。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经济作物处封槐松处长、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党委书记廖森泰研究员、浙江大学经济学院李建琴教授、华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学院蚕丝科学系刘吉平副研究员,以及来自国  相似文献   

8.
两种防治家蚕微粒子病技术措施的比较及优化组合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家蚕微粒子病的防治工作一直是我国蚕种繁育生产过程中的重点。喷施防微灵与全程叶面消毒是两种不同的防治家蚕微粒子病有效技术措施,本文通过全面比较这两种不同的技术措施,找出了各自的技术优势和缺陷并结合蚕种繁育的生产特点,提出了新的优化组合模式。蚕种场应用优化组合模式新技术后,达到了既能降低生产成本,减轻劳动强度,又能控制家蚕微粒子病发生,提高良种繁育系数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试验看出 :三眠素表现出对家蚕 Bm N细胞具有强的毒性 ,严重影响细胞的生长发育 ;蒿甲醚和脓微灵则表现出非常微弱的毒性 ,尤以蒿甲醚为最轻 ,这两种药物的主要成分均是目前用于人类原虫病治疗的低毒高效药剂的主要成分。防微灵表现为中、低毒性。通过试验 ,5种化学药剂——脓微灵、防微灵、蒿甲醚、三眠素和硫酸喹咛体外试验的使用浓度分别为 1 0 0 0×、 70 0 0 0×、 1 0 0 0×、 1 0 0 0 0×和 70 0 0×。  相似文献   

10.
家蚕添食脓微灵,亮蚕灵,复合酚试验初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探讨有关药剂给蚕添食对防治蚕病的效果 ,1998年中秋蚕、1999年春蚕期 ,我们在海安镇平桥村三组杨本明家开展了家蚕添食脓微灵 (又名强力碘 )、亮蚕灵、复合酚的试验 ,对防治蚕病有一定的效果 ,现初报如下 :1 试验方法   1.1  添食药剂 :脓微灵、亮蚕灵、复合酚三种家蚕添食药剂。  1.2 添食方法与次数脓微灵 :将 10 0倍稀释液均匀喷洒在桑叶上 (与桑叶之比为 1:10 ,以下两种药剂稀释液与桑叶之比类同 ) ,稍晾干后给蚕添食 ,4龄起蚕添食一次 ,5龄起蚕隔日添食一次。亮蚕灵 :5 0倍稀释液 ,每支药剂加白酒10 0毫升 ,将稀释液与白酒混…  相似文献   

11.
通过同时分别添食家蚕细菌性肠道病、中肠型脓病、浓核病和微粒子病病原给家蚕,比较四种蚕病的发病过程、病蚕中肠病变、病原胚种传染情况和药物治疗效果。发现四种蚕病都有蚕体群体发育不齐的现象,细菌性肠道病发病时间最早,但发病较轻的蚕体有病情自愈的现象;浓核病发病过程最长,与对照差异也最大;中肠型脓病中肠后端呈乳白色;只有微粒子病对家蚕有胚种传染:只有细菌性肠道病对抗生素治疗有效果。  相似文献   

12.
家蚕微粒子病是一种对蚕业生产危害非常严重的蚕病,具有食下和胚种两种传染途径。该病容易大面积暴发,严重影响和制约着蚕种业和茧丝生产的发展。在蚕种生产中采取母蛾检疫、蚕业消毒、防止野外昆虫微孢子虫交叉传染以及治疗药物应用等措施控制家蚕微粒子病发生。通过对各种家蚕微粒子病防治措施进行分析,以期为促进家蚕微粒子病防治技术创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家蚕微粒子病是一种危害性很强的蚕病。根据家蚕微粒子病具有胚种传染和食下传染两种传染方式特点,采用数理统计方法对检验数据进行详细分析研究,探索广西家蚕微粒子病发生原因和流行规律。结果显示,通过严格执行现行检疫技术标准,在蚕种生产中基本能控制家蚕微粒子病胚种传染危害。调查发现养蚕环境中微孢子虫污染严重,对应蚕生产蚕种的母蛾微粒子病发生率高,两者存在显著相关性,由此证明养蚕环境中微孢子虫污染严重造成的家蚕食下传染是家蚕微粒子病发生的重要原因;在蚕种生产中,气象因素对家蚕微粒子病发生也有影响。气温影响最为重要,降雨、日照起到辅助效果;建立两种基于蚕种微粒子病发生与环境微孢子虫分布关系以及与气象因子关系的数学模型,对家蚕微粒子病发生进行预测预报,为蚕种生产防控家蚕微粒子病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叶面消毒对蚕种繁育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余建国 《蚕桑通报》2007,38(2):32-33
家蚕微粒子病一直以来困扰蚕种生产.目前.我国乃至世界尚无药物可以有效地防治微粒子病,过去我们曾使用过多菌灵添食,也使用过防微灵、克微灵.但它们只能抑制其孢子繁殖而不能杀灭微孢子,而且如用得不好会造成微量中毒,出现大量不结茧蚕,影响茧丝质量和制种量。近几年来,我们采用叶面消毒的方法来控制微粒子病的食下传染,已经成为一种有效的手段,经过各地的实践证明,  相似文献   

15.
<正> “克微宝”是四川省“八·五”攻关项目,《家蚕微粒子病防疫技术》课题组研制定型的家蚕微粒子病治疗药物,由省蚕种管理总站指导生产及应用推广,为目前治疗家蚕微粒子病的理想药剂。九七年春季,我场五排水库分场11个共育户,共育小蚕242.3张,首  相似文献   

16.
家蚕微粒子病是由家蚕微孢子虫(Nosema bombycis)引起的毁灭性传染病,传染途径有食下感染和胚种感染两种方式,防治家蚕微粒子病的方法归纳起来有化学法和物理法两大类。化学防治方法包括药物消毒和药物治疗,物理防治方法以温汤浴种、高温浸酸和热空气法等相关的热处理方法为主。文章对前人在热处理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回顾,并对今后防治家蚕微粒子病研究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7.
提高家蚕微粒子病预知检查效果的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阐述家蚕微粒子病预知检查的重要性,采取科学抽样,确保样本具有代表性;规范检验方法、建立预知检查档案等措施,对提高家蚕微粒子病预知检查效果的做法和经验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18.
<正>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蚕蛹加工岗位团队研发的“家蚕微粒子病全程防控技术”入选农业农村部2023年农业主推技术。该项技术针对家蚕微粒子病无药可治、蚕种生产新常态下防控形势严峻、防治技术缺乏等问题,系统研发了家蚕微粒子病的治疗药物和系列消毒剂、微粒子病交叉感染防控技术、蚕种高温处理技术、蚕沙消毒-堆肥一体化技术等,形成了一套以防为主、防治结合、全程覆盖、立体防控技术体系。  相似文献   

19.
肖凯 《四川蚕业》2014,(3):42-42
<正>蚕种是重要的蚕桑生产资料,是蚕茧高产稳产的基础。蚕种生产是一项技术性强、生产环节多、劳动密集型、过程复杂的产业。家蚕微粒子病是一种可以通过胚种传给下一代,对蚕业生产具有毁灭性的疫病。在蚕种生产中,微粒子病防控是生产优质蚕种的基础和关键一环。根据家蚕微粒子病的传染规律,结合近几年我市蚕种场家蚕微粒子病防控实践经验,提出以下微粒子病防控措施,供蚕种生产者参考。1传染规律家蚕微粒子病是由微粒子原虫孢子寄生家蚕  相似文献   

20.
家蚕微粒子病的治疗药物筛选试验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正> 自从Hsiao Ting H.等(1973)发现苯来特对紫花苜蓿象鼻虫微粒子病有明显治疗效果之后,不少研究者在这方面研究取得了进展。广东省农科院蚕研所蚕病组(1978)研究表明,除苯来特之外,多菌灵、托布津以及“7313”等对治疗家蚕微粒子病也有显著效果,因而得出了诸如具有苯并咪唑基类似结构的化合物对治疗微粒子病都可能有效的想法。为了证实这种设想和进一步寻找其他有效药物,我们进行了这个试验,现将初步试验结果简报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