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选取合浦水系和绥芬河水系的日本绒螯蟹与长江水系和辽河水系的中华绒螯蟹4个绒螯蟹种群,以辽河水系绒螯蟹(♂)与绥芬河水系绒螯蟹(♀)杂交后代为辅助研究对象,对它们的17个外部形态特征分别进行聚类和判别分析。聚类分析结果显示,绥芬蟹、合浦蟹、辽河蟹和杂交蟹聚为一组,长江蟹为单独的一组。判别分析亦可将长江蟹与合浦蟹、辽河蟹、绥芬蟹和杂交蟹分开,雌蟹整体判别率为74.2%;雄蟹整体判别率为75.4%。中国大陆绒螯蟹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受环境影响较大,对原产地环境的依赖性极强,从而形成了不同的地方种群,这些地方种群在生长性能方面具有极强的地域性。日本绒螯蟹和中华绒螯蟹能自然杂交、可育,两者间不存在生殖隔离。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中华绒螯蟹、日本绒螯蟹及其杂交种成体肌肉、性腺和肝胰腺中的主要矿物质元素组成及含量,结果显示:(1)3种群绒螯蟹雄体肌肉中,K、P和Zn的含量无显著差异;中华绒螫蟹的Na、Mg和Cu含量显著高于其他两种,但Mn和Fe含量最低;日本绒螯蟹肌肉中的Ca含量最低.就精巢而言,3种群蟹精巢中的Na和Mg含量无显著差异;日本绒螯蟹的Mn和Fe含量最高,杂交种的K、P和Zn含量最低,而中华绒螯蟹的Ca和Cu含量最低.就肝胰腺而言,3种群蟹的Mg、Ca和P含量无显著差异;杂交蟹的Na、K和Mn含量显著高于其他两种蟹,但其Fe含量最低;中华绒螯蟹和日本绒螯蟹则分别具有最高的Cu和Zn含量.(2)3种群绒螯蟹雌体肌肉中,5种常量元素的含量均无显著差异;中华绒螯蟹的Cu、Zn和Mn元素含量最高,而日本绒螯蟹的上述微量元素含量最低.3种群绒螯蟹卵巢中的9种主要矿物质元素含量均存在显著差异,中华绒螯蟹卵巢中的Na、P、Mg和Zn含量高于其他种群,除杂交种的Na和中华绒螯蟹的K含量最低外,日本绒螯蟹卵巢中其他6种元素含量均最低.肝胰腺中,3种群绒螯蟹的矿物质整体含量排序为:日本绒螯蟹>中华绒螯蟹>杂交蟹.整体上,3种群绒螯蟹肌肉中的Na、Mg、Cu和Zn含量低于海水蟹类,但Ca、P和K含量高于大部分海水蟹;3种群绒螯蟹矿物质元素组成模式较为接近,但仍存在一定的种间差异.  相似文献   

3.
对日本绒螯蟹(Eriocheir japonica)与辽河、长江、瓯江、闽江、南流江水系中中华绒螯蟹(E.sinensis)的形成特征进行了比较研究。与中华绒螯蟹相比,日本绒螯蟹的特征是头胞甲亚方形或圆形;额齿形态圆钝或尖锐;侧齿4个但其中第4侧齿仅具痕迹或侧齿4个,明显;第一龙骨脊颗粒突起不明显或明显;头胸甲背部疣状突4个或6个;体青绿色具网状细纹或墨绿色、古铜色;第五对步足跗节宽呈桨状,宽为长的0.5倍或宽扁不呈桨状,宽仅为长的0.4-0.5倍;趾节桨状,宽为长的0.23倍或趾节爪状,基部为长的0.18-0.2倍等。不同水系的中华绒螯蟹,在形态上虽然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其差异不大,为同种的不同地理种群。  相似文献   

4.
日本绒螯蟹与不同水系中华绒螯蟹的形态比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日本绒螯蟹(Eriocheir japonica)与辽河、长江、瓯江、闽江、南流江水系中中华绒螯蟹(E.sinensis)的形成特征进行了比较研究。与中华绒螯蟹相比,日本绒螯蟹的特征是头胞甲亚方形或圆形;额齿形态圆钝或尖锐;侧齿4个但其中第4侧齿仅具痕迹或侧齿4个,明显;第一龙骨脊颗粒突起不明显或明显;头胸甲背部疣状突4个或6个;体青绿色具网状细纹或墨绿色、古铜色;第五对步足跗节宽呈桨状,宽为长的0.5倍或宽扁不呈桨状,宽仅为长的0.4-0.5倍;趾节桨状,宽为长的0.23倍或趾节爪状,基部为长的0.18-0.2倍等。不同水系的中华绒螯蟹,在形态上虽然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其差异不大,为同种的不同地理种群。  相似文献   

5.
10个日本绒螯蟹群体与中华绒螯蟹形态的主成分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以10个日本绒螯蟹Eriocheir japonica群体和1个中华绒螯蟹E.sinensis群体为研究对象,分别测量了18个形态性状参数,数据经标准化后,对绒螯蟹群体形态差异进行了主成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冲绳以外的日本绒螯蟹群体的形态学特征存在较大的相似性,个体间有明显交叉;2)冲绳日本绒螯蟹群体与其它群体间形态差异较大,其多数个体与其它群体的个体分为两大支;3)中华绒螯蟹与日本绒螯蟹存在明显差异,可分为明显的两大支。  相似文献   

6.
中华绒螯蟹欧洲、美国的移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属节肢动物门(Arthropoda)、甲壳纲(Crustaceae)、十足目(Decapoda)、方蟹科(Grapsidae)、绒螯蟹属(Eriocheir),自然分布于南至中国福建闽江(~26°N),北至朝鲜半岛(~45°N),西达离长江口约1400km的重庆,由于人为因素,广东珠江流域也有少量存在(图1)。图1为中华绒螯蟹在东亚种群分布状况。中华绒螯蟹原本是东亚的土著生物。但自20世纪初中华绒螯蟹已移居并繁衍于欧美大陆沿海,并在莱茵河河口地区和旧金山湾形成了数量可观的地方群体。图2为中华绒螯蟹在世界范围内的分布情况。  相似文献   

7.
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属节肢动物门(Arthropoda)、甲壳纲(Crustaceae)、十足目(Decapoda)、方蟹科(Grapsidae)、绒螯蟹属(Eriocheir),自然分布于南至中国福建闽江(~26°N),北至朝鲜半岛(~45°N),西达离长江口约1400km的重庆,由于人为因素,广东珠江流域也有少量存在(图1)。图1为中华绒螯蟹在东亚种群分布状况。中华绒螯蟹原本是东亚的土著生物。但自20世纪初中华绒螯蟹已移居并繁衍于欧美大陆沿海,并在莱茵河河口地区和旧金山湾形成了数量可观的地方群体。图2为中华绒螯蟹在世界范围内的分布情况。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利用DGGE技术对中华绒螯蟹和合浦绒螯蟹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的可能性。[方法]对中华绒螯蟹5个群体和合浦绒螯蟹1个群体共180个个体的线粒体细胞色素b(cytb)基因片段进行了PCR扩增和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分析。[结果]所有PCR产物在DGGE电泳时共有2种迁移速率,合浦绒螯蟹所有个体的PCR产物的迁移速率相同,且中华绒螯蟹江都群体46.7%、仪征群体23.3%以及温州群体20.0%的个体与合浦绒螯蟹的迁移速率一致;而以上3个中华绒螯蟹群体的其他个体以及南京、盘锦群体所有个体的PCR产物在DGGE电泳时的迁移速率均相同,均快于合浦绒螯蟹,表明在中华绒螯蟹中混杂有合浦绒螯蟹的遗传标记类型。[结论]DGGE方法可用于绒螯蟹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相似文献   

9.
运用DIG标记的人源小卫得探针33.6与HaeⅢ消化的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基因组DNA杂交,进行了中华绒螯蟹种群遗传多态性的非放射性DAN图谱研究。实验表明:用人源小卫星探针33.6在中华绒螯蟹DNA指纹图谱中可检测到10个以上位点的遗传变异,这些位点均表现丰富的多态性;人源小卫星探针33.6产生的中华绒螯蟹DNA指纹图谱具有个体特异性,但未表现出中华绒螯蟹种或种群特异的分子遗传标记,长江蟹、辽河蟹与人工繁育长江触的群体内相似指数分别为0.292、0.375和0.306;长江蟹与辽河蟹、长江蟹与人工繁育长江蟹、辽河蟹与人工繁育长江蟹群体间相似指数分别为0.178、0.266和0.179。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在稻田中用网箱养殖的不同规格的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对稻田中4种杂草和水稻的选择性及摄食情况。结果表明:中华绒螯蟹对稻田杂草的摄食存在明显的选择性,对野慈姑Sagittaria trifoliavar.sinensis的摄食量最大,对鸭舌草Monochoria vaginalis和眼子菜Potamogeton franchetii的摄食量相对较少,对稗草Echinochloa crusgalli和水稻的摄食量最差。不同规格的中华绒螯蟹对杂草的摄食率有所不同,20-30 g的中华绒螯蟹对野慈姑的摄食率最高,与其它3种规格的中华绒螯蟹间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30 g以上的中华绒螯蟹对鸭舌草和眼子菜的摄食率均最低,与其它规格的中华绒螯蟹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1-10 g的中华绒螯蟹对稗草和水稻的摄食率最高,与其它规格的中华绒螯蟹间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  相似文献   

11.
中华绒螯蟹成蟹生长与主要气象因素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在高淳县固城湖中华绒螯蟹成蟹养殖区,安装自动气象站的方法,对成蟹蜕壳生长期间的温度、日照、降水等主要气象因素进行观测并分析成蟹蜕壳生长与温度、日照、降水等主要气象因素的关系.结果表明,温度是影响中华绒螯蟹成蟹蜕壳生长的主要因素;日照通过影响水草生长和水温影响中华绒螯蟹成蟹的蜕壳生长;降水除特大暴雨和严重干旱外,对中华绒螯蟹成蟹的蜕壳生长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2.
采用沿江实地调查、跟船监测、渔民访谈和渔政部门核实相结合的方式,调查了2008-2014年长江中下游江西、安徽段中华绒螯蟹成体资源变动情况。研究表明:长江中下游江西、安徽段汛期时间和捕捞期均有变化,中游捕捞期增加了20~30 d,下游捕捞期减少了7~12 d;成蟹渔获物平均体质量达到了大蟹标准,肥满度均值达到了一级蟹标准。研究还发现,2008-2014年中华绒螯蟹捕捞量呈现一个先升后降的“∧”形曲线,与同期长江水质污染物总量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在此基础上,针对长江水系中华绒螯蟹资源保护,提出了强化长江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设立长江口中华绒螯蟹产卵场保护区;加强长江渔政管理力度,畅通中华绒螯蟹洄游通道;继续加大长江中华绒螯蟹增殖放流力度,采取生态调度等管理对策。  相似文献   

13.
研究旨在探究安徽中华绒螯蟹种质资源状况以及资源混杂程度,以期为中华绒螯蟹资源的科学保护、合理利用以及相关产业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采集了中华绒螯蟹4个养殖群体和长江野生群体共170尾样本,基于线粒体分子标记,进行种群遗传学分析。结果表明,长江野生中华绒螯蟹遗传多样性低,盲目捕捞可能造成野生资源衰退。野生群体与养殖群体间未出现显著遗传分化,存在严重的种质混杂。研究探明了长江中华绒螯蟹的资源现状,为其科学的保护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中华绒螯蟹扣蟹的生态养殖是太仓市浮桥镇的特色水产养殖之一,现从池塘条件、放养前准备、放苗、日常管理、捕捞等方面,详细阐述了中华绒熬蟹扣蟹池塘生态养殖的技术特点和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15.
广西河蟹原学名日本绒螯蟹合浦亚种。在本项目中,对广西河蟹的成蟹和幼体的形态构造研究后,认为它是介于中华绒螯蟹和日本绒螯蟹,经与中科院动物研究所戴爱云先生磋商改名为合浦绒螯蟹(Eriocheir hepuensis),为方蟹绒螯蟹属。个体大,味鲜美,商品价高,是我区的一种宝贵资源。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不同类型外源微生物对中华绒螯蟹血细胞产生一氧化氮合酶(NOS)活力的影响。[方法]采用1×10^7bacteria/ml菌液对中华绒螯蟹分别进行嗜水气单胞菌、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产朊假丝酵母注射感染,取血淋巴分别检测血清NOS活力。[结果]除产朊假丝酵母外,嗜水气单胞菌、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感染中华绒螯蟹均明显地诱导了血清中NOS活性。[结论]中华绒螯蟹血细胞存在可诱导的NOS活性,该NOS活性呈现诱导源的差异。  相似文献   

17.
采用半静态实验法,设置质量浓度为10、30、50μg/L的氟虫腈水溶液在中华绒螯蟹中的残留效应试验。结果表明,不同质量浓度的处理组分析,高质量浓度组中华绒螯蟹蟹腿中氟虫腈的含量显著高于低质量浓度组,高质量浓度组中华绒螯蟹身体中的含量也显著高于低质量浓度组。对中华绒螯蟹不同部位氟虫腈的含量分析无差异性,氟虫腈富集部位的走向应该是先从腿部再到身体最后到性腺。氟虫腈在中华绒螯蟹体内的残留没有性别选择性,但雌性中华绒螯蟹体内富集的速度比雄性的快。此次研究可为处理相关的渔业污染事故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中华绒螯蟹血细胞的体外培养方法,分别从培养基、渗透压、胎牛血清和添加生长因子等培养条件进行探讨。结果表明,在23℃、2.5%CO2条件下,在L-15培养基中添加200 IU/mL双抗和1‰葡萄糖,400~600 mOsm/kg渗透压,4~5 d半换液,中华绒螯蟹血细胞可存活10 d以上。该研究建立了中华绒螯蟹血细胞体外原代培养体系,为深入研究中华绒螯蟹血细胞分子免疫机制研究奠定了理论和技术基础。  相似文献   

19.
中华绒螯蟹套养2季青虾已在全市推广,为规范有关技术,制定了其技术规程。介绍了中华绒螯蟹套养2季青虾技术操作规程,以期为养殖户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20.
肌球蛋白-Va是最具典型特征的肌球蛋白-V.肌球蛋白-Va参与细胞内小泡的运输和在缺少微管的的神经区域的小泡运输机制中是一种非常重要的马达蛋白。本文以杭州当地水产品市场的成熟的雄性中华绒螯蟹为材料,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标记的方法并发现肌球蛋-Va在中华绒螯蟹精巢中表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