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采用PDA、OMA及苜蓿煎汁 Czapek培养基,对22种在自然寄主植物上缺少乙型分生孢子的拟茎点霉(Phomopsis)进行了培养. 结果表明,16个种在PDA或苜蓿煎汁 Czapek培养基上(25 ℃,14 h/d光照)培养10~20 d后能产生乙型分生孢子,除花烛拟茎点霉(Phomopsis anthurii)、腊梅拟茎点霉(P. chimonanthii)和紫薇拟茎点霉(P. lagerstroemiae)的部分乙型分生孢子有变态外,其余种的孢子形态与该属真菌典型的乙型分生孢子基本一致;坚木拟茎点霉(P. dysoxyli)可产生与甲、乙型分生孢子形态完全不同的丙型分生孢子. 苜蓿煎汁 Czapek培养基为产生乙型分生孢子的最佳培养基.  相似文献   

2.
报道了竹芋科(Marantaceae)观赏植物上的一个拟茎点霉属(Phomopsis)真菌新种———竹芋拟茎点霉(Phomopsismarantaceae).该种是该科植物上记载的第一个拟茎点霉.新种提供了中文和拉丁文描述及显微形态图,模式标本保存在华南农业大学热带亚热带真菌研究室(SCHM).  相似文献   

3.
报道了采用自贵阳药用植物上的拟茎点霉(Phomopsis)1个新种及5个中国新记录种,即寄生于海桐(Pittosporum tobira)海桐生拟茎点霉(Phomopsis pittoricola sp.nov.),寄生于齿裂鞘柄木(Torricellia angulata)的桃叶珊瑚拟茎点霉(Phomopsis aucubae),寄生于芙蓉花(Hibiscus mutabilis)的棉拟茎点霉(Phomopsis gossypii),寄生于枇杷(Eriobotrya japonica)的休斯拟茎点霉(Phomopsis hughesii),寄生于泡桐(Paulownia fortunei)的冠状拟茎点霉(Phomopsis imperialis)及寄生于黄柏(Cupressus funebris)的隐藏拟茎点霉(Phomopsis occulta)。标本保存于华南农业大学真菌标本室。  相似文献   

4.
拟茎点霉属的新种和新纪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报导了拟茎点霉属(Phomopsis)的4个新种及3个国内新纪录,新种是寄生于肉桂和锡兰肉桂的樟拟茎点霉(P.cinnamoni sp.nov.),寄生于泰国大枫子的大枫子拟茎点霉(P.hydnccarpi sp.nov.)寄生于胖大海的苹婆拟茎点霉(P.sterculioe sp.nov.)及寄生于龙眼和荔枝的龙眼拟茎霉(P.longanoe sp.nov.)新纪录是可拉拟茎点霉(P.colaoe Bond.-Mont.),薯蓣拟茎点霉(P.dioscoreoe sacc.)及棕榈拟茎点霉槟榔生理型(P.polmicola(Wint.)sacc.f.arecoe Sacc.)。  相似文献   

5.
采自昆明的拟茎点霉新种及中国新记录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报道采自云南省昆明市植物上的拟茎点霉2个新种:杜鹃生拟茎点霉Phomomopsis rhododendricola和枫杨生拟茎点霉P.pterocariicola;2个中国新记录种:漆树拟茎点霉P.rhois和十大功劳拟茎点霉P.mahoniae.新种附有拉丁文描述和显微结构图.标本保存于华南农业大学真菌标本室(SCHM).  相似文献   

6.
芦笋茎枯病由天门冬拟茎点霉(Phomopsis asparagi)引起,为明确P.asparagi与寄生在其他蔬菜、水果和经济林木等植物上的拟茎点霉不同种之间的系统发育关系,对分离至福建漳州的P.asparagi菌株及从Gen Bank下载的相关菌株的35条ITS序列进行多序列比对分析,并用Neighbor-Joining法构建系统发育树。系统发育分析结果显示:35个菌株被划分为Ⅰ、Ⅱ和Ⅲ组群;P.asparagi与葡萄拟茎点霉(P.viticola)、叶下朱生拟茎点霉(P.phyllanthicola)、杨桃拟茎点霉(P.averrhoae)、大豆茎溃疡病菌(Diaporthe phaseolorum)聚在I组群的A亚群,它们的系统学关系最近;大豆拟茎点霉(P.longicolla)、大豆间座壳菌(Diaporthe sojae)、褐纹拟茎点霉(P.vexans)、光叶子花拟茎点霉(P.glabrae)、柑橘间座壳菌(Diaporthe citri)、黄瓜间座壳菌(Diaporthe sclerotioides)聚在Ⅱ组群,它们与P.asparagi的系统学关系较远;昏暗拟茎点霉(P.obscurans)单独聚在最远的分支上(Ⅲ组群),其与P.asparagi的系统学关系最远。  相似文献   

7.
植物内生菌拟茎点霉(Phomopsis)是广谱内生菌,在多种植物体内都有发现。笔者曾在重阳木中分离出多株拟茎点霉属内生菌,并对其中1株B3菌株进行研究,发现该菌可以帮助水稻抗病,促进其苗期生长。对水稻整个生育期进行盆栽研究表明,该菌可以促进水稻增产,提高水稻抗病性。同时,该菌  相似文献   

8.
付静  叶永浩  王瑞  郭坚华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8):13492-13494
[目的]分析拟茎点霉属真菌次生代谢产物中具有重要生理活性的脂肪酸类成分。[方法]从棉花植株根部分离得到1株内生真菌By254。通过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手段对其进行鉴定,并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首次对该真菌固体发酵产物中的脂肪酸成分进行分析.[结果]在PDA培养基上生长的内生真菌By254具有拟茎点霉属典型的形态特征,与Phomopsis sp.XSC002的相似性达到99%.据此被鉴定为拟茎点霉属内生真菌。从该真菌中共分离鉴定出19种脂肪酸成分,占总提取量的92.6%,主要包括:硬脂酸(18.7%)、14-甲基十五烷酸(16.3%)、8,11-十八碳二烯酸(15.5%)、棕榈酸(8.1%)和11-十八碳烯酸(7.2%),其中不饱和脂肪酸占41.3%。[结论]首次报道了拟茎点霉代谢产物中的脂肪酸成分。  相似文献   

9.
植物内生菌拟茎点霉(Phomopsis)是广谱内生菌,在多种植物体内都有发现。笔者曾在重阳木中分离出多株拟茎点霉属内生菌,并对其中1株B3菌株进行研究,发现该菌可以帮助水稻抗病,促进其苗期生长。对水稻整个生育期进行盆栽研究表明,该菌可以促进水稻增产,提高水稻抗病性。同时,该菌可以分泌漆酶,促进水稻秸秆降解。此外,该菌对水稻生长环境中的菲降解也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欧美杨I-107溃疡病的发生原因,于2010年5月—2012年9月对病原进行分离培养、致病性试验、病原菌的形态观察及ITS分子序列测定。结果表明:越桔拟茎点霉的分离得率占68%,其在PDA培养基上日生长量为0.7 cm;5 d开始产生黑色分生孢子器,10 d后产生乳白色至灰白色的分生孢子堆。分生孢子座表生或半埋生,黑色,球形或不规则形,单腔室,200~500μm;分生孢子梗纺锤形或圆柱形,15~25μm×1.2~1.7μm,1~3个分隔,有分枝;产孢细胞内生芽殖型、瓶梗状,10~15μm×1~1.5μm。分生孢子有两种类型,α型分生孢子单细胞、无色,纺锤形,具2个油滴,大小为6.9~10.8μm×2.1~3.3μm,平均大小为8.1μm×2.8μm;β型分生孢子无色、丝状,直或弯曲,无分隔,大小为17.3~24.2μm×1.3~1.8μm,平均大小为20.3μm×1.3μm。在野外接种1年生欧美杨I-107树苗,20 d发病率为100%。根据病原菌的形态学特征和DNA测序,确定该病原菌为越桔拟茎点霉,在我国的杨树上属于首次发现,由它引起欧美杨I-107溃疡病为杨树新病害。  相似文献   

11.
本试验对板栗褐缘叶枯病病原菌——板栗拟茎点霉菌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病原菌菌丝在PSA培养基上生长最快;病原菌最易利用的碳源是葡萄糖,最易利用的氮源是氯化铵和甘氨酸;菌丝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5℃,最适pH值为5—6。病原菌分生孢子在清水及多种营养液中均可以直接萌发,孢子萌发最适温度为20-30℃,最适相对湿度为85%,最适pH值为5。  相似文献   

12.
刘广霞 《安徽农学通报》2011,17(2):98-98,116
围绕茄子褐纹病的发病症状、发病规律和防治措施,介绍了茄子褐纹病综合防治技术。  相似文献   

13.
[目的]设计出向日葵茎溃疡病菌(Phomopsis helianthi M.Muntanola - Cvetkovic)的特异性引物,建立该病菌PCR快速检测方法.[方法]用真菌通用引物ITS4/ITS5对向日葵茎溃疡病菌进行PCR扩增,将扩增产物进行克隆、酶切分析和测序,用DNAMAN软件设计出检测该病菌的特异性引物PHDF1和PHDF2,优化PCR反应体系.[结果]PCR反应体系为:25 mM MgCl2 2.4 μL,10 mM dNTP 0.3 μL,10 uM引物各1.5 μL,模板7 ng,最佳退火温度61.6C,建立了该病菌PCR检测方法.[结论]应用该方法检测供试的13个菌株,该对引物可以准确的将向日葵茎溃疡病菌与其他拟茎点霉属的真菌区分开来,该病菌的PCR扩增片段为326 bp.  相似文献   

14.
芦笋茎枯病菌的生物学特性及其药剂评估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通过对崇明岛芦笋茎枯病的症状及生物学特性研究,初步确定该病原菌为(PhomopsisasparagiSacc.)。生物学特性研究表明,该病原菌菌丝生长的适宜温度范围为15~30℃,最适温度20~25℃;最适pH值为6。分生孢子在水滴中不萌发,致死温度为49℃10min。12h光暗交替利于菌丝生长和分生孢子的产生。用平板法和纸叠法对10种杀菌剂进行抑菌效果测定,结果表明75%达科宁700倍液抑制效果最好,其次是65%好生灵500倍液,而12.5%的力克菌3000倍液效果最差。  相似文献   

15.
测定了田间采集一些芦笋茎枯病菌菌株对在托布津的敏感性,结果表明:芦笋茎枯病菌对在托布津民已存在不同程度的抗药水平。在离体条件下用百可得、百菌清、福美双、敌力脱、烯唑醇、乙霉威对甲基托布津敏感、抗力株进行测定,结果显示:烯唑醇、右可得的EC50为0.20-0.35μg/mL,敌力脱、百菌表的EC50为0.35-2.0μg/ml,福美双抑菌效果不明显。高抗株对乙霉威敏感,而低抗、中抗菌株表现不敏感。  相似文献   

16.
茄子褐纹病及其抗病育种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茄子褐纹病病原菌分布与危害、病原菌鉴定与致病力分化、抗病遗传育种等几个方面进行综述,并就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研究方向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7.
拟茎点霉菌(Phomopsis sp.)会引起作物、水果以及树木等植物发病。为筛选较好的防治药剂及其浓度,本研究采用室内抑菌法对6种药剂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苯甲·氟酰胺、唑醚·代森联、寡糖·乙蒜素、吡唑醚菌酯4种药剂有较好的抑制效果,其中苯甲·氟酰胺抑制效果最好。将4种药剂分别以5种不同浓度对拟茎点霉菌进行毒力测定。结果表明,苯甲·氟酰胺效果最为明显,以浓度为0.890mL.L-1抑制效果最佳,唑醚·代森联和吡唑醚菌酯的抑制效果次之,寡糖·乙蒜素的抑制效果最差。  相似文献   

18.
为探讨农抗抑霉菌素A17对植物病原真菌的作用机理,测定了抑霉菌素An对茄褐纹病菌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抑霉菌素A17处理后可使病菌菌丝产生皱褶、龟裂、裂缝等形态变化,较低浓度的抑霉菌素A17就可明显抑制病菌菌丝生长和孢子形成,其抑制中浓度分别为0.1μg/mL和0.0166μg/mL,抑霉菌素A17具有开发成高效生物农药的巨大潜力.  相似文献   

19.
褐纹病菌粗毒素对茄子的致病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胚根伸长法、幼苗浸渍法、叶片针刺法测试了茄子褐纹病菌粗毒素对 8个茄子品种的致病性 ,结果表明 ,茄褐纹病菌粗毒素对胚根伸长有抑制作用 ,对茄幼苗有致萎作用 ,对离体叶片有显著的致病作用并产生典型病斑。电导率测定表明 ,粗毒素破坏茄子根部细胞膜 ,从而影响其渗透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