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6 毫秒
1.
鸡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的结构与功能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鸡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分子是免疫应答过程中抗原递呈的分子基础,利用其多肽结合特性可鉴定病原的T细胞表位,阐述不同单倍型鸡的抗病机制。论文总结了鸡MHCⅠ类分子的结构特征,分析了与哺乳动物MHC分子在结构上的差异,并对鸡MHCⅠ、MHCⅡ、MHCⅣ类分子在免疫应答过程中功能的研究进展做了综述。  相似文献   

2.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Ⅰ(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 MHCⅠ)结构的解析可直观地阐释其结合抗原表位的机理,进而有效利用其特异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ytotoxic T lymphocyte, CTL)免疫应答。目前已报道的畜禽MHCⅠ精细结构包括牛(N*01301、N*01801)、猪(SLA-1*0401)和鸡(BF2*2101、BF2*0401、BF2*0201、BF2*1401),以上MHCⅠ复合体结构由α1、α2和α3共3个α链和β2m组成。其抗原结合槽多肽由A、B、C、D、E、F 6个口袋组成,一般B、F口袋决定了不同MHCⅠ分子结合不同性质的抗原多肽。鉴于同一物种不同的MHCⅠ等位基因及不同物种MHCⅠ基因的序列差异性,使得不同的MHCⅠ分子结合不同性质的抗原多肽片段,此外,不同MHCⅠ分子也可递呈同样的抗原多肽,实现不同MHCⅠ分子的交叉递呈。畜禽MHCⅠ的结构清晰地阐释其递呈抗原多肽的机理,促进了畜禽免疫学和疫苗应用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禽流感病毒T细胞表位与体外重建鸡MHC Ⅰ类分子结合试验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为探讨体外重建的MHCⅠ复合体BF2-linker-β2m鉴定病毒抗原肽系统能否在体外结合抗原多肽,以及不同类的MHCⅠ类分子结合相同和不同抗原多肽表位能力的差异,本研究采用人工合成的禽流感病毒的3条多肽,猪口蹄疫病毒的2条多肽,以及来源于草鱼呼肠孤病毒的2条多肽分别与4类体外重建的串联鸡MHCⅠ类分子复合体BF2-linker-β2m进行了体外结合试验。BF2-linker-β2m与不同的病毒抗原九肽按照1:10的摩尔比进行混合,作用后取反应混合物离心除去未与MHCⅠ类分子结合的抗原多肽;然后取BF2-linker-β2m分别与抗原多肽形成的复合体,利用酸洗法将结合的多肽白MHCⅠ类分子的抗原多肽结合槽中洗脱,洗脱后的蛋白和多肽混合物离心收集洗脱的多肽溶液,随后利用C18柱对洗脱的多肽进行去盐、脱酸处理;将多肽样品冻干,用基质溶解后直接点样进行一级质谱(MS)和二级质谱(MSMS)测定,结果表明,3类体外重建的BF2-linker-β2m可与禽流感病毒多肽KILTIYSTV和LLLAIVSLV结合,而不与禽流感病毒多肽TIGECPKYV以及猪口蹄疫病毒和草鱼呼肠孤病毒的4条多肽结合。证实由于MHCⅠ类分子的多态性导致复等位基因的MHCⅠ类分子结合病毒抗原表位的能力存在差异;病毒的T细胞抗原表位是MHCⅠ类分子限制性的;KILTIYSTV和LLLAIVsLV是禽流感病毒的候选表位。  相似文献   

4.
随着养殖规模的扩大,鸡病毒性传染病的种类和复杂程度日益增加,许多养殖场遭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疫苗免疫是控制鸡病毒性传染病的主要手段,但由于多种原因,使免疫鸡群仍有疫病暴发。多项研究表明,鸡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Ⅰ类分子(MHCⅠ)在抗病毒免疫应答中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MHCⅠ决定鸡对马立克氏病毒(MDV)、劳氏肉瘤病毒(RSV)等病毒的抗性与易感。编码BF分子(鸡的MHCⅠ分子)的BF基因(鸡的MHCⅠ)包含两类Ia基因,即BF1 (以前称为BFⅠ、BFⅡ或次要的BF)和BF2 (以前称为BFIV或主要的BF)基因。在确定BF2分子结构和功能方面的研究,已经取得了相当深入的进展,之后的研究明确了BF2分子是鸡唯一的以递呈抗原方式来诱导CTL特异性免疫反应的分子。多项研究表明,鸡BF2分子三维结构与鸡马立克氏病(MD)和劳氏肉瘤病(RS)等病毒病的遗传抗性密切相关。论文以鸡BF2分子三维结构与抗原多肽结合特征为出发点,对鸡BF2分子三维结构进行分析,并着重分析其与抗原多肽相互作用关键位点的空间结构,进而从结构免疫学角度,解析鸡BF2分子对MD/RS遗传抗性的影响,为养禽业中抗病育种、病毒多肽抗原筛选及疫苗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免疫佐剂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佐剂(A山uvants)是先于抗原或与抗原同时注射于动物体内,能非特异性地改变或增强机体对该抗原的特异性免疫应答的物质,亦称免疫增强剂。[1]佐剂可选择性的改变免疫应答类型,产生体液和/或细胞免疫。改变体液抗体种类,IgG亚类及抗体的亲和性。佐剂可改变抗原的构型,使疫苗诱导T-辅助细胞和细胞毒T淋巴细胞(CHL)反应。佐剂可改变兔疫反应为MHCⅠ型或MHCⅡ型、MHCⅠ型反应通常是在细胞内寄生的病原体如病毒感染时产生,诱导CTL,而蛋白质或多肽抗原则不能诱导。佐剂如免疫刺激复合物,QS21与蛋白质、多肽或灭活病毒结合可…  相似文献   

6.
肿瘤的发生、发展和治疗与机体免疫系统功能密切相关,伴随着肿瘤抗原、抗原递呈、T细胞识别机制的突破性研究进展,研究者发现抗肿瘤多肽疫苗能够通过肿瘤抗原多肽识别抗原递呈细胞表面的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分子,形成肽-MHC-T细胞受体复合物,引起相应的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免疫反应,从而杀伤肿瘤。因此,研制既能打破肿瘤患者存在的免疫耐受又能诱发针对肿瘤相关抗原特异性免疫应答的高效多肽疫苗已成为肿瘤免疫治疗研究的热点。论文综述了肿瘤多肽疫苗抗肿瘤相关机制及其在该领域所取得的最新临床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7.
连玲 《中国家禽》2022,(1):1-10
鸡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与排斥反应、淋巴细胞反应及抗原递呈有关,其编码基因簇位于16号染色体上,其上许多基因具有多态性,与疾病抗性或易感性密切相关.文章主要对鸡的16号染色体上基因分布、MHC-B区域基因、MHC单倍型检测方法及鸡MHC与常见疾病的关系等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
典型的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是抗原递呈的关键分子,具有重要的免疫功能,与多种疾病密切相关。为深入了解地方品种鸡MHCⅠ类α分子的特征,尤其是抗原结合区域的特点,通过RT-PCR技术获得了29个淮南麻黄鸡完整的α链基因,并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淮南麻黄鸡MHCⅠα分子高度多态,但主要集中在α1和α2区域,该区变异氨基酸位点共68个,其中高度变异22个。淮南麻黄鸡MHCⅠ分子α1和α2区域氨基酸序列同源性介于79.3%~99.5%之间,仅少部分序列完全一致。鸡氨基酸序列同源性与鸭较高,介于57.6%~64.1%之间;其次为人和鼠。进化分析显示,淮南麻黄鸡MHCⅠ分子α1和α2区域分属于两个类群,但未显示明显的品种差异。此外,鸡与鸭的亲缘关系较近,与其他物种则遗传距离较远。研究结果表明,淮南麻黄鸡MHC分子在进化过程中呈现高度的多态性,但受到病原体的选择压力,多态性主要位于抗原肽结合部分的α1和α2区域。  相似文献   

9.
跨膜糖蛋白恒定链在抗原递呈细胞内主要参与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Ⅱ类分子与抗原肽复合物的装配,其关键活性基团(Ii-Key)在此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为了研究Ii-Key携带异种病毒抗原表位能否有效增强机体的免疫应答,本试验首先构建Ii-Key与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VP2肽表位(aa197-209)和新城疫病毒HN肽表位(aa345-353)的嵌合体,并将嵌合体基因插入pET-32α原核表达载体,转化E.coli Rosetta诱导表达,用镍柱亲和层析纯化融合蛋白,免疫SPF级BALB/c小鼠,分别通过间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和免疫印记试验检测小鼠体内的抗体水平和融合蛋白的反应原性。结果表明,与VP2/HN串联表位对照组相比较,Ii-Key/VP2/HN嵌合体疫苗处理组抗体效价平均提高了13.7倍。通过将嵌合体基因导入pmCherry-C1真核表达载体与pEGFP-N1-MHCⅡα共转染293T细胞,结果表明Ii-Key/VP2/HN嵌合体与VP2/HN和空载体蛋白在细胞内均呈现弥散状,与MHCⅡ类分子共定位无明显差异。综上所述,Ii-Key能够携带异种病毒串联抗原表位有效增强免疫应答,其增强机制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0.
MHC分子多态性的起源、演变与抗病机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MHC)的概念源于解释异体间组织排斥和相容现象,现已拓展为与抗感染以及所有免疫反应相关的基因群。MHC是现有物种形成前就存在的原始基因。在进化过程中,MHC基因在物种之间和种群的个体之间都产生了明显差异。物种之间的差异主要是基因结构的不同,如有无基因框架和高度可塑性区、单一或重复基因座,还包括等位基因的排列方式以及不同数量的基因座和等位基因。亲缘关系较近的物种之间MHC基因结构相近,其差异表现在有无基因组单元重排方式和假基因。同种动物的MHC等位基因表现高度多态性序列。MHC基因是脊椎动物多态性最高的基因,其遗传基础是等位基因的点突变,即核苷酸发生替换。产生MHC多态性的原因主要是环境中病原压力。许多研究已经探明了与特定病原抗病相关的MHC的单倍型或MHC分子中的特定位点。MHC分子中肽结合区(Peptide binding region,PBR)是多态性最高的区段,PBR和抗原肽之间的亲和力与动物的抗病性/易感性关系最密切。分子生物学和生物信息学技术提供了研究MHC多态性,特别是探明MHC与抗原肽互相作用机理的理想工具。  相似文献   

11.
β2微球蛋白(β2m)是组成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Ⅰ类分子复合体的轻链分子,对于MHCⅠ类分子在细胞表面稳定表达和有效递呈抗原肽必不可少。本试验从来航鸡全血细胞中克隆了鸡β2m(Chβ2m)全基因,利用软件预测了其信号肽序列,并构建了表达成熟Chβ2m的重组载体,在大肠杆菌表达系统中以包涵体形式高效表达。将所得包涵体溶于8 mol/L脲,并在变性条件下对包涵体中的重组Chβ2m进行纯化,获得了高纯度的Chβ2m,为制备MHCⅠ四聚体及探索禽类MHCⅠ类分子结构与功能的关系提供了条件。  相似文献   

12.
表位(epitope)又称抗原决定簇(antigenic determinant),是指存在于抗原分子表面的能够决定抗原特异性的数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特殊序列及其空间结构。根据与抗原受体结合不同分为B细胞(识别)表位和T细胞(识别)表位。 T细胞表位就是抗原蛋白中经抗原提呈细胞(antigenprocessing cell,APC)处理,由MHC分子提呈给T淋巴细胞受体的多肽片段。确定T细胞表位,对于研究细胞免疫的机理、过程及研制亚单位多肽疫苗和基因疫苗具有重要的意义。目  相似文献   

13.
在经历了数亿年的演变与进化后,硬骨鱼类形成了具有种属特征的抗感染以及稳定自身的特异性免疫应答系统;而在其特异性免疫应答系统中,由于MHC Ⅰ (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 class Ⅰ)型分子的主要功能是与病毒等内源性蛋白多肽结合,并提呈至限制性CD8+T细胞,促进杀伤性CD8+T细胞的形成.在硬骨鱼类的免疫系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而与动物疾病的抵抗力密切相关.最近,一些报道也证实了硬骨鱼类MHC Ⅰ与其对疾病的抗性与易感性密切相关,并决定对各种疫苗的免疫应答[1].而硬骨鱼类为提升自身对疾病的抗性则应对病原对物种的毁灭,其生存策略是形成了具有种属特征的MHCⅠ基因结构.  相似文献   

14.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是个高度多态性的基因群。MHC基因产物根据结构和功能的不同可分为4种类型:MHC-Ⅰ、MHC-Ⅱ、MHC-Ⅲ及MHC-Ⅳ。其中MHC-Ⅰ、MHC-Ⅱ类是能够递呈抗原的分子,在调节免疫应答和免疫细胞发育中发挥作用,而MHC-Ⅲ和MHC-Ⅳ类分子具有与免疫反应相关的其他功能。在某些病毒感染的疾病中,病毒  相似文献   

15.
利用服务器SYFPEITHI、HLAPRED、MHCPred预测日本血吸虫SJCHGC01894分子的T细胞表位,采用ClusPro服务器将序列表位和MHCⅡ分子进行空间模拟结合分析,并用四分臂偶联到多聚赖氨酸骨架上的方法合成多肽,然后用CCK8法鉴定表位肽刺激小鼠淋巴细胞的增殖效果,通过流式细胞术测定免疫小鼠CD4+T细胞内细胞因子的分泌情况。检测结果表明,人工合成的表位肽P1(NH-MSSLSKAEIEDIREV-COOH)可促进免疫鼠脾淋巴细胞增殖,P1刺激后免疫鼠CD4+T细胞中分泌的IFNγ/IL-4数值上升。本研究初步鉴定了SJCHGC01894分子中的一个潜在的Th1细胞表位,为合理筛选抗血吸虫保护性抗原或表位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6.
<正>MHC即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由紧密连锁、高度多态的基因位点所组成的染色体上的一个区域[1],连锁于一条染色体上的MHC基因构成一个单倍型。MHC分为Ⅰ、Ⅱ、Ⅲ类分子,其中Ⅰ、Ⅱ类分子分别提呈内源性和外源性抗原肽,Ⅲ类分子与免疫因子相关。MHC基因产物在各种细胞表面表达,控制免疫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它早期源于解释器官移植中受体排斥供体组织细胞的现象。1936年,Corer在小鼠体内首次发现了  相似文献   

17.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是一类编码细胞表面糖蛋白的异质二聚体,在脊椎动物中分布广泛,由于具有能够参与免疫应答诱导和调节的特性,使其成为现代免疫学相关研究的热点之一。猪的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又称猪白细胞抗原(SLA),位于第7号染色体并横跨着丝粒,分为Ⅰ类基因、Ⅱ类基因和Ⅲ类基因,它不仅参与移植排斥反应而且在多种免疫应答反应中起到调节作用。文章围绕SLA基因介绍了其免疫抗病现状、在细胞亚群上的表达、对猪免疫生产的影响、参与病原体调控机制及相关T淋巴细胞抗原表位分析等免疫相关研究进展。最后展望了作为抗病遗传标记物的SLA基因在免疫学方面的研究发展方向,认为应该着力探究SLA等位基因和单倍型在控制免疫相关反应时起到的调控作用、确定特异性抗原表位、鉴定关键的免疫细胞亚群和确切的SLA基因座,并对猪基因组序列和基因组学及蛋白组学工具进行更新改良,从而对SLA基因调节的新型免疫相关途径的开发起到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8.
旨在明确实验用荣昌猪SLA遗传背景,深入研究SLA-1分子相关的抗原递呈和免疫应答机制,本研究对27头荣昌猪采集抗凝血,分离外周血淋巴细胞,提取总RNA,设计特异性引物对SLA-1基因进行RT-PCR扩增、克隆和测序,对获得序列的分子特征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荣昌猪中共获得11个SLA-1等位基因,其中,9个为新等位基因,全部获得GenBank登录号和ISAG SLA命名委员会官方命名,SLA-1*24:01等位基因在该群体中频率最高。SLA-1基因编码区全长1 086 bp,存在127个核苷酸多态位点,非同义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数高于同义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数。核苷酸多样度为0.044 9,单倍型多样度为1,平均核苷酸差异数为48.782,G+C含量为64.9%。SLA-1基因编码的361个氨基酸中,有75个氨基酸变异位点;第2和第3外显子编码区多态性最高,且第2外显子区域的氨基酸变异程度高于第3外显子区,组成抗原肽结合槽6个口袋的33个关键氨基酸位点中,11个在人与荣昌猪之间高度保守,与β2-微球蛋白结合的19个关键氨基酸位点中,10个保持一致,CD8分子与MHC结...  相似文献   

19.
MHC即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由紧密连锁、高度多态的基因位点所组成的染色体上的一个区域[1],连锁于一条染色体上的MHC基因构成一个单倍型.MHC分为Ⅰ、Ⅱ、Ⅲ类分子,其中Ⅰ、Ⅱ类分子分别提呈内源性和外源性抗原肽,Ⅲ类分子与免疫因子相关.MHC基因产物在各种细胞表面表达,控制免疫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它早期源于解释器官移植中受体排斥供体组织细胞的现象.1936年,Gorer在小鼠体内首次发现了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MHC基因是一个多基因家族,是基因组中多态性最丰富的基因之一.随着研究的深入,MHC的内涵已经得到拓展,不仅涵盖抗感染相关分子,还泛指整个免疫基因群.近年来,在畜禽研究中发现MHC基因与许多疾病和生产性状密切相关,已成为抗病性、易感性及生产性状的候选标记基因.羊MHC名称OLAP(绵羊)、CLA(山羊).与牛相比,有关绵羊和山羊MHC的研究要少得多.  相似文献   

20.
CD8~+T细胞表位通过MHCⅠ分子呈递到细胞表面,激活CTL细胞从而介导并调节机体抗内源性抗原的免疫应答。MHC-peptide稳定性试验通过TAP缺陷的RMAS细胞转染克隆在细胞水平鉴定CD8~+T细胞表位与MHCⅠ分子的亲和力;酶联免疫斑点技术(ELISPOT)通过检测IFN-γ的分泌水平评估抗原免疫后机体的细胞免疫应答能力,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高效性。四聚体技术通过流式细胞仪分析抗原特异性CD8~+T细胞的表型和功能特征。论文介绍了CD8~+T细胞表位的特征和上述3种表位鉴定方法的基本原理和研究进展,为CD8~+T细胞表位的鉴定和表位疫苗的研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