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是茶叶的国度,有悠久的茶叶种植和加工制作历史,并且中国是具有特色优势植物资源的地区。在人们对于物质生活需求不断提升的时代背景下,绿色、低碳、环保的理念普及到人们的观念之中,成为了日常民众消费的引领和时尚。当茶叶中的茶纤维进入到人们的视野之中时,它以其特殊的抗菌防臭性能和效果,成为现代服装纺织行业中的新成员,为纺织品设计的发展增添了一抹新的绿色。因此,本文就对茶元素在纺织品中的应用原理及其特征做出了深入的探究,并且对茶叶中的茶纤维元素进行分析和提取,使其能够更好的应用于纺织品设计实践,进而满足人们生活的需要,提高人们的生活品质。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计算机应用领域与范围不断扩大,现阶段现代化数字技术已在茶叶种植中被充分应用,有效提升了茶叶种植效率。本文就现代化数字技术对茶叶种植影响价值展开系统化分析,总结出数字技术对茶叶种植的多方面影响,并进一步论述现代数字技术在茶叶种植中的具体应用,并结合具体实例进行全面分析。旨在通过本文理论论述为进一步促进现代数字技术在茶叶种植中高效应用,提高茶叶种植效率和生产质量。  相似文献   

3.
谈茶叶香气制备与保存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茶叶香气是决定茶叶品质的重要因子之一,历来在茶叶生产及科研工作中被人们所重视,但对香气大量而系统的研究工作 是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微量分析技术日臻完善以及茶叶香气物质提取分离技术得到发展以后才开始的,茶叶香气提取分离是茶叶香气分析检测的基础,对分析检测结果有十分重要的影响,由于茶叶中的香气物质含量低、不稳定、易发挥、而且在制备过程中易发生氧化反应,所以不得不采用一些特殊的制备技术,李名君和王华夫曾分别对茶叶香气的几种制备方法(同时蒸馏萃取法、顶空分析法和超临界CO2萃取法等)的原理、特点及应用进行了论述,这些方法对促进我国茶叶香气的研究起了积极作用,笔者近年来对茶叶香气进行了一些研究,现就其中茶叶香气制备及保存的几个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4.
信阳茶树病虫害种类调查及防控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河南信阳地区茶叶生产规模化发展、气候异常和耕作制度的变化,茶树的病虫害种类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笔者于2008-2011年对信阳地区茶树病虫害进行了调查,并就防控技术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5.
大孔吸附树脂分离茶多酚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叶俭慧  梁月荣 《茶叶》2006,32(3):128-132
本文介绍了大孔吸附树脂的种类,“吸附—解吸”原理以及大孔吸附树脂在分离茶多酚方面的应用,包括低咖啡碱茶多酚的制备,茶叶有效成分的连续提取以及与其他分离工艺结合纯化茶多酚的研究进展,并对大孔吸附树脂的使用安全性、有机溶剂残留物的检测方法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茶叶的种植自古就是我国经济作物种植中不可忽视的一个基础工作,在传统的茶叶种植中嫁接当下先进的计算机应用技术,是我国茶叶种植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阐述了计算机信息技术在农业上的发展历史和应用现状,重点对我国茶叶种植主要方面进行了详细分析,还针对当下茶叶种植中运用的计算机信息技术进行了深入总结,探讨了农业计算机信息技术在茶叶种植中的应用和发展前景,对我国茶叶种植的科技化和现代化提供一定的经验和借鉴。  相似文献   

7.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人们对食品安全方面更加重视。传统茶叶种植中一些化肥、农药的残留和污染问题,成为了制约茶叶产业转型和发展的重要因素。除了使用传统的化学、生物方法对茶叶进行种植和管理外,物理工程技术也被用在了茶叶种植和管理的过程中。本文阐述了茶叶的种植演变的历程,重点介绍了茶叶种植技术变革历程,分析了物理工程在茶叶种植中的应用。对其技术原理和实施过程进行了深入总结,为茶叶绿色无公害种植,寻找到新的方法,提供了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8.
物联网与茶叶种植技术信息化服务平台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燏 《福建茶叶》2016,(5):282-283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进步,现代化的高新技术广泛应用于农业种植。互联网的普及,有效提升了农业生产的效率。本文研究了茶叶的种植技术,分析了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提出以物联网传播媒介,切入茶叶种植技术信息化服务平台的设想。还对物联网与茶叶种植技术信息化服务平台构建的优越性进行了深入分析,这对未来茶叶种植技术的信息化服务,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福建茶叶生产历史悠久,本文主要介绍了清代福建茶叶的种植技术、生产形态及地区分布特色.  相似文献   

10.
高新技术在茶叶深加工生产中的应用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阳秋华 《茶叶通讯》2005,32(1):21-23
本文从茶叶深加工的提取、外源酶、分离、浓缩、杀菌等方面,就可探索应用的主要高新技术进行了介绍分析。  相似文献   

11.
茶叶咖啡碱提取分离工艺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就近10年来茶叶咖啡碱提取分离工艺的现状进行了综述,对其工艺应用提出了安全性,实性的观点,建议走综合利用的道路。  相似文献   

12.
就现代物理工业工程技术的价值发挥和应用来说,其对茶叶种植活动的影响是深厚的,可以说,对于茶叶种植活动来说,合理使用现代物理工程技术,其将在确保整体生产技术的前提下,实现茶叶品质的有效把控。本文拟从现代物理工程技术应用分析入手,结合传统茶叶种植技术的问题及不足理解,通过探究现代茶叶种植技术的应用诉求,从而全面分析茶叶种植过程中应用现代物理工程技术的具体思路。  相似文献   

13.
任晓娜 《福建茶叶》2016,(4):178-179
茶叶色选机是指利用茶叶相关的光学传感器成像信息技术从中得到的像素,对相关种类的茶叶不良品实施去除的一系列功能的综合性集成设备。当前,已经普遍推广应用到农业产业与食品产业中。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发展日益成熟,劳动力的价格呈现出了极大地增幅,原本就匮乏茶叶不良品去除、分离的劳动力也更少,茶叶生产人力的价格更高,有鉴于此,基于光学传感器的茶叶色选机就应势而起。  相似文献   

14.
王宁 《福建茶叶》2016,(3):240-241
茶叶在我国发展历史悠久,是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茶叶发展过程中,因茶的种类较多,只有进行良好的包装才能进行区分,所以茶包装显得格外重要。社会的不断进步,不仅推动了的茶品牌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茶叶包装技术的发展。本文主要针对茶品牌包装宣传过程中的摄影技巧进行分析,并且,依据实际情况提出了一些意见,希望能够为推动茶叶包装技术的发展,推动我国茶叶产业的发展尽一份绵薄之力。  相似文献   

15.
沼气是通过人畜的粪便厌氧发酵之后产生的一种肥料,在沼气使用的过程中不仅有效的解决了人畜集中排放的问题,并且又能够合理的利用现有的资源,将其转化成为促进植物生长的原料。沼液在使用的过程中和沼气存在同样的特点。在茶叶种植的过程中需要较高的营养供应,利用沼液滴灌技术在茶叶的种植过程中进行施肥,不仅可以有效的结合茶叶生长中所需营养问题,还能够确保病虫害的防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文章的研究中主要是针对沼液配合滴灌技术在茶叶种植中的应用进行分析和研究,并总结出相关的经验,旨在促进茶叶的种植,提高经济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6.
茶叶香气的提取方法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茶叶香气的分析测定是茶叶科学领域里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迄今为止,人们业已发现了300多种香气成分,日本、苏联等国科学工作者还就这些香气成分在茶叶加工、贮藏等过程中的化学变化和合成机制做了大量工作,近来人们对香气与茶叶品质的关系这一问题的兴趣也日益浓厚。不言而喻,香气研究的发展除了与精密仪器及检测手段的发展息息相关外,还与茶叶香气的提取技术,即从茶样中分离香气物质的方  相似文献   

17.
在茶叶的种植过程中病虫害预警的数据挖掘技术的应用有着非常良好的效果。本文数据挖掘技术进行简析入手,对茶叶种植中病虫害预警的数据挖掘技术和发展都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8.
茶叶作为广泛饮用的天然饮品,拥有丰富的生物活性成分,其中的天然抗生素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本文旨在深入研究茶叶中天然抗生素的提取与分析方法,通过综合运用多种提取技术和分析手段,揭示其种类、含量,以及其在茶叶品质和健康功能中的潜在影响。探讨茶多酚、儿茶素等抗生素类别及其生物活性,比较传统提取方法和现代高效技术,包括超声波辅助和超临界流体提取。考察色谱、质谱、光谱等分析技术的应用,以及天然抗生素含量的测定和变化。最后,论文还将研究抗生素与茶叶品质、健康功能的关联。这一综合研究对茶叶产业和健康领域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为了获得低咖啡碱的茶叶,再用较少的工艺得到高含量的茶多酚,减少茶叶有效成分提取工艺环节,并且综合利用其有效成分。实验方案采取先物理方法脱咖啡碱,再提取茶多酚,以提高茶多酚的含量,减少纯化工艺。采用沸水对茶叶进行快速浸提和pH梯度对茶叶进行提取。结果表明,以水为溶剂,超声波辅助提取,去除咖啡碱达1.84%占总量的60.6%。而采取pH3.5提取茶多酚,得到的茶多酚的含量达到55.80%,提取率为63.04%。为实现茶叶的综合利用提供了可行的途径。  相似文献   

20.
福建茶叶生产历史悠久,到清代,福建茶叶的种植技术、生产形态及地区分布有很大发展,具有地方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