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陈晶  郭荣荣  张江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3):6893-6895
综合了近年来国内外液态茶饮料加工技术的现状及研究进展。围绕液态茶饮料加工过程中原料选择、茶叶浸提、过滤、调配、包装和灭菌等工序对各个环节进行了详细的论述。讨论了液态茶饮料加工过程中存在的主要技术难题及相应的解决措施,并根据现状提出今后液态茶饮料加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
从茶叶软饮料的国内外发展现状入手,分析我国发展茶饮料的优势,展望茶饮料发展前景,剖析我国茶饮料发展中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丁俊之 《农业考古》2002,(2):247-251
我国茶饮料从1994年起,出现了跨越式发展,现时茶饮料占我国饮料产量总体比例越来越大,约占全国饮料总量的10%,茶饮料不仅是我国茶经济的一个新的增长点,而且是一大突破口。……  相似文献   

4.
对近几年国内外近红外光谱技术在成品茶、茶鲜叶、茶汤、茶饮料、茶提取物的理化成分测定和茶叶种类、产地的真伪鉴定、品质评价、定级等方面应用的研究进行了综述。分析当前该技术在茶叶上应用所遇到的问题,展望其应用前景,探讨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5.
合肥超市茶饮料市场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蕊  雷鸣  华再欣  齐灿  戴前颖  宛晓春  李大祥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15):6902-6905,6907
茶饮料具有口感舒适,滋味香甜,有利健康等优势,茶饮料工业已成为茶产业的重要支柱。通过对2011年夏季合肥五大超市中的茶饮料(奶茶饮料除外)的品牌与种类、销售价格以及茶饮料的配料成分、营养成分、感官品质等进行调查分析。结果发现,合肥市场茶饮料的品牌主要为康师傅、统一、雀巢原味、立顿等;茶饮料种类中红茶和绿茶饮料占到67%;茶饮料售价均价为2.55元,价格在2.0~2.9元的占67%;茶饮料的茶配料主要以速溶茶粉为主,并大多数种类添加有甜味剂(含代糖成分)、酸味剂、防腐剂等食品添加剂;茶饮料的感官品质符合该类型茶饮料的风味特点;茶饮料中无糖和低糖型饮料占调查总数的66.1%,且均为无蛋白、无脂肪型、无钠或非常低钠型液体饮料。同时还对茶饮料的热量值、pH、标签上的茶多酚含量标注以及茶饮料标准GB/T 21733-2008中茶多酚含量的测定方法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6.
茶乳酪的形成机理及解决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茶汤沉淀(茶乳酪)现象是目前茶饮料行业中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对此,本文就茶乳酪的形成机理和对应解决途径进行了综述,以期为茶饮料工业发展提供相关指导和帮助。  相似文献   

7.
信息动态     
中国首条无菌冷罐装茶饮料生产线建成云南澜沧江啤酒企业集团的无菌冷罐装茶饮料生产线日前在临沧市建成并投入使用,成为中国首条无菌冷罐装茶饮料生产线。该生产线共投资2.5亿元,集美国、日本、意大利、德国和印度等国家的先进技术为一体,可最大限度地保留原茶的色、香、味,每  相似文献   

8.
《中国农村科技》2006,(6):60-60
一、项目背景和前期情况介绍近些年来,国内外茶饮料产销量都得到快速增长,并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茶饮料的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高品质纯茶饮料的增长幅度较快。目前的传统茶和速溶茶产品尚不能满足市场的消费要求,茶饮料消费者及消费企业对高品质的纯茶饮料产品都有较强的  相似文献   

9.
陆尧 《农业考古》2000,(4):246-248
1998年以来,茶饮料行业和茶馆业发展势头较好,成为带动中国茶产业发展的新的增长点。在即将进入21世纪、中国茶产业面临挑战与机遇共存的重要时刻,分析研究茶饮料生命周期及其相应的营销策略是很有意义的。对此,笔者谈些粗浅的看法。一、关于茶饮料产品的比较优势在中国发展茶饮料有得天独厚的比较优势。1.中国是世界茶叶原产地,资源丰富,是茶饮料产品取之不尽、成本低廉、用之方便的宝库。在中国茶叶资源中,大量中低档茶叶宜成为茶饮料首选原料。2.茶是中国的国粹,比碳酸饮料、果汁饮料、纯净水等多出几千年的饮用史。在生活习惯上…  相似文献   

10.
蜂蜜银耳茶饮料的加工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蜂蜜银耳茶饮料的生产工艺,制定了产品标准,并对其生产中的有关工艺要点进行了讨论,同时对蜂蜜银耳茶饮料广阔的市场前景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1.
冷泡茶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冷泡茶不仅具有传统茶饮的固有优势,还兼备方便饮料的便利性,深受消费者喜爱。综述了国内外学者对冷泡茶的研究,比较其加工方法,包括物理方法、化学方法和生物方法,介绍了其冲泡方法,品质和保健功能,并对冷泡茶的研究提出了扩大茶品范围、着重研究冲泡工艺、冷水冲泡型茶叶加工工艺和进一步探讨其保健功能等4个方面的展望。  相似文献   

12.
雅安市茶叶区划设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茶叶是世界三大饮料之一 ,雅安市是历史名茶区 ,有着深厚的茶文化底蕴 ,通过对雅安市气候、土壤、茶树品种资源的调查 ,对雅安市茶叶种植进行了区域规划。划分出最适宜区、适宜区、次适宜区和不适宜区 ,规划出茶文化区、香花区和有机茶园区为合理优质高产茶园的建立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3.
唐宋时期,茶叶焙制技术主要在团茶的生产方面。进入明代以来,茶叶的焙制加工技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主要是生产叶茶和芽茶。在这一时期,我国团茶、饼茶进一步边茶化,末茶渐渐衰微,叶茶和芽茶成为茶叶生产和消费的主要茶类;散茶尤其是炒青绿茶得到迅速发展;绿茶和其他茶类一起,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得到了协调发展。推动了茶叶生产的进步。本文探讨了明清时期几种主要茶叶的焙制加工技术,包括炒青绿茶的焙制、蒸青绿茶的焙制、以及青茶、红茶和花茶的加工焙制技术。  相似文献   

14.
红茶化学成分及生理活性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茶叶是当今世界消费量最大的饮料之一,而红茶尤其得到了人们的关注。主要概述了红茶的化学成分及生理活性,为红茶的进一步研究和开发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5.
茶叶加工技术的创新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荣林  周建涛  彭英 《江西农业学报》2011,(10):128-130,132
茶作为世界上三大无酒精饮料之一,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本文从茶叶加工的视角对茶的非食品用途、提高茶叶的品质、各种制茶工艺的交叉应用、生物技术的应用、低碳节能和清洁化生产等方面的先进技术的运用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我国软饮料的发展趋势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调查、分析了国内外软饮料的现状和发展情况,根据饮料业的“九五”计划和2010年长远规划,预测了我国软饮料的发展趋势:碳酸饮料为主导,茶饮料、天然饮料和功能饮料将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7.
刘红波  黄云战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5):8773-8775
根据云南普洱茶产业的实际情况,分析了茶叶加工机械化、自动化、清洁化、连续化、标准化加工技术以及工艺和装备现代化的研究现状,认为技术开发是提高普洱茶加工现代化技术水平行之有效的途径。以普洱茶现代化加工装备的应用为视角,对普洱茶加工新设备的研发、普洱茶加工新工艺的开发以及普洱茶清洁化生产车间技术的研究,以及采用PLC、电子计算机等相关现代技术在普洱茶产业中的综合应用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发展策略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18.
艾施荣  吴瑞梅  吴燕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4):7658-7659,7662
提出了一种快速、准确鉴别茶饮料的新思路。采用美国ASD公司的可见-近红外光谱仪对3种茶原料(龙井茶、乌龙茶和铁观音茶)的饮料进行光谱分析。采用多元散射校正(MSC)方法对样本数据进行预处理,再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光谱数据的特征值。通过交互验证确定最佳主成分数为5,作为BP神经网络的输入变量,不同原料茶饮料作为输出变量,建立3层人工神经网络鉴别模型,并用模型对20个预测样本进行预测。模型的回判鉴别率达到100%,模型的预测鉴别率达到98.33%。结果表明,基于BP神经网络的近红外光谱鉴别不同原料茶饮料的方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9.
结合茶鲜叶的特点和乌龙茶加工工艺特点,对南山白毛茶群体种进行岩茶(乌龙茶)加工工艺试验研究。试验表明:采用轻做青方法,结合相应的烘焙工艺可以加工出香气浓郁清爽,滋味鲜醇的南山岩茶(乌龙茶)。岩茶的开发。可充分提高茶园鲜叶利用率,丰富产品结构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20.
茶皂素是一种天然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广泛应用于食品、药品、材料、日化和农业等领域。近年来,随着研究开发的深入,茶皂素的多种生物活性日益受到各行各业的关注。但受提取纯化技术限制,茶皂素纯度较低,导致茶皂素产业的实际经济价值远低于预期。目前国内外对茶皂素提取技术的研究主要包括辅助提取、超临界提取、闪式提取、生物提取、亚临界提取和双水相提取;纯化技术研究主要有酶解法、沉淀法、凝胶色谱法、高速逆流色谱法、大孔树脂法、膜分离法等;生物活性功能方面的研究包括抗菌、溶血活性和毒性、促植物吸收污染物、抗癌、降血脂等方面。分析茶皂素不同提取和纯化技术的优势与存在问题,以及茶皂素生物活性的构效关系,展望今后的重点研究方向,以期为茶皂素的研发和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