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代耕农是农业流动人口中的特殊弱势群体,对珠三角经济与社会发展有特殊的历史贡献。但代耕农面临着生存困境,并引发了系列社会问题。从代耕农的历史渊源、现实状况及所引发的社会问题等方面进行探讨,提出破解代耕农问题的思路:解决代耕农入户问题,提高征地和拆迁赔偿,取消入学门槛,提供再就业指导,建立代耕农管理基金。  相似文献   

2.
"代耕农"是农业流动人口中的特殊弱势群体,对珠三角经济与社会发展有特殊的历史贡献。在流动过程中,引发系列农村社会问题,与流入地政府及农民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土地纠纷、合同纠纷、拆迁纠纷、入户、子女入学等问题,已经成为关系"代耕农"流入地农村社会稳定的问题,"代耕农"问题也成为乡村治理的重点和难点。将"代耕农"群体与农村社会稳定问题相联系,分析"代耕农"衍生的系列社会问题与隐患,从政策层面与管理制度上寻求解决问题的良方。  相似文献   

3.
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改革开放带来的社会变迁及城镇化发展,导致珠三角地区形成一个特殊群体"代耕农"。其主要分布在城郊、城乡结合部及城中村,为珠三角城乡经济发展有历史贡献,却因政策变化、经济发展等历史与现实的多重原因,沦为具有"双重边缘性"的弱势群体并引发系列社会问题。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市问题不再是单纯的城市区域性问题。城市问题俨然已逐步上升为事关城市区域联动发展的系统性议题,城乡流动、城乡排斥、城乡融合、城市包容等诸多议题愈来愈被纳入城市管理研究之中。代耕农问题的产生,在本质上与城市化有着密切关联,代耕农贬抑的社会情绪反过来对于城市管理、城市发展又有着巨大不良影响,代耕农问题也是城市问题。从代耕农与城市互动视角,探讨代耕农社会情绪的产生逻辑,分析代耕农社会情绪对城市发展的不良影响,提出代耕农社会情绪的化解策略。  相似文献   

4.
在珠三角沿海农村地区租田耕种的"代耕农",其群体的产生和发展与珠三角经济、社会的变迁密切相关.研究珠三角"代耕农"的特点和生存现状表明,代耕土地可以保障这部分人的基本生活却不足以使他们走上致富之路,"代耕农"在子女教育、农业生产等方面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其生存空间在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正日益缩小.  相似文献   

5.
"代耕农"是珠三角农业流动人口中的特殊弱势群体,其生存状况令人堪忧,并随时可能引发系列社会问题,影响社会稳定。社会工作者作为弱势群体的关注者,能够以其专业技能、专业方法介入代耕农问题,一方面,从优势视角帮助代耕农发挥自身潜能,使其能够"自助",缓解甚至解决代耕农的各种生存、转业困境;另一方面,以中介者、资源联系者等角色去协调社会关系,形成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解决"代耕农"问题的有效干预方式,最终达致解决和预防社会问题,促成社会公正和谐的良好局面。  相似文献   

6.
“代耕农”是珠三角农业流动人口中的特殊弱势群体,对经济社会发展有历史贡献.“代耕农”是随着珠三角当地农民大规模“洗脚上田”而流入的一种临时性农业劳务,现已形成庞大的“代耕农”群体.“代耕农”可分为帮耕农、租耕农、雇佣农3种不同类型,三者在户籍、社会保障、住房条件、代耕形式、耕种品种、流动性,组织化程度及人际关系等方面具有不同的特征.帮耕农已慢慢退出珠三角的代耕舞台,租耕农和雇佣农则成为“代耕农”的主体,继续为珠三角的农业生产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7.
以广州市花都区花东镇联安村"代耕农"群体为中心,分析珠三角"代耕农"现象及相关问题,为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8.
广东惠州“代耕农”群体的社会调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代耕农"是珠三角农业流动人口中的一个特殊弱势群体,他们"离乡不离土"且"耕者无其田",其发展已经有30余年的历史了。"代耕农"为流入地的社会经济发展作出贡献,却过着十分艰辛的生活,其生存状况与利益诉求值得社会各界关注。以广东省惠州市为中心,对珠三角"代耕农"群体进行社会调查,呈现其生存状况。  相似文献   

9.
以广东省惠州市为中心,对珠三角"代耕农"群体进行社会调查,分析其生存与发展状况。"代耕农"的年龄结构、文化水平、收入支出、代耕规模等都没有太大差别。其居住环境、子女教育、休闲娱乐等方面的情况更是极度相似。"代耕农"群体极具共性,但仍存在差异。这个群体内部正为适应代耕环境的变化而慢慢发生转变,其分布区域也在发生变化。从经济发达向经济较落后地区流转,是"代耕农"群体迁移的新趋向。  相似文献   

10.
随着珠三角地区城镇化的发展,大量农业流动人口涌进城市,其中一部分形成了一个特殊群体"代耕农"。在转型社会阶层分化的语境下,具有农业流动人口与女性流动人口双重身份的女性"代耕农",其被边缘化及权利被忽视已是不争的事实,她们的生存状况堪忧,已影响到流入地新农村及和谐社会的建设。  相似文献   

11.
珠三角有一种特殊的农业流动人口—"代耕农"群体。作为临时劳动力的"代耕农",其分散耕作小块土地的经营模式,已经难以适应当前珠三角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形势,调整土地经营方式势在必行。珠三角乡镇企业的发展,劳动力的大量转移,农业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农民对农业收入依赖性的减弱等,都为集中土地,实行农业集约化准备了可靠的客观条件。应结合珠三角农村实际,通过土地流转,集中土地,发展农业集约化。  相似文献   

12.
农家乐是休闲观光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浙江省嘉兴市建林村农家庭院改造为例,以“土”与“新”相交融的思想理念为指导,提出改造的目标和原则,采用土旧材料与新技术,进行旧庭院新景观改造实践,进而探讨了江南水乡农家乐庭院的改造模式。图6参3  相似文献   

13.
随着《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颁布和实施,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迅速,成效显著,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政府应从政策、资金等方面给予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要加强自身建设,增加吸引力。  相似文献   

14.
[目的]计算和分析2009年珠三角城市群生态足迹。[方法]以珠三角9个市为研究区,运用生态足迹计算模型对2009年珠三角市生态足迹和生态安全进行计算,定量分析珠三角区域生态环境现状和可持续发展状况。[结果]珠三角城市群除了建筑用地和林地稍显生态盈余外,其他4种土地类型均处于生态赤字状态,特别是可耕地和化石燃料用地,存在明显的生态赤字。[结论]珠三角生物资源消费水平和能源消费水平较高,应采取多种措施减少生态赤字,以使得发展方式向更加可持续性的方向转变。  相似文献   

15.
"代耕农"是农业流动人口中的特殊弱势群体,对珠三角经济与社会发展有特殊的历史贡献。但其至今尚未真正融入珠三角的主流社会,始终保持着"定居不融合"的状态,体现出一定的社会不适应性。他们遭遇诸多社会排斥与歧视,面临居住隔离、交往狭隘及社会保障待遇不公等社会融合困难。以中山市西区的"代耕农"为中心,分析"代耕农"社会融合的基本状况及其制约因素,进而提出"代耕农"的社会融合路径。  相似文献   

16.
回顾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坚持重大理论创新和政策创新,不断深化制度改革,积极探索推进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践途径及方法,总结了解决“三农”深层次矛盾与问题的成就和成功经验,并就今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相关政策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7.
基于ISSR标记的64份广东桑地方品种遗传关系分析(英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来自珠江流域(广东省和广西省)的64份广东桑地方品种的遗传关系。[方法]采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分析来自珠江流域的64份广东桑地方品种的遗传多样性,并采用基于遗传相似系数的UPGMA法对这些地方品种的遗传关系进行研究。[结果]用13个ISSR引物从64个广东桑地方品种的总DNA中共扩增出128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109条,多态性条带百分率为85.15%,表明供试的广东桑地方品种间存在丰富的遗传多样性;64个地方品种间的遗传相似系数为0.5 000 ~0.9 297,相对偏高。64个广东桑地方品种被分为2类,第Ⅱ类可进一步分为10个亚类。聚类结果显示,基于ISSR标记分析的64个广东桑地方品种的遗传关系与地理分布具有一定的相关性。[结论]ISSR标记技术在评价珠江流域广东桑地方品种的亲缘关系和遗传多样性等方面具有很好的适用性,可为广东桑种质资源DNA指纹图谱的建立及品种鉴定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张林  高丽丽  潘一乐  刘利  赵卫国  潘刚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9):17769-17772
[目的]分析来自珠江流域(广东省和广西省)的64份广东桑地方品种的遗传关系。[方法]采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分析来自珠江流域的64份广东桑地方品种的遗传多样性,并采用基于遗传相似系数的UPGMA法对这些地方品种的遗传关系进行研究。[结果]用13个ISSR引物从64个广东桑地方品种的总DNA中共扩增出128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109条,多态性条带百分率为85.15%,表明供试的广东桑地方品种间存在丰富的遗传多样性;64个地方品种间的遗传相似系数为0.500 0~0.929 7,相对偏高。64个广东桑地方品种被分为2类,第Ⅱ类可进一步分为10个亚类。聚类结果显示,基于ISSR标记分析的64个广东桑地方品种的遗传关系与地理分布具有一定的相关性。[结论]ISSR标记技术在评价珠江流域广东桑地方品种的亲缘关系和遗传多样性等方面具有很好的适用性,可为广东桑种质资源DNA指纹图谱的建立及品种鉴定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