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宋向东  张之鑫  王巍巍  富健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9):4497-4498,4502
[目的]建立一种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测定大豆籽粒中异黄酮含量的方法,并对大豆异黄酮含量与蛋白质和脂肪含量进行相关性分析。[方法]样品先用浓度80%甲醇提取,而后100℃水解;色谱分离使用反相C18分析柱二元高压梯度洗脱(分析时间25min),柱温40℃;使用二极管阵列检测器检测,波长为260nm;大豆异黄酮含量与蛋白质和脂肪含量的相关性采用Origin6.0数据处理系统进行分析。[结果]经方法学验证建立的大豆异黄酮高效液相色谱方法准确、可靠;通过对85份吉林省栽培大豆品系的异黄酮含量测定,初步明确了吉林省栽培大豆品系异黄酮含量的特点及范围,大豆异黄酮含量变幅为2.29~4.89mg/g,平均含量为3.36mg/g,含量超过4mg/g的大豆品系5份;大豆异黄酮含量与蛋白质含量呈显著的负相关;大豆异黄酮含量与脂肪含量呈不显著的正相关。[结论]吉林省栽培大豆品系异黄酮含量较高,培育高异黄酮含量和高脂肪含量的大豆品种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2.
硫素对不同大豆品种异黄酮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探究硫素对不同大豆品种籽粒异黄酮含量的影响,寻找不同基因型大豆品种最佳施硫水平,以其提高大豆籽粒异黄酮的含量,改善其品质。选用‘黑农48’(HN48,高蛋白品种)、‘黑农37’(HN37,中间型品种)、‘黑农44’(HN44,高油品种)3个大豆品种作为试验材料。采用盆栽,每个品种设S1、S2、S3、S4 4个硫处理(即每千克土壤施用单质硫0 g、0.02 g、0.04 g、0.06 g)。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不同大豆品种籽粒总异黄酮的含量。结果表明:同一品种不同处理大豆总异黄酮含量,HN37与HN44两个品种都表现为S2处理含量最高,HN48在S3处理下含量最高,3个品种都是适宜的硫素有利于提高总异黄酮含量;同一处理不同品种间大豆总异黄酮含量,在4个施硫条件下均表现出HN44含量最高,其次是HN37和HN48;在不同品种不同处理中,大豆总异黄酮含量峰值出现在HN44的S3水平下;施硫对3个大豆品种异黄酮含量有影响,适宜的施硫可有效提高大豆籽粒异黄酮的含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大豆(Glycine max L.)含有丰富的植物蛋白和油脂,因而成为一种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作物。探究不同大豆品种的腐竹加工产量及不同大豆品种生产的腐竹在蛋白质、油分、可溶性糖、异黄酮之间的相关性,为制作生产高异黄酮腐竹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来自黑龙江和广东大豆产区的品种24份,用同一工艺制作腐竹,然后用凯氏定氮法测定大豆和腐竹中蛋白质,用索氏抽提法测定油分,用蒽酮比色法测定可溶性糖,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大豆和腐竹中的异黄酮含量。【结果】不同品种在腐竹产量和品质方面都存在明显的差异,大豆品种华夏8号制得腐竹产率最高,达到60.50%;其次为品种华春2号,为52.44%,这两个品种是制作腐竹的理想品种;此外,绥农37、华春6号和黑河43的腐竹生产率分别达到了48.59%、48.37%和47.91%,也是产率比较高的品种。相关分析结果表明,腐竹产量与大豆中蛋白质含量呈显著正相关(r=0.598**),与大豆中的可溶性糖呈负相关(r=-0.423*)。腐竹蛋白质含量、油分含量及异黄酮含量3个性状都分别与大豆种子对应的性状呈极显著正相关(r分别为0.700**、0.537**和0.879**);腐竹可溶性糖含量与大豆可溶性糖含量呈显著正相关(r=0.441*)。腐竹中的蛋白质含量与大豆可溶性糖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r=-0.519**)。腐竹中的油分含量与大豆中蛋白质呈极显著负相关(r=-0.889**),与大豆中可溶性糖和异黄酮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r分别为0.614**和0.574**);腐竹中异黄酮含量与大豆中蛋白质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r=-0.589**),与大豆中可溶性糖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r=0.568**)。【结论】大豆品种的腐竹产率和主要品质性状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华夏8号、华春2号是制作腐竹的高产品种,大豆品种的品质特性决定了腐竹的品质特性,其主要由大豆品种的遗传特性决定的。  相似文献   

4.
为筛选出黑龙江高寒地区适于豆浆、豆腐生产的专用型大豆品种,试验以23个大豆品种为材料,以豆浆得率、豆浆感官评分等指标进行豆浆专用品种分析;以豆腐得率、豆腐感官评分、蛋白质含量、11S球蛋白含量、7S球蛋白及粗脂肪含量等指标进行豆腐专用品种筛选分析。结果表明:黑河52和黑河43适宜作为高寒地区豆浆豆专用品种。黑河52的产量为3 787.30 g·hm-2、蛋白质含量为41.17%、脂肪含量为21.27%、豆浆得率为81.28%及豆浆感官评分为74.73,黑河43的产量为3 764.55 kg·hm-2、蛋白质含量为41.63%、脂肪含量为21.27%、豆浆得率为81.65%及豆浆感官评分为79.07;龙垦356、龙垦356和龙垦330适宜作为高寒地区豆腐豆专用品种,龙垦356的产量为3 761.48 kg·hm-2、蛋白质含量为42.53%、脂肪含量为20.30%、豆腐得率2.11、豆腐含水率为81.92%、保水率为77.11%及豆腐感官评分为74.33,龙垦330的产量为3 775.10 kg·hm-2  相似文献   

5.
[目的]建立一种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测定大豆籽粒中异黄酮含量的方法,并对大豆异黄酮含量与蛋白质和脂肪含量进行相关性分析。[方法]样品先用浓度80%甲醇提取,而后100℃水解;色谱分离使用反相C18分析柱二元高压梯度洗脱(分析时间25min),柱温40℃;使用二极管阵列检测器检测,波长为260nm;大豆异黄酮含量与蛋白质和脂肪含量的相关性采用Origin6.0数据处理系统进行分析。[结果]经方法学验证建立的大豆异黄酮高效液相色谱方法准确、可靠,各异黄酮异构体的回收率在96.33%~104.20%范围内,RSD为2.56%~4.51%;通过对85份吉林省栽培大豆品系的异黄酮含量测定,初步明确了吉林省栽培大豆品系异黄酮含量的特点及范围,大豆异黄酮含量变幅为2.29~4.89mg/g,平均含量为3.36mg/g,含量超过4mg/g的大豆品系5份,占所有测定总数的5.88%;大豆异黄酮含量与蛋白质含量呈显著的负相关;大豆异黄酮含量与脂肪含量呈不显著的正相关。[结论]吉林省栽培大豆品系异黄酮含量较高,培育高异黄酮含量和高脂肪含量的大豆品种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6.
中国大豆资源异黄酮含量及其组分的遗传变异和演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中国拥有丰富的栽培大豆和野生大豆资源,研究不同生态区大豆种质异黄酮含量的遗传变异和演化特征为专用型品种的选育奠定基础。【方法】以来自中国各生态区的580份地方品种、106份育成品种、209份野生大豆组成的895份大豆种质为材料,88份国外品种为参照,采用快速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12种大豆籽粒异黄酮,分析其遗传变异和演化特征。【结果】全国野生大豆、地方品种与育成品种大豆异黄酮总含量(TISF)及其组分均存在很大变异。TISF变幅分别为927.29—7932.94、259.38—7725.45和489.67—5968.90μg·g-1,平均分别为2994.51、3241.33和2704.83μg·g-1。从野生种到地方品种再到育成品种,长期人工育种使染料木苷类总含量(尤其是丙二酰基染料木苷)与黄豆苷类总含量(尤其是乙酰基黄豆苷和丙二酰基黄豆苷)增加,大豆苷类总含量(尤其是乙酰基大豆苷)却明显降低,从而导致育成品种平均TISF低于野生种。各生态区的野生和栽培种质的TISF及其组分均有大量变异。野生种TISF与种质来源地经、纬度无显著性相关,栽培种则由于各地人工进化的差异形成了与地理经、纬度均有极显著负相关(r=-0.264和-0.380)的特点。从983份材料中优选出ZYD3621(TISF7932.94μg·g-1)、N3188(TISF7725.45μg·g-1)、N20793(TGL5122.21μg·g-1)等一批高TISF与高组分特异种质可供异黄酮育种利用。【结论】中国从野生种到地方品种再到育成品种,异黄酮含量及其组分的演化特点为栽培大豆平均异黄酮总含量、染料木苷类与黄豆苷类总含量均高于野生种,大豆苷类总含量低于野生种。中国各生态区域内大豆异黄酮及其组分均有丰富变异,从中筛选出一批高含量、高组分种质可供异黄酮育种利用。  相似文献   

7.
为明确吉林省2003—2022年育成的大豆品种(系)的遗传距离和亲缘关系,选取2003—2022年育成的299份大豆品种(系)为试验材料,利用覆盖大豆基因组的SNP标记对其进行遗传多样性和群体结构分析。结果表明:1)3 240个SNP标记在参试材料中共检测出A/A、A/G、A/T等16种基因型,分子标记多态信息量(PIC)范围为0.009 9~0.556 1,平均值0.318 4;使用Powermarker vision 3.25软件,得到样本群体等位基因频率为0.688 3、平均PIC为0.318 5。2)参试材料间遗传相似系数在44.86%~95.46%,平均为63.40%;其中,遗传相似系数在60%~70%的材料最多,样本数为170份,占参试材料的56.86%。3)根据遗传距离将参试材料划分为4个类群,Ⅰ、Ⅱ、Ⅲ、Ⅳ类群分别含有8、3、115、173份品种(系);来源于同一育种单位的品种(系)一般划分到同一类群。4)进一步利用STRUCTURE进行遗传结构预测,结果显示K=4,表明参试的299份品种(系)可被划分成4组独立的遗传结构类群;第1、2、3、4遗传结构类群分别含有24、18、105、152份品种(系),第1遗传结构类群含祖先遗传物质最多,第2、3、4遗传结构类群中外引遗传物质占比逐渐增多,第4遗传结构类群中外引遗传物质占比为46.80%。综上,参试大豆品种群体总的遗传背景相对狭窄,但随着外引遗传物质的引入,第4遗传结构类群(152份)的遗传多样性显著高于总体水平。  相似文献   

8.
【目的】挖掘小麦籽粒品质性状显著相关的SNP位点及候选基因,并揭示其遗传机理,为相关基因克隆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检测298份国内外春小麦品种(系)5个环境下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沉降值、淀粉含量、籽粒硬度、出粉率和容重等7个籽粒品质性状的表型,并结合小麦55K SNP芯片,采用Q+K关联混合模型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GWAS)。【结果】外引品种(系)、地方品种(系)和育成品种(系)的7个品质性状在不同环境下的变异系数分别为1.3%—13.4%、1.1%—18.6%和1.0%—13.9%。其中,外引品种(系)的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和沉降值的变异系数均为最高;新疆自育品种的淀粉含量、籽粒硬度和出粉率的变异系数最大,而新疆地方品种的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沉降值、淀粉含量、籽粒硬度和出粉率6个品质性状的变异系数均介于外引品种(系)和新疆自育品种(系)之间。群体结构分析表明,298份小麦品种(系)可分为3个亚群。其中,亚群1包含128份(43.0%)试验材料,主要是来自新疆的地方品种(系);亚群2包含24份(8.1%)试验材料,主要包括外引品种(系)和新疆地方品种;亚群3包含146份(48.9%)试验材料,主要是外引品种(系)。连锁不平衡分析表明A、B和D基因组及全基因组的LD衰减距离分别为10、10、6和8 Mb,依据全基因组的LD衰减距离,将在物理图谱上前后8 Mb区间内的位点认定为一个候选位点。通过GWAS共检测到85个与7个小麦籽粒品质性状显著关联的稳定位点(P<0.001)贡献率为3.7%—10.9%。在1B、1D、2D、3A、3D、4A、4B、5A、6A、6D、7A和7D染色体上均检测到稳定且同时与多个性状关联的位点。其中,7A染色体上的AX-109452823—AX-110545157同时与蛋白质含量、淀粉含量、湿面筋含量、沉降值、出粉率和籽粒硬度相关,且同时在4个环境中均被检测到。对稳定的位点进行候选基因发掘,筛选到10个可能与小麦籽粒品质相关的候选基因。其中TraesCS4A01G299800(阳离子氨基酸转运蛋白)、TraesCS7A01G059500(色氨酸脱羧酶)、TraesCS7A01G331200TraesCS7D01G418700(木葡聚糖内转葡糖基酶/水解酶)对调控小麦籽粒氨基酸含量有重要作用。【结论】检测到85个稳定的且与小麦籽粒品质性状关联的位点,并筛选出10个与小麦籽粒品质性状相关的候选基因。  相似文献   

9.
【目的】异黄酮是大豆等豆类植物中富含的一类次生代谢产物,对食品和保健产业有重要作用。大豆籽粒可分离出12种异黄酮组分,可归为三大类:大豆苷类异黄酮、染料木苷类异黄酮和黄豆苷类异黄酮。通过鉴定大豆籽粒异黄酮总含量及3个组分含量性状的加性及上位性QTL,进而全面解析其复杂的遗传构成。【方法】利用先进2号和赶泰2-2双亲衍生的大豆重组自交系群体NJRSXG,在5个环境下测定4个异黄酮含量性状:异黄酮总含量(total isoflavone content,SIFC)、大豆苷类异黄酮总含量(total daidzin group content,TDC)、染料木苷类异黄酮总含量(total genistin group content,TGC)和黄豆苷类异黄酮总含量(total glycitin group content,TGLC)。选用混合模型复合区间作图法(mixed-model-based composite interval mapping,MCIM)和限制性两阶段多位点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方法(restricted two-stage multi-locus genome-wide association analysis,RTM-GWAS)进行异黄酮含量QTL检测。【结果】2个亲本在4个异黄酮含量性状上均存在较大差异,重组自交系群体异黄酮含量在高值、低值2个方向上均出现超亲分离,低值方向分离趋势强于高值方向。利用连锁定位MCIM方法共检测到4个异黄酮含量性状的19个加性QTL和16对上位性QTL,分布于15条染色体上。第14染色体重要标记区间GNE186b—Sat020内检测到3个新加性QTL:qSifc-14-1qTdc-14-2qTgc-14-1,且表型变异解释率最高。利用关联定位RTM-GWAS方法分别检测到4个异黄酮含量性状的51、66、42和36个关联标记位点,表型变异解释率为39.7%—52.5%,检测到的位点中覆盖了MCIM方法检测的19个加性QTL中的11个以及11个上位性QTL。候选基因分析分别在加性QTL区域和上位性QTL区域检测到93和100个候选基因,富集分析显示在第14染色体重要标记区间GNE186b—Satt020内,Glyma14g33227Glyma14g33244Glyma14g33715的功能与异黄酮代谢有关。【结论】连锁定位和关联定位2种方法结合能相对全面地检测异黄酮含量QTL。与连锁定位方法MCIM相比,关联定位方法RTM-GWAS检测的QTL更多,总遗传贡献率更高,但尚不能检测上位性QTL,2种方法定位结果可相互验证补充,大豆籽粒异黄酮含量由大量QTL/基因控制。  相似文献   

10.
东北春麦区小麦品种(系)抗白粉病鉴定及抗源筛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1991~1995年在田间小麦成株地测定了1149份生产品种、后备品种(系)及高代材料和1244份国内外各类小麦资源对白粉病的抗性。筛选出427份材料达中抗以上抗性水平,占参试材料17.8%。鉴定发现:各类抗性材料很不平衡,生产主栽品种抗性极差,后备品种(系)抗性惭强。高代材料抗性更强.后者抗性比率均在61.7%~96.5%之间。说明在东北春麦区白粉病流行体系内品种抗性有增强的趋势.  相似文献   

11.
大豆种子贮藏蛋白亚基含量变异种质的筛选与创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1 400份大豆品种(系)资源为材料,利用SDS-PAGE,分析贮藏蛋白11S和7S组分及其亚基含量与亚基缺失情况,并采用0.2%,0.4%EMS分别处理南农493-1和南农99C-6两个品种种子,利用60Co γ射线处理76个品种(系)种子,处理之后及时播种,单株收获,SDS-PAGE检测M2代和M3代种子贮藏蛋白亚基.结果表明,1 400份参试品种(系)的11S/7S值范围0.44~3.64,平均值1.68±0.37,并鉴定出34份亚基含量特异材料,其中包括α′和α亚基含量低、β亚基含量低、A3B4亚基缺失、A5A4B3亚基缺失和A1aB1b亚基缺失种质.理化诱变结果表明,化学诱变率约为2.92%,物理诱变率约为5.71%,对大豆蛋白的诱变效果,0.4%EMS处理优于0.2% EMS处理,而60Co γ射线慢照射处理优于化学诱变处理,并从M3代种子中筛选出了211粒亚基变异种质.  相似文献   

12.
《安徽农业科学》2020,(1):46-48
鉴定评价了9个海南本地甘薯品种的部分田间农艺性状和品质性状。结果表明,生长习性为直立型和半直立型的品种分别有1和3个,干物率超过300 g/kg的品种有3个;蛋白质含量超过20.0 g/kg的品种有2个;淀粉含量超过250 g/kg的品种有4个;维生素C含量超过50.0 mg/kg的品种有2个;甘薯品种SP-179的铁、钾和铜的含量均较高。因此,可筛选出甘薯品种SP-179和SP-50为优质甘薯品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糯玉米用作青贮饲料的可行性,为糯玉米全株青贮饲料化利用提供参考。【方法】以糯玉米(京科糯2000、黑糯1号、黑糯191)、粮饲兼用型玉米(郑单958、先玉335、浚单20)、青贮专用型玉米(北青210、曲辰九号、50096×50923)为材料,通过2年田间试验,对不同类型玉米散粉后的生物产量和干物质积累规律及全株含水量变化规律进行研究,确定适宜收获期。然后收获全株制作青贮饲料,测定全株青贮饲料的干物质、粗蛋白、粗脂肪、中性洗涤纤维(NDF)和酸性洗涤纤维(ADF)含量,用饲料相对值(RFV)和品质分级指数(GI)对粗饲料品质进行分析,并通过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筛选影响生物产量的关键农艺性状,再对这些关键农艺性状与青贮饲料品质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在散粉后42 d时,3种类型玉米的全株含水量为700 g/kg左右(均处于1/4~3/4乳线期),因此将散粉后42 d确定为最适收获期。利用GI对各品种玉米全株青贮饲料综合品质分析表明:糯玉米青贮饲料均为2级,粮饲兼用型玉米和青贮专用型玉米中各有2个2级。说明糯玉米饲用价值优于粮饲兼用型玉米和青贮专用型玉米。相关分析表明:增加穗位高,可以提高糯玉米的生物产量,降低糯玉米全株青贮饲料的NDF含量,提高动物采食量。【结论】将糯玉米收获全株制作青贮饲料是可行的,要获得高产优质的青贮用糯玉米,可以在抗倒伏的前提下对穗位高进行选择。  相似文献   

14.
以大豆品种“鲁豆4号”为受体导入花生全DNA。测定了39份D3代变异系的种子蛋白质、粗脂肪、亚麻酸和亚油酸含量。结果表明,粗脂肪含量呈明显上升趋势,最高比受体对照增加14.92%,有31份差异达极显著水平。蛋白质和亚麻酸含量比受体大豆明显下降,下降水平达极显著的分别有34份和22份材料,最高下降百分率分别达到11.44%和33.42%。  相似文献   

15.
大豆种子发育过程中异黄酮含量的动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分析大豆种子发育过程中异黄酮含量的变化趋势,以6个大豆品种为试验材料,在北京夏播条件下种植,利用高效液相色谱仪测定不同发育阶段种子的异黄酮含量。结果表明,种子中异黄酮含量在品种间有一定差异,含量的高低与品种的生育期长短没有直接关系;异黄酮含量随着种子的发育进程逐渐增加,10月1日左右达到峰值,生育期短的品种成熟前含量达到最高,生育期长的品种,成熟前含量有降低的趋势;种子发育前期大豆苷元的合成和积累早于染料木素,而发育后期染料木素的合成积累增加迅速,成熟时染料木素含量超过大豆苷元含量。所以,大豆种子中染料木素含量一般高于大豆苷元含量。  相似文献   

16.
甘肃省两个生态区马铃薯加工品质差异和加工品系筛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两个不同生态区域种植的马铃薯品种和品系在低温贮藏不同时间后,通过对加工品质主要成分差异的分析,筛选适应性广的炸片炸条加工品系.【方法】对两个不同生态条件下种植的1个马铃薯品种和4个品系低温储藏后块茎中还原糖、蔗糖、游离氨基酸、绿原酸、抗坏血酸和柠檬酸含量进行测定并比较分析.【结果】还原糖含量,绿原酸含量在两个生态区表现出相同的变化趋势,是评价加工品质的关键指标.游离氨基酸含量、蔗糖含量、柠檬酸含量、抗坏血酸含量可以作为间接指标.【结论】这些指标同时可以作为筛选适应不同生态类型区加工型品种的品质标准;应用以上指标对4个马铃薯品系进行分析,筛选出炸片炸条加工新品系‘08116-39’.  相似文献   

17.
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对甘肃省种植的86份栽培品种和86份地方品种的大豆异黄酮、粗脂肪和蛋白质含量进行了检测,分析了大豆异黄酮与大豆主要品质性状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总异黄酮含量与蛋白质含量呈负相关,与脂肪含量呈显著负相关;粗脂肪含量与大豆苷、大豆苷元、染料木苷和黄豆黄苷4种组分含量呈负相关。大豆总异黄酮含量与大豆苷、大豆苷元、染料木素和染料木苷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520、0.268、0.462、0.969。  相似文献   

18.
以不同时期山东大豆品种为主,测定了25个国内外大豆品种的总异黄酮含量,结果表明,不同大豆品种的总异黄酮含量差异较大,其变幅为0.804~2.417 mg/g,同一组合的不同品种间总异黄酮含量差异较小,杂种后代的大豆异黄酮含量可能与其父母本的异黄酮含量有关;大豆异黄酮的遗传特性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9.
32个菜豆品种种质资源的综合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加强对收集的菜豆种质资源的深入研究,筛选出适合弱光照、高降雨量地区栽培的菜豆品种,对32个菜豆品种进行栽培学实验,从植物学性状、生物学特性、农艺性状、营养成分含量、抗病性等方面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显示:紫花品种11份,白花品种15份。矮生品种6份,蔓生品种26份。单株产量超过0.25 kg的有7份,不足0.15 kg的有7份。鲜荚蛋白质含量超过5 g/100 g的有9份,维生素C在26 mg/100 g以上的有8份,可溶性固形物超过4.3%的有9份,总糖含量在2 g/100 g以上的有4份。‘新选白不老架豆’、‘红花四季豆’、‘架豆1’等几个品种综合性状优良,品质好,营养价值及产量较高,适合在光照弱、降雨量较大的地方种植。  相似文献   

20.
利用网室内人工接种法对103份不同省份大豆新品种(系)进行了弱毒株系SMV1和强毒株系SMV3的抗性鉴定.结果表明,抗SMV1株系的大豆新品种(系)有95份,占参试材料的92.2%,抗SMV3株系的品种(系)有53份,占参试材料的51.5%;兼抗SMV1和SMV3的有51份,占参试材料的49.5%,其中高抗SMV1和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