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李媛媛  蔡生力  刘红 《水产学报》2012,36(11):1667-1674
卵黄磷蛋白作为卵黄蛋白的主要成分, 可为甲壳动物胚胎和早期幼体发育提供能量, 为研究其来源及合成规律, 实验应用SYBR GreenⅠ荧光定量PCR法检测了凡纳滨对虾和罗氏沼虾性腺不同发育时期卵巢和肝胰腺两种组织中卵黄蛋白原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发现,凡纳滨对虾和罗氏沼虾的卵巢和肝胰腺中都有卵黄蛋白原mRNA的表达。随着卵巢的发育, 凡纳滨对虾卵巢中卵黄蛋白原mRNA的相对表达量在前5个阶段不断增加, 分别为1.1, 5.9, 10.4, 26.9, 85.0, 恢复期急剧减少, 为1.6。肝胰腺中的相对表达量也不断增加, 分别为1.3, 3.3, 7.1, 37.3, 51.6, 恢复期急剧减少, 为1.0。罗氏沼虾肝胰腺中卵黄蛋白原mRNA的相对表达量在前四个阶段不断增加, 分别为3.4, 12.6, 15.2, 38.9, 抱卵期急剧减少, 为2.9;而卵巢在整个发育过程中对卵黄蛋白原合成的贡献比较小, 分别为1.0, 1.3, 1.7, 4.8, 1.5。研究表明, 两种虾类的肝胰腺和卵巢均具合成卵黄蛋白的功能, 而且在不同的卵巢发育阶段呈现明显的规律性。  相似文献   

2.
蔡生力 《水产学报》2001,25(4):304-310
首次证实了孕酮和雌二醇这两种类固醇激素在中国对虾体内的存在.在性腺未发育阶段,肝胰腺、卵巢和血液中两种激素的含量均很低氐,难以检测到.而在卵黄发生前期(核仁周边期),三种组织中孕酮和雌二醇含量迅速上升,卵巢的雌二醇含量达到高峰(450.1±86.7).进入初级卵黄发生阶段,三种组织中,两种激素均具较高含量,卵巢和肝胰腺的孕酮含量(分别为1975 1±175.2和902.6±130.5pg/g)以及血淋巴中的雌二醇含量(451.3±73.7)达到高峰.到了次级卵黄发生阶段,孕酮和雌二醇的含量迅速下降,肝胰腺等组织中儿乎检测不到.对虾性腺指数(GSl)的增长既显著且有规律性,每一期增长幅度都达到或超过l00%.肝胰腺指数(HSI)从性腺未发育期(3.4±04)到卵黄发生前期(4.9±0 7)以及从卵黄发生前期到初级卵H黄发生期(6.3±1.0)有显著的增长,而从初级卵黄发生期到次级卵黄发生期HSI增长不显著(6.7±1.2).肝胰腺指数的增长与两种类固醇激素含量的变化具相似的趋势.上述结果显示,孕酮和雌二醇可能具有刺激和凋控中国对虾性腺发育的作用,肝胰腺可能是卵黄蛋白原的合成场所.  相似文献   

3.
十足目甲壳动物卵黄蛋白原的生化特性及生物合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蔡生力  刘红 《水产学报》2017,41(1):150-158
十足目在甲壳动物中种类最多,经济价值最大,分为枝鳃亚目(对虾类)和腹胚亚目(真虾、螯龙虾、蟹类)两大类。十足目种类卵黄蛋白原基因c DNA全长基本都在8 kb左右,编码2500~2600个氨基酸组成的多肽,具有高度保守性。然而这两类生物的卵黄发生机制却存在显著差异。人工育苗过程中,对虾类卵巢不易发育,通常需要切除眼柄促熟,而腹胚亚目种类容易成熟甚至需要控制早熟。对虾类的卵黄蛋白原由卵巢和肝胰腺共同合成,一般卵巢贡献更大。尤其在卵巢发育前期,卵巢合成卵黄蛋白原较肝胰腺显著旺盛,具有"卵巢内源基因表达型"的特征。在真虾等腹胚亚目种类中,卵巢虽然也参与合成卵黄蛋白原,但以肝胰腺为主,绝大多数种类肝胰腺的贡献率超过90%。本文探讨了两类甲壳动物在卵黄发生机制中的显著差异与其在人工控制条件下性腺发育的不同表现之间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4.
从成熟的克氏原螯虾卵巢中提取总RNA,通过同源克隆得到了卵黄蛋白原受体c DNA部分序列,长度为506 bp,在NCBI网站上进行比对后发现,其与斑节对虾、短沟对虾、罗氏沼虾的卵黄蛋白原受体(Vg R)c DNA序列有较高的相似性。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测定了卵巢不同发育时期卵巢和肝胰腺两个组织中卵黄蛋白原受体m RNA的相对表达水平。结果显示,卵巢是卵黄蛋白原受体基因表达的主要部位,而肝胰腺只能检测到少量表达,卵黄蛋白原受体基因在卵巢的卵原细胞增殖期相对表达量最高,随后下降,成熟期达到最低值,恢复期开始回升。结合卵巢不同发育阶段卵巢质量的变化计算表达总量,结果发现,卵黄蛋白原受体基因的表达总量在卵原细胞增殖期为最低,随后持续升高并至成熟期达到峰值,恢复期急剧下降,但仍略高于卵原细胞增殖期的表达量。此外,运用所构建的系统进化树比较了克氏原螯虾Vg R m RNA与其他物种间的遗传距离。  相似文献   

5.
韩英 《水产学报》2008,32(4):566-571
采用分步沉淀法提纯虹鳟卵黄蛋白,以同发育期二倍体虹鳟为对照,用免疫组化法对不同发育阶段的三倍体虹鳟性腺、肝脏、血液和肠道进行卵黄蛋白原(Vg)的细胞化学定位研究.试验结果表明:所纯化蛋白为与卵黄蛋白原具有相似免疫原性的卵黄脂磷蛋白,呈雌性特异性.性腺发育Ⅲ~Ⅴ期的二倍体雌性虹鳟,血液和肝细胞呈卵黄蛋白原阳性,Ⅳ~Ⅴ期卵巢呈卵黄蛋白原阳性,各发育期肠组织呈卵黄蛋白原阴性;性腺发育至Ⅰ~Ⅴ期的三倍体雌雄虹鳟及雄性二倍体虹鳟,其性腺、肝脏、血液和肠道组织呈卵黄蛋白原阴性.二倍体虹鳟外源性卵黄蛋白原在肝细胞内合成,经血液运送至卵巢,最终在卵母细胞中形成卵黄颗粒.由于三倍体雌性虹鳟卵巢发育受阻,无滤泡细胞分化,生殖细胞与体细胞的互作缺失,不能分泌足量的17β-E2以诱导Vg的合成,因而肝脏的Vg阴性并不能说明肝脏不具备合成Vg的能力,从卵黄发生的角度分析,卵黄蛋白原的缺乏不是导致三倍体虹鳟雌性不育的原因,而是其卵泡败育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为深入了解脊尾白虾(Exopalaemon carinicauda)卵巢发育和卵黄蛋白原发生的分子机制,本研究克隆得到脊尾白虾翻译控制肿瘤蛋白基因TCTP,并结合自噬调控基因TCTP、Hif-1α、Beclin1和Bcl-2在卵巢发育期的表达水平,阐释脊尾白虾卵黄蛋白原合成过程中的分子调控特征。研究显示,脊尾白虾TCTP基因c DNA全长为732 bp,编码168个氨基酸,具有典型的TCTP1和TCTP2功能域以及PKC和TKⅡ等mTOR信号通路相关的磷酸化位点。同时发现,甲壳动物TCTP普遍缺乏在其他动植物中高度保守的C末端的cys残基。进化分析显示,脊尾白虾TCTP与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亲缘关系最近。4种自噬调控基因在脊尾白虾卵巢发育期的表达结果显示,肝胰腺TCTP基因从增殖期到产后恢复期呈递减趋势;肝胰腺Hif-1α、Beclin1和Bcl-2基因表达趋势相似,即从增殖期到小生长期高表达,大生长期极显著下降,表达量最低(P0.01),这与外源性卵黄蛋白原的合成趋势大致相反。这些自噬调控基因可能通过自噬作用共同调节外源性卵黄蛋白原的合成。卵巢TCTP基因在小生长期表达量最高;卵巢Hif-1α基因从增殖期到产后恢复期持续升高,这与内源性卵黄蛋白原表达趋势相似;卵巢Beclin1基因在大生长期表达量最高,与脊尾白虾卵巢Ec R表达趋势相似,与卵巢Bcl-2基因表达趋势相反,这些自噬调控基因可能通过自噬作用共同促进内源性卵黄蛋白的合成。本研究表明,自噬调控基因TCTP、Hif-1α、Beclin1和Bcl-2在脊尾白虾卵巢发育时期相互协调共同作用,可能通过自噬作用调节脊尾白虾卵黄蛋白原的合成和卵巢发育。  相似文献   

7.
为探讨饲料磷脂对已交配和未交配雌性三疣梭子蟹卵巢发育、组织学结构和卵黄蛋白原基因表达的影响,本研究采用2×2双因子随机区组设计(日粮类型:0%和4%大豆卵磷脂;三疣梭子蟹交配处理:已交配和未交配),共4个处理组,以大豆卵磷脂0%和4%两种人工配合饲料分别投喂交配和未交配两组三疣梭子蟹雌蟹,进行了为期12周的饲养实验。结果显示,无论三疣梭子蟹是否交配,饲料中添加4%大豆卵磷脂可显著增加三疣梭子蟹的卵巢指数,提高血清中卵黄蛋白原、孕酮和雌二醇的浓度,增大卵母细胞直径;同时上调肝胰腺卵黄蛋白原mRNA相对表达量,但无显著性差异,肝胰腺指数呈现出和卵巢指数相反的趋势;交配后的三疣梭子蟹卵巢指数、肝胰腺卵黄蛋白原mRNA表达量显著高于未交配组。组织学观察显示,交配使得三疣梭子蟹卵母细胞沉积更丰富的卵黄颗粒,促进卵母细胞成熟,交配处理对肝胰腺指数和血清中卵黄蛋白原及孕酮的水平无显著性影响。此外,饲料磷脂水平和交配处理的交互作用显著影响了三疣梭子蟹血清中类固醇激素孕酮和雌二醇的浓度。本实验结果表明,饲料中大豆磷脂和交配处理均能促进雌性三疣梭子蟹的卵巢发育,交配处理对卵母细胞成熟的促进作用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8.
为探讨饲料磷脂对已交配和未交配雌性三疣梭子蟹卵巢发育、组织学结构和卵黄蛋白原基因表达的影响,本研究采用2×2双因子随机区组设计(日粮类型:0%和4%大豆卵磷脂;三疣梭子蟹交配处理:已交配和未交配),共4个处理组,以大豆卵磷脂0%和4%两种人工配合饲料分别投喂交配和未交配两组三疣梭子蟹雌蟹,进行了为期12周的饲养实验。结果显示,无论三疣梭子蟹是否交配,饲料中添加4%大豆卵磷脂可显著增加三疣梭子蟹的卵巢指数,提高血清中卵黄蛋白原、孕酮和雌二醇的浓度,增大卵母细胞直径;同时上调肝胰腺卵黄蛋白原mRNA相对表达量,但无显著性差异,肝胰腺指数呈现出和卵巢指数相反的趋势;交配后的三疣梭子蟹卵巢指数、肝胰腺卵黄蛋白原mRNA表达量显著高于未交配组。组织学观察显示,交配使得三疣梭子蟹卵母细胞沉积更丰富的卵黄颗粒,促进卵母细胞成熟,交配处理对肝胰腺指数和血清中卵黄蛋白原及孕酮的水平无显著性影响。此外,饲料磷脂水平和交配处理的交互作用显著影响了三疣梭子蟹血清中类固醇激素孕酮和雌二醇的浓度。本实验结果表明,饲料中大豆磷脂和交配处理均能促进雌性三疣梭子蟹的卵巢发育,交配处理对卵母细胞成熟的促进作用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9.
为探讨饲料磷脂对已交配和未交配雌性三疣梭子蟹卵巢发育、组织学结构和卵黄蛋白原基因表达的影响,本研究采用2×2双因子随机区组设计(日粮类型:0%和4%大豆卵磷脂;三疣梭子蟹交配处理:已交配和未交配),共4个处理组,以大豆卵磷脂0%和4%两种人工配合饲料分别投喂交配和未交配两组三疣梭子蟹雌蟹,进行了为期12周的饲养实验。结果显示,无论三疣梭子蟹是否交配,饲料中添加4%大豆卵磷脂可显著增加三疣梭子蟹的卵巢指数,提高血清中卵黄蛋白原、孕酮和雌二醇的浓度,增大卵母细胞直径;同时上调肝胰腺卵黄蛋白原mRNA相对表达量,但无显著性差异,肝胰腺指数呈现出和卵巢指数相反的趋势;交配后的三疣梭子蟹卵巢指数、肝胰腺卵黄蛋白原mRNA表达量显著高于未交配组。组织学观察显示,交配使得三疣梭子蟹卵母细胞沉积更丰富的卵黄颗粒,促进卵母细胞成熟,交配处理对肝胰腺指数和血清中卵黄蛋白原及孕酮的水平无显著性影响。此外,饲料磷脂水平和交配处理的交互作用显著影响了三疣梭子蟹血清中类固醇激素孕酮和雌二醇的浓度。本实验结果表明,饲料中大豆磷脂和交配处理均能促进雌性三疣梭子蟹的卵巢发育,交配处理对卵母细胞成熟的促进作用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0.
通过组织切片、酶联免疫吸附及荧光定量PCR等方法,研究了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卵巢发育过程中性类固醇激素(雌二醇E2、孕酮P)、卵黄蛋白原(Vtg)含量及Vtg mRNA相对表达水平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尼罗罗非鱼性腺指数(GSI)与卵巢成熟发育间呈同步性变化,Ⅴ期达到峰值。血清中E2含量自卵巢Ⅱ期开始显著升高,Ⅳ期达到峰值,Ⅴ期后显著下降;血清P含量自卵巢Ⅱ期开始不断升高,Ⅴ期达到峰值,Ⅵ期显著下降;E2、P分别在卵巢成熟发育前期与后期发挥作用。肝中Vtg含量先升、后降,Ⅳ期达峰值;血清、卵巢中Vtg含量均自Ⅱ期开始增加,Ⅴ期达峰值,Ⅵ期显著降低;不同组织中Vtg含量变化与卵巢成熟发育间存在密切关联。肝中Vtg mRNA表达水平在Ⅲ期达到峰值,Ⅳ期后持续下调;卵巢中Vtg mRNA表达水平相对较低,Ⅴ期达到峰值;初步推测肝、卵巢同是尼罗罗非鱼Vtg合成部位,肝是Vtg合成的主要器官,在卵黄积累阶段最为活跃,而卵巢Vtg合成水平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11.
试验结果表明,波纹龙虾卵巢呈H状,位于消化道的背面,随着卵巢的发育颜色依次为乳白色、淡橙色、橙色和橙红色.卵子发生分为4个时期(8个亚期):增殖期(卵原细胞期)、卵黄合成前期(束状期、染色质核仁期)、卵黄合成期(油球期、卵黄板形成前期、卵黄板形成期、成熟前期)和成熟期;卵巢发育分为6个时期:增殖期、发育期、成熟前期、成熟期、排卵期和恢复期.  相似文献   

12.
13.
朱小玲 《海洋渔业》2010,32(2):132-140
vasa和PL10同属于DEAD-box基因家族,具有依赖ATP的RNA解螺旋酶活性。本研究中,克隆了日本沼虾DEAD-box家族的两个成员,分别为vasa(Mnv-asa)和PL10(MnP-L10)。其中Mn-vasa全长2 408bp,包含1 803 bp的开放阅读框,编码601个氨基酸;Mn-PL10全长2 607 bp,包含2 127 bp的开放阅读框,编码709个氨基酸。成体组织的组织检测表明,Mnv-asa仅在性腺中表达,而Mn-PL10在性腺和其他器官中均有表达。Mn-vasa和MnP-L10在卵巢的原位杂交结果显示:Mn-PL10和Mnv-asa都在卵黄发生前期,卵黄发生期的早期和中期表达,而在卵黄积累末期不表达,但Mn-PL10在卵黄发生中期定位于卵母细胞的两端,而Mn-vasa则是均匀的分布在卵母细胞细胞质中。  相似文献   

14.
为了研究5-HT与DA阳性物质在克氏原螯虾(Procambrus clarkii)不同发育时期的卵巢细胞和肝胰腺细胞中的分布特征,运用免疫组化法对卵巢发育4个不同时期的卵巢与肝胰腺进行观察。结果表明,各期卵巢卵细胞和肝胰腺细胞中均存在5-HT与DA阳性物质。Ⅰ期卵巢5-HT阳性物质分布于卵母细胞胞核,胞质未出现阳性;Ⅱ期~Ⅳ期5-HT阳性物质主要集中在卵母细胞胞质以及胞核。在发育各期的肝胰腺中5-HT的免疫物质均呈阳性。Ⅰ~Ⅳ期卵巢中,DA阳性物质主要分布于卵母细胞的胞核以及肝胰腺细胞,其强度呈递减趋势。结果提示5-HT具有促进卵巢发育作用,而DA则抑制卵巢发育。  相似文献   

15.
克氏原螯虾大颚器对卵巢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23,自引:2,他引:21  
赵维信 《水产学报》1999,23(3):229-233
采用埋植和离体方法进行克氏原螯虾的大颚器(MO)对卵巢发育作用的研究,埋植大颚器7次能显著提高成熟系数和促进卵径增大,处于不同卵巢发育时期的克氏原螯虾大颚器提取物(MOE)的离体研究发现,卵黄发生期的MOE对初级和次级卵黄发生期卵径增大均有极显著的作用,而对卵黄发生前期的卵径增大无作用,处于卵巢发育早期的MOE对卵黄发4生期卵巢小块总RNA含量升高无显著作用,处于卵黄发生前期,卵黄发生期和恢复期卵  相似文献   

16.
曼氏无针乌贼的卵子发生及卵巢发育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组织学方法对人工养殖曼氏无针乌贼(Sepiella maindroni)卵子发生、卵巢发育周期进行组织学、细胞学观察。根据细胞大小、胞核形态及卵母细胞与滤泡细胞的关系,将曼氏无针乌贼卵子发生划分为卵原细胞期、卵母细胞期、成熟期和退化吸收期4个阶段,并阐述了各期卵母细胞的组织学特征。曼氏无针乌贼卵子发生过程具有种的特异性,大约孵化出膜12 d的乌贼可见有卵原细胞,此后进入增殖期。卵母细胞属于典型的滤泡型,发育过程中同时存在同步性与异同步性;卵母细胞无初级卵膜,只有次级卵膜和三级卵膜,次级卵膜由滤泡细胞分泌,三级卵膜由输卵管腺、缠卵腺以及墨囊分泌物共同构成。通过对卵巢的外观形态和组织学观察,将曼氏无针乌贼卵巢发育划分为6个时期。  相似文献   

17.
长鳍吻鮈性腺发育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常规石蜡切片技术对野生长鳍吻鮈(Rhinogobio ventralis(Sauvage et Dabry))性腺进行了组织学观察,描述了其各类型生殖细胞形态及卵巢、精巢的分期特征。结果显示:长鳍吻鮈卵巢为细线状或扁条状,精巢为细线状或直棍状;卵细胞发生经历了卵原细胞、初级卵母细胞和次级卵母细胞3个阶段,精细胞发生经历了精原细胞、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精子细胞及精子5个阶段;性腺发育分为6个时期,卵巢中第Ⅱ时相晚期至Ⅲ时相早期的初级卵母细胞中出现核仁外排现象;同一时期卵巢中存在多种时相的卵母细胞,故推测其卵巢发育类型为部分同步型,精巢为小叶型结构。  相似文献   

18.
运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了5-HT阳性物质在日本新糠虾不同发育期的卵巢卵细胞和滤泡细胞及肝胰腺细胞中的分布和变化。结果表明:随卵细胞的发育,滤泡细胞逐渐迁移至其近旁。各期卵巢卵细胞和滤泡细胞及肝胰腺细胞中均存在大量5-HT阳性细胞,阳性物质呈深棕色;各期卵巢中5-HT在滤泡细胞内均呈阳性;在Ⅰ、Ⅱ和Ⅲ期卵巢中卵细胞胞质和胞核均呈阳性,且阳性强度呈递减;Ⅳ期卵巢中5-HT在卵细胞中呈阴性,而在Ⅴ期卵巢中5-HT在卵细胞中又呈现弱阳性。5-HT在发育各期的肝胰腺细胞中均呈阳性。同一期卵巢中,不同类型肝胰腺细胞间5-HT的分布没有差别。除Ⅳ期卵巢外,在其余各期卵巢中5-HT阳性强度在卵细胞胞质和肝胰腺细胞胞质中表现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