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玉米赤霉烯酮(Zeoralenone,ZEN)为一类主要由镰刀菌属霉菌产生的次级代谢产物,具有强烈的生殖毒性、细胞毒性、免疫毒性等。玉米赤霉烯酮的污染现象在世界上普遍存在,在中国这一问题更加突出,它不仅对玉米生产、贮存和加工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并且危及人和畜禽的生命健康。本文简要概述了玉米赤霉烯酮对养猪生产的毒害作用,对其污染现状、防控和检测方法进行简单归纳,为猪生产中玉米赤霉烯酮的调控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玉米赤霉烯酮对猪的危害及其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玉米赤霉烯酮(Zearalenone,ZEN)又称F-2毒素,最初于1962年由Stob等人从污染了禾谷镰刀菌(Fusarium graminearum)的发霉玉米中分离得到,此外粉红镰刀菌、窜珠镰刀菌、三线镰刀菌等多种镰刀菌也能产生此毒素。玉米赤霉烯酮主要存在于玉米、小麦、大豆等植物中。我国霉菌污染比较严重,李荣涛等(2004)经对扦取的小麦样本(48份)和玉米样本(33份)测定,玉米赤霉烯酮阳性率均为100%。张丞等(2009)于2009年1~6月从全国收集饲料和原料样品(90份),  相似文献   

3.
联合国粮农组织(FAO)2002年资料显示,世界约有25%的谷物不同程度地受到霉菌毒素的污染。而对饲料危害最严重的有黄曲霉菌、镰刀菌和青霉菌3种。其中,黄曲霉菌产生的毒素主要侵害肝,而对家畜繁殖性能产生影响的主要是镰刀菌产生的玉米赤霉烯酮毒素。玉米赤霉烯酮(Zearalenone,ZEN)又称F-2毒素,是对人类和动物危害大的真菌毒素之一。  相似文献   

4.
<正>玉米赤霉烯酮(Zearalenone,ZEN)也称F-2毒素,最早是从感染了赤霉病的玉米中分离得到的。ZEN是由镰刀菌产生的一种真菌毒素,高温低湿环境下易产生,产生ZEN最常见的是禾谷镰刀菌,此外还有粉红镰刀菌、串珠镰刀菌、三线镰刀菌、木贼镰刀菌、雪腐镰刀菌等。ZEN具有类似于雌激素的毒性作用,具有很强的生殖毒性和致畸作用,感染ZEN的家畜、家禽主要表现为阴道和子宫颈黏膜水肿、卵巢  相似文献   

5.
联合国粮农组织(FAO)2002年资料显示,世界约有25 %的谷物不同程度地受到霉菌毒素的污染.而对饲料危害最严重的有黄曲霉菌、镰刀菌和青霉菌3种.其中,黄曲霉菌产生的毒素主要侵害肝,而对家畜繁殖性能产生影响的主要是镰刀菌产生的玉米赤霉烯酮毒素.玉米赤霉烯酮(Zearalenone,ZEN)又称F-2毒素,是对人类和动物危害大的真菌毒素之一.  相似文献   

6.
玉米赤霉烯酮(ZEN)是一种由禾谷镰刀菌和黄色镰刀菌产生的非甾体类雌激素霉菌毒素,对人体和家畜健康毒害很大。玉米赤霉烯酮脱毒酶(ZEN脱毒酶)特指能够专一地将饲料中的ZEN转化为低毒或无毒的一类酶制剂。ZEN脱毒酶具有高效、专一、无二次污染的特点,在粮油及加工制品、饲料中ZEN的脱毒方面有较大的潜力。文章从ZEN脱毒酶工业化应用开发的角度,从ZEN脱毒酶基因挖掘、酶结构定向进化、异源表达、发酵工艺优化、酶制剂的制备及应用等方面进行了综述。同时分析了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对之后的研究进行了展望,以期为ZEN脱毒酶的开发和应用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7.
镰刀菌及玉米赤霉烯酮毒素对饲料的污染与控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及我国加入WTO后的形势发展,饲料的安全与卫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与重视。本文主要阐述了镰刀菌的特点及其代谢产物———玉米赤霉烯酮毒素对畜禽的毒副作用,通过实验探索出控制镰刀菌的初步方法,降低并减少玉米赤霉烯酮毒素在饲料中的浓度及对畜禽的危害。  相似文献   

8.
饲料中玉米赤霉烯酮(ZEN毒素)具有类雌激素的作用,主要引起畜禽出现一系列繁殖功能性问题,导致繁殖性能下降,造成生长发育缓慢并降低饲料报酬率,给养殖场(户)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本文介绍了几种玉米赤霉烯酮的检测技术,并结合云南省曲靖市兽药饲料监察所对玉米赤霉烯酮所做的专项监督检测,提出了针对性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9.
玉米赤霉烯酮,又称F-2毒素。系禾谷镰刀菌的一种代谢产物,属雌激素物质。研究证明玉米赤霉烯酮经饲料进入动物体内,主要侵害的是生殖器官,表现为雌激素效应。猪玉米赤霉烯酮中毒是由于猪采食了大量被产生F-2毒素的镰刀菌所污染的饲料而引起的。  相似文献   

10.
玉米赤霉烯酮是由镰刀菌产生的类雌激素样真菌毒素。本文结合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对玉米赤霉烯酮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为真菌毒素如玉米赤霉烯酮检测方法的探索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玉米赤霉烯酮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玉米赤霉烯酮(Zearalenone ZEA),又称F-2毒素,是由镰刀菌产生的一种雌激素类真菌毒素。产生玉米赤霉烯酮最常见的是禾谷镰刀菌,此外还有三线镰刀菌、木贼镰刀菌、雪腐镰刀菌、粉红镰刀菌等。它广泛存在于霉变的玉米、高梁、小麦等谷类作物和奶类品中,具有很强的生殖毒性和致畸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为了寻求能降解饲料中玉米赤霉烯酮(Zearalenone,ZEN)和呕吐毒素(Deoxynivalenol,DON)的高效、安全的生物脱毒方法,试验选择6种饲料中允许添加的益生菌(迟缓芽孢杆菌、短小芽孢杆菌、罗伊氏乳杆菌、乳酸片球菌、嗜热链球菌、米曲霉)分别与ZEN和DON共培养,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HPLC-MS)联用法检测两种毒素的残留量和降解产物。结果表明:迟缓芽孢杆菌对DON和ZEN的降解效果最好,降解率分别为79.59%和46.93%,降解率显著高于其他几种菌(P0.05);迟缓芽孢杆菌降解ZEN的降解产物中不含玉米赤霉醇和玉米赤霉烯醇,降解DON的降解产物中含有3-乙酰-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3-Ac-DON)和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3-Glu)。说明迟缓芽孢杆菌可以作为饲料添加剂用于降解饲料中的DON和ZEN。  相似文献   

13.
正奶牛玉米赤霉烯酮中毒是指奶牛由于采食了被镰刀菌产生的毒素玉米赤霉烯酮污染的饲料后引起的以小母牛乳腺增大、阴户肿大、不孕,母牛受胎率低下、胚胎早期死亡、流产等繁殖机能障碍为主要特征的一种中毒性疾病。本病各种动物均可发生,但敏感性有差异,是一种人兽共患性中毒病。1病因分析玉米赤霉烯酮(ZEA)是由镰刀菌产生的一种霉菌毒素。研究发现,玉米赤霉烯酮是由镰刀菌属的若干菌种产生的有毒代谢产物,污染极其普遍,主要污染玉米、大麦、小麦、高  相似文献   

14.
豫南一些规模化养猪场中的母猪群、后备母猪群、育肥猪群、公猪群分别出现流产、返情、外阴肿胀和乳腺增生、睾丸萎缩的情况,通过调查分析得知饲料霉变是主要原因,其中镰刀菌污染严重(饲料的甲醇溶液浸出在紫外光下呈明亮的蓝绿色荧光)。现用不同日光照射和加热处理,分析其对镰刀菌生长和玉米赤霉烯酮(ZEN)含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玉米赤霉烯酮是霉菌毒素之一,主要由镰刀菌产生,已被证明会影响动物的繁殖能力。赤霉烯酮检测方法、防治措施和脱毒技术一直是国内外的研究热点。本文结合了最新的研究成果,详细阐述了霉菌毒素的分类、玉米赤霉烯酮对畜禽健康及产品产生的不利影响以及对消费者造成的安全隐患,并对其检测方法、防治措施和脱毒技术进行概括,为解决霉菌污染问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2002年资料。世界上约有25%的谷物不同程度地受到霉菌毒素的污染。而对饲料危害最严重的有:黄曲霉菌、镰刀菌和青霉菌三种。其中黄曲霉菌产生的毒素主要侵害肝脏,而对家畜繁殖性能产生影响的主要是镰刀菌产生的玉米赤霉烯酮毒素。玉米赤霉烯酮(Zcaralcn  相似文献   

17.
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2002年资料,世界上约有25%的谷物不同程度地受到霉菌毒素的污染。而危害饲料最严重的有:黄曲霉菌、镰刀菌和青霉菌三种。其中黄曲霉菌产生的毒素主要侵害肝脏,而对家畜繁殖性能产生影响的主要是镰刀菌产生的玉米赤霉烯酮毒素。玉米赤霉烯酮(Zearalenone ZEA),又称F-2毒素,是由镰刀菌产生的一种雌激素类真菌毒素。  相似文献   

18.
玉米赤霉烯酮(Zearalenone,ZEN)和烟曲霉毒素的各种生物标记物可用来证明两种酶制剂降解玉米赤霉烯酮和烟曲霉毒素的体内功效和两种木质纤维素吸附剂无法吸附猪胃肠道中的玉米赤霉烯酮。  相似文献   

19.
正雌激素症多指镰刀菌雌激素中毒。玉米赤霉烯酮引起的雌激素中毒,表现为发情前后备母猪采食霉玉米后发生外阴阴道炎。临床表现不易与雌激素过多症相区别,诊断主要依据畜群的繁殖力、临床症状和饲喂史。防控措施包括停止摄入玉米赤霉烯酮、使用前列腺素F2α,或饲喂能促进排泄玉米赤霉烯酮的饲粮。  相似文献   

20.
应用抗玉米赤霉烯酮单克隆抗体(ZEN—McAb)建立间接竞争ELISA,用以检测玉米中的玉米赤霉烯酮(ZEN)。检测限为1ng/ml,检测范围为1~20ng/ml。在提取玉米赤霉烯酮的过程中,提取液中的甲醇含量对检验结果的影响很大。当提取液中甲醇含量为60%时,加标回收率最理想,平均回收率为92.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