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池塘养殖三角帆蚌的耗氧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流水法现场研究在池塘养殖条件下不同规格(一龄蚌,蚌壳长分别为52和77mm;二龄蚌,蚌壳长分别为69、87和102mm)三角帆蚌的耗氧率.结果表明:在水温为(22.7±0.7)℃,pH为8.07±0.02,溶解氧(dissolved oxygen,DO)为(6.05±0.52)mg/L的条件下,蚌壳长为52、77、69、87和102mm的三角帆蚌的单位质量耗氧率分别为(27.85±7.15)、(17.94±4.89)、(18.76±6.55)、(14.26±3.24)和(14.25±2.51)mg/(kg.h);三角帆蚌个体耗氧率与蚌质量和蚌壳长均显著相关;在实验期间,三角帆蚌单位质量耗氧率存在昼夜差异,夜间(0:00)耗氧率高于白天(12:00);经过3d饥饿后三角帆蚌耗氧率未出现大幅度下降.本结果揭示池塘养殖的三角帆蚌代谢强度远远低于混养的淡水鱼类,说明三角帆蚌养殖不是鱼蚌综合养殖池塘中DO消耗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在水温21 ℃时,测定暴露于相同密度8种不同藻类条件下,一龄三角帆蚌对藻类的同化率、排氨率和耗氧率,实验周期为24 h。结果显示,在相同密度下,三角帆蚌对硅藻的同化率最高,为 0.660±0.003;明显高于绿藻和蓝藻(0.142±0.003和0.095±0.004);摄食蓝藻的三角帆蚌排氨率和耗氧率最大,分别为(1.346±0.024) μg/(g·h)和(25.78±0.237) μg/(g·h)。摄食绿藻的排氨率最小,为(0.795±0.015) μg/(g·h),摄食硅藻的耗氧率最小,为(13.307±0.127) μg/(g·h)。耗氧率与排氨率比值(O∶N)揭示三角帆蚌摄食硅藻后,其呼吸代谢底物主要以蛋白质为主;当饵料改变为蓝藻和绿藻时,O∶N比值开始明显变高,表明其呼吸代谢底物由以蛋白质为主转变为以脂肪和蛋白质为主。蓝藻和绿藻类浮游植物对三角帆蚌具有一定的胁迫效应。  相似文献   

3.
实验根据白甲鱼鱼体的大小和鱼的数量,分别采用了封闭静水式和封闭流水式2种实验装置测得了该鱼的耗氧率与窒息点,为资源保护和人工养殖提供了数据参考.结果表日月:封闭流水条件下白甲鱼的耗氧率随着时间变化,早晨9:00耗氧率最低,下午15:00达到最大,耗氧率平均为0.72 mg/g·h;分别对体质量为0.86,1.93,12.3 g的白甲鱼在静水条件下的耗氧率进行了测定,其耗氧率分别为(0.690±0.011),(0.710±0.014),(0.596±0.028)mg/g·h.随着体质量规格的增大,耗氧量逐渐升高,耗氧率逐渐减小.窒息点平均为(1.136±0.036)mg/g·h.白甲鱼窒息点比大多数鱼类的窒息点都要高,所以在人工养殖或运输时,养殖与运输密度应该低于一般家养鱼类.  相似文献   

4.
分别采用流水法和静水法测定了西施舌的耗氧率和排氨率.结果表明,西施舌夜间耗氧率高于白天,在流水状态下2个耗氧率高峰期出现在21:00和6:00,在静水状态下2个耗氧率高峰期出现在18:00~21:00和3:00~6:00,两种状态下的昼夜耗氧率平均值分别为(0,84±0.32)mg(O2)·g-1·h-1和(0.92±0.40)mg(O2)·g-1h-1;西施舌流水和静水状态下的昼夜排氨率无明显的差异,其排氨率平均值分别为(0.19±0.03)μmol·g-1·h-1和(0.22±0.01)μmol·g-1h-1.  相似文献   

5.
规格和温度对三角帆蚌耗氧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室内实验生态学方法研究了不同规格和温度对处于标准代谢下三角帆蚌耗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个体大小、温度以及二者的综合效应均对其耗氧率有极显著的影响(P<0.01);三者的影响程度为个体大小>温度>二者综合效应。个体大小与耗氧率的关系为随着体重的增加,三角帆蚌的耗氧率降低,呈负相关的幂指数关系;体重与耗氧率的方程OR=aW-b,b值均在0.7715~0.9709之间,平均为0.875。温度对三角帆蚌的影响表现为在一定温度范围内,耗氧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加大,但超过适温上限的临界点则表现出下降趋势,甚至停止呼吸。  相似文献   

6.
规格和温度对三角帆蚌耗氧率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采用室内实验生态学方法研究了不同规格和温度对处于标准代谢下三角帆蚌耗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个体大小、温度以及二者的综合效应均对其耗氧率有极显著的影响(P<0.01);三者的影响程度为个体大小>温度>二者综合效应。个体大小与耗氧率的关系为随着体重的增加,三角帆蚌的耗氧率降低,呈负相关的幂指数关系;体重与耗氧率的方程OR=aW-b,b值均在0.7715~0.9709之间,平均为0.875。温度对三角帆蚌的影响表现为在一定温度范围内,耗氧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加大,但超过适温上限的临界点则表现出下降趋势,甚至停止呼吸。  相似文献   

7.
采用静水呼吸法研究了中华鳑(鮍)(1.070±0.068)g在溶氧逐渐降低环境中呼吸耗氧和氮代谢生理水平的变化.结果显示温度在(23.2±0.2)℃时,中华鳑(鮍)饱食和饥饿状态下耗氧率分别为0.441 mg/(g·h)和0.297 mg/(g·h),排氨率分别为1.6 μg/(g·h)和0.5μg/(g·h);溶氧低于1.5 mg/L开始浮头,低于0.31 mg/L开始死亡.当溶氧降低时耗氧率和排氨率均显著降低,但仍表现出一定的昼夜节律性,白天(6:00~ 14:00时)较夜间(10:00~2:00)高.在低溶氧环境中氨氮、亚硝酸氮浓度逐渐增加,水质环境随时间延长会逐渐恶化.实验结果提示在溶氧逐渐降低的环境胁迫下中华鳑(鮍)的呼吸作用和氮代谢水平会逐渐下降.因此,在养殖和运输中华鳑(鮍)过程中溶氧水平需始终保持在1.5 mg/L以上,运输前停食进行饥饿运输较佳.  相似文献   

8.
采用静水呼吸法研究了中华鳑(1.070±0.068)g在溶氧逐渐降低环境中呼吸耗氧和氮代谢生理水平的变化。结果显示温度在(23.2±0.2)℃时,中华鳑饱食和饥饿状态下耗氧率分别为0.441 mg/(g·h)和0.297 mg/(g·h),排氨率分别为1.6μg/(g·h)和0.5μg/(g·h);溶氧低于1.5 mg/L开始浮头,低于0.31 mg/L开始死亡。当溶氧降低时耗氧率和排氨率均显著降低,但仍表现出一定的昼夜节律性,白天(6:00~14:00时)较夜间(10:00~2:00)高。在低溶氧环境中氨氮、亚硝酸氮浓度逐渐增加,水质环境随时间延长会逐渐恶化。实验结果提示在溶氧逐渐降低的环境胁迫下中华鳑的呼吸作用和氮代谢水平会逐渐下降。因此,在养殖和运输中华鳑过程中溶氧水平需始终保持在1.5 mg/L以上,运输前停食进行饥饿运输较佳。  相似文献   

9.
温度对紫黑翼蚌耗氧率和排氨率及其昼夜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静水呼吸法测定了在3个不同温度条件下紫黑翼蚌耗氧率及排氨率的变化,比较了雌雄蚌的呼吸代谢差异,并研究了其昼夜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17~27℃条件下,紫黑翼蚌的耗氧率和排氨率均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雄蚌耗氧率高于雌蚌,但无显著性差异;而雄蚌排氨率低于雌蚌,且在22℃、27℃条件下排氨率差异显著(P=0.014,P0.01);在27℃条件下,雄蚌的氧氮比显著高于雌蚌(P=0.019),这可能与紫黑翼蚌雌雄生理差异有关;22℃时,紫黑翼蚌耗氧率和排氨率均存在明显的昼夜节律,夜间显著高于白天,雌雄蚌的呼吸代谢高峰均出现在凌晨1:00~3:00,除雄蚌的排氨率低谷出现在9:00~11:00,其他低谷均出现15:00~17:00。在22℃条件下,雄蚌一昼夜平均耗氧率高于雌蚌,而平均排氨率低于雌蚌,但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本结果初步揭示了温度对雌雄紫黑翼蚌呼吸代谢的影响及昼夜变化规律,为提高其人工驯养成活率、池塘合理放养及雌雄生长差异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0.
采用静水呼吸室法研究了三角帆蚌钩介幼虫寄生胁迫对黄颡鱼耗氧率和排氨率的影响,并统计分析了被寄生状态下黄颡鱼的成活率和钩介幼虫最适寄生量。结果显示:对照组、正常寄生组和重度寄生组的黄颡鱼在钩介幼虫完全脱落后的成活率分别为100%、93.3%和50%;寄生胁迫对黄颡鱼耗氧率未产生显著影响(P0.05);钩介幼虫寄生胁迫使寄主鱼排氨率显著增加(P0.05),钩介幼虫寄生数量与排氨率的增加存在正相关性,与寄主鱼死亡率呈正相关关系;呼吸代谢O∶N显著降低,寄生组(B、C组)分别为29.64、27.22,接近以蛋白质和脂肪功能的比值24,未寄生组(A组)O∶N未出现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11.
采用静水式研究方法,探讨了不同温度(15、20、25、30、35℃)对7种不同规格黄鳝的耗氧率和排氨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温度、体质量对黄鳝的耗氧率和排氨率有显著的影响(P<0.05),但温度和体质量的综合效应对这2个指标没有显著影响(P>0.05);黄鳝的耗氧率(OR)与体质量(W)呈显著的幂函数回归关系OR=aWb。在15~35℃范围内,黄鳝的标准代谢耗氧率变化范围为6~75 mg/(kg·h),耗氧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随体质量的增加而降低;黄鳝的排氨率变化范围为0.31~6.34 mg/(kg·h),排氨率随温度的升高呈先上升后降低再上升的变化,随体质量的增加而降低。  相似文献   

12.
采用静水呼吸法研究了中华鳑鲏(1.07±0.068) g在溶氧逐渐降低环境中呼吸耗氧和氮代谢生理水平的变化。结果显示温度在(23.2±0.2)℃时,中华鳑鲏饱食和饥饿状态下耗氧率分别为0.441 mg/(g.h)和0.297 mg/(g.h),排氨率分别为1.6 ug/(g.h)和0.5 ug/(g.h);溶氧低于1.5 mg/L开始浮头,低于0.31 mg/L开始死亡。当溶氧降低时耗氧率和排氨率均显著降低,但仍表现出一定的昼夜节律性,白天(6:00~14:00时)较夜间(10: 00~2:00) 高。在低溶氧环境中氨氮、亚硝酸氮浓度逐渐增加,水质环境随时间延长会逐渐恶化。实验结果提示在溶氧逐渐降低的环境胁迫下中华鳑鲏的呼吸作用和氮代谢水平会逐渐下降。因此,在养殖和运输中华鳑鲏过程中溶氧水平需始终保持在1.5 mg/L以上,运输前停食进行饥饿运输较佳。  相似文献   

13.
采用静水式研究方法,探讨了不同温度(15、20、25、30、35℃)对7种不同规格黄鳝的耗氧率和排氨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温度、体质量对黄鳝的耗氧率和排氨率有显著的影响(P0.05),但温度和体质量的综合效应对这2个指标没有显著影响(P0.05);黄鳝的耗氧率(OR)与体质量(W)呈显著的幂函数回归关系OR=aWb。在15~35℃范围内,黄鳝的标准代谢耗氧率变化范围为6~75 mg/(kg·h),耗氧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随体质量的增加而降低;黄鳝的排氨率变化范围为0.31~6.34 mg/(kg·h),排氨率随温度的升高呈先上升后降低再上升的变化,随体质量的增加而降低。  相似文献   

14.
于浙江绍兴官渡三角帆蚌养殖基地,设投放光舍细菌培养液和不投放光合细菌培养液网箱两个.定期对两网箱水样光合细菌、好氧菌总数和三角帆蚌肠道光合细菌、好氧菌总数、厌氧菌总数、乳酸杆菌、双歧杆菌等指标进行检测.结果表明:投放的光合细菌不能在水中长期定植;水体光合细菌浓度大于400 CFU·mL-1时抑制好氧菌的生长,低于该浓度则促进好氧菌的生长;三角帆蚌肠道光合细菌、好氧菌总数受水体光合细菌、好氧菌总数影响;三角帆蚌肠道高浓度的光合细菌(>2664 CFU·g-1)抑制好氧菌、厌氧菌及其中的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的生长,低浓度的光合细菌则促进它们的生长;高浓度的光合细菌(水体中浓度大于400 CFU·mL-1,肠道中浓度大于2664 CFU·g-1)促进三角帆蚌的生长,低浓度的光合细菌则抑制三角帆蚌的生长.  相似文献   

15.
赤眼鳟的耗氧量、耗氧率与窒息点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曦  李桂峰 《广东农业科学》2012,39(13):164-165,169
按体重将试验鱼分为4组,测定赤眼鳟的耗氧量、耗氧率和窒息点。结果表明,采用封闭静水式测量方法在28~32℃条件下,赤眼鳟的窒息点和耗氧率随体重的增加而降低,耗氧量随体重增加而升高。耗氧率(R0)与体重(W)的线性回归方程为R0=0.0011W2-0.0945W+2.0724,且赤眼鳟的耗氧率与体重之间有显著相关关系。相同年龄阶段的群体和个体比较,其窒息点、耗氧量、耗氧率三者相近;不同年龄阶段的群体和个体比较,其窒息点、耗氧量和耗氧率三者无相关性。对赤眼鳟呼吸耗氧的研究表明,赤眼鳟个体耐低氧能力较高,对水中溶氧要求不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索水温和光照对乌原鲤耗氧率与临界窒息点的影响,为其人工繁育及规模化苗种培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在密闭流水环境中,设3个水温梯度(14、19和24℃)和3个光照强度(<10、500~600和1200~1300 lx),通过测定进、出水样溶解氧含量而计算乌原鲤鱼种耗氧率和临界窒息点.[结果]乌原鲤鱼种耗氧率与临界窒息点在14~19℃范围内随水温的升高而增加,对应的平均耗氧率分别为0.19±0.07、0.22±0.06和0.29±0.07 mg/(g·h),临界窒息点则表现为24℃(1.5023 mg/L)>19℃(1.4887 mg/L)>14℃(1.2180 mg/L);乌原鲤鱼种耗氧率昼夜节律表现为:14℃水温条件下白天>晚上,19℃水温条件下晚上>白天,24℃水温条件下白天>晚上.在冬季水温(13℃)条件下,光照强度<10 lx时的乌原鲤鱼种平均耗氧率为0.15±0.06 mg/(g·h),光照强度为500~600 lx时的平均耗氧率为0.16±0.08 mg/(g·h),光照强度为1200~1300 lx时的平均耗氧率为0.16±0.07 mg/(g·h);对应的乌原鲤鱼种临界窒息点分别为1.7729、1.2316和1.1639 mg/L,乌原鲤临界窒息点与光照强度呈负相关,但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在适宜生长水温范围内,乌原鲤耗氧率随水温的升高而增加,适当提高水温有利于促进其新陈代谢,提高生长速度;光照强度的变化对乌原鲤耗氧率与临界窒息点无明显影响,但黑暗条件下其临界窒息点较高.乌原鲤的高耗氧率和高临界窒息点直接限制其自然种群分布,也是造成其种群急剧减少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7.
大鳞鲃耗氧率和窒息点的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验测定了不同温度、不同规格大鳞鲃(Barbuscapito)的耗氧率和窒息点。水温16~34℃范围内,大鳞鲃1龄鱼[(24.78±2.19)g]和2龄鱼[(185.94±5.53)g]的耗氧率和窒息点随温度的升高都表现出上升的趋势。水温26℃时,随着体重规格(10 g、30 g、180 g)的增大,大鳞鲃的耗氧量逐渐升高,耗氧率逐渐下降。1龄大鳞鲃[(34.61±3.75)g]白天的耗氧率显著高于夜间耗氧率,白天12:00~14:00最高,平均耗氧率为(0.195 8±0.037)mg/(g.h),夜间22:00~24:00最低,平均耗氧率为(0.145 9±0.029)mg/(g.h)。测得1龄大鳞鲃在水温26~32℃时的窒息点为0.180 5~0.525 2 mg/L,2龄大鳞鲃的窒息点为0.292 1~0.588 8 mg/L。  相似文献   

18.
以文蛤(Meretrix petechialis)为实验对象,采用实验室静水法和间歇式呼吸测量法,通过测定摄食率、耗氧率、排粪率、排氨率等生理参数,研究了不同水温下不同规格文蛤的生理代谢情况。结果显示:供试文蛤的摄食率、排氨率、排粪率、耗氧率分别在25~30、20~30、15~20、35℃存在最大值。随水温升高,文蛤摄食率和排氨率先增加后下降,而排粪率逐渐降低,耗氧率逐渐升高。实验条件下,大、中、小规格的文蛤(壳长范围30~46 mm)摄食率为0.015~0.043 mg·g~(-1)·h~(-1),排氨率为1.26~135.25μg·g~(-1)·h~(-1),排粪率为2.173~15.908μg·g~(-1)·h~(-1),耗氧率为0.290~1.780 mg·g~(-1)·h~(-1)。研究结果可为探明文蛤在不同季节的生理代谢规)律、指导文蛤养殖产业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为明确苦葛皂苷对福寿螺呼吸代谢的影响,测定了不同苦葛皂苷质量浓度、不同水体培养温度和不同螺质量下苦葛皂苷处理与未处理正常福寿螺(对照)耗氧率、排氨率及氧氮比的差异。结果表明:苦葛皂苷处理组福寿螺的耗氧率及排氨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在水温28℃、苦葛皂苷质量浓度40 mg/L条件下,处理组福寿螺的耗氧率、排氨率分别为0.19、0.02 mg/(g·h),而对照组高达0.88、0.07 mg/(g·h);苦葛皂苷处理组福寿螺的氧氮比值显著降低,说明福寿螺代谢方式发生改变,由以蛋白质及脂肪和糖类共同代谢转向以蛋白质代谢为主。本研究结果揭示了苦葛皂苷的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降低福寿螺的呼吸代谢水平,抑制脂肪和糖类代谢能力,迫使福寿螺通过增加蛋白质代谢进行免疫应激,最终导致螺体能量供应不足而中毒死亡。  相似文献   

20.
对克氏原螯虾(Procambrus clarkii)的耗氧率、二氧化碳排出率及氨氮排泄率进行了测定,并研究了能源物质的供能比.结果表明,体重(22.25±14.35) g的克氏原螯虾在水温(20.0±0.5) ℃时,耗氧率为(0.191±0.081) mg*g-1*h-1,CO2排出率为(0.207±0.085) mg*g-1*h-1,NH3-N排泄率为(0.669±0.199) μg*g-1*h-1,能耗率为(2.94±1.19) J*g-1*h-1;试验虾代谢中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脂肪提供的能量比为2.7∶29.9∶67.4;耗氧率(R0)与体重(m)负相关,关系式为R0/( mg*g-1*h-1)=1.356 5(m/g)-0.688 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