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近年来,在不合理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的共同作用下,若尔盖地区高寒草甸沙化日趋严重,草地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土壤承载着植物、微生物和土壤动物等的生命活动,研究其理化性质、酶活性及二者的关系对草地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恢复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在若尔盖地区沙化草地设置样地,收集植物群落信息、采集土壤样品、分析土壤理化性质和酶活性,探讨不同沙化梯度下高寒退化草地的土壤理化性质和酶活性动态特征及其之间关系。结果发现:随着沙化程度的加剧,土壤容重、pH和碱性磷酸酶活性呈增加趋势,土壤6种营养元素(有机碳、全碳、速效氮、全氮、速效磷和全磷)及脲酶、木质素过氧化物酶、β-葡萄糖苷酶和N-乙酰-β-D-葡萄糖苷酶呈递减趋势;土壤pH与碱性磷酸酶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与木质素过氧化物酶、β-葡萄糖苷酶和N-乙酰-β-D-葡萄糖苷酶均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0.01)。碱性磷酸酶与木质素过氧化物酶和β-葡萄糖苷酶均呈显著线性负相关关系(P0.01,R~2=0.27;P0.05,R~2=0.17),碱性磷酸酶活性的增加对木质素过氧化物酶和β-葡萄糖苷酶有一定的抑制效应。木质素过氧化物酶与β-葡萄糖苷酶和N-乙酰-β-D-葡萄糖苷酶均呈显著线性正相关关系(P0.01, R~2=0.59;P0.01,R~2=0.26),木质素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增加对β-葡萄糖苷酶和N-乙酰-β-D-葡萄糖苷酶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它们之间存在一定的协同关系。该研究为进一步探索若尔盖地区草地沙化土壤酶活性机理提供了科学依据和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β-葡萄糖苷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综述了β-葡萄糖苷酶的分类、分布、理化性质及其水解糖苷机制,以及国内外对β-葡萄糖苷酶分子生物学的研究情况。  相似文献   

3.
以牛副性腺部分纯化的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为材料,以对硝基苯-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pNP-NAG)为底物,研究酶催化底物水解的反应动力学。结果表明:牛副性腺NAGase的最适pH为5.5,在pH3.0~7.6区域内活力较稳定,而在pH7.6能很快失活;最适温度为55℃。在50℃以下处理30min,酶活力保持稳定,高于50℃酶稳定性较差。酶促反应动力学符合米氏双曲线方程,测得米氏常数Km为0.48mmol/L,最大反应速度Vm为19.73umol/(L·min)。酶催化pNP-NAG水解反应的活化能为69.77kJ/mol。  相似文献   

4.
β-葡萄糖苷酶是纤维素酶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水解结合于末端、非还原性的β-D一糖苷键,释放葡萄糖和相应的配基,其活力高低及稳定性直接影响纤维素酶的作用效果。本文对该酶的稳定性进行研究,为饲料酶制剂的生产和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黑曲霉β-葡萄糖苷酶水解大豆异黄酮的最佳参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试验采用三因素五水平二次回归通用旋转组合设计方法对黑曲霉β-葡萄糖苷酶水解大豆异黄酮的条件进行研究。建立了水解后游离型苷元含量与时间、温度、酶量之间的数学模型;并获得最佳水解条件:水解时间5.3 h,水解温度55.4℃,酶量68.7 U/g。  相似文献   

6.
本文采用高校液相测定了福寿胶囊中2,3,5,4’-四羟基二苯乙烯-2-O-β-D-葡萄糖苷的含量,固定相为:YMCC18色谱柱(4.6*250*5μm),乙腈一水(15:85)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322nm;2,3,5,4’-四羟基二苯乙烯-2-O-β-D-葡萄糖苷在4~32μg·mL-1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2,3,5,4’-四羟基二苯乙烯-2-O-β-D-葡萄糖苷的平均回收率为99.3%。本方法是一种简便、准确,可用于福寿胶囊含量的测定。  相似文献   

7.
桑叶次生代谢产物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通过色谱分离与波谱鉴定,对桑叶次生代谢产物进行了研究。分离并鉴定了10个化合物:5,7-二羟基香豆素-7-O-β-D-吡喃葡萄糖苷(5,7-d ihydroxycoum arin-7-O--βD-glucopyranoside,1);5,2,′4′-三羟基黄酮-7-O-β-D-吡喃葡萄糖苷(5,2,′4-′trihydroxyflavone-7-O--βD-glucopyranoside,2);东莨菪苷(scopolin,3);丁二酸(butaned ioic,4);3,4-二羟基苯甲酸(3,4-d ihydroxybenzoic ac id,5);山柰酚-3-O-(6″-O-2-丁烯酰)-β-D-吡喃葡萄糖苷[kaempferol-3-O-(6″-O-2-butenoyl)--βD-glucopyranoside,6];山柰酚-3,7-二-O-β-D-吡喃葡萄糖苷(kaempferol-3,7-d i-O--βD-glucopyr-anoside,7);尿嘧啶(urid ine,8);胸腺嘧啶(thym ine,9);D-半乳糖醇(D-galactitol,10)。其中化合物5-10为首次从桑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2为新天然产物;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  相似文献   

8.
研究旨在筛选具有优良特性的β-葡萄糖苷酶产生菌,为微生物β-葡萄糖苷酶制剂的开发提供理论依据。研究以微晶纤维素为唯一碳源,从海南省东寨港红树林腐殖层土壤中筛选到一株β-葡萄糖苷酶高产菌J1,鉴定为聚多曲霉(Aspergillus sydowii)。研究发现聚多曲霉J1在以葡萄糖为唯一碳源条件下可以产β-葡萄糖苷酶,故对β-葡萄糖苷酶的性质进行了探讨,并采用响应面法在摇瓶发酵水平对聚多曲霉J1产β-葡萄糖苷酶的发酵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该酶的最适反应温度和最适反应pH分别为60℃和5.0,葡萄糖抑制常数IC50高达178.5 mmol/L;通过响应面法获得该菌的最佳产酶条件为碳源浓度1%、氮源浓度0.5%、pH 8.05、接种量5.02×106个/mL,培养温度28.7℃,摇床转速160 r/min,装液量100 mL/250 mL,该条件下酶活达3.37 U/mL,较优化前酶活提高了333.6%。聚多曲霉分泌的β-葡萄糖苷酶具有较好的葡萄糖耐受性,在饲用酶制剂方面的应用具有较大潜力。  相似文献   

9.
纤维素酶是具有纤维素降解能力酶的总称.包括葡聚糖内切酶、葡聚糖外切酶或纤维二糖酶和β-葡萄糖苷酶,只有这三种酶共同存在并协同作用才能完成对纤维素晶体的水解过程(Irwin等,1993年),在单胃动物上的应用较为广泛。近年来,纤维素酶逐渐被应用于奶牛生产中,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由于酶制剂在反刍动物上的作用机制并不甚清楚,利用效果不稳定。本文综述了国内外纤维素酶在奶牛生产上的最新进展。  相似文献   

10.
《中国蜂业》2016,(8):12-15
采用柱色谱分离纯化技术,从仿生油菜蜂花粉经微波提取后的乙醇提取物中分离纯化鉴定出12个化合物。经UV,IR,MS和NMR鉴定为豆甾醇(stigmasterol)、β-谷甾醇(β-sitost-erol)、胡萝卜苷(daucosterol)、十六烷酸(palmitic acid)、癸烷(decane)、亚油酸(linoeic acid)、芦丁(Rutin)、槲皮素(quercetin)、木犀草素(luteolin)、山奈酚(kaempferol)、山柰酚-3-O-β-D-葡萄糖(2-1)-β-D-葡萄糖苷(kaemferol-3-O-β-D-glucosyl-(2-1)-β-D-glucoside)、槲皮素-3-O-β-D-葡萄糖(2→1)-β-D-葡萄糖苷/quercetin-3-O-β-D-glucosyl-(2-1)-β-D-glucoside。其中从仿生油菜蜂花粉分离鉴定出的各化合物与从油菜蜂花粉中分离得到的基本相同。  相似文献   

11.
文章运用文献分析方法,综述了藏药熏倒牛主要活性成分及含量的研究进展,结果显示,国内外研究者从藏药熏倒牛中已分离鉴定出黄酮类、苯丙素类等7类化合物105种,其中主要活性物质有β-石竹烯、甘香稀、β-榄香酮、2-(3′,4′-dihydroxy-phenyl)-1,3-benzodioxole-5-aldehyde、木犀草素、伞形花内酯-7-O-β-D-葡萄糖苷、槲皮素、伞形花内酯、山羊豆碱、槲皮素-3-O-β-D-葡萄糖苷、5,7,3′-三羟基-8,4′,5′三甲氧基黄酮、木犀草素-7-葡萄糖苷、β-谷甾醇等13种。研究者通过MCI柱色谱、Sephadex LH-20柱色谱、HPLC分离等技术,测定了伞形花内酯-7-O-β-D-葡萄糖苷、2-(3′,4′-dihydroxy-phenyl)-1,3-benzodioxole-5-aldehyde、β-石竹烯、木犀草素等10种主要活性物质的含量。截止目前,藏药熏倒牛药材化学质量控制标准尚未建立,对具体靶向活性成分及药理作用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2.
β-甘露聚糖酶是水解以β-1,4-D-吡喃甘露糖为主链的甘露寡糖、甘露多糖的内切水解酶。β-甘露聚糖酶能够消除β-甘露聚糖的抗营养作用,在动物饲粮中添加β-甘露聚糖酶能够促进饲料转化效率、提高机体免疫机能。本文从β-甘露聚糖酶的来源、提纯方法、酶学性质、作用机理及应用等方面,对β-甘露聚糖酶做一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13.
为提高纤维素的利用率,寻找到安全性能好、产酶效率高的菌株添加剂添加到饲料中,以提升动物对饲料的利用率,从牦牛瘤胃中分离高产纤维素酶菌株,进行16S rDNA的鉴定,并探究其在不同温度、pH、接种量和发酵阶段产内切型-β-葡聚糖酶、外切型-β-葡聚糖酶、β-葡萄糖苷酶的特性。结果表明:通过形态学鉴定以及16S rDNA基因序列测定,最终确定高产菌株M1为克雷伯氏菌(Klebsiella oxytoca)。M1产内切型-β-葡聚糖酶活性大于外切型-β-葡聚糖酶、β-葡萄糖苷酶;M1在35℃、pH为7、接种量为2%的条件下产内切型-β-葡聚糖酶的效率最高,在30℃、pH为6、接种量为2%的条件下产外切型-β-葡聚糖酶的效率最高,在30℃、pH为6、接种量为1%条件下产β-葡萄糖苷酶的效率最高;在M1生长过程中,先产生了β-葡萄糖苷酶,其次是外切型-β-葡聚糖酶、内切型-β-葡聚糖酶,并且外切酶活性远远大于内切酶和β-葡萄糖苷酶活性。  相似文献   

14.
在筛选β-葡萄糖苷酶高产菌株过程中用京尼平甙作底物来测定β-葡萄糖苷酶的活力,在对产物进行显色时,具有显色稳定、重现性好、试剂价格较低等优点。通过水杨苷法作葡萄糖标准曲线,能得到相对酶活与绝对酶活的换算公式,进而得到绝对酶活。实验采用京尼平甙作底物来测定β-葡萄糖苷酶的活力,即京尼平甙法,并从实验室保藏菌和豆豉分离菌中筛选出一株适合β-葡萄糖苷酶产量高的菌株O3。  相似文献   

15.
β-葡萄糖苷酶作为纤维素彻底降解为葡萄糖的关键酶,被广泛运用于饲料、食品和生物燃料等行业。然而,许多菌株分泌的胞外β-葡萄糖苷酶活性低且热稳定性差,限制了其在纤维素生物质降解中的应用。本研究使用稻草秸秆作为碳源诱导菌株Aspergillus sp.DLCS-F18分泌胞外β-葡萄糖苷酶。结果表明:其最适反应pH和温度分别为4.0和60℃,在55℃和60℃下,孵育120 min后仍能保持95%以上的相对活性。此外,其表现出对金属离子的耐受性,在10 mmol/L的Ni2+、Co2+、Pb2+和Cu2+存在时,仍保持75%以上的相对活性,发酵96 h达到最高活性(2.5±0.1)U/mL。以上结果表明Aspergillus sp.DLCS-F18胞外β-葡萄糖苷酶为嗜热嗜酸β-葡萄糖苷酶,有较强的热稳定性,且产酶周期短。这预示着其在食品、饲料和纤维素乙醇生产方面有重要的潜在运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纤维素酶的分子生物学与基因工程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燕  张宏福  孙哲 《饲料工业》2007,28(18):11-14
<正>1纤维素酶系纤维素酶系是指能降解纤维素产生葡萄糖的一组酶的总称。大量试验研究表明,纤维素完全降解至少需3类酶系:内切葡聚糖酶(endo-1,4-β-D-glucanase,EC 3.2.1.4),来自真菌的简称为EG,来自细菌的简称为Cen;外切葡聚糖酶(exo-1,4-β-D-glucanase,EC 3.2.1.91),来自真菌的简称为CBH,来自细菌的简称为Cex;β-葡萄糖苷酶(β-1,4-glucosidase,EC 3.2.1.21),简称BG。纤维素酶水解纤维素是这3个组分协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大豆异黄酮具有广泛的营养学价值和健康保健等作用,但大豆及其加工制品中以糖苷形式存在的大豆异黄酮不利于人体的消化吸收,难以发挥其生物保健作用。从β-葡萄糖苷酶生物转化大豆异黄酮糖苷、产β-葡萄糖苷酶菌株的筛选及大豆异黄酮的保健功能等方面进行综述,旨在为深入探讨研究β-葡萄糖苷酶及大豆异黄酮的转化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8.
β-内酰胺酶是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的细菌分泌的一种胞外酶,该酶可选择性分解牛奶中残留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通过水解使β-内酰胺环打开而失去抗菌活性,类型众多,底物不同,特性各异。β-内酰胺酶包括以下几种:(1)青霉素酶,主要水解青霉素类,能被克拉维酸抑制;(2)头孢菌素酶,能水解头孢菌素,但对青霉素水解作用很弱,  相似文献   

19.
《饲料与畜牧》2008,(3):57-57
纤维素酶是一种重要的酶产品,是一种复合酶,主要由外切β-葡聚糖酶、内切β-葡聚糖酶和β-葡萄糖苷酶等组成,还有很高活力的木聚糖酶活力。  相似文献   

20.
1 材料与方法 1.1 酶 碳水化合物复合酶(CS)由韩国首尔Easy Bio System公司提供.CS由40%黑曲霉(PRL 2315)和米曲霉(ATCC 66222)发酵产物和60%脱水大麦芽组成.主要酶种包括,α-1,6-半乳糖苷酶、β-1,4-甘露聚糖酶和β-1,4-甘露糖苷酶.还有少量的β-葡萄糖苷酶、纤维二糖酶、木聚糖酶、阿拉伯糖苷酶和α-葡萄糖苷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