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茶树的碳氮代谢与施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总结了作者近十年来对茶树碳氮代谢及茶园施肥的研究,表明茶树碳氮量的年变化为秋后逐步在根部积累至翌年春季茶芽萌动前达到高峰;春季开始后由于大量再利用而下降至春茶将结束时达最低水平。深秋施肥可显著地促进冬季和早春的光合作用,加速冬季光合产物向根部转运,保持越冬叶较高的光合产物水平,供翌年春芽萌发所需。深秋施肥,不但提高了产量,也改善了春茶的品质。不同氮素化肥对茶叶产量的效益依次为碳铵>硫铵≈尿素>氨水>氯铵。化肥配施有机肥可提高茶叶产量和品质,研究还对茶园的合理用肥量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
毛豆,俗称菜用大豆,属豆科植物,系收获籽粒饱满而尚未老熟的青豆,其根系与根瘤菌共生固氮,在整个生长周期吸收的氮素营养较钾素营养少。然而,根据我们调查,人们在毛豆施肥上普遍存在两种相反的施肥技术,或者施氮不足、或者施氮过量,养分配比不平衡。为探索毛豆优质、高产栽培施肥技术,我们开展了毛豆氮、磷、钾及中微量元素的配方施肥技术试验。现将试验情况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3.
为了给富硒茶产区提供高效优质安全的施肥措施,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有机肥配施磷、钾肥(O1-O6),单施有机肥(O7、O8),尿素配施磷、钾肥(U1-U6),单施尿素(U7、U8)对富硒茶园茶叶硒含量、养分和品质的影响。结果显示,不同施肥处理明显提高了春、夏季茶叶中有机硒的含量,且春茶有机硒含量高于夏茶,有机肥配施处理茶叶中有机硒含量高,两季茶叶均为O6处理提高最明显,含量分别为0.158 mg/kg和0.116 mg/kg,比常规施肥处理提升了62.12%和67.32%。氮、磷、钾含量总体表现为春茶>夏茶,O6处理春茶氮、磷、钾含量最高,较常规施肥处理分别增加了22.34%、59.18%和17.36%。有机肥配施处理对富硒茶园春茶品质、不同施肥处理对夏茶品质起到了明显的改善作用,茶叶酚氨比整体表现为春茶低,夏茶高,O6处理春茶酚氨比最小,较常规施肥处理降低了15.60%。回归分析表明,春季磷肥施用量对春茶有机硒含量有显著影响,春、夏季氮肥施用量对夏茶有机硒含量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4.
荣选油菜高产施氮技术研究王维国韩庆保李庆生成强生王玉林(盐城农校建湖224731)油菜的高产施氮技术包括合理的肥料运筹和施氮量两个方面,前者已多见报道[1]。本文着重对不同施氮量与油菜生长及产量的关系进行探讨,以进一步明确优质油菜的高产施肥技术及其理...  相似文献   

5.
施氮量对全膜双垄沟播玉米经济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优化旱作区玉米施肥技术,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对缓释氮肥和常规氮肥不同用量和施用时期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施N 75~225 kg/hm2时,同一施氮水平下,缓释氮一次性基施的效果明显优于常规氮肥2次施肥,产量随施氮量增加而呈先增后减趋势。在300 kg/hm2高施氮量下,常规施肥大喇叭口期追施具有明显的优势,较不施肥处理增产119.0%,缓释氮处理玉米产量有所下降。综合考虑,缓释氮一次性基施省工省时,符合半干旱区全膜双垄沟播玉米生产实际。  相似文献   

6.
施氮次数及施氮量对青椒养分吸收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温室栽培试验,研究了施肥灌溉时施氮次数及施氮量对青椒养分(N,P,K)吸收行为的影响。综合分析了作物体的总吸氮量,不同部位(叶,茎,果实)的吸氮量,施氮次数及施氮量对P和K总吸收量的影响以及不同处理下的氮肥利用率,结果表明,在施肥灌溉条件下多次,少量施氮对青椒养分吸收最为有利。  相似文献   

7.
每年茶叶生产以春季茶叶产量最高,占全年60%,产值占80%以上,各种名优茶高档茶都出自春茶,因此,在稳定和提高茶叶全年产量的同时,重视春茶生产,提高春茶产量是茶农增加收入的重要途径。一般来讲,可采取以下有效措施: 一、秋季奠定基础,重施有机肥,提早封园 深耕施基肥的时间应由10月下旬提前到10月上旬,提早施基肥,使基肥在当年秋冬季就开始为茶树利用,为第二年营养芽的发育  相似文献   

8.
本试验采用渗滤池技术,研究硝态氮的移动与氮肥不同用量、不同品种、施肥方式及配比条件下的关系。结果表明,施氮肥7天后,即有硝态氮的移动。其移植动量随施肥量的增加而增加,不同品种、施肥方式也有差异但不明显。氮肥与磷钾及有机肥配施,可明显养活硝态氮的移动。  相似文献   

9.
林瑛  李秀 《青海农林科技》1999,(3):55-56,44
对不同区域土壤有机质,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测定分析,提出麦类作物平衡施肥的技术原则是有机无机相结合,坚持合理的麦-豆(油,薯)轮作制,平衡土壤养分;根据土壤养分含量及气候特征,合理增施氮磷肥,补施钾肥,采用分层施肥,沟播等施肥技术,提高肥料利用率。  相似文献   

10.
水稻高产优质氮肥施用技术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合理施用氮肥是水稻高产施肥的中心环节。为了在引黄水稻区找出一套适宜的施氮技术,自1984年以来,我们以试验示范水稻氮调技术为主要内容,对引黄灌区生产中常用的施氮技术进行了试验研究,现简结如下:  相似文献   

11.
旱地麦田分次施氮、施肥水平及肥料品种对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山西临汾采用小区试验法研究了旱地麦田分次施氮、施肥水平及不同肥料品种对小麦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降水正常年型条件下,中、高施肥水平的分次施氮(氮素底施与追施相结合)与一次施氮(氮素全部底施)的产量间无差异,但其产量为氮素50%底施>70%底施>100%底施;不同肥料品种的中、高施肥水平的产量均值不存在差异;分次施氮、一次施氮及不同肥料品种的各施肥水平处理间存在差异,均随施肥水平(N0P0-N202.5P162)的提高其产量在增加。该项研究为旱地小麦施肥模式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施肥措施对旱地小麦产量与土壤硝态氮残留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明确不同施肥措施在旱地小麦生产上的作用及最佳肥料施用技术,在山西洪洞县进行了4种施肥措施(农户施肥、测控施肥、有机肥无机肥配施和菌肥无机肥配施)条件下的田间试验,研究了其对土壤硝态氮残留、肥料残留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有机肥无机肥配施与菌肥无机肥配施这2种施肥措施显著提高了小麦的生物产量和经济产量;小麦生长的土壤硝态氮当季残留主要分布在土层的0~100 cm,且在各施肥措施下其大小顺序为:农户施肥测控施肥有机肥无机肥配施菌肥无机肥配施,测控施肥、有机肥无机肥配施及菌肥无机肥配施措施下土壤的当季硝态氮残留分别比农户施肥降低了19%,48%和55%;同时,0~200 cm土层来源于农户施肥、测控施肥、有机肥无机肥配施、菌肥无机肥配施当季肥料的硝态氮残留率分别为35.87%,31.41%,22.93%和18.26%。菌肥无机肥配施、有机肥无机肥配施处理下可以显著提高小麦的产量和N肥利用率,并且可明显降低土壤中硝态氮的残留,因此,这2种施肥措施适宜在旱作小麦种植区大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连续5年进行不施肥、单施化肥和有机一无机肥配施对灰黄泥田地力变化及施肥效应定位监测。结果表明:不施肥区土壤生产能力逐年下降;有机——无机肥配施区早期的稻谷产量与单施化肥区的相差无几,随着种植年限延长,配施区表现出增产趋势。不施肥处理土壤全氮、有机质含量有所下降,而速效磷、钾含量急剧下降到缺乏水平;单施化肥区土壤全氮、有机质、有效磷、阳离子代换量都有所降低;有机——无机肥配施则提高了土壤全氮、有机质、有效磷、缓效钾含量及阳离子代换量,提高了土壤肥力。两个施肥处理全磷贮量都大幅度提高。  相似文献   

14.
为比较不同灌溉和施肥方式对水稻水分利用率、氮肥利用率、稻米品质和经济效益的影响,开展了不同灌溉方式(沟灌和水肥一体化)及施肥方式对水稻效益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试验,较为全面地分析了不同施肥方式下稻田应用水肥一体化技术的效益。结果表明,稻田应用水肥一体化技术可有效节水,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可达0.95~0.97。在氮肥利用率方面,当施氮量低于一定值时,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氮肥利用率提高;当施氮量过高(270 kg/hm2)时,氮肥利用率降低,会对水稻产量造成不利影响;在施氮量为189 kg/hm2时,全部肥料作基肥一次性施用,氮肥利用率最大。综合分析成本、产值情况可知,在施氮量为189 kg/hm2时,产值增加明显,能明显提高水稻收益,如采用全部肥料作基肥一次性施用技术,可进一步提高水稻品质,有利于增加收益。综上,在本试验中,运用水肥一体化技术,施氮量控制为189 kg/hm2且全部肥料作基肥一次性施用是提高水稻效益的最佳种植模式。  相似文献   

15.
通过多年大量小麦“3414”田间试验、不同施氮量及不同生育期合理运筹氮肥试验及大田示范、推广验证,确定了小麦不同产量水平需肥规律、肥料利用率、土壤供肥量、施氮量和运筹技术,集成了小麦高产及养分高效管理技术体系,为区域小麦土壤诊断、分区施肥指导、精确量化施肥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本试验研究了水稻"三控"施肥技术氮肥调减施氮量及施肥时期对水稻产量、病虫害发生及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水稻"三控"施肥技术调减施氮量,减少基蘖肥比例和推迟分蘖肥施用时期,能有效地控制苗峰,提高成穗率,增加穗粒数,提高结实率,减轻病虫害的发生,达到增产增收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文章探索根据肥料品种、施肥目的,选择施肥时间和施肥方法。如采取推进机械化施肥、推广水肥一体化、推广适期施肥技术。同时,根据减氮、控磷、稳钾,补微量元素的施肥原则,宜采用周期性深耕和保护性耕作、实施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推广玉米种、肥同播等技术,以提高施肥效率。  相似文献   

18.
施氮时期对小麦不同种籽粒蛋白质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通过两年对普通小麦小偃6号和小偃107、硬粒小麦4286,在播前、返青、拔节和抽穗4个关键时期施氮,研究了小麦籽粒粗蛋白含量及其组分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施氮对普通小麦的调节效应大于硬粒小麦。随施氮时期推迟,各品种蛋白质含量呈递增趋势,但增程度不同。蛋白质组分中清蛋白和谷蛋白随施肥时期推后,呈递增趋势,但球蛋白以拔节期施肥含量最高,醇溶蛋白以拔节期或返青期施肥含量最高。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提出了克丰一号春小麦亩产200~325公斤产量所需氮、磷、钾量(不包括根系)。在淤积土上种植亩施氮5公斤,种肥施五氧化二磷5公斤,三叶期追氮肥5公斤,是实现亩产300公斤水平的高产经济施肥技术。  相似文献   

20.
施肥方式对榉树容器苗养分承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不同施肥方式和施氮量对榉树容器苗养分承载的影响,以期为榉树容器苗的高效培育提供依据。[方法]以榉树容器苗为试验材料,设置不施肥(CK)、传统施肥(施氮总量为1 000、1 500、2 000、4 000 mg·株-1)和指数施肥(施氮总量为1 000、1 500、2 000、4 000 mg·株-1)共9个处理。分别测定不同施肥处理榉树容器苗的氮、磷、钾养分含量。[结果]两种施肥方式均显著促进了榉树容器苗生物量积累、氮含量以及各养分积累量的增加。指数施肥各处理茎和叶氮含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逐渐增加;磷、钾含量大多先增后减,并以施氮总量2 000 mg·株-1处理最高。榉树容器苗各器官氮含量大小依次为:叶根茎,磷、钾含量大小依次为:根叶茎。榉树容器苗养分积累量以指数施肥施氮总量2 000 mg·株-1处理最高,氮、磷、钾积累量分别为1 714.84、106.82和302.02 mg·株-1,分别是传统施肥处理的1.28~1.84、1.18~2.21和1.21~2.18倍。[结论]两种施肥方式施用效果都比CK有一定程度的提高,指数施肥效果优于传统施肥,并以指数施肥施氮总量2 000 mg·株-1最有利于榉树容器苗养分承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