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7 毫秒
1.
建筑环境对建筑行业、城市环境而言,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和作用。本文在针对建筑环境绿化景观设计与植物配置进行分析和研究的时候,将建筑环境分类、植物景观对建筑环境产生的作用作为出发点,对建筑环境绿化景观设计过程中所要遵循的原则进行分析,提出与实际情况相符合,并且具有科学性、合理性的植物配置方案。  相似文献   

2.
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专业是农业工程类的主干专业之一.以河南农业大学的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专业教学改革为例,分别从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模式、教学改革思路、主干学科与核心课程、实践教学环节、课程教材体系建设、教学改革体会等方面介绍专业教学改革中的实践与探索.  相似文献   

3.
简单的叙述了绿色建筑的概念,它与环境、能源的关系以及我国绿色建筑面临的问题和解决方案。绿色建筑与我们的生活将形影不离,它来源于我们对环境的保护和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它的技术发展和综合评估也是我们关心的问题。通过对这些问题的了解,希望我们对绿色建筑多一些认识以及绿色建筑与环境和能源之间的关系,也更加重视它。  相似文献   

4.
建筑与城市景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解文峰  程勇  黄玉梅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0):4763-4764
通过对建筑与城市景观的剖析,阐述了建筑与城市景观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参照、相互协调的关系,为实现建筑组群、建筑单体与城市景观环境共生融合,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5.
针对安徽农业大学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专业本科人才培养在实行学分制后所面临的挑战和暴露出幕的问题,探讨了学分制下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专业本科人才的培养模式,为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专业本科人才的培养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每一个事物都不是单独存在的个体,必须联系周围的事物,建筑设计也不例外。一个好的建筑必须将王昊,长江大学文理学院,建筑与设计系周边的环境考虑进去,例如一棵树、一条路、一条河等等,都是需要在建筑前期放进去考虑的因素。建筑与环境的融合,可以说是人居环境的最高境界,也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典范。只有将环境考虑到建筑设计中,才能营造出舒适而又理想的居住环境。本文就从建筑设计与周边环境的关系进行出发,探讨两者之间和谐共融的方法,寻求它们之间的最大公约数,使建筑能与周边的环境达到和谐共生。  相似文献   

7.
植物配置在建筑环境中应用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竹丽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2):3539-3540
在建筑环境中合理地配置绿化植物,不仅可以柔化其生硬且呆板的线条,丰富建筑的表现力,还可美化城市环境,改善人居条件,提高生活质量.在阐述建筑环境绿化的基础上,对建筑环境中植物配置的应用进行了总结与分析.  相似文献   

8.
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专业是农业工程类的主干专业之一,以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的,分别从课内实验、实习和设计环节的教学设计和实施等方面进行分析,提出新建本科院校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完善措施.  相似文献   

9.
随着经济的发展,建筑设计开始与环境、文化结合紧密,生态节能,造型优美,注重观景与景观和谐等因素.过往园林设计专业与建筑设计专业彼此孤立的现象越来越少,融合建筑、规划、景观设计的理论与方法的建筑设计,使其互为补充,互为支撑.立足于人文科学角度,阐述了景观建筑与建筑景观的异同,并从构成、类型、特征的角度对二者进行比较分析,最大程度实现建筑与景观的和谐统一,能够创造最完整的环境系统,这将是建筑与景观设计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0.
从环境、建筑与技术的协调统一,功能与空间的协调统一,文化、技术与艺术的协调统一三方面入手,对世博园中世界名花园的景观进行了综合的艺术构思与分析,使这一设计很好地适应了世博园的景观环境,实现了建筑、技术、艺术与环境的完美结合.  相似文献   

11.
龙玉杰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3):1601-1603
比较并分析了黔东南苗侗村寨传统民居建筑的异同,指出地理环境造就了苗侗民居在外部形态、构架体系、建筑材料等方面存在相同或相似之处,而文化差异则使苗侗民居在历史起源、村落布局、平面空间序列、生活居住层面、过渡空间、公共交往空间方面各具特征性。在此基础上,指出苗侗文化的相互渗透使其传统民居建筑相互取长补短,形成了新的建筑文化体系。强调住宅的室内外环境的适居性、安全性和舒适性的重要意义,并指明创造与环境相协调并且充分体现民族特色的建筑形式将是未来民族建筑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国内外农村建设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的总结,并结合当前海南农村存在的缺乏规划,环境污染严重,基础设施不完善,建筑混乱无特色等问题,提出海南新农村建设的思路:规划科学化,环境无污化,道路规范化,建筑风格化,景观艺术化。  相似文献   

13.
生态餐厅是近几年才兴起的一种新的餐饮模式,它一改传统的单一建筑模式,而是将建筑、景观、园林、园艺等有效结合,营造出一种全新的生态自然景观环境;本文就延庆润泽生态园生态餐厅在规划分区、景观营造及植物配置等方面进行了总体设计,设计方案获得通过并于今年完成施工投入运营。  相似文献   

14.
园林建筑小品与构景要素配置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静波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5):2682-2684
从园林建筑小品的基本要素入手,探讨了各种景观场景中的园林建筑小品与植物、石、水、环境等的搭配艺术,旨在为城市园林规划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5.
韩春晓  任俊卿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9):18026-18028
分析了固新古镇的特色及价值,突出介绍了其极富特色的民居建筑、北方城堡式古建筑群、富有特色的历史街巷、源远流长的古槐文化、冀南庙宇文化以及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指出固新文化保护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于新老民居建筑混杂,历史环境遭到破坏。公共服务设施、基础设施落后,民俗文化的生态空间逐步萎缩。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古镇保护应遵循原真性、整体性、可读性、永续性的原则,探讨了固新古镇的保护对策与措施,重点强调对建筑的保护与整治,并对历史建筑进行建档与挂牌保护,保护古镇街巷并改造基础设施建设,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积极倡导公众参与并提高其保护意识,以保护和延续历史文脉,使其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得以传承和升华。  相似文献   

16.
徐慧宁  李云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3):7084-7086
21世纪以来,广西的小城镇建设步伐明显加快且初具规模,但仍存在"老镇缺保护,新镇求统一,地域文化没挖掘,城镇风貌少特色"的问题。针对这一现象,笔者分析了广西小城镇整体风貌设计较为成功的岑豆新村、兴安县、阳朔东岭的实际案例,发现其建筑中均体现出浓郁的传统民居元素、地方民居特点和特色民居文化,总结出"传统是小城镇风貌塑造的源泉、创新是小城镇发展的基础、文化是小城镇风貌升华的核心"的广西小城镇风貌塑造经验。笔者认为只有充分挖掘地域建筑文化特色、结合地区旅游产业发展、调动居民改造积极性,才能将传统建筑与现代建筑融合,突出地方风格和民族特色,营造优美、舒适、和谐的居住氛围,再现和延续小城镇的整体地域风貌特色,使小城镇具备综合竞争力和强大生命力。  相似文献   

17.
绵刺是蔷薇科绵刺属植物,为阿拉善荒漠区特有植物。其具有独特的克隆生长构型,即同一植株同时具有两种典型的克隆生长构型;游击型克隆生长构型和密集型克隆生长构型,而成为研究克隆种群生态学代表性的材料。由于绵刺生存环境中资源异质性的广泛存在和干扰的随机发生,因而在不同的生态条件下两种克隆生长构型是可塑的,这种可塑性是绵刺对环境资源利用最优的进化对策。本文对不同干扰和不同资源的方差分析,得出绵刺在适应环境中所表现的觅食行为和风险分摊等生态对策,并对游击型和密集型及资源利用方式的定义进行修改和完善。  相似文献   

18.
苏州市雨水利用规划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怡  黄天寅  袁旭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1):19255-19257
结合苏州市的自然地理环境,介绍了其水资源现状,以及苏州市的雨水收集体系及其水质,以工业园区的青少年活动中心、工业园区中新生态馆、苏州农校、金阊区蔬菜园艺场为例,考察了苏州市的雨水利用现状,并且阐释了苏州市雨水利用的法律法规保障。在此基础上探讨苏州市雨水利用规划,分析了广场雨水利用规划,市政道路雨水利用项目,住宅小区、公用建筑、生态公园雨水利用项目,滨河、滨湖带的补充景观水的利用实施方案,以及生态农地建设。以期通过逐步推行雨水利用制度,逐年减少雨洪对苏州市的威胁,削减雨水污染负荷,改善苏州市水体环境,进一步缓解对优质水资源的需求压力。  相似文献   

19.
集成GIS组件式二次开发技术和数据库技术,以定位监测点的生态环境、土壤养分、烟叶产质量等数据为基础,建立了湖南省植烟土壤长期定位监测数据库和信息系统。这对于掌握湖南省植烟土壤质量的长期动态变化规律具有重要意义。文章着重介绍了数据库的建立、系统体系结构和主要功能,提出了应从监测时间的持久性、范围的宽广性、技术的创新性三方面继续加强研究。  相似文献   

20.
屋顶花园的本土化设计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梅小清  吴鹏  黄筱 《安徽农业科学》2011,(17):10516-10517
对屋顶花园的本土化设计与建造进行了研究。从屋顶花园的历史出发,总结了屋顶花园的发展现状。认为屋顶花园不仅可以提供公共休憩空间,实现建筑的隔热保温、隔音降噪,达到储水、减轻城市排水系统压力的作用,更能美化环境,改变局部气候,丰富我国城市空间中的俯仰景观,补偿地面绿化面积不足,改善生态质量。最后提出屋顶花园的设计原则,包括:①增强安全意识,注重屋顶载荷设计;②强调生态使用,注重绿化覆盖率;③彰显艺术特色,建立景观层次;④谨慎投资,节约建造成本,注重后期养护管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