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1 毫秒
1.
傣族是西双版纳的主要民族,具有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这些文化对西双版纳的生物多样性保护起到了重要作用。在经济利益的驱动及现代文化的冲击下,这些文化受到了很大的挑战,主要体现在圣境面积减小、生物多样性减少、薪炭林大面积消失等方面。分析了西双版纳傣族传统文化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现状,指出了傣族传统文化面临的挑战,并指出了保护傣族传统文化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2.
梁娟  叶漪 《安徽农业科学》2015,(4):252-253,270
侗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民族,侗族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传统文化,这些传统文化保证了侗族地区生态系统的稳定,起到了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积极作用.主要探讨了侗族生计资源配置、乡规民约、传统习惯与禁忌等侗族传统文化对于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以及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对于传统文化的冲击,以期为民族文化多样性保护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黔东南原生态民族文化多样性与糯稻遗传多样性资源保护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黔东南原生态民族文化是该地区众多民族在长期与自然环境的交流和交融及其抗争中形成的一种稳定的生活方式和经济文化类型。黔东南原生态民族文化与糯稻遗传多样性资源极其丰富,糯稻文化在黔东南各民族的日常生活、生产、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等方面中都有充分的体现。这说明黔东南糯稻品种的遗传多样性形成并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除了依赖于自身的生物条件和对自然生态的适应外,还主要取决于黔东南原生态民族文化的多样性。然而,随着环境的恶化、外来文化冲击和新栽培稻种的推广,黔东南原生态民族文化和糯稻的遗传多样性资源都受到了严重的威胁。为传承和保护这种原生态民族文化并促进糯稻遗传多样性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应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一是要充分挖掘和发扬原生态民族文化;二是要用传统与现代生物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全面研究该地区的糯稻(特别是糯禾)遗传多样性资源;三是要结合该地区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探索适合于糯稻遗传多样性资源的新型农家管理保护模式。正确认识原生态民族传统文化多样性在糯稻遗传多样性资源保护与利用中的重要作用与地位,为寻找更多的新途径来保护稻种遗传多样性资源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黔东南原生态民族文化是该地区众多民族在长期与自然环境的交流、交融及抗争中形成的一种稳定的生活方式和经济文化类型。初步研究发现:黔东南原生态民族文化与糯稻遗传多样性资源极其丰富,糯稻文化在黔东南各民族的日常生活、生产、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等方面中都有充分的体现。说明黔东南糯稻品种的遗传多样性形成并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除了依赖于自身的生物条件和时自然生态的适应外,还主要取决于黔东南原生态民族文化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5.
西双版纳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各民族均有自己传统的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方式,而龙山、坟山、寺庙林等自然圣境是其主要代表形式。随着人口增长及经济发展的影响下,民族传统文化意识逐渐淡化,自然圣境的数量与面积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淡化了自然圣境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地位,但是这些圣境在西双版纳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中仍然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尤其是在物种保护、物种基因交流等方面的作用更是明显。  相似文献   

6.
该文介绍了岳西县生物多样性资源概况以及从保护地建设、小水电站管理、动植物资源保护、传统文化保护到减贫示范一系列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新模式,并分析了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存在的问题,以期为贫困山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绿色经济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云南元阳哈尼梯田有着优异的水稻种质资源和丰富的稻种遗传多样性,当地传统稻种蕴含了极高的生态、人文和经济价值。高度异质的生态环境、社会环境、多元的传统民族文化习俗和丰富的农耕土著知识共同作用,使得哈尼梯田高度的稻种多样性依然存在。本研究主要分析当地传统稻种遗传多样性现状,分析传统稻种遗传多样性对抗病稳产的影响,分析农民种子系统对传统稻种遗传多样性的影响,以及它与自然、社区、文化的共生关系;从自然生态、社会环境、传统文化等方面来分析农民种子系统的保护和丧失,构建哈尼梯田传统稻种多样性影响指标体系,识别出对地方稻种多样性维持和管理有特殊解释意义的因素,对传统稻种可持续保护策略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8.
生物多样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25,自引:1,他引:24  
生物多样性是所有生物种类、种内遗传变异和它们的生存环境的总称,按照空间尺度可以划分为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和景观多样性。对生物多样性的研究、保护和持续利用是关系到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的重要问题。本文介绍了生物多样性的基本含义和现状,从三个层次对生物多样性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进行了评述,其中着重讨论作为基础的遗传多样性的研究进展,并提出了今后生物多样性的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   

9.
笔者对雷公山保护区内苟族居住地调查,分析了苗族文化的多样性和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以及文化多样性与生物多样性关系,认为社区共管是保护和发展苗族文化、保护雷公山生物多样性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西双版纳傣族森林文化与植物多样性保护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文化多样性对植物多样性的保护和管理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傣族与西双版纳地区的森林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进而创造了独具特色的傣族民族森林文化,如傣族传统的生态观、宗教信仰等。本文从铁刀木文化、贝叶文化、龙山文化和稻作文化4个方面综述了西双版纳傣族森林文化对当地植物多样性的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1.
广西田阳民歌古籍《欢木岸》展现了田阳壮族原住民认识植物、利用植物和保护植物的悠久历史,用民族植物学的研究方法对《欢木岸》进行研究,对保护当地民族文化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李卫芬 《农学学报》2018,8(2):29-34
为了保护和发扬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和特异资源,对云南地区的少数民族进行了系统的蔬菜资源调查。本文综述了云南少数民族的根菜类、叶菜类、茄果类等特异蔬菜种质资源和少数民族改良利用蔬菜资源的传统文化知识。分析表明传统文化保护了云南少数民族的特异蔬菜资源,特异蔬菜资源作为蔬菜资源的重要部分,对于云南特有少数民族的饮食文化、风俗礼仪、生产生活等具有积极作用。笔者提出应在保护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充分发挥特异蔬菜资源的利用价值,在利用特异蔬菜资源的过程中,保护和传播云南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3.
在对新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保护与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与讨论的基础上,分析了援疆建设对新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保护与利用可能带来的影响,提出了援疆建设契机下加强和创新新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保护与利用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我国传统村落研究进展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我国传统村落研究历史发展分为萌芽期、发展期、繁荣期,分析了我国传统村落研究进展,认为我国学术界对传统村落的研究趋势主要表现为从有形建筑向无形文化方向发展,从物质遗产保护向文化传承转变,从旅游开发向可持续发展保护理念转变。探讨了我国传统村落研究发展方向,强调要加强理论研究,丰富研究方法,加强对少数民族和偏远地区传统村落的调查研究,拓展传统村落保护研究的视角。  相似文献   

15.
云南省陇川县景颇族药用植物传统知识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景颇族医药是我国具有代表性的民族传统医药,但仍有大量的未知领域。基于已有的调查资料,本研究通过逐一入户的实地作业,采用半结构访谈、问卷调查、参与观察等民族生物学和文化人类学方法,对陇川县境内所有的景颇族传统医生进行普查。结果表明,目前陇川县景颇族传统医生主要使用55种药用植物,其中17种之前从未作为景颇族药物被记载。景颇族所用植物药生活型以草本(47%)和藤本(25%)为主,使用部位主要是全草或根部。根据调查,进一步提出了景颇族药用植物传统知识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建议,并探讨了传统知识对于生物多样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6.
陈静  安佑志 《农学学报》2016,6(12):95-100
近年来,文化资源这一问题引起了国家的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无疑是其重要组成部分。笔者以省级正式名录和扩展名录为主体,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研究贵州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分布。结果表明:(1)贵州省级非遗项目以省级正式名录为主,其中民俗类非遗数量最多,曲艺、传统医药和传统美术项目数量较少;(2)非遗大部分集聚分布在少数民族聚集地黔东南州,其中少数民族类的非遗数量和种类都占较大比重,由此可知该地非遗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本研究可为非遗的研究和保护提供依据,促进贵州省的文化又好又快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旅游产业成为当下山地少数民族地区增长经济、脱贫致富的重要手段。为促进山地民族地区旅游业更好发展,以黔江濯水景区为研究对象,在包容性旅游理论指导下,从4个维度(旅游发展基础、弱势群体参与程度、传统与现代的互融度、发展与保护的包容度)全面分析景区旅游发展现状,并以此为基础探讨景区包容性旅游的发展路径,以营造良好的旅游环境,实现群众广泛参与,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相互融合,维护良好生态环境,从而达到景区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为使民族社区传统生态文化转化为生态旅游产品,通过对滇西北重丁村的实地考察,基于当地少数民族的传统生态文化,提出包括野生植物认知与采集、狩猎文化生态旅游、传统植物栽培学习、少数民族社区家访和秘境穿越之旅在内的社区生态旅游产品体系,为传统生态文化的利用与保护提供选择路径,有利于民族社区实现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三效合一的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