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广州市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评价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王枫  叶长盛 《水土保持研究》2011,18(3):238-242,246
围绕保障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目标,基于主成分分析法和协调发展模型,利用广州市1995-2007年统计数据对其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状况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研究期间广州市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以强势协调发展模式为主,总体经历了土地利用滞后型强势协调发展模式到土地利用超前型强势协调发展模式再到土地利用超前型弱势协调发展模式的演化过程;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的动态协调度整体呈现出下降的态势,二者逐渐在偏离协调发展的轨迹;最后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及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2.
大庆市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协调度评价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协调度评价是衡量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该文在构建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评价的指标体系基础上,建立了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协调度评价模型,对大庆市2000-2008年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协调度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1)大庆市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协调度呈现出倒“U”型特点:2000年大庆市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处于良好协调状态,2001-2006年则上升为优质协调状态,2007-2008年又下降为良好协调状态。(2)大庆市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度呈现出倒“S”型特点:2000年,大庆市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处于濒临失调衰退类,2001年上升为勉强协调发展类,2002-2005年下降为濒临失调衰退类,2006-2008年上升为勉强协调发展类。为促进大庆市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的持续协调发展,提出了构建生态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加大土地投入、提高土地利用综合效益,提高森林覆盖率,加强湿地保护,提高生态涵养能力等建议措施。  相似文献   

3.
土地集约利用与生态环境的辩证关系研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土地利用的3种方式入手,探讨土地集约利用与生态环境的辨证关系。认为土地利用和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是双向的,互为反馈的,一方面土地不合理利用可能会产生一些环境问题。但另一方面,在土地集约利用过程中,土地集约利用也在为了自身的需要而努力改善环境。只要在进行合理的土地集约利用时,重视生态环境问题,就能够促进生态、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构建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指标体系,运用协调发展度模型对福州市2001—2009年协调发展程度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2001—2009年福州市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度均高于0.60(初级协调发展类).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度评价模型具有较高的可信度和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5.
有色金属资源的开采与加工可影响城市土地利用和生态环境状况,协调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的发展关系对改变传统的城市土地利用模式,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选取典型有色金属资源型城市——葫芦岛市建成区为研究区,以土地利用评价值和生态环境评价值作为定量评判指标,通过建立协调发展度模型,对2001—2009年葫芦岛市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类型及演进模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9a间葫芦岛市土地利用评价值由0.116 3提高至0.882 1,生态环境评价值由0.325 9提高至0.711 7;协调发展度由0.364 5提高至0.882 5,从濒临失调类土地利用滞后型模式演进为中级协调类生态环境滞后型模式。生态环境的建设与保护水平滞后于土地利用水平,成为制约葫芦岛市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高效协调发展的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6.
土地利用协调发展度评价对区域土地资源的利用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基于土地利用的生态服务价值指数,以陕西省101个县区为例,从土地利用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生态环境质量两个方面建立了土地利用协调发展度评价模型,对陕西省各县区的土地利用协调发展度进行综合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核算的土地利用效益评价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土地利用潜力,为全面分析土地利用协调发展度提供了较好的视角同时,陕西省各县市土地利用的地均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协调度明显高于二者与生态效益之间的协调度榆林、延安市及周边县市的土地利用协调发展度较高,总体协调发展度呈北高,南低,关中塌陷的状态。因此,经济发展过程中应更加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增强土地承载能力。  相似文献   

7.
土地利用协调发展度评价对指导区域土地资源利用具有重要意义。以河北省曲周县为例,从土地利用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生态环境质量两个方面建立土地利用协调发展度评价指标体系,并构建评价模型,对曲周县域的土地利用协调发展度进行综合评价。研究结果表明,曲周县土地利用属于中级协调发展类经济滞后型,土地利用的社会经济水平与生态环境质量状况间处于高度协调状态,但土地利用的综合效益水平低下,与生态环境效益相比,其社会经济效益略显滞后。在此基础上,运用经济学中的库兹尼茨曲线进行区域土地利用模式的选择,表明曲周县土地利用应选择跨越式发展模式,即沿着库兹尼茨曲线中的NSFYPW轨迹曲线发展。  相似文献   

8.
土地结构变迁不仅仅关系到区域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同时也决定着区域生态环境安全.以新疆伊犁河谷8县1市作为研究区域,科学量化对伊犁河谷土地利用结构变迁研究,对河谷地区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采用新疆伊犁河谷8县1市2002-2008年的土地利用变更数据、2008年社会经济统计数据,从土地利用结构、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程度、土地利用效益三方面探讨研究区域的土地利用结构变迁,并运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引起土地利用结构变迁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得出影响伊犁河谷地区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的主要因素,及由土地利用结构变迁造成土地利用效益低、生态环境破坏等问题,最后提出了土地结构调整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江津市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建设协调发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便于因地制宜地协调江津市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建设,文章通过综合分析土地利用现状和土地利用中的生态环境问题及成因,探讨了综合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分区,并提出了各区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  相似文献   

10.
甘肃省土地利用综合效益空间分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潘竟虎  石培基 《土壤》2010,42(4):658-663
以甘肃省87个区县2006年土地利用状况为依据,建立了包括17个评价因子的土地利用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采用因子分析法和空间自相关分析,对甘肃省各县土地利用综合效益及其空间分异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甘肃省各县区土地利用综合效益空间差异明显,集约利用、生态和粮食安全因子存在显著的空间自相关,土地集约利用分异程度最大。研究结果对制定差异化土地利用战略从而实现甘肃省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与调控,促进区域之间以及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1.
王文丽    张安录    刘蒙罢   《水土保持研究》2022,29(6):352-362
为深入探究区域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水平,以长江经济带为例,基于城市土地利用效率与生态系统健康视角构建相关理论框架,综合运用SBM-Undesirable模型、VOR模型及耦合协调度模型测算长江经济带城市土地利用效率与生态系统健康,分析两者的耦合协调特征并识别了其协调发展问题区域。结果表明:(1)2005—2018年长江经济带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年均值达0.746,整体上呈波动式缓慢上升的趋势,空间集聚特征较为显著。生态系统健康得分均值为0.473,整体呈现小幅波动的趋势,地理空间上则呈现显著的南北分异特征;(2)城市土地利用效率与生态系统健康耦合协调度均值在0.611~0.624区间内小幅增长,截至2018年,区域内实现协调发展的市域达92.62%,耦合结果在空间上表现为由“相对随机”向“南高北低”的分布转变;(3)城市土地利用效率与生态系统健康耦合协调问题区域主要存在于长江经济带中下游部分市域,主要原因在于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或生态系统健康单方面滞后抑制了城市协调发展水平的提升。总体而言,长江经济带城市土地利用与生态系统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程度正逐步深化,交互过程中形成的耦合系统基本实现了平稳发展。  相似文献   

12.
黄河下游地区土地利用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时空演变   总被引:5,自引:7,他引:5  
基于黄河下游地区1990—2015年土地利用分类数据,运用土地利用变化动态度、土地利用转移矩阵,探究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程度及转移情况,运用当量因子法、热点分析、重心模型、地理探测器探究黄河下游地区县域尺度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时空演变及其空间分异。结果表明:1)耕地、草地、未利用地面积逐渐减少,建设用地面积增加,耕地是建设用地面积增加的主要贡献者,建设用地扩张存在侵占耕地的现象。2)从时间尺度看,地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逐年减少;从空间尺度看,县域尺度的高值区逐渐减少,低值区逐渐增加;从地均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变化率来看,大部分县区的地均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呈现持续降低趋势。3)地均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高值区与低值区空间集聚程度明显,但有逐渐弱化的趋势;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重心始终分布在山东省郓城县,重心迁移与两地区之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差值有关。4)黄河下游地区县域尺度地均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空间分异受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共同作用的影响,是不同驱动因子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人为综合影响指数对区域生态系统服务空间分异的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13.
哈尔滨市土地利用效益耦合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定量研究城市土地利用效益之间的耦合规律,是建立有效协调机制的关键,为城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制订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依据。土地利用效益包括土地利用社会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以哈尔滨市域为研究区,运用多指标综合评价法计算2000—2009年哈尔滨市土地利用社会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综合值,基于系统理论建立了二者之间的耦合模型,用耦合度来表达这两种效益之间的协调程度。结果表明:哈尔滨市土地利用效益的耦合度演化分为3个阶段,2000—2002年,土地利用效益耦合度从-30.62°快速增长到67.28°,从低级共生到协调发展,2002—2005年,耦合度从67.28°上升到85.14°,即从最佳协调状态向不甚协调状态发展。2005—2009年,耦合度为85.14°~86.85°,土地利用效益的协调程度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14.
为充分掌握土地系统与生态系统时空分异特征,推动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长期协调发展,以三峡库区(重庆段)为研究对象,基于土地利用数据,考虑土地利用转入转出双过程,挖掘空间置换的土地利用转移,采用Costanza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当量法,探讨了2005-2018年研究区土地利用转型时空特征及其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时空变化特征,并运用空间自相关理论定量研究了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空间分布关系及土地利用与生态价值间的空间响应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近15 a间耕地转出幅度最大,建设用地转入幅度最高;土地利用转型活跃程度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空间分布一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量先增后减,以巫溪-涪陵为界,西低东高,西减东增;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强度的空间分布具有显著的正向空间自相关关系,聚集趋势明显;土地利用程度与ESV具有显著空间负效应,极显著相关区域主要位于主城区范围、江津北侧及研究区东北边缘等地区。  相似文献   

15.
三江源地区生态经济系统协调度评价及其时空演变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三江源地区生态经济系统协调发展程度,以1990—2018年4期遥感数据为基础,采用修正后的单位面积生态系统服务当量因子,结合生态经济协调度模型对三江源地区ESV和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度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显示:1990—2018年三江源地区耕地、草地、水域和建设用地呈增加趋势,分别增加16.22%,7.50%,8.67%,130.85%,未利用地和林地呈波动下降态势,其中未利用地下降幅度最大,为24.57%。研究期间,三江源地区ESV呈先减后增的变化趋势,而草地ESV的增减是导致研究区ESV变化的主要原因; ESV在空间上呈现西北高东南低的分布格局,甘德和久治单位面积ESV呈下降趋势,其余各县均呈增加趋势。三江源地区生态经济协调度指数为0.011 7,生态经济发展总体处于低度协调状态,从空间分布格局来看,生态经济失调的地区有玉树、久治和甘德,三地均属于低度失调区,其余地区均处于协调状态,属于低度协调区。总的来看,研究区生态经济发展协调程度有所改善,但仍处于低度协调度的边缘,而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区域水土资源是实现三江源地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维持、发展与经济可持续、协调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目的]以安徽省淮南市为例,探讨资源型城市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为该市生态、经济、生态环境保护以及今后进行城市开发建设和农业发展提供科学参考。[方法]基于土地利用变化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的相关理论和方法,运用GIS软件,分析淮南市2000和2010年土地利用变化,并计算淮南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研究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结果]2000—2010年淮南市土地利用变化较大,主要土地类型以耕地、居民地及工矿用地和水域为主。土地利用结构发生变化,出现耕地、林地减少,水域、居民地及工矿用地、草地增加的现象。研究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总量呈减少的趋势,从2000年的11.72亿元减少到2010年的11.33亿元,减幅达3.33%。单位面积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分布变化也与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紧密相关,居民地及工矿用地的增加是造成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减少的最主要原因。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对生态价值系数的敏感性指数均小于1,说明研究区内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缺乏弹性,研究结果是可信的。[结论]淮南市应高度重视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优化调整土地利用结构,注重增加生态用地,稳步提升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相似文献   

17.
石家庄市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生态服务功能响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赵晴  赵旭阳  刘征 《水土保持通报》2015,35(3):242-249,255
[目的]探究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服务功能的影响,为今后研究区实现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稳定、土地可持续利用与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决策方法。[方法]利用河北省石家庄市2000年和2010年的遥感影像数据,解译该2期土地利用类型图。并对2期土地利用图进行变化速度、内部转移矩阵、空间叠加分析,了解近10a来研究区的土地利用特征。应用谢高地和Costanza的研究经验,结合研究区实际,对生态服务功能价值进行计算,并作敏感性分析。并从单项生态服务功能价值、各土地利用类型生态服务价值对生态服务功能价值影响、生态服务价值流向等方面对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服务功能响应进行研究。[结果]土地利用变化是引起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的主要原因,其中林地和低矮灌木及草地生态系统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提高有显著影响。[结论]研究区10a间土地利用变化十分明显,土地利用整体趋势呈平衡状态,土地利用方向基本合理;保护区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服务功能影响显著,林地为主要土地利用类型,对生态服务功能影响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