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森林植被恢复重建的理论基础   总被引:21,自引:2,他引:19  
作者认为 :恢复生态学是研究如何修复由于人类活动引起的原生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和动态损害的一门学科 ,它是森林植被恢复重建的重要理论基础 .就森林植被而言 ,它主要研究退化森林生态系统的成因、特征、恢复可行性评价、恢复技术、恢复生态系统的生态学过程、恢复过程中的生物安全以及恢复理论 .其具体理论包括 :植被的发生与气候及气候的变迁耦合或生物的发生与环境耦合理论、植物多样性是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基础理论、生态演替理论和作为系统的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理论等 .从国内大量的生态恢复重建实践来看 ,森林植被的恢复重建研究需要解决以下一些问题 :注重探讨森林植被退化的进化与历史决定因素、注意研究恢复森林生态系统在恢复中的生态学过程、重视森林植被恢复重建中的生物安全问题以及大尺度的森林植被恢复重建问题  相似文献   

2.
岷江柏属柏木科、柏木属植物,是四川省岷江河谷乡土树种,具耐寒、耐旱、耐干冷、耐瘠薄、抗病虫、常绿及根深等特性,成为近年来岷江干旱河谷区退耕还林及天保工程造林的重要树种。本研究总结四川省茂县10余年退耕还林岷江柏造林成效及造林技术经验,为干旱河谷区岷江柏造林及恢复植被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退化生态系统生态恢复评价与生物多样性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概述了退化生态系统恢复过程中生物多样性研究概况,退化生态系统生态恢复评价研究现状,以及指示生物在退化生态系统生态恢复评价中的应用.指出应加强对指示生物的生物学特点及生态学意义的研究,揭示其与植被恢复、土壤恢复乃至生态系统功能恢复之间的相关性,明确指示生物在生态恢复评价中.的指示意义.同时,通过考察植被结构、物种多样性及生态系统过程来评价生态恢复的方法值得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4.
外生菌根生态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菌根是生态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对生态系统功能的发挥与维持其稳定性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退化生态系统中的植被恢复与重建中至关重要。分析外生菌根的作用以及近年来外生菌根菌资源调查、生态学研究进展,并对退化生态系统的保护恢复及菌根生态学研究提出建议和展望。  相似文献   

5.
金沙江干热河谷植被恢复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金沙江干热河谷是我国典型的生态脆弱区。该区气候炎热干旱,植被退化严重,水土流失强烈,一直是长江上游植被恢复的重点和难点。通过十余年来在金沙江干热河谷典型区——元谋干热河谷的研究。发现岩土性质是决定干热河谷坡地水分条件与植被类型的重要因子,降水入渗能力低加剧了干热河谷的土壤干旱,据此提出不同岩土类型区的植被恢复模式和微水造林技术。并在实践中获得了成功,为干热河谷的植被恢复研究作出了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6.
正草原是陆地生态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类型,也是畜牧业发展的重要基地。正因为如此,草原生态系统由于放牧不合理等原因引起的草原退化问题,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广泛注意。草地退化后牧草种类减少、植被稀疏、产量下降、草地畜牧业成本增加,生物多样性降低、土壤肥力下降、侵蚀加重。同样受此困扰的塔额盆地退化山地草甸天然草原恢复工作也成为了当地草原界工作的重点,退化生态系统中的植被恢复是恢复生态学研究的首要工作,因为几乎所有的自然生态系统的恢复,总是以植被恢  相似文献   

7.
郭帅  赵宏霞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1):19380-19382
植被演替理论是指导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的重要基础理论。对植被演替理论的发展、在生态恢复中的重要地位和实践应用、植被演替的研究方法及趋势进行了综述,旨在启发恢复生态学领域植被演替研究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8.
郭星  王会儒  陈国鹏 《安徽农业科学》2014,(14):4293-4295,4357
白龙江干旱河谷脆弱生态区是我国西南地区典型的地区.在外业调查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将白龙江干旱河谷脆弱生态区划分为1个立地类型小区,2个立地类型组,10个立地类型,通过对植被资源的调查分析,筛选出适合该区生长的28种造林树种,并将其与不同立地类型进行合理配置,以期为白龙江干旱河谷脆弱生态区植被恢复和生态环境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新疆农业科学》2010,47(5):946-946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阿拉善干早荒漠区生态系统受损机制与重建研究(39730100)”和“中澳技术合作内蒙古阿拉善环境整治与管理”项目最新研究成果的总结。全书共12章,概括了干旱荒漠区受损与恢复重建的新进展,提出了干旱荒漠草地植被恢复的系列技术体系,揭示了灌木群落水分分配格局,阐明了优势植物种群的水分利用效率。同时,本书阐述了极端干旱环境下荒漠灌木植物的生物学适应机理及不同灌木利用有效养分的根际过程,  相似文献   

10.
金沙江干热河谷生态恢复的典型模式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金沙江河谷生态系统的特点为干旱严重,土壤凋萎温度(PWP)长达7 ̄8个月,使许多植物无法生长;水热矛盾突出;水土流失严重;人为破坏频繁;植物群落破坏容易,恢复难;土壤胀缩性高而不利于作物生长。但不同程度的退化系统具有典型的特点,因此,该区域的生态恢复与治理应针对不同系统的特点进行科学规划及实施,从整体性、紧迫性、持久性、创新性、多样性、高效性、层次性角度提出金沙江干热河谷不同退化系统的生态恢复及治理模式,即重度退化生态系统—冲沟的生态恢复模式、中度退化生态系统—退化坡地生态恢复模式、轻度退化生态系统—立体种养综合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11.
元江干热河谷太阳辐射各分量及反照率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探讨干热河谷太阳辐射的特征,本文利用元江干热河谷稀树灌草丛通量塔上连续2年(2013年5月至2015年4月)辐射数据,对元江干热河谷稀树灌草丛植被林冠上太阳辐射(总辐射(Q)、反射辐射(Qα)、有效辐射(I)、净辐射(Rn))的日变化、季节和年变化特征进行分析,探讨了反照率(α)和I变化特征及其原因。结果表明: 该区域Q、Qα、I、Rn的年均辐射值分别为6 210.2、807.9、1 822.9、3 578.7 MJ/(m2·a)。雨季各辐射总量占年总量比例分别为52.9%、56.3%、39.1%、59.2%,除雨季I占全年的比例小于干季外,其他3个辐射分量占全年的比例均是干季雨季。α由于受雨季叶面积指数(LAI)增大和林冠郁闭度增加的影响,其季节变化特征表现为干季雨季,这是生态系统为缓解该区域尖锐的水热矛盾而长期进化的结果。Qα、I和Rn年分配率分别为13.0%、29.8%、56.9%,其中Qα和Rn分配率的季节变化均表现为干季雨季,而I的分配率特征与Qα和Rn的相反。干季I分配率的增加降低了地面和林冠温度,减少了生态系统水分流失,削弱了研究区域干季时水分的胁迫效应,避免了森林植被因水力结构破坏而引发的碳饥饿所导致的死亡,有利于元江干热河谷稀树灌草丛植被在干季生存和维持该生态系统平衡。由于元江干热河谷Q和Rn都较大且该地区降雨少,故人类活动及气候变化更容易影响该地区的生态系统平衡。   相似文献   

12.
西南岩溶地区虽然降水充沛,但因具有二元水文结构,地表水大量渗漏、地下水深埋,加上土层浅薄且分布不连续、土壤储水能力低,岩溶干旱严重,水分亏缺仍然是植被恢复重建的关键限制因子.如何有效地进行植被的恢复重建和实现水土资源的协调利用,是该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面临的主要难题.由于地质背景的特殊性、地形地貌的复杂性和生境的高度异质性,岩溶山区水分运移过程与其他类型区显著不同,亟需综合考虑岩性、地形地貌、土壤与岩石分布、植被等因素的影响.在简要介绍岩溶山区土壤-岩石环境特征的基础上,综述了降雨入渗产流规律、水分时空异质性、植物水分来源及适应机理等几个方面的研究进展,探讨了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对未来研究进行了展望.今后应以大气-植被-土壤-岩石系统为研究对象,将水分运移过程与植物的水分利用方式有机结合,综合运用土壤物理学、生态水文学、植物生理学、岩溶地质学等多学科研究手段,探讨表层岩溶带的水文调节功能及其主要影响因素,揭示坡面、小流域尺度植被与水文过程的相互作用机理,为西南岩溶山区水源涵养型植物群落的优化配置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干热河谷地区新银合欢育苗及造林技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探索干热河谷地区人工造林技术及恢复山地植被的有效方法,对新银合欢在干热河谷地区上山造林进行研究,认为在做好苗木培育的基础上,重点是加强幼林抚育管理,新银合欢与其它适宜树种相比较,具有投入低、见效快、病害少的特点。  相似文献   

14.
基于RS和GIS理论和方法,以干热河谷区云南省元谋县为例,对2008年和2016的Landsat遥感影像进行解译,分析土地利用格局演变特征,评估区域生态系统服务静态价值和动态价值,探讨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原因。结果表明:耕地、林地和建设用地面积增长,草地、未利用地和水域面积下降。建设用地转入特征和未利用地转出特征较为明显。2008年和2016年区域生态系统服务总静态价值分别为25.98亿元和26.54亿元,总动态价值分别为9.179亿元和16.004亿元。虽然生态系统服务总动态价值仅为同期总静态价值的35.40%和60.30%,但其增长率为74.01%,明显高于总静态价值变化率(2.27%)。土壤形成与保护的单项生态系统服务静态价值最高,2008年和2016年其值分别为4.91亿元和5.03亿元。农业经济发展、城市扩张和人口增长导致耕地、建设用地的扩张和未利用地的减少,水土保持和生态综合治理促进了林地面积的恢复。支付能力和支付意愿的显著提升极大地促进了生态系统服务总动态价值的增长。因此,应强化区域土地利用的空间调控,继续实施水土保持和退耕还林还草等生态治理工作,以维护干热河谷区生态系统功能,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植物吸收和利用水分的模式决定了生态系统对环境水分的响应,示踪不同条件下植物水分来源,可以为植物水分利用策略研究提供科学依据。在土壤-植被-大气连续体系统水分传输研究中,传统方法越来越不能满足学者对水分传输机理的了解,而稳定氢氧同位素示踪技术因其高灵敏度和示踪性等特点已成为研究水分运动机制的重要手段。国内外相关学者已从多时间尺度、不同层次方向来研究,但对不同区域植物水分来源的定量区分、不同植物的水分利用策略及叶片水同位素分馏机制尚未达成共识。在简述氢氧同位素示踪原理的基础上,系统阐述了定量区分植物水分来源的方法,讨论了不同生境、不同季节、不同生长期、降雨前后的植物水分利用策略和植物叶片水同位素动力分馏过程及其影响因素,旨在为区域生态用水研究提供新的研究手段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岩溶地区属于典型的生态脆弱带,极易受到影响和破坏,其生态退化特征为森林生态系统退化、水土流失和石漠化等。生态退化的原因在自然环境方面主要包括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和植被基础,在人类活动方面包括人口剧增、资源不合理利用和生活贫困等。针对这些问题,建议采取控制人口、恢复植被、加强能源建设和发展生态农业等一系列措施。  相似文献   

17.
Many studies showed that permafrost has profound influence on alpine ecosystem. However, former researches were mainly focused on typical points by temporal scales. There were few studies about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veget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different altitudes covering a large region in spatial pattern, especially in transitional permafrost(TP). There were continuous permafrost(CP) discontinuous permafrost(DCP) and seasonal frozen ground(SFG) in this study region. The types of permafrost changed from SFG to DCP, and finally become CP as the altitudes of Xidatan increase. In this paper, 112 845 points interpreted by HJ1-B(environment and disaster monitoring and prediction small satellite constellation), vegetation investigation points, thawing layer thickness research sites, ground temperature and water content observation plots were used to examine the spatial pattern of vegetation which were located in different altitudes in Xidatan, a typical TP region, in Qinghai-Tibetan Plateau. Vegetation characteristics, soil moisture content(SMC) and thaw depths were collected in 15 August to 25 August2012. Characteristics of vegetation were mainly represented by fractional vegetation cover(FVC) derived from the 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 as well as above ground biomass(AGB). In this paper, we analyzed that the distinction of vegetation characteristics in each range through statistics data. These ranges were divided by varied altitudes. For examples, the ranges were divided into 50 m or 100 m. In this study we use a large area plots method to further discus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features of vegetation and the different regions of permafrost based on altitudes shifts in Xidatan. A diagram described the vegetation characteristics variability with rising altitudes in transitional permafrost region was drawn in this paper. Our results illustrated the FVCs first increased in SFG region and then decreased in DCP zone slowly, and in CP region FVCs soared then dropped dramatically. With the altitudes increased, the curve of FVCs indicated a parabolic distribution except a little difference in the first 200 m rang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