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针对云南红豆杉种群分布特点,在滇西北云南红豆杉分布集中区域设置了9个20m×20m的调查样地,采用离散分布理论拟合方法,对该地云南红豆杉种群空间分布格局和动态进行了分析。滇西北云南红豆杉种群个体主要集中于Ⅲ、Ⅳ龄级,而幼龄树(Ⅰ和Ⅱ级)极少或没有,说明滇西北野生云南红豆杉种群更新困难。云南红豆杉在5m×5m、5m×10m和10m×10m取样面积上均呈聚集分布,并且种群在不同发育阶段也均呈聚集分布,说明聚集分布是滇西北云南红豆杉种群空间分布的基本属性。  相似文献   

2.
选择恩施马鹿河完整天然红椿(Toona ciliata)群落设置400 m2样地,建立了16个5 m×5 m样方,采用相邻格子法进行调查,研究群落α多样性和红椿种群格局。结果表明,群落α多样性指数表现为灌木﹥草本﹥乔木,各林层α多样性呈显著正相关。25、50、100 m2取样,7个种群空间分布数学模型表明,红椿的天然种群以泊松分布为主要特征,100 m2尺度上为均匀分布。Iwao回归模型:m*=-2.412+1.868 x,和上述7个模型结论一致。保护红椿群落物种α多样性有利于促进红椿种群稳定;红椿天然种群以泊松分布为基本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3.
恩施天然红椿种群结构及空间分布格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红椿Toona ciliata是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以红椿为优势种的天然种群十分少见。对湖北省恩施州4个不同红椿天然种群设立样方调查。编制了红椿特定时间生命表,绘制存活曲线,对种群龄级数量进行动态预测,并对空间分布格局进行分析,以研究不同种群空间结构和分布格局的成因。结果显示:4个种群的人为干扰强度:T4>T1>T2>T3;4个种群结构动态指数Vpi分别为23.8%, 34.0%, 27.8%和 32.3%,均为增长型。由于不同外界干扰强度,不同种群死亡率(qx)出现在龄级上推迟的现象;最高进入x龄级个体的生命期望(ex)值T3>T4>T1>T2。存活曲线不符合Deevey曲线,模拟符合三次函数曲线。25,50和100 m2取样面积上,方差/均值比率法的t检验、Morisita指数I参数的F检验、负二项参数K值均表明:T1和T4种群为聚集分布,T2和T3种群为泊松分布。聚集强度T4>T1>T2>T3;拥挤程度:T1>T4>T3>T2。研究表明:红椿种群在自然状态下处于增长状态,潜在干扰影响时,仍表现为稳定种群。红椿天然种群以泊松分布为特征,聚集分布主要来源于人为干扰。适当人为干扰,可以促进红椿种群更新、物种保护和生态效益最大化。图2表5参25  相似文献   

4.
九宫山红椿种群结构和空间分布格局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九宫山保护区惟一红椿(Toona ciliata Roem.)群落设立2个样地,研究了T1和T2样地种群空间分布格局。通过龄级划分研究种群年龄结构和动态量化分析,以探讨不同样地红椿种群空间结构与分布格局的成因。结果显示,2个样地的种群分布格局在16、25、50、100 m~2时,均为泊松分布;取样面积越大,Lloyd平均拥挤度(m*)和丛生指数(I)越大;T2样地的Lloyd平均拥挤度(m*)和丛生指数(I)值均高于T1样地。T1和T2样地Ⅰ龄级数量分别占总量的41.86%和48.18%,Ⅳ、Ⅴ龄级环境筛与竞争作用加强。2个样地种群动态指数变化差异较大,T1样地为10个龄级,V_Ⅳ、V_Ⅴ、V_Ⅵ为波动;T2样地12个龄级,V_Ⅳ、V_Ⅴ、V_Ⅸ、V_Ⅹ为波动。2个样地种群V_(pi1)=40.83%,V′_(pi1)=2.041,V_(pi2)=49.72%,V′_(pi2)=4.144,均属于增长性种群,天然更新较好,但种群老龄化趋势明显。因此,加强森林抚育,人为制造林窗,将更有利于红椿种群的更新和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5.
红椿天然种群分布格局的检验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濒危物种红椿(Toona ciliata Roem.)的种群分布格局,在谷城南河流域对发现的仅有两个红椿种群(T1、T2)以相邻格子法设置5 m×5 m、3 m×3 m的样方,精确到1 m格子。通过χ~2检验、C_x的t检验、Morisita I_δ的F检验,对种群分布格局进行判断是否符合泊松分布。结果表明,T1种群在5 m×5 m、3 m×3 m样方尺度下,C_x和I_δ均为泊松分布,5 m×5 m尺度χ~2检验为集群分布,3 m×3 m尺度为泊松分布;干扰种群T2种群密度较大,3种检验均为集群分布。因此,分布格局满足χ~2检验的泊松分布,样方设置应注重尺度和数量;df越大,理论值与观测值更可能越接近正态分布,种群分布格局的检验更加真实可信。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濒危物种红椿(Toona ciliata Roem.)的种群分布格局,在谷城南河流域对发现的仅有两个红椿种群(T1,T2),以相邻格子法设置5 m×5 m、3 m×3 m的样方,精确到1 m格子。通过χ~2检验、C_x的t检验、Morisita I_δ的F检验,对种群分布格局进行判断是否符合泊松分布。结果表明,T1种群在5 m×5 m、3 m×3m样方尺度下,C_x和I_δ均为泊松分布,5 m×5m尺度χ~2检验为集群分布,3 m×3 m尺度为Poisosn分布;干扰种群T2种群密度较大,3种检验均为集群分布。因此,分布格局满足χ~2检验的泊松分布,样方设置应注重尺度和数量;df越大,理论值与观测值更可能越接近正态分布,种群分布格局的检验更加真实可信。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七姊妹山红椿种群动态,将林木径级代表年龄结构,分析了龄级与种群数量动态,编制静态生命表,绘制并分析了存活曲线、死亡率曲线和种群损失度曲线,对种群进行谱分析。结果表明:红椿种群Vpi=32.32%,Vpi′=4.039%,属于增长型稳定种群,风险敏感度较高。存活曲线接近DeeveyⅡ型,各龄级个体具有大体相等的死亡率。qx与Kx均在1、4、6级出现高峰,说明不同阶段红椿生理特性、环境筛与人为干扰因素对种群影响较大。波谱分析基波A1=0.752 8,A3反应明显出小周期,表明红椿种群天然更新存在周期性,且有小周期的多谐波叠加。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九宫山惟一红椿(Toona ciliata Roem.)种群进行调查和数据统计分析,绘制了红椿自然种群的龄级结构图,量化分析了种群各龄级间个体数量、变化动态,编制了种群的特定时间生命表,分析了存活曲线、种群生存函数;运用时间序列模型预测红椿种群数量动态。结果表明,(1)Ⅰ龄级存活植株占总存活植株的45.64%,Ⅱ~Ⅳ龄级占28.20%,Ⅴ~Ⅵ龄级占13.33%,Ⅶ~Ⅻ龄级占12.82%;个体数量变化动态指数VⅠ最高,为62.92%,除V_(Ⅳ)和V_Ⅴ2个龄级间波动外,V_(pi)=45.96%,V_(pi′)=3.83%0。(2)种群存活曲线:N_x=8.448 e~(-0.09x),R~2=0.956,符合DeeveyⅡ型存活曲线,说明种群在生活史各个阶段具有较为稳定的死亡率。(3)生存率函数S(i)单调下降,积累死亡率F_((i))呈单调上升,两者下降和上升的幅度前5个龄级高于后期,F_((i))到Ⅵ龄级达0.881。死亡密度函数f_((ti))随龄级逐渐下降,到Ⅷ龄级后稳定在0.003。危险率函数λ_((ti))出现Ⅴ、Ⅶ、Ⅺ龄级的3个峰值,均为0.250,龄级结构和动态分析的趋势一致。(4)对Ⅱ、Ⅳ、Ⅵ、Ⅷ龄级动态预测表明,种群各龄级个体数量呈增加-下降-平稳变化,种群趋于老龄化。总之,九宫山红椿种群受特定环境影响,改善了红椿林下幼苗在生长过程中的光照条件,光照环境筛和竞争成为中间龄级植株的抑制条件,因此该种群为增长型种群,但趋于老龄化。在管理上应针对不同阶段种群生长发育特征,采取适当措施,使种群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民勤县荒漠-绿洲交错带梭梭种群年龄结构、静态生命表、生存分析等研究来揭示种群数量动态特征;并选取6种常用聚集度指标判断梭梭种群在交错带不同区域、不同龄级分布格局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民勤县荒漠-绿洲交错带梭梭种群以中幼林为主体,为增长型种群。存活曲线趋于Deevey-Ⅲ型;种群数量在Ⅰ~Ⅴ龄级内波动较大,个体死亡现象较多,在Ⅵ~Ⅹ龄级内种群数量趋于稳定,在Ⅹ龄级以后,个体死亡现象又开始升高,呈现衰退趋势,种群期望寿命在Ⅳ~Ⅵ龄级较高。种群分布格局总体呈现聚集分布,从绿洲边缘向沙漠边缘延伸方向,其种群分布格局无明显变化规律;随着龄级的增大,种群分布格局由聚集分布趋向均匀分布,期间有少量随机分布出现。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红椿(Toona ciliata Roem)种群动态,将林木径级代表年龄结构,分析了龄级与种群数量动态,编制了静态生命表,绘制并分析了存活曲线、死亡率曲线和种群损失度曲线,对种群进行了谱分析。结果表明,七姊妹山红椿种群衰退动态指数Vpi=32.32%,稳定动态指数Vpi′=4.039%,属于增长型稳定种群,风险敏感度较高。存活曲线接近DeeveyⅡ型,各龄级个体具有大体相等的死亡率。死亡率qx与损失率Kx均在1、4、6级出现高峰,说明不同阶段红椿生理特性、环境筛与人为干扰因素对种群的影响较大。波谱分析基波A1=0.752 8,A3出现明显小周期,表明红椿种群天然更新存在着周期性,且有小周期的多谐波叠加。  相似文献   

11.
研究香椿人工林在不同坡位的生长差异,为香椿人工林的培育生产提供参考。以32~39年生香椿人工林为对象,按照不同坡位(上、中、下)设置样地,测定样地内的香椿生长指标;使用Weibull函数对不同坡位林分直径分布结构进行分析;通过林木分级统计并分析各样地林分特征;解析不同坡位香椿人工林的生长过程。结果表明,试验区香椿人工林呈中高度郁闭,下坡位香椿平均树高为13.71 m,胸径为21.32 cm,南北冠幅为5.29 m,均显著最高,而上坡对应各生长指标显著最低。不同坡位香椿人工林径阶分布的Weibull模型拟合效果为下坡>上坡>中坡,拟合形状参数c均在1.0~3.6,为单峰左偏状分布,c下坡c上坡c中坡,下坡趋向于竞争期更稳定的自然稀疏后期。下坡林分林木分级集中在Ⅱ、Ⅲ级,占81.48%,而上坡Ⅰ、Ⅱ、Ⅲ、Ⅳ级林木占比分别为19.23%、21.79%、37.18%、20.51%,并存有少量Ⅴ级木,林木分级分布相对分散。解析香椿人工林生长过程显示,胸径、树高、材积总生长量均为下坡>中坡>下坡。试验区下坡的香椿人工林树高、胸径及冠幅均有生长优势。全试验区林分径阶分布呈单峰左偏状分布,下坡林分趋向于更稳定的自然稀疏后期,且林木分级多集中于Ⅱ、Ⅲ级,胸径、树高、材积总生长量最高。  相似文献   

12.
不同品种印度芥菜对潮褐土Cd、Pb、Zn富集能力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添加外源Cd、Pb、Zn的模拟试验,研究了7个品种的印度芥菜对潮褐土中Cd、Pb、Zn富集能力的差异.结果表明:在土壤Cd、Pb、Zn复合污染条件下,7个品种地上部对Cd的富集量平均值在2.73~51.23 mg/kg之间,地下部对Cd的富集量平均值为在7.32~101.33 mg/kg之间,地上地下部Cd含量最大...  相似文献   

13.
张瑞文 《安徽农业科学》2014,(29):10165-10167
试验选用体重30 kg和60 kg的杜长大三元杂交生长育肥猪各48头,各阶段随机分为4组(生长猪试1、2、3、4组,育肥猪试5、6、7、8组),每组12头,分别喂给蛋白模型1、2、3、4、5、6、7、8日粮。结果表明,生长猪以试验Ⅰ组平均日增重最高,分别比试验Ⅰ、Ⅲ、Ⅳ组高4.08%、7.33%、14.47%;试验Ⅱ组的料重比最低,分别比试验Ⅰ、Ⅲ、Ⅳ组低0.40%、11.70%、8.46%,能量转化效率最高,分别比试验Ⅰ、Ⅲ、Ⅳ组高2.5%、10.06%、6.62%,PER最高,分别比试验Ⅱ、Ⅲ、Ⅳ组高10.25%、9.80%、10.25%;育肥猪以试验Ⅶ组日增重最高,分别比试验Ⅴ、Ⅵ、Ⅶ组高6.69%、9.23%、8.32%;料重比以试验Ⅴ组最低,分别比试验Ⅵ、Ⅶ、Ⅷ组低8.55%、3.89%、4.71%;DE转化效率以试验Ⅴ组最高,比试验Ⅵ、Ⅶ、Ⅷ组分别高7.68%、3.15%、3.71%,PER最高,分别比试验Ⅵ、Ⅶ、Ⅷ组高8.95%、4.02%、4.02%。综合考虑,生长猪日粮蛋白质模型以日粮2、育肥猪以日粮5较为理想。  相似文献   

14.
选用50头"杜长大"断奶猪,分成5组(每组2个重复),分别按每kg基础日粮添加50 mg硫酸铜(Ⅰ组)、150 mg硫酸铜(Ⅱ组)、250 mg硫酸铜(Ⅲ组)、150 mg蛋氨酸铜(Ⅳ组)、250 mg蛋氨酸铜(Ⅴ组),分两阶段进行饲养试验。第一阶段从正试期到第11周,每4周称量1次。第二阶段从第12周开始,将第Ⅱ—Ⅴ组每组各自重新分出一组,组成加Ⅱ组、加Ⅲ组、加Ⅳ组、加Ⅴ组,每组各4头猪,喂给与第Ⅰ组相同的日粮,原第Ⅱ—Ⅴ组继续喂给与第一阶段相同日粮。直至猪出栏。试验结果表明:每kg日粮添加50~150 mg蛋氨酸铜以及添加250 mg硫酸铜对猪的生长均有促进作用,但添加蛋氨酸铜的作用要优于硫酸铜。此外,对于蛋氨酸铜和硫酸铜的添加剂量及其组合方式取决于猪的不同生长阶段。  相似文献   

15.
紫茎泽兰化学成分的分离鉴定及抑菌活性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紫茎泽兰全株进行分离鉴定,得到14个化合物,其化学结构分别确定为:3β-20(29)-烯基-3-羽扇豆醇硬脂酸酯(Ⅰ)、达玛烷-20,24-双烯-3α-乙酸酯(Ⅱ)、十七烷酸甲酯(Ⅲ)、(1S*,6R*,7R*,10R*)-杜松-4-烯-7-醇(Ⅳ)、表木栓醇(Ⅴ)、2-脱氧-2乙酰氧基-9-羰基泽兰酮(Ⅵ)、正二十三烷醇(Ⅶ)、豆甾醇(Ⅷ)、2,2′-(1,4-二萘基)双(苯并恶唑)(Ⅸ)、7-羰基泽兰酮(Ⅹ)、阿魏酸(Ⅺ)、蒲公英甾醇棕榈酸酯(Ⅻ)、(-)-(5S*,6S*,7S*,9R*,10S*)-7-hydroxy-5,7-epidioxycadinan-3-ene-2-one(ⅩⅢ)、邻羟基桂皮酸(ⅩⅣ),其中化合物Ⅰ、Ⅳ、Ⅸ为首次从紫茎泽兰中分离得到。采用孢子萌发法对部分化合物进行了抑菌试验,结果表明化合物Ⅰ对霜疫霉有较好的抑制作用,EC50值为86.9μg/mL。  相似文献   

16.
麻城黑山羊及杂交后代的胴体品质与肉质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麻城黑山羊及杂交后代胴体品质与肉质特性,探讨麻城黑山羊的改良和新品系选育。选用麻城黑山羊(Ⅰ,对照组)、波尔山羊×麻城黑山羊(Ⅱ)、麻城黑山羊×波麻F1(Ⅲ)、波麻F1×波麻F1(Ⅳ)和波尔山羊×波麻F1(Ⅴ)5组,以放牧加补饲的方式育肥,试验期90d,于试验始日及第90天称量,试验结束时于每个组选取12只屠宰并分析胴体品质和肉质性状。结果表明,杂交后代的肥育性能较麻城黑山羊组均有所提高,其中Ⅱ、Ⅲ、Ⅴ组的日增量极显著高于麻城黑山羊(P<0.01);杂交后代的胴体性状较麻城黑山羊有较大提高,其中Ⅱ、Ⅴ组的屠宰率和净肉率分别显著、极显著高于麻城黑山羊(P<0.05,P<0.01),Ⅱ、Ⅳ组的肉骨比显著高于麻城黑山羊(P<0.05),Ⅱ、Ⅴ组的眼肌面积极显著高于麻城黑山羊(P<0.01);各组间主要肉质性状除麻城黑山羊宰后24h的pH显著高于Ⅱ、Ⅳ组(P<0.05)外,其余差异均不显著(P>0.05);Ⅲ组的Fe含量显著高于麻城黑山羊(P<0.05),杂交后代肌肉的氨基酸组分完全,且氨基酸总量和鲜味氨基酸含量均高于麻城黑山羊。结果显示,Ⅱ组是肉羊生产理想的杂交组合,Ⅴ组可用于进一步培育麻城黑山羊新品系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研究矿质元素对北虫草继代培养中菌落类型的影响,旨在探讨优型菌落保持代数最长的矿质元素配方.采用正交试验,将北虫草优良菌株L_(20)在不同矿质元素培养基上进行12次继代培养.结果表明:菌株L_(20)在不同培养基中继代培养后形成7种菌落类型,有子实体形成能力的菌落为Ⅰ、Ⅱ、Ⅲ、Ⅴ型,其中Ⅰ型菌落产量最高,Ⅲ型居中,Ⅱ型最低,Ⅴ型形成子实体均为畸形:Ⅳ、Ⅵ、Ⅶ型无子实体形成能力.各类型菌落在不同培养基中的分布规律是:子实体产量较高的Ⅰ、Ⅲ型菌落主要分布在前10代;产量较低的Ⅱ型菌落分布存前4代;子实体为畸形的Ⅴ型和无子实体形成能力的Ⅳ、Ⅵ、Ⅶ型菌落主要分布在4代以后.保持优型菌落--Ⅰ型最为稳定的矿质元素配方为1.0g·L~(-1)k、0g·L~(-1)Mg~(2+)、0.02g·L~(-1)Ca~(2+)、0μg·L~(-1)Mn~(2+)、25μg·L~(-1)或375μg·L~(-1)Zn~(2+).可见,Ⅰ型菌落产量最高,为北虫草优型菌落.其主要形态特征为:菌落颜色较深呈橘黄色、菌丝气生性中等、菌落质地为致密绒毛状,有同心纹、存继代培养中有角变现象.1.0g·L~(-1)K~+、0.02g·L~(-1)Ca~(2+)、250μg·L~1或375μg·L~(-1)Zn~(2+)对Ⅰ型菌落起到延缓退化的作用,而Mn~(2+)、Mg~(2+)会促进其退化.  相似文献   

18.
喜马拉雅紫茉莉根部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喜马拉雅紫茉莉根部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正相、Sephadex LH-20和半制备HPLC等色谱方法进行分离,通过UV、IR、ESI-MS、1H-NMR和13C-NMR等波谱手段进行鉴定。[结果]从喜马拉雅紫茉莉根部共得到7个化合物:Balanoinvolin(Ⅰ)、β-谷甾醇(Ⅱ)、胡萝卜苷(Ⅲ)、Boeravinone D(Ⅳ)、氯苯(Ⅴ)、Boeravinone B(Ⅵ)和天师酸(Ⅶ);化合物Ⅰ、Ⅳ、Ⅴ、Ⅵ和Ⅶ均为首次从喜马拉雅紫茉莉中分离到。[结论]该方法为进一步研究藏药材喜马拉雅紫茉莉的药理作用、开发利用西藏特有药用植物资源和开发藏药提供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9.
基于遥感(R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以2010年中巴资源卫星所接收的CCD/HR影像为数据源,结合影像数据和现场实景资料,综合分析了五台山地区的植被景观的格局。结果表明:在植被景观斑块类型中,斑块面积最大的是山地草甸,最小的是云杉和臭冷杉林。斑块数最多的是温带草原及灌草丛景观,最少的是云杉和臭冷杉林景观。各景观要素斑块的分离度指数的大小顺序为:Ⅲ>Ⅹ>Ⅱ>Ⅰ>Ⅵ>Ⅳ>Ⅴ>Ⅶ>Ⅸ>Ⅷ,这个顺序与该地区的斑块密度的排序基本吻合。此外,分离度指数与斑块密度呈正相关关系即分离度指数随着斑块密度的增大而增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