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为探究胡麻的农艺性状及产量性状的品种(系)差异,本研究利用差异显著性、相关性及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对8份胡麻品种(系)的农艺性状和产量性状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不同胡麻品种(系)农艺和产量性状差异显著。相关性分析表明,冠长与单株产量及一级分枝长度呈极显著正相关,每果粒数与千粒重、茎鲜重呈极显著负相关。主成分分析共得到4个主成分,累积贡献率为90.87%,其中第1主成分的贡献率最大,为45.33%。聚类分析共分为3类,第2类的宁亚21号多数性状表现较好。综上说明,宁亚21号的农艺与产量性状最佳,可作为优良品种进行推广示范。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不同种源西伯利亚杏表型性状多样性,本研究通过变异性分析、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及聚类分析等方法,系统研究了国内外125个不同种源西伯利亚杏无性系的51个表型性状。结果表明:供试西伯利亚杏无性系表型性状具有丰富的多样性。其中,19个质量性状的变异系数均值为0.27,32个数量性状的变异系数均值为0.18。不同种源质量性状的变异系数由大到小依次为:内蒙古(0.26)辽宁(0.25)俄罗斯(0.17),数量性状的变异系数由大到小依次为:内蒙古=辽宁(0.18)俄罗斯(0.1)。数量性状的Shannon-wiener指数均值(1.93)大于质量性状(0.67)。相关性分析表明,与经济效益相关的性状中有23对性状间的相关系数0.707。单果重与果长等15个性状呈极显著正相关,受果实性状的影响最大;单核重与核宽等20个性状呈极显著正相关;单仁重与仁宽等22个性状呈极显著正相关;单核重和单仁重受核、仁性状的影响最大。出核率与单果重等7个性状、出仁率与单核重等7个性状呈极显著负相关,且分别受单果重、单核重的影响最大。聚类分析将125个西伯利亚杏无性系分为6类:A类出核率高;B类出仁率高;C类花冠径小;D类核壳薄,出仁率、出核率较高;E类核壳厚;F类果实大,果肉厚。聚类结果反映出地理种源特点和表型性状特征。主成分分析表明,前8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为79.90%。综合32个数量性状的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筛选出11个有代表性的主要数量性状,依次为果长、果宽、果厚、果肉厚度、核长、核宽、核厚、仁长、仁宽、单核重、单仁重。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庆元县红花油茶(Camellia chekiangoleosa Hu)种质资源树体性状和果实性状变异,对其9个自然分布地点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红花油茶种质资源总体单株间树体性状变异大小顺序为枝下高、冠幅长、冠幅宽、树高、地径、叶长、叶宽、叶形指数,果实性状变异大小顺序为结果量、单果重、单果鲜子总量、单个鲜子重、鲜子率、单果子数、干子率,果实性状在分布区间均表现出极显著差异;由聚类分析结果得出,景区管护站和茶木淤林场、半坑村和小际头村、杨家庄村和车根村的树体性状分别归为一类,三堆村和岗背林场的果实性状归为一类;由相关分析结果得出,树体性状之间相关性大,单果重和果径呈极显著正相关,与鲜子率呈极显著负相关。综合而言,茶木淤林场、三堆村、岗背林场和小际头村这4个点的果实经济性状相对较高,可作为重点选优群体。  相似文献   

4.
为进一步开展螺丝椒种质改良及新品种选育,选用山西农业大学园艺学院辣椒团队经多年自交纯合后的60份螺丝椒种质资源为材料,对其11个农艺性状进行调查并开展遗传多样性、相关性、主成分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60份螺丝椒材料在11个农艺性状上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变异,变异系数为10.52%~58.07%,平均32.04%;其中单株果数变异系数最大,为58.07%;果实纵径变异系数最小,为10.52%。相关性分析表明,株高与株幅、果实横径与果肉厚和单果重、单果重与心室数和果肉厚间表现为极显著正相关;果实横径与心室数间表现为显著正相关;果实纵径与心室数及单株果数与果肉厚、果实横径、单果重间表现为极显著负相关;单株果数与心室数间表现为显著负相关。基于11个农艺性状进行主成分分析,提取到4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为70.628%;聚类分析在欧式距离为5处将60份种质资源分为5类。以上结果为种质资源材料的利用及培育适合市场需求的螺丝椒品种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现有番茄种质资源生长特性。【方法】以不同生态区引进的15份番茄种质资源为材料,对其在不同生育时期农艺性状、部分外观品质及果实性状等31个性状进行测定,运用主成分分析、相关性分析和聚类分析等方法综合评价在新疆的表现。【结果】31个性状可简化为6个主成分,分别为果实外观、叶片性状、产量因子、品质因子等,累积贡献率达到87.9%;利用欧式距离、类平均法将供试材料分为3个类群,第I类群包括7个品种;第II类群包括6个品种;第III类群包括2个品种(丽妃2号和香妃3号)。【结论】第I类群株高较矮,心室多,单株产量较高。该品种株高适中,茎秆粗壮,单果重大,横径和纵径大,叶长和叶宽较大、单株产量高,该类型品种整体表现较好;第四类群单株产量和单果重较低,株高较大、叶片数多,果梗洼小,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高,没有果面棱沟、果面茸毛和裂口,该类型品种外观品质较好。  相似文献   

6.
46份不结球白菜种质资源的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调查了46份不结球白菜种质资源的17个农艺性状,通过对这些农艺性状的相关性、主成分和系统聚类分析,结果发现:13个数量性状变异系数在7.18%~28.04%区间内波动,花期侧枝数变异系数最大,为28.04%;各性状间存在较高相关性,株幅与株高(0.331*)显著正相关,与叶长(0.439**)极显著正相关,荚果长与荚果种子粒数(0.703**)极显著正相关;主成分分析发现,前7个主成分方差累计贡献率为78.96%,分别为株型和产量性状因子、种子数量相关因子、花期和腰粗、花色、叶面、株幅等,这些因子基本上可以反映不结球白菜农艺性状的总体信息;46份不结球白菜种质资源在欧氏距离20处聚为3类,第Ⅰ类主要为青梗菜,第Ⅱ类为直立型散叶白菜,第Ⅲ类为奶白菜。  相似文献   

7.
【目的】南酸枣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随着产业发展,果用型南酸枣品种选育工作滞后成为制约产业转型发展的障碍;通过对资源果实表型性状多样性研究,为果用型南酸枣品种选育提供基础。【方法】以49份南酸枣果实为材料,对果纵径、果横径、果形指数、单果重等17个表型性状指标进行观测分析,并采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等方法进行分类研究。【结果】表型数量性状的变异系数为7.07%~29.91%,其变异程度为单果重果核重果皮重果核纵径果横径果纵径可食率果核指数果核横径果形指数。相关性分析发现,可食率与单果重、果纵横径呈极显著正相关,而与果皮重和果核重无相关性。主成分分析表明,前7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为81.61%,第1主成分贡献率为32.98%,特征向量单果重、果纵径、果横径、果核重、果皮重和果核纵径等。聚类分析在欧氏距离11.60处将49份南酸枣资源分为5组。【结论】南酸枣果实各性状间相互影响,即单一性状的改变可能导致果实综合表型性状差异,南酸枣种质资源具有丰富的形态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  相似文献   

8.
加工番茄品种多性状综合评价方法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目的】确定加工番茄品种多性状评价指标,建立加工番茄农艺性状的综合评价体系,为鉴定、筛选其优良种质资源提供决策支持。【方法】通过2012年新疆某试验田的22种(系)加工番茄的品比试验,分析、测定22个加工番茄品种(系)的单果重(FW)、平均产量(AY)、番茄红素(L)、可溶性固形物(TSS)、总酸(TA)、总糖(TS)、糖酸比(SAR)、病毒病抗性(VDR)、纵径(VD)、横径(TD)、果形指数(FSI)、色差(CR)、单果耐压力(SFRP)、平均株距宽(ASW)、平均株高(APH)、平均分枝数(ANB)、生育期(GP)17项农艺性状,并联合使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PCA-CA) 经Matlab.2012a软件编程实现对样本数据的处理,并对加工番茄主要农艺性状进行综合分析。【结果】17项农艺性状的平均变异系数为18.54%,病毒病抗性的变异系数最大,为88.42%;色差的变异系数最小,仅为7.33%,加工番茄评价指标变量之间既相对独立又密切相关。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将17个评价指标变量压缩成6个综合指标(前6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86.0369%,已反映出17项性状指标的大部分信息),经分析6个主成分的函数式中对应的17项农艺性状系数值可将17项农艺性状归纳为果实性状因子、果实内在品质因子、果实外观品质因子、产量因子、抗病因子这5个主要指标,这5个指标可以较准确的评价番茄品种。其中,单果耐压力、单果重、总酸、番茄红素、纵径、横径、平均产量、病毒病抗性8个性状是主要性状。通过采用类平均法对22个不同番茄品种进行Q型聚类分析,在欧式距离为6.40时将所有番茄品种划分为3个类群。【结论】采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中的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对22个加工番茄品种(系)的17项农艺性状建立加工番茄综合评价体系是可行的,可从不同的视角给予较全面、客观的评价与分析,为加工番茄优质品种的选育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调查了46份不结球白菜种质资源的17个农艺性状,通过对这些农艺性状的相关性、主成分和系统聚类分析,结果发现:13个数量性状变异系数在7.18%28.04%区间内波动,花期侧枝数变异系数最大,为28.04%;各性状间存在较高相关性,株幅与株高(0.331*)显著正相关,与叶长(0.439**)极显著正相关,荚果长与荚果种子粒数(0.703**)极显著正相关;主成分分析发现,前7个主成分方差累计贡献率为78.96%,分别为株型和产量性状因子、种子数量相关因子、花期和腰粗、花色、叶面、株幅等,这些因子基本上可以反映不结球白菜农艺性状的总体信息;46份不结球白菜种质资源在欧氏距离20处聚为3类,第Ⅰ类主要为青梗菜,第Ⅱ类为直立型散叶白菜,第Ⅲ类为奶白菜。  相似文献   

10.
38份藜麦种质资源农艺性状与产量的关系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了解藜麦种质资源在甘肃省陇中旱作区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关系,更高效的选育藜麦新品种,以38份藜麦种质资源为材料,采用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对影响产量的主要农艺性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藜麦产量与各个农艺性状的相关程度从高到低依次为冠幅、全生育期、籽粒直径、千粒重、株高,全生育期与其余农艺性状均存在极显著相关性。冠幅、全生育期、籽粒直径、千粒重、株高等5个农艺性状可以归为3个主成分因子,其累积贡献率为76.657%,同时在类间距离为17.5处,将所有种质资源可分为三大类群。  相似文献   

11.
对湖北省20个玉米地方品种的数量性状分析和聚类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以湖北省 2 0个玉米地方品种的主要农艺性状的田间调查数据的平均值作性状比较、相关系数的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 :穗长、行粒数、百粒重、秃尖长、单株子粒产量受环境影响的变异系数大 ,可利用于杂交和选择育种 ;单株产量与株高、穗长、穗粗、行粒数、百粒重等农艺性状呈极显著正相关 ;2 0个玉米地方品种可分为 3大类 ,一些大类可以进一步划分为若干亚类  相似文献   

12.
鲜食甜玉米主要性状的灰色关联度、相关及通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20个甜玉米(Zea mays L.cv.Sweet)杂交组合为对象,对其鲜质量以及株高、穗位高、穗长、秃尖长、穗粗、穗行数、行粒数、茎粗、叶片数、穗上叶数、穗位叶长和穗位叶宽等12个主要农艺性状指标进行了调查,并与鲜质量进行了灰色关联度、相关及通径分析.结果表明,甜玉米植株田间农艺性状与鲜质量相关程度较小;穗粗、行粒数、穗长与鲜质量呈极显著正相关;果穗粗、行粒数、穗长对鲜质量的直接影响较大,穗行数对鲜质量的间接影响较大.认为在高产甜玉米育种中,应重视穗粗和穗长的选择.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武夷山地方茶树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并对其进行鉴定评价,对武夷山茶区41份武夷名丛茶树种质资源的21项农艺性状进行遗传多样性、主成分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41份武夷名丛21个农艺性状间存在比较丰富的遗传变异性,遗传多样性指数在0.32~2.17之间,其中,遗传多样性指数最高的是叶宽,最低的是树型;变异系数在9.93%~47.62%之间,变异系数最大的是叶齿深度,最小的是叶脉对数;基于农艺性状进行聚类分析,将41份武夷名丛聚为3个类群,3个类群间除了叶片着生状态、叶长、叶脉对数等10个性状差异不显著外,其他农艺性状均存在显著差异;通过主成分分析,将21个农艺性状综合为8个主成分,代表了21个农艺性状的71.97%的信息;根据主成分及其对应特征根值计算各武夷名丛的综合得分,排在前4位的武夷名丛为金锁匙、半天妖、水金龟和金罗汉,可在乌龙茶产品的开发与创新利用、茶树优良品种的选育等方面加以利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对新疆棉花主推品种的机采农艺性状研究,筛选出适宜机械化采收的品种类型。【方法】对100个新疆棉花生产品种的12个农艺性状进行变异、相关性、主成分和聚类分析。【结果】12个农艺性状中变异大于10%有7个性状,分别为叶枝(64.0%)、吐絮铃数(25.8%)、上部果枝第1果节长度(20.2%)、吐絮率(17.1%)、中部果枝第1果节长度(16.8%)、单株结铃数(16.0%)和果枝始节高度(11.5%)。生育期与株高呈显著正相关,与单株结铃数、吐絮铃数呈极显著负相关。株高与果枝数、果枝始节高度和单株结铃数呈极显著正相关。果枝(中部夹角,下同)夹角与中部果枝第1果节长度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吐絮铃数呈显著负相关。果枝始节与果枝始节高度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吐絮率呈极显著负相关。叶枝与上部果枝第1果节长度呈极显著正相关。5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到81.15%,主要和生育期、株高、果枝夹角、果枝始节高度、果枝始节有关。将100个棉花品种在遗传距离为44.0时划分为7类,初步筛选出第二类群中的11个品种更符合机采品种性状要求。【结论】筛选出11个更适宜机采的棉花品种。  相似文献   

15.
统计2000—2013年浙江省审定的42个糯玉米品种的12项农艺性状和4项抗性性状,并对其演变情况和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浙江省近年来审定品种产量水平呈极显著上升趋势,平均每年提高2259 kg·hm-2;审定品种与对照生育期相差天数逐年增加,平均每年比对照延迟0429 d;直链淀粉含量年际间呈极显著下降趋势,平均每年下降0048%;单穗重呈显著上升趋势,平均每年上升455 g,各审定品种的其他农艺性状,如生育期、株高、穗位高、穗长、穗粗、穗行数、行粒数、秃尖、千粒重在不同年份间无显著性增益。相关分析表明,各性状与产量的相关系数由大到小依次为穗长>生育期>单穗重>株高>穗粗>行粒数>穗行数>穗位高>千粒重>秃尖,其中穗长、生育期与产量极显著正相关,单穗重、株高、穗粗和行粒数与产量显著相关。浙江省糯玉米品种突破性高产育种急需加强种质创新与改良,注重穗长和穗粗的选择,并持续降低直链淀粉的含量,适当延长生育期也有助于产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16.
采用盆栽试验,对广东省10 个主栽花生品种进行施钙和施磷处理,利用JMP7.0 对花生的7 个主要农 艺性状进行相关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相关分析结果表明院在施磷条件下,单株产量和单株荚果数呈极显著正相关;在 施钙条件下,各性状之间的相关关系更为紧密,有多对性状的相关关系达到显著或者极显著水平。主成分分析表明院 在施磷的条件下,生长势因子为第一主成分,贡献率达43.56%;在施钙条件下,产量因子为第一主成分,贡献率达 46.22%。进行磷效率品种选择时,重点考虑的性状是主茎高、侧枝长和分枝数;进行钙效率品种筛选时,重点考虑的 性状是单株产量、百果重和百仁重。  相似文献   

17.
为了揭示我国丰富的苎麻种质资源,充分发掘利用其有益基因,利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对收集的94份苎麻种质的7个主要农艺性状进行评价分析。利用主成分分析将苎麻的7个性状简化为4个主成分因子,其累积贡献率高达90.35%;其中第一主成分以株高、茎粗、有效株率的影响为主;第二主成分各个性状系数均为正,可以看作是苎麻种质农艺性状的综合反映;第三主成分以分株数、总株数的影响为主;第四主成分以有效株率的影响为主。采用系统聚类分析,将94份苎麻种质材料在阈值为3.79时聚为三个大类,可划分为高株细茎型、矮株粗茎型和1个特殊型。上述结果将苎麻种质资源农艺性状简化为4个主成分因子,并将94个苎麻品种分为3种类型,为苎麻优质品种选育和多功能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江西地方苦瓜种质农艺性状的遗传多样性,为苦瓜抗枯萎病品种选育及遗传改良提供参考。【方法】 2018—2020年分别在江西不同地点开展苦瓜表型性状和枯萎病抗性鉴定,分析其遗传多样性,并对其进行聚类分析和相关分析,筛选出商品性佳且抗枯萎病种质。【结果】多年多地表型性状和病害的综合鉴定表明,55份苦瓜种质表型性状具有丰富的变异,遗传多样性指数(H')的变幅为0.091~2.122,其中第一雌花节位的H'最高,商品瓜横径和商品瓜纵径的H'次之。聚类分析将供试种质资源分成四大类群,第I类群种质早熟且综合农艺性状优异,可用于苦瓜品种早熟、高产改良;第II类群多为江西地方古老种质;第III类群瓜形美观,符合江西省消费习惯,可用作改良苦瓜商品性的亲本材料;第Ⅳ类群多为野生型苦瓜,果实较小,可用作观赏和提取功能性物质。在16个表型性状中,除瓜面光泽外,其他性状间均存在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下同)相关,其中单瓜重与瓜横径和瓜纵径均呈极显著强相关,说明提高苦瓜产量可从改良瓜横径等性状着手。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5个主成分因子对表型变异累积方差贡献率达77.544%。枯萎病抗性试验鉴定出高抗材料4份,抗病材料18份,中抗材料5份,感病材料10份,以及高感材料18份。【结论】江西地方苦瓜种质资源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育种潜力巨大,可将单瓜重、瓜纵横径、肉厚和瓜瘤大小等性状作为产量性状进行改良,以第一雌花节位和雌花数作为早熟性状进行筛选。  相似文献   

19.
采用DPS软件对株高、穗位高、生育期、穗长、穗粗、穗行数、行粒数、轴粗、穗粒重、出籽率和千粒重等11个主要农艺性状与玉米小区产量关系进行多元回归分析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株高、穗位高、穗粗、穗行数、行粒数、轴粗、出籽率和千粒重对玉米小区产量有显著效应,它们对小区产量的相对作用大小依次为千粒重〉穗行数〉株高〉穗粗〉轴粗〉穗位高〉行粒数〉出籽率.玉米小区产量与8个农艺性状有显著的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