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业态下的西藏牦牛产业发展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对西藏牦牛生产系统的研究和总结,阐述了西藏牦牛生产和发展的现状,分析了牦牛生产中存在的瓶颈和主要问题,并针对主要问题提出近期的主要任务以及急需解决的技术,以及西藏牦牛产业发展的保障措施,为今后牦牛的科研和生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牦牛作为西藏地区典型的特色农产品,也是西藏高寒地区草地畜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西藏地区的牦牛饲养管理仍主要采用传统的放牧模式——靠天逐水草,加之生态环境、农牧民生产养殖水平、宗教信仰等因素的影响,制约了西藏地区牦牛的饲养管理。因此,重视和加强对西藏地区牦牛的饲养管理研究,提高牦牛的生产性能,对于促进牦牛养殖业的深入可持续发展,推动西藏农牧民经济收入的不断提升,实现西藏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具有积极的现实及长远意义。基于此,通过分析西藏地区牦牛养殖存在的问题,提出促进西藏地区牦牛养殖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相关对策,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对西藏牦牛胎儿成纤维细胞的分离和培养进行了研究.利用组织块法和酶消化法均能成功分离培养西藏牦牛胎儿成纤维细胞,通过细胞的传代培养、形态学和动力学观察与分析,结果表明,所建立的西藏牦牛胎儿成纤维细胞系具有典型的成纤维细胞形态;西藏牦牛胎儿成纤维细胞要经历滞留期、对数期、平台期,分别为0~2 d、2~7 d、7~8 d.试验结果表明,已成功培养了西藏牦牛胎儿成纤维细胞.  相似文献   

4.
从拉萨市人民政府北京援藏指挥部牦牛博物馆筹备办公窒获悉,西藏首鹰牦牛博物馆馆舍已经动工建设。西藏牦牛博物馆是北京市援藏项目之一,位于拉萨市柳梧新区,建筑面积达8000多平方米。西藏牦牛博物馆是中国乃至世界唯一一座以牦牛和牦牛文化为专题的博物馆。“牦牛博物馆不单纯是动物博物馆,而是一座以牦牛为载体的藏文化博物馆。”西藏牦牛博物馆创意人亚格博说。西藏牦牛博物馆将从自然与科学的牦牛、历史与人文的牦牛、精神与艺术的牦牛三个部分,详细介绍牦牛的起源、驯化,  相似文献   

5.
西藏牦牛mtDNA COⅢ全序列测定及系统进化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西藏牦牛的遗传多样性和类群间的系统进化关系,为西藏牦牛遗传资源的合理保护和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11个西藏牦牛类群111个个体的mtDNA COⅢ的全序列进行测定,用多种生物信息学软件分析牦牛类群的遗传多样性和它们间的亲缘关系及分类。【结果】①西藏11个牦牛类群的mtDNA COⅢ全序列长度均为781 bp,基因间没有内含子,共编码260个氨基酸,启始密码子AUG(ATG),含一个游离碱基。4种核苷酸的平均比例分别为29.2%(T)、29.4%(C)、26.1%(A)和15.2%(G),有一定的偏倚性。②发现西藏牦牛的mtDNA COⅢ共有18种单倍型,11个牦牛类群的单倍型多样性值在0.378—0.844。表明,西藏牦牛具有较丰富的mtDNA COⅢ遗传多样性。③在mtDNA COⅢ的20种氨基酸组成中,亮氨酸平均含量最多,为11.92%,赖氨酸和半胱氨酸平均含量最少,为0.77%。碱性氨基酸、酸性氨基酸、亲水性氨基酸和疏水性氨基酸的含量分别为11.15%、4.62%、29.61%和54.61%。④从mtDNA COⅢ来看,西藏11个牦牛类群可分为3大类,即帕里牦牛(PL)系、巴青牦牛(BQ)系、斯布牦牛(SB)系。【结论】西藏牦牛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可分为3大类;结果支持将牦牛划分为牛亚科中一个独立属(牦牛属,Poephagus)的观点。  相似文献   

6.
我国牦牛资源现状及其产品开发利用前景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牦牛是珍贵的畜种资源,牦牛产品包括肉、奶、骨、角、毛、绒等。综述了我国牦牛资源现状,分析了牦牛产品的开发利用前景,并提出了加快牦牛产品开发的措施。  相似文献   

7.
西藏斯布牦牛脏器品质及活性物质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分别选取西藏斯布牦牛的肝脏、心脏、肺脏和肾脏为试验材料,以青海海北牦牛为对照,研究了西藏斯布牦牛的食用品质、营养特性及生物活性物特征.结果表明:西藏斯布牦牛肝脏和心脏色泽较暗,但属于正常颜色,pH1值分别为5.68、5.14,剪切力分别为1.02kgf、1.48kgf,熟肉率分别为77.59%、79.37%,相比青海海北牦牛,西藏斯布牦牛其pH1值在规定的范围值内,剪切力高于对照,熟肉率低于对照;西藏斯布牦牛肝脏和心脏的水分含量分别为69.89%、76.20%,蛋白质含量分别为20.89%、17.31%,脂肪含量分别为3.00%、3.62%,灰分含量分别为1.67%、1.29%,相比对照青海海北牦牛,其水分和脂肪相差不大,蛋白质含量高,矿物质丰富;同时测得西藏斯布牦牛含有较高的生物活性物,其中肝脏和心脏左旋肉碱含量分别为29.28、13.20mg/kg,牛磺酸含量分别为4.52、1.28mg/g,肝脏谷胱甘肽含量为0.4mg/g,肾脏谷胱甘肽含量是0.26mg/g,肺脏和心脏中肝素钠含量分别为100.54、41.04mg/kg.相比对照青海海北牦牛,西藏斯布牦牛的左旋肉碱、谷胱甘肽含量较高,而牛磺酸、肝素钠含量低于青海海北牦牛,因此认为,西藏斯布牦牛脏器是可以充分利用的资源,具有很高的食品营养价值.  相似文献   

8.
牦牛(又名猪声牛或西藏牛)分布在祖国的西藏、青海、甘肃、新疆等省(区)的广大高寒牧区,是这些牧区人民生活资料的主要来源之一。它不仅生产营养丰富的乳、肉等食品和毛、皮等工业原料,而且是高寒牧区人民不可缺少的役畜。牦牛适应于海拔3000公尺以上的寒冷、湿润的高山草原,极耐粗放的饲牧管理,在其他家畜难以生活和利用的牧地上,它能正常的生活繁殖和生产乳肉等产品。  相似文献   

9.
郭宪  裴杰  王宏博  阎萍 《安徽农业科学》2014,(19):6256-6257
牦牛乳是青藏高原高寒牧区的特色产品.在分析牦牛乳营养成分的基础上,对牦牛乳的特点、牦牛泌乳性能的影响因素、牦牛乳产品及其开发利用情况进行了讨论,旨在为深入开发与利用牦牛乳及提高牦牛乳产品的商品价值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0.
对西藏16个牦牛类群共367头个体的mt DNA ATP8(Adenosine Triphosphate 8)基因进行克隆及序列分析。结果表明,西藏牦牛mt DNA ATP8基因全长201~203 bp,T、C、A和G 4种核苷酸的平均比例分别为29.3%、23.0%、41.8%和6.0%,A+T含量明显高于G+C,表现出一定的碱基偏倚性;在367头牦牛中,共检测到19个变异位点,其中单一信息位点15个,简约信息位点4个,存在转换和插入2种变异类型,碱基替换中存在转换73次,以A/G、T/C为主,占98.63%;在插入变异类型中以A碱基插入为主;367头牦牛共捡出20种单倍型,单倍型多样性和核苷酸多样性指数分别为0.332和0.001 89,说明西藏牦牛具有较贫乏的遗传多样性;聚类分析显示,西藏牦牛可分为2类,其中桑日牦牛、类乌齐牦牛和桑日牦牛为1类,其余牦牛类群为另1类。20种单倍型可以分为2个聚类簇(I和Ⅱ),其中聚类簇I包含17种单倍型,占全部单倍型数的77.27%,包含了本次研究中的所有西藏牦牛类群;聚类簇Ⅱ中有3种单倍型,囊括了除错那、嘉黎、康布和帕里类群外的12个类群,显示西藏牦牛存在2个母系起源。  相似文献   

11.
为了探讨西藏牦牛的遗传多样性和类群间的系统进化关系以及为西藏牦牛资源的合理保护和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对17个西藏牦牛类群170个个体的mtDNA COⅡ全序列进行测序,用MEGA5.0、DNASP5.0等软件分析核苷酸组成、单倍型多样性和核苷酸多样性。通过Kimura-2-Parameter双参数模型和邻近法(NJ)构建系统进化树等方法分析不同牦牛类群的亲缘关系和分类。结果表明:西藏17个牦牛类群的mtDNA COⅡ全序列长度均为684bp,无内含子,共编码227个氨基酸。T、C、A和G 4种核苷酸平均比例分别为28.5%(27.3%~28.8%)、22.7%(22.1%~23.8%)、34.3%(34.1%~34.6%)和14.5%(14.3%~14.6%);G+C平均含量为37.2%,A+T平均含量为62.8%,存在明显的碱基偏倚性。17个西藏牦牛类群的mtDNA COⅡ共有10种单倍型,单倍型多样性值为0~0.844,平均单倍型多样性和核苷酸多样性值分别为0.551、0.008 57,表明西藏牦牛具有较丰富的遗传多样性。西藏牦牛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Ⅱ中亮氨酸平均含量最多(14.97%),半胱氨酸的平均含量最少(0.88%)。碱性氨基酸、酸性氨基酸的含量分别为8.36%、11%;亲水性氨基酸、疏水性氨基酸分别为50.22%、49.77%。从mtDNA COⅡ来看,西藏17个牦牛类群可分为4大类,即错那牦牛(CN)、仲巴牦牛(ZB)、嘉黎(JL)牦牛、斯布牦牛(SB)、江达牦牛(JD)、工布江达牦牛(GB)、丁青牦牛(DQ)、康布牦牛(KB)、日多牦牛(RD)、巴青牦牛(BQ)为一类,桑日牦牛(SR)、聂荣牦牛(NR)、隆子牦牛(LZ)、帕里牦牛(PL)、申扎牦牛(SZ)为一类,桑桑(SS)牦牛和类乌齐(LWQ)牦牛单独各成一类。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西藏牦牛的遗传多样性和类群间的系统进化关系,为西藏牦牛遗传资源的合理保护和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11个西藏牦牛类群111个个体的mtDNA COⅢ的全序列进行测定,用多种生物信息学软件分析牦牛类群的遗传多样性和它们间的亲缘关系及分类.[结果]①西藏11个牦牛类群的mtDNA COⅢ全序列长度均为781 bp,基因间没有内含子,共编码260个氨基酸,启始密码子AUG(ATG),含一个游离碱基.4种核苷酸的平均比例分别为29.2%(T)、29.4%(C)、26.1%(A)和15.2%(G),有一定的偏倚性.②发现西藏牦牛的mtDNA COⅢ共有18种单倍型,11个牦牛类群的单倍型多样性值在0.378-0.844.表明,西藏牦牛具有较丰富的mtDNA COⅢ遗传多样性.⑦在mtDNA COⅢ的20种氨基酸组成中,亮氨酸平均含量最多,为11.92%,赖氨酸和半胱氨酸平均含量最少,为0.77%.碱性氨基酸、酸性氨基酸、亲水性氨基酸和疏水性氨基酸的含量分别为11.15%、4.62%、29.61%和54.61%.④从mtDNACOⅢ来看,西藏11个牦牛类群可分为3大类,即帕里牦牛(PL)系、巴青牦牛(BQ)系、斯布牦牛(SB)系,[结论]西藏牦牛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可分为3大类;结果支持将牦牛划分为牛亚科中一个独立属(牦牛属,Poephagus)的观点.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西藏当雄牦牛品种形成与发展,生态条件,外形特征,种群结构,生产性能,饲养管理等研究,结果发现,当雄牦牛形成历史悠久,具有毛,奶,肉等多种用途,与其他牦牛特别是西藏其他品种牦牛相比生产性能高,畜产品质好,遗传稳定,耐粗饲,适应高寒地区恶劣的自然条件和粗放的饲养管理,这是目前国内外其它牦牛品种无法替代的优良种质,属于珍贵的地方品种资源。  相似文献   

14.
作为高寒地区特有的优质牛种,牦牛是青藏高原独有的遗传资源。牦牛对高寒地区的生态环境有极强的适应能力,能够在粗饲的条件下、对高寒地区的高山草原进行充分利用,维持自身的生存机能,并且在相对恶劣的生态条件下进行动物性生产。多年来,我国对于牦牛这种优势牛种采用粗放的经营模式,导致了生产效益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影响。为了进一步提升西藏牦牛的种类优势,培养更加优质的牛种,对西藏牦牛改良技术的推广已经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15.
对西藏农区牦牛舍饲、半舍饲育肥技术进行单阐析,并提出一些提高西藏农区牦牛养殖效益的建议,以期为西藏农区牦牛的健康养殖及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西藏牦牛源大肠杆菌的致病性及其遗传进化情况,了解其与其他动物源大肠杆菌的亲缘关系,采集西藏牦牛腹泻粪便240份,采用微生物学方法对其进行细菌的分离培养、血清型鉴定和致病性研究,并运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对其进行16SrRNA鉴定、测序和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获得的16株牦牛致病性大肠杆菌分离株中:3株与猪源致病性大肠杆菌亲缘关系较近;5株与禽源致病性大肠杆菌亲缘关系较近;2株与犊牛源大肠杆菌亲缘关系较近;4株与牛源大肠杆菌亲缘关系较近;1株牦牛源致病性大肠杆菌单独形成一个较远的分支;1株与痢疾杆菌和人源出血性大肠杆菌亲缘关系较近,可能成为对人类造成潜在危险的病原菌。西藏牦牛源大肠杆菌与牛源、禽源、猪源、人源大肠杆菌的之间亲缘性很近,存在跨种间传播风险。该种西藏牦牛源大肠杆菌动物致病试验表明,致死率高达95%,应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7.
为调查西藏地区牦牛源肠出血性大肠杆菌的流行情况,利用PCR检测和生物进化分析方法,对西藏林芝、拉萨不同地、市149株牦牛源大肠杆菌的肠出血性大肠杆菌相关毒力基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牦牛源肠出血性大肠杆菌6对毒力基因中,只检出ehxA基因,检出率为9.40%;对检测到的14株牦牛源肠出血性大肠杆菌进行克隆测序,经系统发育分析发现牦牛源肠出血性大肠杆菌菌株内同源性达到99.9%左右,与GenBank中所录其他菌株的同源性达到99%。因此,西藏牦牛源肠出血性大肠杆菌基因确实存在,其毒力基因主要为ehxA基因;西藏林芝、阿里、日喀则、昌都均有分布,拉萨、山南和那曲地区未检出,应引起重视。西藏地区要根据各地实际情况需要加强监测肠出血性大肠杆菌引起的腹泻,建立流行毒株预警机制并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8.
为探讨脑红蛋白(NGB)在西藏牦牛高原低氧适应机制中的作用,利用分子克隆技术获得了西藏牦牛NGB基因序列,并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该基因及其编码蛋白质的理化性质、疏水性、二级结构等进行了预测分析。结果发现,NGB基因全长为2 993 bp,编码125个氨基酸;其编码蛋白属于亲水性蛋白,二级结构主要以α螺旋为主。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西藏牦牛NGB与野牦牛、牛、绵羊等物种的遗传距离较近,具有高度同源性。  相似文献   

19.
以胰岛素样生长因子2(IGF2)基因内含子8作为影响西藏牦牛生长性状的候选基因,研究并分析其与生长性状的相关性,以期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等育种措施为我国西藏高山牦牛进行种质资源保种选育提供理论根据。本研究采用PCR产物直接测序法对帕里牦牛、申扎牦牛、斯布牦牛和类乌齐牦牛4个品种(类群)共151个样本的胰岛素生长因子2(IGF2)基因内含子8部分序列进行了单核苷酸多态性研究,并分析候选基因不同基因型与体重、体高、体斜长、胸围和管围等生长性状的相关性。结果表明:①西藏牦牛IGF2基因内含子8部分序列长度为412 bp,在帕里牦牛和申扎牦牛中发现AA、AB、BB 3种基因型,与AA型相比,BB型在307位发生G→C转换,335位发生A→G突变;②对标记基因型生长发育指标(体高、体斜长、胸围、管围、体重)进行差异显著性检验,帕里牦牛BB基因型个体的体重显著高于AB、AA基因型个体(P0.05),申扎牦牛BB基因型个体的体重极显著高于AA基因型个体(P0.01),显著高于AB基因型个体,而在斯布牦牛和类乌齐牦牛中未发现有BB基因型个体。③4个牦牛品种(类群)的BB与AB、AA基因型个体在体高、体斜长、胸围和管围性状上差异不显著;④适合性检验表明3种基因型在西藏牦牛群体中均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由此可得,IGF2基因可能在不依靠骨骼增长的条件下而增加体重量,可作为辅助选择来标记体重量的候选基因。  相似文献   

20.
<正>牦牛,藏语"雅克",是中国青藏高原高山高寒荒漠地区适应高寒气候而延续至今的特产牛种,属珍奇稀有自然资源、生态资源、经济资源和畜种资源,这种青藏高原独有的景观动物分布于青海、西藏、四川、甘肃西北部、云南、新疆南部等省(自治区)。牦牛起源于中国,主产于中国。在中国华北和内蒙古等地发现了新生代、第四纪更新世(距今300万年)牦牛化石;在青海省柴达木地区诺洪木遗址发掘出了牦牛的毛和皮;在四川省康定地区挖掘出了古代牦牛化石,据考证是新石器时代的牦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