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2 毫秒
1.
<正> 通过家庭承包取得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可以依法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或者其他方式流转。 1.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应当遵循以下原则:(1)平等协商、自愿、有偿,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强迫或者阻碍承包方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2)不得改变土地所有权的性质和土地的农业用途;(3流转的期限不得超过承包期的剩余期限;(4)受让方须有农业经  相似文献   

2.
以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CSS)2017年数据为研究对象,采用熵权法和倾向得分匹配法分析了土地流转对农户家庭福利的影响.结果表明:(1)农户家庭的非农业收入受土地流转的影响非常显著,具体表现为土地转出后非农业收入增加,其非农业收入所带来的福利水平随之上升;(2)农户家庭的农业收入受土地流转的影响极为显著,表现为土地转出后农业收入下降,其农业收入所带来的福利水平下降;(3)土地流转对农户家庭的医疗保障和养老保障有着显著影响,土地流转后其经济状况总体呈上升趋势,有更充足的资金购买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福利水平上升;(4)农户家庭的失业保障、住房性质、房屋现值、生活设备及娱乐设备的福利水平受土地流转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3.
土地是农业发展最基本的生产资料,也是农民最基本的生活保障,农村土地制度完善与否,土地流转机制是否适应现代经济的市场化发展,将对国民经济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截止2019年底,互助县家庭承包耕地流转15300hm~2,占家庭承包经营耕地面积的22.29%,涉及294个村,57921户。流转的主要形式有出租(转包)、转让、互换、入股和委托等,在土地流转发展势头明显加快的同时,也暴露出了不少问题。本文对互助县农民在土地流转当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梳理和原因分析,在土地的规范管理和合理流转方面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4.
土地流转是突破低效率用地的有效途径,解析山区耕地流转特征可为推进山区耕地高效利用提供决策支撑.采用参与式农村评估(PRA)获取巫山县农户数据,并从农户尺度统计分析研究区耕地流转特征及分布,研究显示:1农户流转规模对撂荒及实际耕种的影响表现为流转规模越大,撂荒地越少,耕种面积就越大;撂荒普遍存在于不同耕地流转类型之间.2不同生计类型农户其家庭规模、劳动力配置、家庭年龄结构及收入结构等影响耕地流转;且主导耕地流转类型及流转规模的因子随不同生计类型农户而不同.3耕地流转区主要集中在距农户居住地0.5km以内,0.5km以外的耕地多以撂荒为主,山区耕地呈连片种植趋势.  相似文献   

5.
差异化的地理环境影响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意愿,本研究对河北省和浙江省开展实证研究,通过构建两种不同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农户承包经营权流转意愿的影响因素及其差异.研究结果表明:(1)浙江省农户承包经营权流转意愿高于河北省;(2)影响河北省农户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因素主要是兼业劳动能力、耕地经营目的分化和距城镇距离,而影响浙江省农户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因素主要是收入分化、耕地经营目的分化、距城镇距离、地形和农业收入比重;(3)农业耕种的低收益是促使农户进行承包经营权流转的重要驱动因素,距城镇距离对不同地区农户承包经营权流转意愿的影响存在差异;(4)河北省农户承包经营权流转主要为农业生产驱动型,而浙江省农户承包经营权流转主要为非农生计-自然地形驱动型.  相似文献   

6.
对新疆奇台县的7个主要乡镇,包括西北湾镇、西地镇、半截沟镇、碧流河镇、吉布库镇、老奇台镇以及三个庄子镇,共计375户农户进行了问卷调研;在分析奇台县375户农户农地流转现状的基础上,运用二元Logistic模型,对粮食主产区的农户土地流转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农户的年龄、文化程度、农户类型、家庭收入、流转价格水平以及签订书面合同等对农地流转行为影响显著。提出如下建议:(1)加强新型职业农民职业教育,促进农民兼业多态化;(2)加强农地灌溉基础设施建设,提升耕地的产出能力;(3)加强土地流转民间组织培育,推进流转行为的规范化。  相似文献   

7.
稳定和完善土地承包关系 ,是党的农村政策的基石。自二轮承包以来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土地使用权的流转 ,已成为解决好全市“三农”问题的一项重大课题。(一 )土地承包及流转的现状当前 ,在全市 9个农业乡镇 ,6 8个行政村 ,4 42个村民小组 ,1970 0户农户 ,7.2 8万农业人口中 ,实行家庭承包经营的面积为 15 6 40h ,占法定耕地面积的 99.3% ,签定二轮承包合同的农户 192 79户 ,占承包农户总数的 99.8% ,经营权证书的发放率达 99.1%。党的二轮承包政策 ,在我市得到了全面落实。据调查 ,截止 2 0 0 3年底 ,全市共有 2 2 5 .8h 的承包耕地进行了流转 ,占全市家庭承包耕地总面积的 1.4 4% ,涉及农户 6 12户 ,占家庭承包农户总数的 3.1%。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六种流转方式 :(1)转包型。即原承包方将自己从发包方所承包的土地 ,以一定条件再发包给第三方 ,而原承包方与发包方在二轮承包合同中所规定的权利与义务不变。这种方式全市有流转的耕地 14 2h ,占流转总面积的 6 2 .9% ,涉及农户 35 3户 ,占流转总...  相似文献   

8.
右玉县家庭承包土地流转调查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对右玉县6个行政村家庭承包土地流转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家庭承包土地流转已经成为农村一个普遍的现象,6个村参与土地流转的耕地面积占其总耕地面积的20.19%,转出耕地的农户数量占其农户总数的24.59%;转包是农业欠发展农村土地流转的主要类型;农户流转入土地以后,还是以传统的农业生产为主,农业生产方式没有转变;土地流转管理目前还是空白。土地流转的原因有3个方面,即村民打工外出不能种地(最主要的原因);村民年老和死亡;家庭养殖业发展。与土地流转有关的两点政策问题值得思考和研究,即土地流转与农业之间补贴的关系;土地流转与土地退耕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周口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家庭农场研究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一、发展现状(一)产业结构情况种植业家庭农场1 086个,占总数的31.5%,主要生产经营粮食、烟叶、蔬菜、果品、药材、苗木等。养殖业家庭农场1 763个,占总数的51.2%,主要生产经营生猪、肉牛、羊、家禽、水产等产业。种养结合型家庭农场597个,占总数的17.3%,主要生产形式为粮食+生猪,水果、苗木+生猪等。(二)流转土地情况全市各类家庭农场共流转土地1.95万hm2,占全市土地流转总面积的15.5%。流转土地面积在66.67hm2以上的家庭农场有18个,占家庭农场总数的0.5%。土地流转价格为500~1 200元/667m2。(三)生产经营情况截至2013年3月底,全市家庭农场年经营总收入为8.4亿元,平均每个农场收入24.4万元。其中:10  相似文献   

10.
一、郑州市农村土地集约经营现状(一)郑州市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情况截至2011年底,全市家庭承包耕地流转面积达到1.85万hm2,占家庭承包耕地总面积的7.8%。流转方式有出租、转包、转让、互换、股份合作等。其中出租1.43万hm2,占耕地流转面积的77%;转包0.368万hm2,占耕地流转面积的20%;转让  相似文献   

11.
农村土地流转中的十大关系探讨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蔡志荣  任蒴  张志刚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6):3159-3161,3206
探讨了土地流传的十大关系。其中,在农户与政府关系中指出,由于农民在土地流转中往往没有话语权,提出应以农民为土地流转的主体,政府只应履行其服务和监管职能;在土地所有权和承包经营权关系中,侧重于探讨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并指出土地流转的客体就是一定期限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在土地流转和深化改革关系中指出,土地流转只是发展规模经营和深化农村改革的一个途径,只有大力发展二、三产业与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才能加快土地流转;在土地流转和土地改革中指出,现阶段我国不适于进行新土改;在附期限的土地承包与永包制、私有制关系中指出,永包制、私有制不适合我国国情,应该继续坚持附期限的土地承包方式;在土地流转与经济发展关系中指出,土地流转是自然过程,不应带有强制性,否则将不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在企业与农户关系中指出,土地流转应在农户之间进行,公司和企业可以参与其中;在土地流转与农业经营绩效关系中指出,土地流转应因地制宜;在土地流转与土地兼并、流失关系中指出,土地流转必须坚持合法原则,规模经营必须坚持适度原则,防止土地流失到少数人手中;在小农经济和农业现代化关系中指出,小农经济的家庭经营模式未必成为农业现代化的障碍。  相似文献   

12.
交易成本视角下农村土地流转政策变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考察交易成本横向及纵向的变化,分析农村土地流转的制度变迁.结果表明,在纵向维度,农村土地流转需求环节和家庭联产责任制度实施的环节中的交易成本较大,促使农村土地流转政策经历了"不禁止-承认-鼓励"变迁,开辟了"制度变革范式"促进农业发展的第二道路;在横向维度,现阶段土地流转政策的交易成本结构变化,带来了一系列战略挑战.在分析这些交易成本变化的基础上总结出"列车模型",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农村土地流转的经济动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刘洋  刘惠君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5):2641-2642
介绍了农村土地流转市场上的利益主体——土地的供给者(农户)和需求者(农业大户)的特征,指出农户由于管理能力和市场应变能力差,如果有人愿意出较高的租金,农户就有可能将全部或部分承包地以转包形式出租;农业大户由于综合素质较高,能适时引进农业新技术,市场应变能力和经营决策能力强,擅长经营高效农业、规模农业。通过建立成本收益函数对农村土地流转主体的成本收益进行分析,探讨了农村土地流转的经济动因。结果表明,农村土地流转是在经济利益驱动下,相关主体对各自的成本收益进行预期分析,按效益最优化配置;只有在相关各主体的利益得到保障或得以改善时,农村土地流转才能顺畅进行;提出只有保证农产品价格的上扬、推动农业科技的进步、降低流转费用和促进形成农业规模等建议,以期推动农村土地流转快速、有序、健康地发展。  相似文献   

14.
加快现代农业发展视角下的农村土地流转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侯勤 《农学学报》2013,3(5):74-78
在巩固家庭承包经营基本制度的基础上,论述了加快推进农村土地流转,促进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业规模效益,增强农业市场主体活力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客观要求。分析了农民的“恋地”情结、基层组织引导不力、服务体系作用发挥不成分、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少且实力弱等是当前加快推进农村土地流转的主要制约因素。按照系统工程理论,提出了积极培育土地流转供给市场,大力培育土地流转需求市场,努力培育土地流转中介服务市场,加强土地流转市场监管的综合对策。  相似文献   

15.
首先提出了中等农民的概念,即中等农民是拥有数倍于目前家庭承包下的耕地面积、主体是中壮年农民,主要依靠家庭劳动力,采用机械化生产,能够获得与外出非农就业相近、可以维持家庭生活支出的收入和并能开展适度规模家庭经营的农民。有别于家庭承包制下的小规模农民(小农)和粮食大户(农业资本家)。再次阐述了中等农民是中国人多地少的国情决定的,是农业生产需要决定的,是实现适度规模经营的现实途径。最后结合并借鉴国外经验,提出了在我国应通过土地流转、协调农村土地政策、完善养老政策与土地规划经营、依靠乡村血缘关系、地缘关系等途径培育发展中等农民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栗滢超 《湖北农业科学》2012,51(10):2135-2139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农业生产力的进步,中国农村社会经济状况正发生着巨大变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也面临着新的挑战.运用历史研究法、文献调查法、观察法等方法,梳理了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的历史变迁,介绍了目前农村承包地流转状况,分析了现行农村承包地流转在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管理方法、中介服务等方面存在的问题,针对问题提出了进一步健全农村承包地流转机制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7.
完善农村土地流转机制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促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合理流转已成为当前完善和发展农村家庭联产承包经营制度的一项重要措施。通过对安徽省部分市、县土地流转情况进行调研,就土地流转中涉及的政策法规体系、消除农村土地的直接社会保障功能为农村土地流转创造宽松的外部环境、土地流转所应当遵循的原则、建立和健全土地流转管理机制和市场服务机制、规范土地流转行为等问题进行了较系统的探讨,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18.
当前,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改革遗留制度以及集体所有制的产权安排,遭遇了新时代变化的适应性困境。表现在:改革红利消失和“三农问题”仍然严峻;政府“低成本”征地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要求相冲突;新型城镇化战略遭遇土地制度短板。这些问题均与现行农地制度下农地配置中单纯行政权力主导而缺乏市场均衡化流转,以及农地产权主体不清导致利益争夺无序有关。加之农村社会保障建设仅处于较低水平状态,也影响了农地主体自由流转农地的行为决策。目前对于相关问题的认识比较明朗,即加快农地市场化流转已经成为各界共识。但要形成农地健康流转的市场机制,必须突破目前产权主体不清和社会保障制度配套不全两大制度障碍,夯实有利于农地流转的制度“硬核”,并形成有利于农地流转的制度“保护带”。  相似文献   

19.
分析了土地流转合同的类型和有效农村土地流转合同,指出集体组织成员资格和政府批准是影响农村土地流转合同效力的因素,在此基础上对农村土地流转合同的效力界定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20.
为促进我国西部山区农村土地流转,提高农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以重庆市綦江县新盛镇为例,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该区域农户土地流转意愿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促进农村土地流转的若干建议。研究表明,该区域农户土地流转意愿普遍较为强烈,影响山区农户土地流转意愿的主要因素包括农户家庭人口特征、农户家庭收入情况、农户承包土地特征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